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九韶的著作提出了正负开方术是哪一部,秦九昭的著作

生活常识 2023-05-09 17:55生活常识www.pifubingw.cn

今天给各位分享秦九韶的著作提出了正负开方术是哪一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秦九韶的著作提出了正负开方术是哪一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秦九韶的什么著作提出了正负开方术

秦九韶的《数书九章》提出了正负开方术,这一方法是秦九韶和改进了《数书九章》的“开方术”、刘益的“正负开方术”及贾宪的“增乘开方法”得到的。 规定实常为负,相当于现今之将常数项移至方程左端,因而可将随乘随加的过程进行到底。方程的系数在有理数域内没有限制,可正可负,可为分数,亦可为小数。 扩展资料 关于系数可为负数的开带从平方法的明确记载,最早见于北宋刘益的《议古根源》。该书虽已失传,但其部分内容为杨辉的《田亩比类乘除捷法》所引。由此可知,刘益把传统的开带从平方法推广到“负方”(一次项系数为负数)和“益隅”(二次项系数为负数)两种类型。 并指出,在开方的过程中,有时常数项也会由正变负(也称之为“翻法”),该方法经贾宪、刘益、杨辉和秦九韶等人的推广和传播,发展成为一种求一元高次方程近似解的一般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数书九章

13世纪,南宋科学家在数书九章中提出的“正负开方术”可求出任意次代数方程的正根。 1824年,……

http:www.ixueshu.comdocumente5a57c52f4cf7d5f318947a18e7f9386.html 了解一下这篇论文 其实 正负开方术 只是一个算法,无法求出准确的根

介绍“一次同余式”的求解和“正负开方术”的属于大学数学的什么课程或者哪个学科的内容?

用现代符号表达,秦九韶“正负开方术”的思路如下对任意给定的方程 f(x)=a0xn+a1xn-1+……+an-2x2+an-1x+an=0 (1) 其中a0≠0,an0,要求(1)式的一个正根。秦九韶先估计根的最高位数字,连同其位数一起称为“首商”,记作c,则根x=c+h,代入(1)得 f(c+h)=a0(c+h)n+a1(c+h)n-1+……+an-1(c+h)+an=0 按h的幂次合并同类项即得到关于h的方程: f(h)=a0hn+a1hn-1+……+an-1h+an=0 (2) 于是又可估计满足新方程(2)的根的最高位数字。如此进行下去,若得到某个新方程的常数项为0,则求得的根是有理数;否则上述过程可继续下去,按所需精度求得根的近似值。 如果从原方程(1)的系数a0,a1,…,an及估值c求出新方程(2)的系数a0,a1,…,an的算法是需要反复迭代使用的,秦九韶给出了一个规格化的程序,我们可称之为“秦九韶程序”, 他在《数书九章》中用这一算法去解决各种可以归结为代数方程的实际问题,其中涉及的方程最高次数达到10次,秦九韶解这些问题的算法整齐划一,步骤分明,堪称是中国古代数学算法化、机械化的典范。 “中国剩余定理”解的题目其实就是“余数问题” 同余知识   如果整数a、b都除以自然数n,所得余数相同,就称为a与b对于模n同余,记作a≡b(modn).   例如13与8分别除以5, 所得余数都是3,所以13与8对于模5同余,即13≡8(mod5).   T同余的常用性质:   ⑴如果两个整数a与b对于模n同余,那么它们的差一定能被n整除.逆之亦真.   ⑵同一个模n的两个同余式可以相加、相减、相乘.即如果 a≡b(mod n),c≡d(mod n),那么   A+c≡b+d(mod n), a-c≡b-d(mod n), a×c≡b×d(mod n).   ⑶同余的两个数分别加上模的倍数后,仍然同余; 同余的两个数扩大同样的倍数后,仍然同余.

秦九韶的什么著作提出了正负开方术

秦九韶的《数书九章》提出了正负开方术,这一方法是秦九韶和改进了《数书九章》的“开方术”、刘益的“正负开方术”及贾宪的“增乘开方法”得到的。 规定实常为负,相当于现今之将常数项移至方程左端,因而可将随乘随加的过程进行到底。方程的系数在有理数域内没有限制,可正可负,可为分数,亦可为小数。 扩展资料 关于系数可为负数的开带从平方法的明确记载,最早见于北宋刘益的《议古根源》。该书虽已失传,但其部分内容为杨辉的《田亩比类乘除捷法》所引。由此可知,刘益把传统的开带从平方法推广到“负方”(一次项系数为负数)和“益隅”(二次项系数为负数)两种类型。 并指出,在开方的过程中,有时常数项也会由正变负(也称之为“翻法”),该方法经贾宪、刘益、杨辉和秦九韶等人的推广和传播,发展成为一种求一元高次方程近似解的一般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数书九章

秦九昭的 大衍求一术 是怎么回事

大衍求一术 中国古代求解一类大衍问题的方法。大衍问题源于《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这是属于现代数论中求解一次同余式方程组问题。宋代数学家秦九韶在《数书九章》(1247年成书)中对此类问题的解法作了系统的论述,并称之为大衍求一术。德国数学家C.F.高斯是在1801年才建立起同余理论的,大衍求一术反映了中国古代数学的高度成就。 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明确地系统地叙述了求解一次同余组的一般计算步骤。秦的方法,正是前述的剩余定理。我们知道,剩余定理把一般的一   的一组数Ki的选定。秦九韶给这些数起名叫“乘率”,并且在《数书九章》卷一“大衍总术”中详载了计算乘率的方法——“大衍求一术”。   为了介绍“大衍求一术”,我们以任一乘率ki的计算作例。如果Gi=   Gi≡gi(modai),   于是kiGi≡Kigi(modai),   因为kiGi≡1(modai),   所以问题归结为求ki使适合kigi≡1(modai)。秦九韶把ai叫“定数”,gi叫“奇数”,他的“大衍求一术”,用现代语言解释,实际就是把奇数gi和定数ai辗转相除,相继得商数q1、q2、……qn和余数r1、r2、……rn,在辗转相除的时候,随即算出下面右列的c值   秦九韶指出,当rn=1而n是偶数的时候,得到的cn就是所求乘率ki。如果r1=1而n是奇数,那么把rn-1和rn相除,形式上令qn+1=rn-1-1,那么余数rn+1仍旧是1,再作cn+1=qn+1Cn+Cn-1,这时n+1是偶数,cn+1就是所求的ki。不论哪种情形,一步都出现余数1,整个计算到此终止,秦九韶把他的方法叫做“求一术”(至于“大衍”的意思,秦九韶本人在《数书九章》序中把它和《周易》“大衍之数”相附会)。可以证明,秦九韶这一算法是完全正确,十分严密的式。   在秦九韶那个时代,计算仍然使用算筹。秦九韶在一个小方盘上,右上布置奇数g,右下布置定数a,左上置1(他叫它做“天元1”),然后在右行上下交互以少除多,所得商数和左上(或下)相乘并入左下(或上),直到右上方出现1为止。下页就是秦九韶的一般筹算图式,右边是一个数字例子(g=20,a=27,K= c4=23)。   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采集了大量例题,如“古历会积”、“积尺寻源”、“推计土功”、“程行计地”等等,广泛应用大衍求一术来解决历法、工程、赋役和军旅等实际问题。在这些实际问题中,模数ai并不总是两两互素的整数。秦九韶区分了“元数”(ai是整数)、“收数”(ai是小数)、“通数”(ai是分数)等不同情形,并且对每种情形给出了处理方法。“大衍总术”把“收数”和“通数”化成“元数”的情形来计算,而对于元数不两两互素的情形,给出了可靠的程序,适当选取那些元数的因子作定数而把问题归结为两两互素的情形①。所有这些系统的理论,周密的考虑,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来也很不简单,充分显示了秦九韶高超的数学水平和计算技巧。   秦九韶小时曾跟随他父亲到南宋京城杭州,向太史局(主管天   天元   奇gi   1,20   定ai   27   1,   gi   1,20   c1=q1,   r2   1,7   (q1)   (q2)   c2=c1q2+1,   r2   3,6   c1,   r1   1,7   cn-2,   rn-2   3,6   cn-1=cn-2qn-1+cn-3,   rn-1   4,1   (qn-1)   (qn)   cn=cn-1qn+cn-2,   1   23,1   cn-1,   rn-1   4,1   文历法的机构)的官员学习天文历法,“大衍求一术”很可能就是他天文历法计算上元积年方法的结果。“大衍求一术”似乎没有为他代的人所充分理解。明中叶以后几乎失传。一直到清代,“大衍求一术”又重新被发掘出来,引起了许多学者(张敦仁、李锐、骆腾凤、黄宗宪等)的兴趣。他们对“大衍求一术”进行了解释、改进和简化,其中黄宗宪《求一术通解》对模数非两两互素的情形给出了更加简明的方法,时代已是晚清。   从《孙子算经》“物不知数”题到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次同余式的研究,不仅在中国数学史上而且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光荣的地位。在欧洲,最早接触一次同余式的,是和秦九韶代的意大利数学家裴波那契(1170—1250),他在《算法之书》中给出了两个一次同余问题,没有一般的算法。这两个问题从形式到数据都和孙子物不知数题相仿,整个水平没有超过《孙子算经》。直到十八、十九世纪,大数学家欧拉(1707—1783)于公元1743年、高斯(1777—1855)于公元1801年对一般一次同余式进行了详细研究,才重新获得和秦九韶“大衍求一术”相同的定理,并且对模数两两互素的情形给出了严格证明。欧拉和高斯事先并不知道中国人的工作。公元1852年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1815—1887)发表《中国科学摘记》,介绍了《孙子算经》物不知数题和秦九韶的解法,引起了欧洲学者的重视。1876年,德国马蒂生(1830—1906)指出孙子问题的解法和高斯方法一致,当时德国著名数学史家康托(1829—1920)看到马蒂生的文章以后,高度评价了“大衍术”,并且称赞发现这一方法的中国数学家是“最幸运的天才”。直到今天,“大衍求一术”仍然引起西方数学史家浓厚的研究兴趣。如1973年,美国出版的一部数学史专著《十三世纪的中国数学》中,系统介绍了中国学者在一次同余论方面的成就,作者力勃雷希(比利时人)在评论秦九韶的贡献的时候说道“秦九韶在不定分析方面的著作时代颇早,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就会看到,萨顿②称秦九韶为‘他那个民族、他那个时代、并且确实也是所有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是毫不夸张的。”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