寒食主要内容,《寒食》古诗的中心思想?
今天给各位分享寒食主要内容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寒食主要内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寒食这首诗的诗情?
《寒食》是唐代诗人孟云卿在寒食节时候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于他飘零贫困流落江南的时候。时值江南的繁花开满枝头的寒食节前夕,诗人思念家乡亲人,心情愈加悲伤。 进而写到社会现实贫困人家没有开火做饭,认识到这不仅仅是因为寒食节的原因。该诗表现了诗人在寒食节来临之前的思乡之情,以及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寒食这首诗的诗情?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寒食古诗的意思
意思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出处《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 全诗如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扩展资料 该诗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两点一是思绪绵密,结构严谨。诗作仅四句,但多有转折。从内容看,由写景物转入咏礼俗;从空间看,由皇城转入御苑,又由皇宫转入权贵门第;从时间看,由白天转入日暮;从感情看,由平和转为庄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多重转折,使得本诗尺幅兴风、盆水生波,在简短的篇幅中跌宕起伏,引人寻味。《唐诗笺注》对此作有评述“首句逗出寒食,次句以御柳斜三字引线,下汉宫传蜡烛便不突。”二是用字精妙,准确传神。 如“飞”字、“斜”字、“传”字、“散”字,不仅本身不可移换,而且相互照应。徐增《而庵说唐诗》对此有细微的评述“不飞花,飞字窥作者之意。初欲用开字,开字不妙,故用飞字。开字呆,飞字灵,与下句风字有情。 东字与春字有情,柳字与花字有情,御字与宫字有情,斜字与飞字有情,蜡烛字与日暮字有情,烟字与风字有情,青(轻)字与柳字有情,五侯字与汉字有情,散字与传字有情,寒食二字又装叠得妙。其用心细密,如一匹蜀锦,无一丝跳梭,真正能手。”
寒食古诗的意思?
1、《长安寒食》 唐代邵谒 春日照九衢。春风媚罗绮。 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 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 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 赏析 该篇为讽刺王孙公子春日郊游而作。诗人久居长安,熟悉京城风习,看不惯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诗中描写官家子弟穿着罗绮、骑着骏马春游的一番热闹景象之后,有意笔锋一转,劝他们不妨去吊唁野外的垒垒枯骨,因为说不定他们自身就是那昔时的鬼魂所转生。 ,以近于诅咒的“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之句,表示了强烈的愤恨。所谓鬼魂转生之说是虚妄的,但在表现手法上,仍是一种“幻想。服务于现实”的高招。 2、《寒食》 唐代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
中心思想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扩展资料 这年中秋夜里,月光不着痕迹地洒落在诗人王建的庭院中,于是地上仿佛染上了一层薄薄的白霜,在这静谧的夜里,栖息在树上的鸦鹊不知何时也静悄悄地入眠了,原本就安静的夜,悄然多了几分疲倦的气息。 在“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王建只是简单地把夜里常见的意象铺陈开来,这本该是所有夜晚都应该有的景物,在今夜完美地交融在一起了。诗人似乎是在告诉每一个读诗的人——今夜,就在今夜,好像所有的月色都不约而同聚拢在他的庭院之中,皎洁的月光均匀而优雅。 如波澜不惊的江面,伸出手来便可掬起一捧独一无二的光亮。鸦鹊自然是不懂得今夜与平时有何分别的,聒噪了一天的它们此时此刻早就无所适从,于是随着它们的安静,整个夜晚都开始入眠了,大概只有某些思绪万千的人,才显得格外清醒。 夜渐深,秋天的夜里也渐渐泛起了寒意,让人生冷的露水悄无声息地一点一滴打湿了树上的桂花,如玻璃珠一般轻轻掉落,只是却没有声音,这是无言的美。桂花的气息在任何时候都带着若有若无的甜蜜。 即便沾湿了露水,想来依旧是无法掩盖的,只是当桂花的香气携带着令人生冷的寒气扑面而来时,一切便让人有了异样的感触。那一轮明月离人世千里万里,庭院之中尚且能感受到冰冷的寒意,既然如此,遥远的月宫中那棵桂树会不会被打湿得更加彻底。 在那里面的女子是不是将更加直接感受到这彻骨的寒意?毕竟伴随着她的,还有永无止境的孤独与注定无法排遣的思念。 在诗作前面的两句中,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清冷而幽远的景象,中秋之夜在诗人的笔下有了奇异的美感,今夜或许所有人都有着不同的情绪,不过相同的是,应该所有的人都会抬头望月。无论是出门在外的游子,还是闺中满怀愁绪的思妇。 一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便道尽了所有离人所共有的情结。夜晚是从天地大化中暂借而来的归宿,白日里的奔波与无奈,在此刻都将消融,然后沉淀,明月则承载了所有人的寄托,仿佛从这一轮白玉盘中,能看到故乡,也能看到思念之人。 平日尚且如此,何况中秋佳节还有着比以往更加明亮的月光,“人尽望”细细读来似乎也是恰如其分。 到这时,诗人委婉地问出了“不知秋思落谁家”。今夜的团圆并不是普天下之人都能拥有的,今夜的离人想来又怎么会少?诗人的眼光有了横向的铺展,他不再仅仅只是局限于眼前所见到的庭院中的夜色,他所见到的,是天下人都能看到的一轮明月,是所有出门在外的人挥之不去的思愁。 在诗人看来,这愁绪就像是随着清冷的月光,从没有尽头的天际倾落下来,绵延不绝,幽远流长,而此时也在望月的诗人又怎么能够避免呢?谁人能避免啊! 空地铺满如白霜般的月色,桂香还有带着冰冷的寒意,似乎今夜所有的月光都集中在了诗人的庭院之中,最深切的秋思自然也将由诗人占有,诗人又怎会“不知秋思落谁家”呢?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一诗以写景起笔,最终以抒情结尾,全诗从始至终都处在一种清丽幽远的氛围中,王建并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怀人思绪,这种深沉的思绪贯穿全诗。 诗作诗人分明想告诉读者,尽管天下离人都有秋思,唯独自己的是最深切的,他还是以疑问的语气结束全诗,留给读者更加意味深长的回味。 这一年的中秋夜,除了彻夜无眠的月光,兴许还有诸多沉浸于自己情绪之中的无眠之人,当月光倾洒到这些人心中时,折射出来的全部都是动人的诗篇。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