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谷之战介绍,司马懿被围在上方﨏时,为何诸葛亮没能将他斩杀
今天给各位分享上方谷之战介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上方谷之战介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火烧司马懿的简介是什么?
话说在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由于东吴此时也从东南进军魏国的合肥等地,司马懿经过和诸葛亮的数次交锋深知他的厉害而且魏主也下旨命司马懿坚守不战。 于是两军便在渭南相持很久,由于蜀军远道而来不可久战。于是诸葛亮想用计策把司马懿引入上方谷,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易燃物质把司马懿人马活烧在上方谷。 待魏延把司马懿等人引入上方谷,上方谷便被蜀军准备的易燃物质燃得火光冲天,眼看司马懿等人将葬身火海,谁料此时不期大雨却从天而降,将大火扑灭。司马懿等人也就侥幸的逃脱了。 司马懿简介 大家对他的评价都为负面的,这可能是中国人不喜欢耍阴谋诡计和城府太深的人的缘故。,司马懿是一个非常能忍的人,他的才智不弱于诸葛亮。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司马懿简介。 司马懿出生于179年,享年73岁,被孙子追封为宣帝。可见孙子念及爷爷的举世之功,若没有爷爷的辛苦隐忍,怎么会有他们司马家今后所拥有的一切辉煌呢?可能也跟大多数的贵族地主家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消亡。 司马的父亲官衔京兆尹,祖父和曾祖父都是为官之人。司马懿和他的兄弟八人素有司马八达的称号,司马懿是兄弟中最出色、最有才华的一个人。 司马懿29岁才谈及婚配,他的原配张春华小他十岁,是一个非常智勇的女人。司马懿生育9个儿子,个个能文能武,更能在司马懿死后把他的一切发挥的淋漓尽致。司马懿至死都不知道自己会留下千古骂名,更不知道自己会被追封为宣帝。这些都归攻于他平日孜孜不倦地教导他的儿子们,并告诉他们要有远见、要有大志、要随机应变。 司马懿为人小心谨慎,并且注重名节、注重以德服人,这些性格都决定他不可能造反。曹丕死后,朝政大权都落到他的手里,这跟他以德服众是分不开的。满朝文武百官都让他主持大局,就连他儿子后来征吴的时候,首将念及司马懿的德行才放过他的儿子。 司马懿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这些都可以从他留下的名言中看出。他没有错,只怪曹魏气数已尽。
三国里火烧司马懿是历史真实的么?
火烧上方谷诸葛亮大破魏军于卤城,司马懿仅以身还保营。《三国志》未提用何种战法大破魏军。陕西乡野传说与演义无大异;上方谷,一说葫芦谷,疑为卤城的浑称
历史中有诸葛亮火烧司马懿的典故吗
诸葛亮有过5次北伐,其中3次与司马懿有过交手。历史中并没有火烧司马懿的事情,不过却有把司马懿爆出翔的史料,司马懿畏蜀如虎的史料,司马懿穿女衣做伪娘鼻祖的史料,还有死诸葛走活仲达的典故。 下面我来说说诸葛亮五次北伐大致经过。 一伐、声东击西,初出祁山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汉丞相诸葛亮向刘禅上名扬千古的出师表,【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而魏国方面也渐渐感到了这名半年之内平定南中叛乱的丞相的军事上的压力。 227经历了诸葛亮开府三年的治理,蜀汉已有了蜀书五描述【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的景象。然汉军精锐在夷陵之战中损失殆尽,震慑敌国的大将--关羽、张飞、黄忠等也已经尽数消亡。此时的汉军,包括统帅诸葛亮,也仅仅有过南征的一次大规模作战经历而已。 ,面对东征西战数十年、威名远扬且拥有大量骑兵的魏军,恐怕包括诸葛亮自己也缺乏进行正面碰撞的信心。跨越巍峨的秦岭显然也是汉军北伐的阻碍,无论是对其攻取方向的隐蔽性还是后勤补给的通畅性都是巨大的危害。 所以这个时间段的诸葛亮,对魏国主要采取了结合大战场欺骗性谋略+政治攻势的方针,一切都是为了尽量避免孤军深入同魏军主力交战。 如策反孟达,还有【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肯定也是事先预谋的。而魏国大将军曹真则被赵云堵在箕谷。人言诸葛亮不擅奇谋,岂不知这正是诸葛亮效仿四百年前的汉初名将韩信在定三秦过程中所采用的声东击西么? 然坐拥天下十分之七的魏国远非四百年前的三秦可比。魏明帝曹睿得知陇右失陷第一时间就亲往长安坐镇,派遣右将军张郃率领步骑五万赶赴前线;仅十余天张郃先锋就到达街亭。此时,曾经有过杰出的献策表现的马谡却意外地【举措烦扰】【违亮节度】,最终马谡大败。街亭的失陷导致魏国援军会快速涌入陇右,而正分兵收割的汉军无法快速聚集起来形成抵抗力量。无奈,诸葛亮只能收拢残兵,就着西县所获得的一千余户人口,退回汉中。 首出祁山的失利,给了诸葛亮两点不小的教训 1,魏国不是三秦,只要中央的援军能够快速到达战场,即使是最为偏远的陇右地区,再隐蔽的军事行动也会在成功之前被援军所阻止。所以在没有能够抵挡援军的力量之前,一切奇谋都是扯淡 2,有了第一次的教训,魏国恐怕再也不会犯相同的错误;其一在于关中守将的警觉性势必提高,其二对魏忠诚度不足、有希望进行策反的人物,也应该被清理干净了。 战后,诸葛亮疲于安抚民众,恢复军队训练,抵挡魏国政治攻势,完成【民忘其败】。 而魏国则没有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蜀虏放在眼里。可就是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蜀虏,在短短几年之内,将会让他们害怕到不得不重新调整攻防策略。 二伐、东击陈仓,西定二郡 228年冬天,相距街亭之败不足一年,诸葛亮在得知魏国此时陷入东线与吴国的战事的时候,趁关中空虚,也为了缓解东线压力,立即组织数万汉军出绥阳小谷道攻陈仓。魏国方面,大将军曹真预料到诸葛亮会从陈仓发起新一波进攻,提前命令郝昭、王生二人对陈仓进行守备。郝昭也无愧【雄壮】之称,坚守陈仓二十余日。 【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险,溪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人。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 《与兄瑾书》,诸葛亮策应诸葛瑾的史料证据。 由于陈仓战事,曹睿和年初一样,遣张郃领军三万急救陈仓。二十余日后,诸葛亮退军,退军途中魏将王双率骑兵追击,短暂的交战后,王双兵败被杀。汉军第一次正面交锋中击败魏军,虽然很可能是以多击少。这次小胜利依然给汉军以及诸葛亮本人都带来了不小的鼓舞;以至于诸葛亮在短短的两三个月内,立即又展开了新一轮攻势—武都阴平之战。 武都、阴平是曹魏在西方统治最弱的两郡,处于汉魏边疆,地理上极为重要。武都连接汉中与陇右,有了这个桥头堡极大缩短了进兵陇右的兵线。阴平连接陇右、武都与剑阁,可进一步拱卫后方。诸葛亮派遣陈式率军直接进攻两郡,自己率军于后。魏名将郭淮率军攻击陈式却听到诸葛亮出兵建威。郭淮恐被诸葛亮大军断了归路,不得不放弃了两郡。而诸葛亮虽没能逮住郭淮,却顺利拿下了两郡。这是诸葛亮北伐所得到的第一个实质性成果,通过这两次实践,诸葛亮彻底放弃了’耍阴招”策略,开始重点实施提高汉军战斗力,于是一个“奇谋为短”的军事家问世了。 改革如下 1,【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矣】 2,【亮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君以淬刀,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杂。君以刀画水,言杂八升】 3,作木牛 一千八百年后的今日,每当思索诸葛亮为了北伐成功而所做的这些努力。不禁感慨,为了战争,诸葛亮竟然搞出了这么多的改革与发明,这可是在那个年代不多见的科学家的思维啊!曹魏面对这样的一位对手,虽是以强守弱,却不得不做出后来的重大策略调整,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伐、转守为攻,四路出击 面对诸葛亮接二连三的入寇,魏国损兵折将、丢失土地,面子上实在过不去。大司马曹真也是以“鸷勇”闻名的一代英杰,自然受不得被一个小国如此欺辱,而且诸葛亮三次北伐对关中也造成了不小的打击。最重要的是曹真觉得魏国最初打的算盘似乎也不那么好使了。于是曹真上书魏明帝曹睿,开始了转守为攻的曹真伐蜀。 230年八月,魏国开始了浩荡的四路伐蜀,曹真率军入子午谷,司马懿率军自西城出沿汉水而上,张郃率军自斜谷入,郭淮、费曜由武威入。 不幸很快降临魏军,先是前锋夏侯霸至兴势被发现,苦战,夏侯霸【以身肉搏】,后侥幸被援兵救走,继续进兵自然不了了之。九月汉中暴雨又给曹真司马懿进兵带来极大的影响。前锋受阻,中军瘫痪,灾难远没有结束。诸葛亮分兵魏延深入魏境,在阳溪与郭淮、费曜遭遇,大打出手。陈寿用【大破】来描述可见战果辉煌。此时四路大军全面瘫痪,而曹睿的退兵令也到了。 这次的伐蜀给魏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大司马曹真因为淋病驾鹤西去。,本来此次伐蜀为面子而来,蜀汉小国攻魏能夺城拔地,而魏伐蜀却被逮住胖揍一顿,不仅面子,里子都丢完了。,战争造成的损失也难以估计,曹植上书【数年以来,水旱不时,民困衣食,师徒之发,岁岁增调】。 事到如今,魏国轻视诸葛亮的时代算是彻底过去了;曹真+司马懿+张郃+郭淮费曜,将星齐上,面对诸葛亮不仅没占到一点便宜,还在自己的地盘上吃了亏。他们终于认识到了这个书生的可怕之处,也明白通过边军预警、中央军驰援的战术不可行了。 司马孚上书【擒敌制胜,宜有备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两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魏国有人上书建议【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 四伐、宿命对决,鏖战祁山 231年二月诸葛亮兵出祁山,与之前不同,这次诸葛亮没有用疑兵造势,而是直接沿汉水而上将军队开往前线。他不准备偷偷摸摸地再搞什么叛乱了,这一次他的目标就是要在正面击溃魏军,夺得陇右地区的控制权。被孙权评为“用兵如神”的司马懿很快就率军到达陇右,而诸葛亮没有退却,因为相比第一次北伐他已经有了更多的底气更强大的正面作战部队,以及更可靠的后勤保障(木牛),还有武都、阴平这两个桥头堡。 司马懿到后,令郭淮、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自己和张郃救祁山。诸葛亮则留兵继续围攻祁山,自己率军从别道来到上邽,轻易击败了郭淮、费曜,在上邽进行割麦。司马懿听后立刻回军上邽,与诸葛亮相遇。司马懿敛众拒收,却不与诸葛亮交战。于是诸葛亮率军往卤城,司马懿率军紧跟其后,碰到诸葛亮的军队后立刻登山筑营,不与之交锋。 很明显,司马懿看出诸葛亮的军队威严整肃,与之正面对决胜率很不乐观;他也必须要阻止诸葛亮继续割麦。这种尾随又不战的战术像极了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罗马执政官费边对付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的战术。只是在罗马,全国的人都知道汉尼拔的军队碰不得;而在魏国却不是所有人都觉得诸葛亮不好对付。贾栩、魏平觉得这种战术太丢面子,直接在新任上司的面前骂其【畏蜀如虎】。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司马懿刚上任就战事不利的确面子上有点罩不住;而且司马懿又一想自己手握的乃是身经百战的魏国精兵,何惧他【轻锐】汉军!于是,司马懿最终决定开始了对诸葛亮的进攻。宿命对决终将爆发,而这一次宿命对决,也最终让所有魏国人真真正正地认识到了诸葛亮恐怖的军事实力;三年以来的军事革新,将在今天向世人展现! 司马懿先令张郃进攻在南围的王平,而自身率军直击诸葛亮。张合面对王平的无当飞军,攻伐无果。而另一路,司马懿的主力,却真正了解了诸葛亮的恐怖,在短暂的交战后,这位被评价用兵如神的司马懿仓皇逃窜,聚拢残兵败将还保大营;诸葛亮【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当初精兵【白马义从】在公孙瓒被甲首一千后的反应是----溃逃!袁绍凭借此役【海内无敌】。那么甲首三千是何等境界?这个时候的诸葛亮,终于让魏国人第一次尝到了恐惧的滋味。他们开始意识到跟这个怪物完全没法打!自此开始,魏国人将又一次改变战略-----彻底避战,这个战略一直保持到诸葛亮离世后十年才更改。 此次战役木牛的效果得到了很大的发挥,二月到六月,4个月的时间诸葛亮都在魏境与司马懿对峙,没有粮草不足。六月汉水暴涨,诸葛亮写信询问在李严【上计断其后道。中计与之持久。下计还住黄土】,只要粮草补给不断,就能切断魏军归路,彻底击垮司马懿。李严选择了下计,认为运粮无法支持。自此,诸葛亮不得不放弃了卤城决战的胜利果实,退军汉中。退军途中把魏国征西将军张合----五子仅存的硕果被射杀在木门。 木牛虽然支持了诸葛亮四个月的孤军深入,但依然不能维持长期对峙。于是诸葛亮对下一次北伐再进行了战略调整魏境屯田!做出此举也意味着此时的诸葛亮,这样一位超世之杰也似乎对战争前景感到一些悲凉他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意识到在自己有生之年,凭借弱小的蜀国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梦想是做不到了。不禁让人感慨知天易逆天难啊! 五伐、屯田渭滨,将星陨落 234年二月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斜谷,直接发动了对关中地区的进攻;司马懿也率军屯于渭南,与诸葛亮对峙。并且趁武功水发水之机,出动了惊人的【万骑】,欲快速吞掉正在武功水东岸的孟琰。诸葛亮立刻营救,临水作桥,隔着河对司马懿的骑兵进行射击,不久桥造好,面对开始渡河的诸葛亮,司马懿当机立断----跑啊,是的,他已经对诸葛亮惧怕到连【击之半渡】的勇气都没有! 至此,第五次北伐再无战事,于是诸葛亮在渭滨屯田,【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而司马懿也坐实了避战的决心,始终不与诸葛亮交战。这一次,汉军再一次打破了记录,诸葛亮与司马懿在魏国境内对峙了半年之久。为逼迫司马懿出战,诸葛亮采用了激将法----赠送女衣以激之。司马懿作为伪娘鼻祖自然不吃这套,但诸葛亮的目标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手下,那些憋了一股气的将军,希望这样能造成司马懿对手下的失控。司马懿虽然在正面战场上不是诸葛亮的对手,用计解危的能力还是有的,用一招“千里请战”的戏码,堵住了手下的嘴。终于,在司马懿绝对贯彻避战的情况下,诸葛亮的身体支持不住了。蜀汉的擎天巨柱,终于倒在了敌国的疆场上。 234年八月,在渭滨战场上,武侯诸葛亮带着复兴汉室的理想驾鹤西去,汉军也不得不退军。得到诸葛亮病死的消息后,司马懿立即率军追击,在斜谷口被汉军突然的反旗鸣鼓所惊吓,他恐怕想起了王双张合之死,于是仓皇逃窜上演了一出【死诸葛走活仲达】。后来在确定诸葛亮病逝,汉军退去后,巡查汉军遗弃的营垒的时候,司马懿由衷叹出了一句【真乃天下奇才也】。 以单纯的结果论,诸葛亮终究未能达成【还于旧都】的目标,而魏国方面则成功阻止了诸葛亮的入侵,胜利方当为魏国。,诸葛亮在多次北伐中,所表现出来的愈挫愈勇的斗志,以及为了克服国力差距、攻守异势而进行的大量的革新与改变,攻城拔地,射杀魏国高级将领,最终使得强国无奈转入消极守势,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感慨。而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改良了八阵图、改良了作战武器,使得步兵对抗步骑混合部队竟占据优势;发明木牛流马,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后勤补给困难的问题,也使得诸葛亮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中留下了亮丽的一笔。
诸葛亮在上方谷之战中为啥没能歼灭司马懿?
本期的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发生在诸葛亮六出祁山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魏延和司马懿。故事梗概如下 司马懿兵败之后,紧闭寨门,坚守不出。见此情形,诸葛亮密令马岱建造木栅,在营中掘下深堑,又在上方谷口搭设窝铺,里面埋下地雷。,诸葛亮又嘱咐马岱,秘密将上方谷口的后路阻断,让士卒在谷中埋伏。一旦司马懿追来,将其放入谷中,然后用干柴放火。 马岱离开后,诸葛亮又命魏延率领五百士卒到曹军营寨前搦战,一定要司马懿诱出,让其进入上方谷内,自己将有破敌之策。除此之外,诸葛亮又命高翔将木牛流马分成几组,公开在山路上运输粮食,故意让曹军出兵抢夺。,诸葛亮又下令将驻扎祁山的大部分兵力调去屯田,只留下少量兵力,并吩咐其余将领,一旦曹军发动攻击,可诈败离开,然后切断司马懿的退路。 诸葛亮将祁山兵力调走的消息很快便曹军获悉,夏侯恵和夏侯和建议立即发动进攻。司马懿同意了二人的建议,命二人分别率领五千兵马发动进攻,自己留在营寨中观察战局变化。 夏侯恵和夏侯和出兵后,缴获了一些木牛流马和北伐大军的士卒。司马懿从士卒口中得知,诸葛亮身在上方谷口,祁山大营兵力空虚。司马懿决定众将第二天向祁山大营发动进攻,自己则亲自率部突袭上方谷口。结果,魏延且战且退,将司马懿诱入上方谷口,诸葛亮用事先准备的地雷和干柴火烧上方谷,司马懿危在旦夕。不过,此时天降大雨,将火势破灭,司马懿终于成功脱险。 小说中提到的此次上方谷之战,在历史上并未发生过。事实上,当诸葛亮兵败北原和阳遂后,又向马冢山发动猛攻,遭到司马懿的顽强阻击,北伐大军将领孟琰所部几乎被曹军围歼。经过数日激战,诸葛亮进攻计划受阻,战事陷入胶着阶段,此后再无战事爆发,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上方谷之战。 至于说到上方谷这个地名,真实存在,地点在如今的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不过,这个地名是《三国演义》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后才出现的,显然是根据小说的描述附会而成的。 不过,虽然是小说家虚构出来的故事,但不少读者依然对诸葛亮未能在此战中歼灭司马懿感到惋惜,认为如果不是天公不作美的话,诸葛亮一定能成功。不过,从小说的描述来看,即便天降下雨,诸葛亮还是有机会歼灭司马懿的。只可惜诸葛亮的战术部署存在重大失误,这才导致了司马懿的逃脱。在这段故事情节的设计中,作者想突出的并非诸葛亮的智慧,而是想体现诸葛亮的能力不足之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诸葛亮对于上方谷之战的战术设计。小说中提到,诸葛亮命魏延率领五百士卒为诱饵,诱使司马懿上当。而北伐大军的主力并没有留在上方谷歼灭司马懿,而是赶往曹军营寨去劫寨。留在上方谷口的兵力仅有堵住上方谷口的魏延和山上负责放火的马岱所部,这样便造成了北伐大军在上方谷的兵力不足。 而就在天降大雨之前,司马懿所部因火攻损失了十之八九的兵力,剩下能作战的士卒并不多。只要诸葛亮在上方谷的兵力足够,完全能够将司马懿歼灭而不用理会大雨。以魏延区区五百的兵力难以抵挡司马懿,而身处山上的马岱所部想下山助战又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才是司马懿能够逃脱的最重要原因。书中还提到,马岱所部的兵力也不足。书中写到(马)岱军少,不敢追赶。这也反映出诸葛亮对于此战的战术设计存在重大缺陷。
司马懿困死上方谷后,诸葛亮明明有机会杀他,为什么不杀呢?
不是不想杀他而是迫于当时的形势,不能贸然出兵追他,一旦司马懿在后方设有伏兵,有可能就会把蜀国仅有的兵力给葬送掉,这是诸葛亮不想看到的一个局面,毕竟北伐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白热化的状态,哪一方稍微犯一点点错,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 不仅如此,诸葛亮可以说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一个人,他不会去打这种没把握的仗,本来说上方谷的这场大火,可以有机会把司马懿给杀死,老天跟他开了一个玩笑,突然下了一场大雨,救了司马懿一条性命。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面诸葛亮就会觉得这是上天给司马懿留了一条活路,毕竟祁山这个地方可是好几年都不下雨的。 除此之外,诸葛亮当时的身体状况已经支撑不了他再打下一场战争了。上方谷战役之后没过多久,诸葛亮就一命呜呼了。所以他要提前把这些后路给布置好,毕竟这么大的一支军队想要安然撤退,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虽然表面上看司马懿狼狈败逃而去,其实他的兵力并没有受损太多,一旦他回过去缓过神来有可能会卷土重来,这个时候失去主心骨的蜀国,有可能就会抵挡不住司马懿的进攻,从而被魏国歼灭。 所以诸葛亮也是在他死后吩咐他的手下推着他的木雕像放在悬崖边上,来达到一个吓唬司马懿的效果,结果也是好的成功的把司马懿给吓退了,大军得以安然撤退。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