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五大定律
今天给各位分享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高中物理知识点归纳
高中物理公式 物理定理、定律、公式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 (1)向心力可以由某个具体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指向圆心;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向心力不做功,但动量不断改变。 3)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三、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1)常见的力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5.万有引力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6.静电力F=kQ1Q2r2 (k=9.0×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7.电场力F=Eq (E场强NC,q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ILsinθ (θ为B与L的夹角,当L⊥B时:F=BIL,BL时:F=0) 9.洛仑兹力f=qVBsinθ (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f=qVB,VB时:f=0) 注: (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 (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fm略大于μFN,一般视为fm≈μFN; (4)其它相关内容静摩擦力(大小、方向)〔见第一册P8〕; (5)物理量符号及单位B磁感强度(T),L有效长度(m),I:电流强度(A),V带电粒子速度(ms),q:带电粒子(带电体)电量(C); (6)安培力与洛仑兹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则判定。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G {加速度方向向下,均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上,均超重}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见第一册P67〕 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五、振动和波(机械振动与机械振动的传播) 1.简谐振动F=-kx {F:回复力,k:比例系数,x:位移,负号表示F的方向与x始终反向} 2.单摆周期T=2π(lg)12 {l:摆长(m),g: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条件:摆角θ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2)加强区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处,减弱区则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处; (3)波只是传播了振动,介质本身不随波发生迁移,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4)干涉与衍射是波特有的; (5)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 (6)其它相关内容超声波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22〕振动中的能量转化〔见第一册P173〕。 六、冲量与动量(物体的受力与动量的变化) 1.动量p=mv {p:动量(kgs),m:质量(kg),v:速度(ms),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3.冲量I=Ft {I:冲量(Ns),F:恒力(N),t:力的作用时间(s),方向由F决定} 4.动量定理I=Δp或Ft=mvt–mvo {Δp:动量变化Δp=mvt–mvo,是矢量式} 5.动量守恒定律p前总=p后总或p=p’也可以是m1v1+m2v2=m1v1+m2v2 6.弹性碰撞Δp=0;ΔEk=0 {即系统的动量和动能均守恒} 7.非弹性碰撞Δp=0;0ΔEKΔEKm {ΔEK损失的动能,EKm损失的最大动能} 8.完全非弹性碰撞Δp=0;ΔEK=ΔEKm {碰后连在一起成一整体} 9.物体m1以v1初速度与静止的物体m2发生弹性正碰: v1=(m1-m2)v1(m1+m2) v2=2m1v1(m1+m2) 10.由9得的推论-----等质量弹性正碰时二者交换速度(动能守恒、动量守恒) 11.子弹m水平速度vo射入静止置于水平光滑地面的长木块M,并嵌入其中一起运动时的机械能损失 E损=mvo22-(M+m)vt22=fs相对 {vt:共同速度,f:阻力,s相对子弹相对长木块的位移} 注 (1)正碰又叫对心碰撞,速度方向在它们“中心”的连线上; (2)以上表达式除动能外均为矢量运算,在一维情况下可取正方向化为代数运算; (3)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合外力为零或系统不受外力,则系统动量守恒(碰撞问题、爆炸问题、反冲问题等); (4)碰撞过程(时间极短,发生碰撞的物体构成的系统)视为动量守恒,原子核衰变时动量守恒; (5)爆炸过程视为动量守恒,这时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动能增加;(6)其它相关内容反冲运动、火箭、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宇宙航行〔见第一册P128〕。 七、功和能(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1.功W=Fscosα(定义式){W:功(J),F:恒力(N),s:位移(m),α:F、s间的夹角} 2.重力做功Wab=mghab {m:物体的质量,g=9.8ms2≈10ms2,haba与b高度差(hab=ha-hb)} 3.电场力做功Wab=qUab {q:电量(C),Uab:a与b之间电势差(V)即Uab=φa-φb} 4.电功W=UIt(普适式) {U电压(V),I:电流(A),t:通电时间(s)} 5.功率P=Wt(定义式) {P:功率[瓦(W)],W:t时间内所做的功(J),t:做功所用时间(s)} 6.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Fv;P平=Fv平 {P:瞬时功率,P平:平均功率} 7.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汽车最大行驶速度(vmax=P额f) 8.电功率P=UI(普适式) {U电路电压(V),I电路电流(A)} 9.焦耳定律Q=I2Rt {Q:电热(J),I:电流强度(A),R: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10.纯电阻电路中I=UR;P=UI=U2R=I2R;Q=W=UIt=U2tR=I2Rt 11.动能Ek=mv22 {Ek:动能(J),m物体质量(kg),v:物体瞬时速度(ms)} 12.重力势能EP=mgh {EP :重力势能(J),g:重力加速度,h:竖直高度(m)(从零势能面起)} 13.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从零势能面起)} 14.动能定理(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 W合=mvt22-mvo22或W合=ΔEK {W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ΔEK:动能变化ΔEK=(mvt22-mvo22)} 15.机械能守恒定律ΔE=0或EK1+EP1=EK2+EP2也可以是mv122+mgh1=mv222+mgh2 16.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重力做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WG=-ΔEP 注: (1)功率大小表示做功快慢,做功多少表示能量转化多少; (2)O0≤α90O 做正功;90Oα≤180O做负功;α=90o不做功(力的方向与位移(速度)方向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3)重力(弹力、电场力、分子力)做正功,则重力(弹性、电、分子)势能减少 (4)重力做功和电场力做功均与路径无关(见2、3两式);(5)机械能守恒成立条件除重力(弹力)外其它力不做功,只是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6)能的其它单位换算:1kWh(度)=3.6×106J,1eV=1.60×10-19J;(7)弹簧弹性势能E=kx22,与劲度系数和形变量有关。 八、分子动理论、能量守恒定律 1.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mol;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米 2.油膜法测分子直径d=Vs {V:单分子油膜的体积(m3),S:油膜表面积(m)2} 3.分子动理论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1)rr0,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斥力 (2)r=r0,f引=f斥,F分子力=0,E分子势能=Emin(最小值) (3)rr0,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4)r10r0,f引=f斥≈0,F分子力≈0,E分子势能≈0 5.热力学第一定律W+Q=ΔU{(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效果上是等效的), W:外界对物体做的正功(J),Q:物体吸收的热量(J),ΔU:增加的内能(J),涉及到第一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40〕} 6.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氏表述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热传导的方向性); 开氏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方向性){涉及到第二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44〕} 7.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宇宙温度下限-273.15摄氏度(热力学零度)} 注: (1)布朗粒子不是分子,布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越剧烈; (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存在,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比引力快; (4)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在r0处F引=F斥且分子势能最小; (5)气体膨胀,外界对气体做负功W0;吸收热量,Q0 (6)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对于理想气体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势能为零; (7)r0为分子处于平衡状态时,分子间的距离; (8)其它相关内容能的转化和定恒定律〔见第二册P41〕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环保〔见第二册P47〕物体的内能、分子的动能、分子势能〔见第二册P47〕。 九、气体的性质 1.气体的状态参量 温度宏观上,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关系T=t+273 {T:热力学温度(K),t:摄氏温度(℃)} 体积V气体分子所能占据的空间,单位换算1m3=103L=106mL 压强p单位面积上,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器壁而产生持续、均匀的压力,标准大气压1atm=1.013×105Pa=76cmHg(1Pa=1Nm2) 2.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分子间空隙大;除了碰撞的瞬间外,相互作用力微弱;分子运动速率很大 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1V1T1=p2V2T2 {PVT=恒量,T为热力学温度(K)} 注: (1)理想气体的内能与理想气体的体积无关,与温度和物质的量有关; (2)公式3成立条件均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使用公式时要注意温度的单位,t为摄氏温度(℃),而T为热力学温度(K)。 十、电场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Q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 {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 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 {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6.电场力F=qE {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 9.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 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 (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 {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 常见电容器〔见第二册P111〕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类平 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 抛运动 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a=Fm=qEm 注: (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 (2)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相交,切线方向为场强方向,电场线密处场强大,顺着电场线电势越来越低,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 (3)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见图[第二册P98]; (4)电场强度(矢量)与电势(标量)均由电场本身决定,而电场力与电势能还与带电体带的电量多少和电荷正负有关; (5)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 (6)电容单位换算1F=106μF=1012PF; (7)电子伏(eV)是能量的单位,1eV=1.60×10-19J; (8)其它相关内容静电屏蔽〔见第二册P101〕示波管、示波器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114〕等势面〔见第二册P105〕。 十一、恒定电流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 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 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 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并=I1+I2+I3+ 电压关系 U总=U1+U2+U3+ U总=U1=U2=U3 功率分配 P总=P1+P2+P3+ P总=P1+P2+P3+ 10.欧姆表测电阻 (1)电路组成 (2)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3)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f挡。 (4)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流表内接法 电压表示数U=UR+UA 电流表外接法 电流表示数I=IR+IV Rx的测量值=UI=(UA+UR)IR=RA+RxR真 Rx的测量值=UI=UR(IR+IV)=RVRx(RV+R)R真 选用电路条件RxRA [或Rx(RARV)12] 选用电路条件RxRV [或Rx(RARV)12] 12.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限流接法与分压接法 限流接法 电压调节范围小,电路简单,功耗小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Rx 电压调节范围大,电路复杂,功耗较大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Rx 注1)单位换算1A=103mA=106μA;1kV=103V=106mA;1MΩ=103kΩ=106Ω (2)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3)串联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并联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 (4)当电源有内阻时,外电路电阻增大时,总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 (5)当外电路电阻等于电源电阻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此时的输出功率为E2(2r); (6)其它相关内容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半导体及其应用超导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127〕。 十二、磁场 1.磁感应强度是用来表示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单位T),1T=1NAm 2.安培力F=BIL;(注L⊥B) {B:磁感应强度(T),F:安培力(F),I:电流强度(A),L:导线长度(m)} 3.洛仑兹力f=qVB(注V⊥B);质谱仪〔见第二册P155〕 {f:洛仑兹力(N),q:带电粒子电量(C),V:带电粒子速度(ms)} 4.在重力忽略不计(不考虑重力)的情况下,带电粒子进入磁场的运动情况(掌握两种) (1)带电粒子沿平行磁场方向进入磁场:不受洛仑兹力的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V=V0 (2)带电粒子沿垂直磁场方向进入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规律如下a)F向=f洛=mV2r=mω2r=mr(2πT)2=qVB;r=mVqB;T=2πmqB;(b)运动周期与圆周运动的半径和线速度无关,洛仑兹力对带电粒子不做功(任何情况下);(c)解题关键:画轨迹、找圆心、定半径、圆心角(=二倍弦切角)。 注 (1)安培力和洛仑兹力的方向均可由左手定则判定,只是洛仑兹力要注意带电粒子的正负; (2)磁感线的特点及其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要掌握〔见图及第二册P144〕;(3)其它相关内容地磁场磁电式电表原理〔见第二册P150〕回旋加速器〔见第二册P156〕磁性材料 十三、电磁感应 1.[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公式] 1)E=nΔΦΔt(普适公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感应电动势(V),n感应线圈匝数,ΔΦΔt:磁通量的变化率} 2)E=BLV垂(切割磁感线运动) {L:有效长度(m)} 3)Em=nBSω(交流发电机最大的感应电动势) {Em:感应电动势峰值} 4)E=BL2ω2(导体一端固定以ω旋转切割) {ω:角速度(rads),V:速度(ms)} 2.磁通量Φ=BS {Φ:磁通量(Wb),B: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T),S:正对面积(m2)} 3.感应电动势的正负极可利用感应电流方向判定{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由负极流向正极} 4.自感电动势E自=nΔΦΔt=LΔIΔt{L:自感系数(H)(线圈L有铁芯比无铁芯时要大),ΔI:变化电流,t:所用时间,ΔIΔt:自感电流变化率(变化的快慢)} 注(1)感应电流的方向可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定,楞次定律应用要点〔见第二册P173〕;(2)自感电流总是阻碍引起自感电动势的电流的变化;(3)单位换算1H=103mH=106μH。(4)其它相关内容自感〔见第二册P178〕日光灯〔见第二册P180〕。 十四、交变电流(正弦式交变电流) 1.电压瞬时值e=Emsinωt 电流瞬时值i=Imsinωt;(ω=2πf) 2.电动势峰值Em=nBSω=2BLv 电流峰值(纯电阻电路中)Im=EmR总 3.正(余)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E=Em(2)12;U=Um(2)12 ;I=Im(2)12 4.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压与电流及功率关系 U1U2=n1n2; I1I2=n2n2; P入=P出 5.在远距离输电中,采用高压输送电能可以减少电能在输电线上的损失损=(PU)2R;(P损: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P:输送电能的总功率,U:输送电压,R:输电线电阻)〔见第二册P198〕; 6.公式1、2、3、4中物理量及单位ω:角频率(rads);t:时间(s);n:线圈匝数;B:磁感强度(T); S:线圈的面积(m2);U输出)电压(V);I:电流强度(A);P:功率(W)。
高中物理知识点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 (1)向心力可以由某个具体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指向圆心;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向心力不做功,但动量不断改变。 3)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三、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1)常见的力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5.万有引力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6.静电力F=kQ1Q2r2 (k=9.0×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7.电场力F=Eq (E场强NC,q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ILsinθ (θ为B与L的夹角,当L⊥B时:F=BIL,BL时:F=0) 9.洛仑兹力f=qVBsinθ (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f=qVB,VB时:f=0) 注: (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 (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fm略大于μFN,一般视为fm≈μFN; (4)其它相关内容静摩擦力(大小、方向)〔见第一册P8〕; (5)物理量符号及单位B磁感强度(T),L有效长度(m),I:电流强度(A),V带电粒子速度(ms),q:带电粒子(带电体)电量(C); (6)安培力与洛仑兹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则判定。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G {加速度方向向下,均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上,均超重}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见第一册P67〕 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五、振动和波(机械振动与机械振动的传播) 1.简谐振动F=-kx {F:回复力,k:比例系数,x:位移,负号表示F的方向与x始终反向} 2.单摆周期T=2π(lg)12 {l:摆长(m),g: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条件:摆角θ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2)加强区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处,减弱区则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处; (3)波只是传播了振动,介质本身不随波发生迁移,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4)干涉与衍射是波特有的; (5)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 (6)其它相关内容超声波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22〕振动中的能量转化〔见第一册P173〕。 六、冲量与动量(物体的受力与动量的变化) 1.动量p=mv {p:动量(kgs),m:质量(kg),v:速度(ms),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3.冲量I=Ft {I:冲量(N?s),F:恒力(N),t:力的作用时间(s),方向由F决定} 4.动量定理I=Δp或Ft=mvt–mvo {Δp:动量变化Δp=mvt–mvo,是矢量式} 5.动量守恒定律p前总=p后总或p=p’′也可以是m1v1+m2v2=m1v1′+m2v2′ 6.弹性碰撞Δp=0;ΔEk=0 {即系统的动量和动能均守恒} 7.非弹性碰撞Δp=0;0ΔEKΔEKm {ΔEK损失的动能,EKm损失的最大动能} 8.完全非弹性碰撞Δp=0;ΔEK=ΔEKm {碰后连在一起成一整体} 9.物体m1以v1初速度与静止的物体m2发生弹性正碰: v1′=(m1-m2)v1(m1+m2) v2′=2m1v1(m1+m2) 10.由9得的推论-----等质量弹性正碰时二者交换速度(动能守恒、动量守恒) 11.子弹m水平速度vo射入静止置于水平光滑地面的长木块M,并嵌入其中一起运动时的机械能损失 E损=mvo22-(M+m)vt22=fs相对 {vt:共同速度,f:阻力,s相对子弹相对长木块的位移} 七、功和能(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1.功W=Fscosα(定义式){W:功(J),F:恒力(N),s:位移(m),α:F、s间的夹角} 2.重力做功Wab=mghab {m:物体的质量,g=9.8ms2≈10ms2,haba与b高度差(hab=ha-hb)} 3.电场力做功Wab=qUab {q:电量(C),Uab:a与b之间电势差(V)即Uab=φa-φb} 4.电功W=UIt(普适式) {U电压(V),I:电流(A),t:通电时间(s)} 5.功率P=Wt(定义式) {P:功率[瓦(W)],W:t时间内所做的功(J),t:做功所用时间(s)} 6.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Fv;P平=Fv平 {P:瞬时功率,P平:平均功率} 7.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汽车最大行驶速度(vmax=P额f) 8.电功率P=UI(普适式) {U电路电压(V),I电路电流(A)} 9.焦耳定律Q=I2Rt {Q:电热(J),I:电流强度(A),R: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10.纯电阻电路中I=UR;P=UI=U2R=I2R;Q=W=UIt=U2tR=I2Rt 11.动能Ek=mv22 {Ek:动能(J),m物体质量(kg),v:物体瞬时速度(ms)} 12.重力势能EP=mgh {EP :重力势能(J),g:重力加速度,h:竖直高度(m)(从零势能面起)} 13.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从零势能面起)} 14.动能定理(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 W合=mvt22-mvo22或W合=ΔEK {W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ΔEK:动能变化ΔEK=(mvt22-mvo22)} 15.机械能守恒定律ΔE=0或EK1+EP1=EK2+EP2也可以是mv122+mgh1=mv222+mgh2 16.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重力做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WG=-ΔEP 八、分子动理论、能量守恒定律 1.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mol;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米 2.油膜法测分子直径d=Vs {V:单分子油膜的体积(m3),S:油膜表面积(m)2} 3.分子动理论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1)rr0,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斥力 (2)r=r0,f引=f斥,F分子力=0,E分子势能=Emin(最小值) (3)rr0,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4)r10r0,f引=f斥≈0,F分子力≈0,E分子势能≈0 5.热力学第一定律W+Q=ΔU{(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效果上是等效的), W:外界对物体做的正功(J),Q:物体吸收的热量(J),ΔU:增加的内能(J),涉及到第一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40〕} 6.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氏表述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热传导的方向性); 开氏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方向性){涉及到第二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44〕} 7.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宇宙温度下限-273.15摄氏度(热力学零度)} 注: (1)布朗粒子不是分子,布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越剧烈; (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存在,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比引力快; (4)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在r0处F引=F斥且分子势能最小; (5)气体膨胀,外界对气体做负功W0;吸收热量,Q0 (6)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对于理想气体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势能为零; (7)r0为分子处于平衡状态时,分子间的距离; (8)其它相关内容能的转化和定恒定律〔见第二册P41〕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环保〔见第二册P47〕物体的内能、分子的动能、分子势能〔见第二册P47〕。 九、气体的性质 1.气体的状态参量 温度宏观上,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关系T=t+273 {T:热力学温度(K),t:摄氏温度(℃)} 体积V气体分子所能占据的空间,单位换算1m3=103L=106mL 压强p单位面积上,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器壁而产生持续、均匀的压力,标准大气压1atm=1.013×105Pa=76cmHg(1Pa=1Nm2) 2.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分子间空隙大;除了碰撞的瞬间外,相互作用力微弱;分子运动速率很大 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1V1T1=p2V2T2 {PVT=恒量,T为热力学温度(K)} 注: (1)理想气体的内能与理想气体的体积无关,与温度和物质的量有关; (2)公式3成立条件均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使用公式时要注意温度的单位,t为摄氏温度(℃),而T为热力学温度(K)。 十、电场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Q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 {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 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 {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6.电场力F=qE {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 9.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 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 (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 {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 常见电容器〔见第二册P111〕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类平 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 抛运动 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a=Fm=qEm 注: (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 (2)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相交,切线方向为场强方向,电场线密处场强大,顺着电场线电势越来越低,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 (3)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见图[第二册P98]; (4)电场强度(矢量)与电势(标量)均由电场本身决定,而电场力与电势能还与带电体带的电量多少和电荷正负有关; (5)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 (6)电容单位换算1F=106μF=1012PF; (7)电子伏(eV)是能量的单位,1eV=1.60×10-19J; (8)其它相关内容静电屏蔽〔见第二册P101〕示波管、示波器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114〕等势面〔见第二册P105〕。 十一、恒定电流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 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 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 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并=I1+I2+I3+ 电压关系 U总=U1+U2+U3+ U总=U1=U2=U3 功率分配 P总=P1+P2+P3+ P总=P1+P2+P3+ 10.欧姆表测电阻 (1)电路组成 (2)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3)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f挡。 (4)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流表内接法 电流表外接法 电压表示数U=UR+UA 电流表示数I=IR+IV Rx的测量值=UI=(UA+UR)IR=RA+RxR真 Rx的测量值=UI=UR(IR+IV)=RVRx(RV+R)R真 选用电路条件RxRA [或Rx(RARV)12] 选用电路条件RxRV [或Rx(RARV)12] 12.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限流接法与分压接法 电压调节范围小,电路简单,功耗小 电压调节范围大,电路复杂,功耗较大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Rx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Rx 十二、磁场 1.磁感应强度是用来表示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单位:(T),1T=1NA?m 2.安培力F=BIL;(注L⊥B) {B:磁感应强度(T),F:安培力(F),I:电流强度(A),L:导线长度(m)} 3.洛仑兹力f=qVB(注V⊥B);质谱仪〔见第二册P155〕 {f:洛仑兹力(N),q:带电粒子电量(C),V:带电粒子速度(ms)} 4.在重力忽略不计(不考虑重力)的情况下,带电粒子进入磁场的运动情况(掌握两种) (1)带电粒子沿平行磁场方向进入磁场:不受洛仑兹力的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V=V0 (2)带电粒子沿垂直磁场方向进入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规律如下:(a)F向=f洛=mV2r=mω2r=mr(2πT)2=qVB;r=mVqB;T=2πmqB;(b)运动周期与圆周运动的半径和线速度无关,洛仑兹力对带电粒子不做功(任何情况下);(c)解题关键:画轨迹、找圆心、定半径、圆心角(=二倍弦切角)。 十三、电磁感应 1.[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公式] 1)E=nΔΦΔt(普适公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感应电动势(V),n感应线圈匝数,ΔΦΔt:磁通量的变化率} 2)E=BLV垂(切割磁感线运动) {L:有效长度(m)} 3)Em=nBSω(交流发电机最大的感应电动势) {Em:感应电动势峰值} 4)E=BL2ω2(导体一端固定以ω旋转切割) {ω:角速度(rads),V:速度(ms)} 2.磁通量Φ=BS {Φ:磁通量(Wb),B: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T),S:正对面积(m2)} 3.感应电动势的正负极可利用感应电流方向判定{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由负极流向正极} 4.自感电动势E自=nΔΦΔt=LΔIΔt{L:自感系数(H)(线圈L有铁芯比无铁芯时要大),ΔI:变化电流,?t:所用时间,ΔIΔt:自感电流变化率(变化的快慢)} 注(1)感应电流的方向可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定,楞次定律应用要点〔见第二册P173〕;(2)自感电流总是阻碍引起自感电动势的电流的变化;(3)单位换算1H=103mH=106μH。(4)其它相关内容自感〔见第二册P178〕日光灯〔见第二册P180〕。 十四、交变电流(正弦式交变电流) 1.电压瞬时值e=Emsinωt 电流瞬时值i=Imsinωt;(ω=2πf) 2.电动势峰值Em=nBSω=2BLv 电流峰值(纯电阻电路中)Im=EmR总 3.正(余)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E=Em(2)12;U=Um(2)12 ;I=Im(2)12 4.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压与电流及功率关系 U1U2=n1n2; I1I2=n2n2; P入=P出 5.在远距离输电中,采用高压输送电能可以减少电能在输电线上的损失:P损′=(PU)2R;(P损′: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P:输送电能的总功率,U:输送电压,R:输电线电阻)〔见第二册P198〕; 6.公式1、2、3、4中物理量及单位ω:角频率(rads);t:时间(s);n:线圈匝数;B:磁感强度(T); S:线圈的面积(m2);U:(输出)电压(V);I:电流强度(A);P:功率(W)。 注: (1)交变电流的变化频率与发电机中线圈的转动的频率相同即:ω电=ω线,f电=f线; (2)发电机中,线圈在中性面位置磁通量最大,感应电动势为零,过中性面电流方向就改变; (3)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热效应定义的,没有特别说明的交流数值都指有效值; (4)理想变压器的匝数比一定时,输出电压由输入电压决定,输入电流由输出电流决定,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当负载的消耗的功率增大时输入功率也增大,即P出决定P入; (5)其它相关内容正弦交流电图象〔见第二册P190〕电阻、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作用〔见第二册P193〕。 十五、光的反射和折射(几何光学) 1.反射定律α=i {α;反射角,i:入射角} 2.绝对折射率(光从真空中到介质)n=cv=sin sin {光的色散,可见光中红光折射率小,n:折射率,c:真空中的光速,v:介质中的光速, :入射角, :折射角} 3.全反射1)光从介质中进入真空或空气中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CsinC=1n 2)全反射的条件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
高二物理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 重、难点梳理 第 四 章 电磁感应 第1节 划时代的发现 第2节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一、学习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界的普遍联系的规律,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是研究科学的前提,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是获得成功的保证。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科学的道路不平坦,伟人的足迹是失败、挫折+成功。 3、知道电磁感应及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 4、理解磁通量及其变化。 二、教材重点 1、揭示“电生磁”与“磁生电”发现过程的哲学内涵。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是探究自然规律的重要前提。 2、磁通量的概念及磁通量与磁感应强度的关系。 3、通过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和磁通量变化的分析,养成良好的过程分析习惯。 4、磁通量变化的各种形式。 三、教材难点 1、以实验为基础,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控制实验条件,通过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方法分析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规律。 3、电磁感应中的能量守恒。 四、教材疑点 1、移动磁铁的磁场引起感应电流时,磁铁内部的磁感线和外部的磁感线方向相反,形成闭合的曲线,教材中没有显示内部磁感应线。 2、磁通量是双向标量,教材中虽然没有提出,但在应用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 五、学生易错点 1、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的理解 ①闭合电路中的“闭合”在应用中易忽视。 ②磁通量发生变化,而不是磁场的变化。 2、磁铁内部的磁感线条数跟外部所有磁感线的条数相等 3、各种磁感线的分布规律及形状 4、磁通量增减的判断 六、教材资源 1、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哲学思想,指导科学探究是奥斯特和法拉第获得成功的前提。 2、科学的规律在实验中出来的,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高度概括是得到正确结论的关键。 3、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是P9第6题、P10第7题。 第3节 愣次定律 一、学习要求 1.经历实验探究过程,理解楞次定律。 2.会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在电磁感应现象里不要求判断内电路中各点电势的高低。 二、教材重点 1.楞次定律的获得及理解。 2.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3.利用右手定则判断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流的方向。 三、教材难点 楞次定律的理解及实际应用。 四、教材疑点 对“阻碍”的理解, 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具体步骤 五、学生易错点 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电流磁场磁场方向关系 六、教学资源 1. 教材中的思想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得到的实验现象,再通过分析论证,归纳得出结论。 2. 问题与练习 1、4、5、7 第4节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一、学习要求 1、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理解计算感应电动势的两个公式E=BLv和E=ΔΦΔt的区别和联系,并应用其进行计算。对公式E=BLv的计算,只限于L与B、v垂直的情况。 3、知道直流电动机工作时存在反电动势,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反电动势。 二、教材重点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三、教材难点 平均电动势与瞬时电动势区别。 四、教材疑点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无法作定量的实验验证,更无法进行定量测量,只能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五、学生易错点 Φ,ΔΦ,ΔΦΔt区别 六、教学资源 问题与练习3、4、5、7 第5节 电磁感应定律应用 一、学习要求 1.知道感生电场。 2.知道电磁感应现象与洛仑兹力 3、通过同学们之间的讨论、研究增强电磁感应现象与洛仑兹力认知深度,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4、通过对相应物理学史的了解,培养热爱科学、尊重知识的良好品德。 二、教学重点 电磁感应现象与洛仑兹力 三、教学难点 电磁感应现象与洛仑兹力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 感生电场与感应电动势 第6节 互感和自感 一、学习要求 1、知道什么是互感现象和自感现象。 2、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3、知道自感现象的利与弊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止。 4、能够通过电磁感应部分知识分析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原因及磁场的能量转化问题。 5、通过对两个自感实验的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7、通过自感现象的利弊学习,培养学生客观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自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使学生初步形成特殊现象中有它的普遍规律,而普遍规律中包含了特殊现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 1.自感现象。 2.自感系数。 三、教学难点 分析自感现象。 四、教学资源 自感现象的分析与判断 第七节 涡 流 电磁阻尼 电磁驱动 一、学习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涡流现象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重点 1.涡流的概念及其应用。 2.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的实例分析。 三、教材难点 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的实例分析 四、教学资源 〔演示1〕涡流生热实验 〔演示2〕电磁阻尼。 按照教材“做一做”中叙述的内容,演示电表指针在偏转过程中受到的电磁阻尼现象。 〔演示3〕电磁驱动。 引导学生观察并解释实验现象。 第五章 交变电流 第1节 交变电流 教材分析 交变电流是生产和生活中最常用到的电流,而正弦电流又是最简单和最基本的。正弦式电流产生的原理是基于电磁感应的基本规律,所以本章是前一章的延续和发展,是电磁感应理论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本节知识是全章的理论基础,由于交变电流与直流不同,它对各种元件的作用也不同。正因为交变电流的特殊性,才有了变压器及其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内容标准 知道交变电流,能用函数表达式和图像描述交变电流。 一、学习要求 1.知道交变电流。 2.通过模型或实验认识交变电流的产生过程,了解正弦式交变电流。 二、教材重点 1. 运用电磁感应的基本知识,分析交变电流的产生过程 2.认识交变电流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三、教材难点 交变电流的产生过程 四、教材难点 .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 五、教学资源 用图象表示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是一种重要方法. 第2节 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教材分析 与恒定电流不同,由于交变电流的电压、电流等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需要用一些特殊的物理量来描述它在变化中不同方面的特性,本节主要介绍这样一些物理量。 一、学习要求 1. 知道交变电流的周期和频率,知道我国供电线路交变电流的周期频率. 2. 知道交变电流和电压的峰值,有效值及其关系. 3、 会用图象和函数表达式描述正弦交变电流。 二、教材重点 交变电流的有效值 三、教材难点 一般电流有效值的求解 四、教学资源 通过思考讨论,使学生明白,从电流热效应上看,交流电产生的效果可以与某地恒定电流相等,由此引入有效值的概念. 1.定义让交流与恒定电流通过相同的电阻,如果它们在一周期内产生的热量相等,就把这个恒定电流的值(I或U)叫做这个交流的有效值. 课本第一次明确地用一个周期T来定义有效值,使得有效值的概念更加准确. 2. 正弦交变电流的有效值与峰值的关系 这一关系只对正弦式电流成立,对其它波形的交变电流一般不成立. 其它波形的交变电流的有效值就根据有效值的定义去求解。 3. 几点说明①各种使用交变电流的电器设备上所标的额定电压、额定电流均指有效值;② 交流电压表和交流电流表所测量的数值也都是有效值;③将电容器接入交流电路中,其耐压值应不小于交变电流的最大值,但熔丝的选择应据有效值来确定其熔断电流;④一般情况下所说的交变电流的数值,若无特别说明,均指有效值。 4.有效值与平均值的区别交变电流的有效值是按照电流的热效应来规定的,对一个确定的交变电流,其有效值是一定的,而平均值是由E=ΔΦΔt来确定的,其数值大小与时间间隔有关。在计算交变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热功率时,只能用有效值,而不能用平均值;在计算通过导体截面的电量时,只能用交变电流的平均值,即q = It 。 第3节 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教材分析 突出交流与直流的区别,加深学生对交变电流特点的认识。教材介绍了电感和电容在交浪电路中的作用,但不深入讨论感抗和容抗的问题,不在理论上展开讨论,而是尽可能用实验说明问题。 一、学习要求 1. 用实验方法了解电感在电路中对直流有导通作用,也能通过交变电流,定性了解电感对交流有阻碍作用,知道影响感抗大小的因素 2. 用实验方法了解电容器在电路中起隔断电流、导通交变电流的作用,定性了解电容器对交变电流有阻碍作用,知道影响容抗大小的因素. 二、教材重点 让学生知道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并能定性解决有关问题. 三、教材难点 通过实验,了解电容器和电感器对交变电流的导通和阻碍作用。 教学资源 1、电感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 2、交变电流能够通过电容器 第4节 变压器 一、学习要求 1、了解使用变压器的目的,知道变压器的基本构造,知道理想变压器和实际变压器的区别 2、知道变压器的工作原理,会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解释变压器的变比关系 3、知道不同种类变压器的共性和个性 二、教材重点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互感过程的理解 三、教材难点 对多个副线圈的变压器,或铁芯分叉的变压器,变比关系的推导和理解 四、教材疑点 当输出功率为零时,原线圈上为什么还有电流?这个电流有什么作用? 五、学生易错点 1、电压互感器与电流互感器在应用中的连线方法 2、电流与匝数的关系 六、教材资源 1、实验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这个实验包含了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 第5节 电能的输送 一、学习要求 1、知道“便于远距离输送”是电能的优点之一,知道输电的过程. 2、知道什么是输电导线上的功率损失和如何减少功率损失. 3、知道什么是输电导线上的电压损失和如何减少电压损失. 4、理解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压. 二、教材重点 变压器电压关系与功率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材难点 输电线上电压损失与功率损失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材疑点 1、增大输电线的直径减小电阻应该好像比使用变压器提高电压简单 2、直流输电有什么优点 五、学生易错点 在计算电能的损失功率时,输电线上的电压误以为加在输电线电阻上的电压。 六、教材资源 1、科学漫步输电新技术和超导电缆输电 2、第54页第2题 第 六 章 传 感 器 第1节 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 一、学习要求 1、知道什么是传感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知道传感器中常见的三种敏感元件及其它们的工作原理。 3、了解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传感器的三种常见敏感元件的工作原理。 难点分析并设计传感器的应用电路。 三、教材疑点 霍尔元件中的载流子及实际工作中哪一侧电势高。 四、学生易错点 1、在实际应用中传感器是怎样将非电学量转换成对应的电学量的。 2、简单电路的分析。 五、教学资源 1、教材60页第2题介绍9种常见的传感器感受的非电学量转换成对应的电学量。 2、教材60页第1题与59上面的说一说相对应介绍电容式和电感式位移传感器。 第2节 传感器的应用(一) 一、学习要求 1、认识力传感器、声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 2、列举传感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3、利用传感器制作简单的自动控制装置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电子秤、话筒的工作原理。电熨斗的温度传感器和电饭锅的温度传感器构造,并了解它们不同的工作原理。 难点利用传感器制作简单的自动控制装置。 三、教材疑点 应变片的工作过程,电熨斗的调温旋钮与对应的温度关系。 四、学生易错点 1、电容式话筒和动圈式话筒及驻极体话筒的区别与联系。 五、教学资源 1、教材64页第1、2、3题介绍三种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第3节 传感器的应用(二) 第4节 传感器的应用实例 一、学习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温度传感器的应用――电饭锅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②.了解温度传感器的应用――各种数字式测温仪的特点及测温元件 ③.理解光传感器的应用――机械式鼠标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④.了解光传感器的应用――火灾报警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⑤.会用各类传感器(光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设计简单的控制电路 ⑥.掌握光控开关电了路的工作原理 ⑦.掌握温度报警器电路的工作原理 二、教材重点 应使学生加深对常用传感器的认识和使用范围。 三、本部分的教学难点是 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的理解 四、本部分疑点是 传感器的四个典型应用实例电饭锅、测温仪、鼠标器和火灾报警器的工作原理,分析它们如何实现非电学量向电学量的转换,及其进行简单电路的设计,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热敏电阻,光敏电阻起都是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分别随着温度的增大、光线的增强,它们里面的自由电子数均增多,故电阻均变小.相反,随着温度的减小、光度的减弱,电阻均变大. 五、学生易错点是 不能正确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我个人认为这个时候你应该多看看物理书 然后记公式的联系想想之前和之后的章节有助于记忆和理解· ·祝你考个好成绩
高中物理必修一中的牛顿三大定律公式是什么 与哪些知识点有联系
选a、c a。缓慢增加拉力,那么球与线ab可以当成一个整体,对c点考虑,c受到重力,还有ab的拉力。对a点考虑,ab与球相对静止,则a受到的拉力等于球的重力。显然,dc受到的力大于ab收到的力,所以cd绳先断。 c同理考虑(提示此时cd与球相对静止,ab有向下的加速度)。 方法二a项缓慢增加拉力,那么球的运动加速度为0,对c点考虑,mg+f-f`=ma=0,(f表示a受到的拉力,f`表示cd受到的拉力),∴f`=mg+ff,所以cd先断。 =============方法一二其实相同,方法二是帮助你理解方法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归纳
高中物理公式 物理定理、定律、公式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 (1)向心力可以由某个具体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指向圆心;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向心力不做功,但动量不断改变。 3)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三、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1)常见的力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5.万有引力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6.静电力F=kQ1Q2r2 (k=9.0×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7.电场力F=Eq (E场强NC,q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ILsinθ (θ为B与L的夹角,当L⊥B时:F=BIL,BL时:F=0) 9.洛仑兹力f=qVBsinθ (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f=qVB,VB时:f=0) 注: (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 (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fm略大于μFN,一般视为fm≈μFN; (4)其它相关内容静摩擦力(大小、方向)〔见第一册P8〕; (5)物理量符号及单位B磁感强度(T),L有效长度(m),I:电流强度(A),V带电粒子速度(ms),q:带电粒子(带电体)电量(C); (6)安培力与洛仑兹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则判定。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G {加速度方向向下,均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上,均超重}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见第一册P67〕 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五、振动和波(机械振动与机械振动的传播) 1.简谐振动F=-kx {F:回复力,k:比例系数,x:位移,负号表示F的方向与x始终反向} 2.单摆周期T=2π(lg)12 {l:摆长(m),g: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条件:摆角θ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2)加强区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处,减弱区则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处; (3)波只是传播了振动,介质本身不随波发生迁移,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4)干涉与衍射是波特有的; (5)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 (6)其它相关内容超声波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22〕振动中的能量转化〔见第一册P173〕。 六、冲量与动量(物体的受力与动量的变化) 1.动量p=mv {p:动量(kgs),m:质量(kg),v:速度(ms),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3.冲量I=Ft {I:冲量(Ns),F:恒力(N),t:力的作用时间(s),方向由F决定} 4.动量定理I=Δp或Ft=mvt–mvo {Δp:动量变化Δp=mvt–mvo,是矢量式} 5.动量守恒定律p前总=p后总或p=p’也可以是m1v1+m2v2=m1v1+m2v2 6.弹性碰撞Δp=0;ΔEk=0 {即系统的动量和动能均守恒} 7.非弹性碰撞Δp=0;0ΔEKΔEKm {ΔEK损失的动能,EKm损失的最大动能} 8.完全非弹性碰撞Δp=0;ΔEK=ΔEKm {碰后连在一起成一整体} 9.物体m1以v1初速度与静止的物体m2发生弹性正碰: v1=(m1-m2)v1(m1+m2) v2=2m1v1(m1+m2) 10.由9得的推论-----等质量弹性正碰时二者交换速度(动能守恒、动量守恒) 11.子弹m水平速度vo射入静止置于水平光滑地面的长木块M,并嵌入其中一起运动时的机械能损失 E损=mvo22-(M+m)vt22=fs相对 {vt:共同速度,f:阻力,s相对子弹相对长木块的位移} 注 (1)正碰又叫对心碰撞,速度方向在它们“中心”的连线上; (2)以上表达式除动能外均为矢量运算,在一维情况下可取正方向化为代数运算; (3)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合外力为零或系统不受外力,则系统动量守恒(碰撞问题、爆炸问题、反冲问题等); (4)碰撞过程(时间极短,发生碰撞的物体构成的系统)视为动量守恒,原子核衰变时动量守恒; (5)爆炸过程视为动量守恒,这时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动能增加;(6)其它相关内容反冲运动、火箭、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宇宙航行〔见第一册P128〕。 七、功和能(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1.功W=Fscosα(定义式){W:功(J),F:恒力(N),s:位移(m),α:F、s间的夹角} 2.重力做功Wab=mghab {m:物体的质量,g=9.8ms2≈10ms2,haba与b高度差(hab=ha-hb)} 3.电场力做功Wab=qUab {q:电量(C),Uab:a与b之间电势差(V)即Uab=φa-φb} 4.电功W=UIt(普适式) {U电压(V),I:电流(A),t:通电时间(s)} 5.功率P=Wt(定义式) {P:功率[瓦(W)],W:t时间内所做的功(J),t:做功所用时间(s)} 6.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Fv;P平=Fv平 {P:瞬时功率,P平:平均功率} 7.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汽车最大行驶速度(vmax=P额f) 8.电功率P=UI(普适式) {U电路电压(V),I电路电流(A)} 9.焦耳定律Q=I2Rt {Q:电热(J),I:电流强度(A),R: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10.纯电阻电路中I=UR;P=UI=U2R=I2R;Q=W=UIt=U2tR=I2Rt 11.动能Ek=mv22 {Ek:动能(J),m物体质量(kg),v:物体瞬时速度(ms)} 12.重力势能EP=mgh {EP :重力势能(J),g:重力加速度,h:竖直高度(m)(从零势能面起)} 13.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从零势能面起)} 14.动能定理(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 W合=mvt22-mvo22或W合=ΔEK {W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ΔEK:动能变化ΔEK=(mvt22-mvo22)} 15.机械能守恒定律ΔE=0或EK1+EP1=EK2+EP2也可以是mv122+mgh1=mv222+mgh2 16.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重力做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WG=-ΔEP 注: (1)功率大小表示做功快慢,做功多少表示能量转化多少; (2)O0≤α90O 做正功;90Oα≤180O做负功;α=90o不做功(力的方向与位移(速度)方向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3)重力(弹力、电场力、分子力)做正功,则重力(弹性、电、分子)势能减少 (4)重力做功和电场力做功均与路径无关(见2、3两式);(5)机械能守恒成立条件除重力(弹力)外其它力不做功,只是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6)能的其它单位换算:1kWh(度)=3.6×106J,1eV=1.60×10-19J;(7)弹簧弹性势能E=kx22,与劲度系数和形变量有关。 八、分子动理论、能量守恒定律 1.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mol;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米 2.油膜法测分子直径d=Vs {V:单分子油膜的体积(m3),S:油膜表面积(m)2} 3.分子动理论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1)rr0,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斥力 (2)r=r0,f引=f斥,F分子力=0,E分子势能=Emin(最小值) (3)rr0,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4)r10r0,f引=f斥≈0,F分子力≈0,E分子势能≈0 5.热力学第一定律W+Q=ΔU{(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效果上是等效的), W:外界对物体做的正功(J),Q:物体吸收的热量(J),ΔU:增加的内能(J),涉及到第一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40〕} 6.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氏表述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热传导的方向性); 开氏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方向性){涉及到第二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44〕} 7.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宇宙温度下限-273.15摄氏度(热力学零度)} 注: (1)布朗粒子不是分子,布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越剧烈; (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存在,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比引力快; (4)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在r0处F引=F斥且分子势能最小; (5)气体膨胀,外界对气体做负功W0;吸收热量,Q0 (6)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对于理想气体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势能为零; (7)r0为分子处于平衡状态时,分子间的距离; (8)其它相关内容能的转化和定恒定律〔见第二册P41〕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环保〔见第二册P47〕物体的内能、分子的动能、分子势能〔见第二册P47〕。 九、气体的性质 1.气体的状态参量 温度宏观上,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关系T=t+273 {T:热力学温度(K),t:摄氏温度(℃)} 体积V气体分子所能占据的空间,单位换算1m3=103L=106mL 压强p单位面积上,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器壁而产生持续、均匀的压力,标准大气压1atm=1.013×105Pa=76cmHg(1Pa=1Nm2) 2.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分子间空隙大;除了碰撞的瞬间外,相互作用力微弱;分子运动速率很大 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1V1T1=p2V2T2 {PVT=恒量,T为热力学温度(K)} 注: (1)理想气体的内能与理想气体的体积无关,与温度和物质的量有关; (2)公式3成立条件均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使用公式时要注意温度的单位,t为摄氏温度(℃),而T为热力学温度(K)。 十、电场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Q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 {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 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 {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6.电场力F=qE {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 9.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 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 (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 {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 常见电容器〔见第二册P111〕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类平 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 抛运动 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a=Fm=qEm 注: (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 (2)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相交,切线方向为场强方向,电场线密处场强大,顺着电场线电势越来越低,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 (3)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见图[第二册P98]; (4)电场强度(矢量)与电势(标量)均由电场本身决定,而电场力与电势能还与带电体带的电量多少和电荷正负有关; (5)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 (6)电容单位换算1F=106μF=1012PF; (7)电子伏(eV)是能量的单位,1eV=1.60×10-19J; (8)其它相关内容静电屏蔽〔见第二册P101〕示波管、示波器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114〕等势面〔见第二册P105〕。 十一、恒定电流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 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 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 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并=I1+I2+I3+ 电压关系 U总=U1+U2+U3+ U总=U1=U2=U3 功率分配 P总=P1+P2+P3+ P总=P1+P2+P3+ 10.欧姆表测电阻 (1)电路组成 (2)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3)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f挡。 (4)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流表内接法 电压表示数U=UR+UA 电流表外接法 电流表示数I=IR+IV Rx的测量值=UI=(UA+UR)IR=RA+RxR真 Rx的测量值=UI=UR(IR+IV)=RVRx(RV+R)R真 选用电路条件RxRA [或Rx(RARV)12] 选用电路条件RxRV [或Rx(RARV)12] 12.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限流接法与分压接法 限流接法 电压调节范围小,电路简单,功耗小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Rx 电压调节范围大,电路复杂,功耗较大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Rx 注1)单位换算1A=103mA=106μA;1kV=103V=106mA;1MΩ=103kΩ=106Ω (2)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3)串联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并联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 (4)当电源有内阻时,外电路电阻增大时,总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 (5)当外电路电阻等于电源电阻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此时的输出功率为E2(2r); (6)其它相关内容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半导体及其应用超导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127〕。 十二、磁场 1.磁感应强度是用来表示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单位T),1T=1NAm 2.安培力F=BIL;(注L⊥B) {B:磁感应强度(T),F:安培力(F),I:电流强度(A),L:导线长度(m)} 3.洛仑兹力f=qVB(注V⊥B);质谱仪〔见第二册P155〕 {f:洛仑兹力(N),q:带电粒子电量(C),V:带电粒子速度(ms)} 4.在重力忽略不计(不考虑重力)的情况下,带电粒子进入磁场的运动情况(掌握两种) (1)带电粒子沿平行磁场方向进入磁场:不受洛仑兹力的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V=V0 (2)带电粒子沿垂直磁场方向进入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规律如下a)F向=f洛=mV2r=mω2r=mr(2πT)2=qVB;r=mVqB;T=2πmqB;(b)运动周期与圆周运动的半径和线速度无关,洛仑兹力对带电粒子不做功(任何情况下);(c)解题关键:画轨迹、找圆心、定半径、圆心角(=二倍弦切角)。 注 (1)安培力和洛仑兹力的方向均可由左手定则判定,只是洛仑兹力要注意带电粒子的正负; (2)磁感线的特点及其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要掌握〔见图及第二册P144〕;(3)其它相关内容地磁场磁电式电表原理〔见第二册P150〕回旋加速器〔见第二册P156〕磁性材料 十三、电磁感应 1.[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公式] 1)E=nΔΦΔt(普适公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感应电动势(V),n感应线圈匝数,ΔΦΔt:磁通量的变化率} 2)E=BLV垂(切割磁感线运动) {L:有效长度(m)} 3)Em=nBSω(交流发电机最大的感应电动势) {Em:感应电动势峰值} 4)E=BL2ω2(导体一端固定以ω旋转切割) {ω:角速度(rads),V:速度(ms)} 2.磁通量Φ=BS {Φ:磁通量(Wb),B: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T),S:正对面积(m2)} 3.感应电动势的正负极可利用感应电流方向判定{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由负极流向正极} 4.自感电动势E自=nΔΦΔt=LΔIΔt{L:自感系数(H)(线圈L有铁芯比无铁芯时要大),ΔI:变化电流,t:所用时间,ΔIΔt:自感电流变化率(变化的快慢)} 注(1)感应电流的方向可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定,楞次定律应用要点〔见第二册P173〕;(2)自感电流总是阻碍引起自感电动势的电流的变化;(3)单位换算1H=103mH=106μH。(4)其它相关内容自感〔见第二册P178〕日光灯〔见第二册P180〕。 十四、交变电流(正弦式交变电流) 1.电压瞬时值e=Emsinωt 电流瞬时值i=Imsinωt;(ω=2πf) 2.电动势峰值Em=nBSω=2BLv 电流峰值(纯电阻电路中)Im=EmR总 3.正(余)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E=Em(2)12;U=Um(2)12 ;I=Im(2)12 4.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压与电流及功率关系 U1U2=n1n2; I1I2=n2n2; P入=P出 5.在远距离输电中,采用高压输送电能可以减少电能在输电线上的损失损=(PU)2R;(P损: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P:输送电能的总功率,U:输送电压,R:输电线电阻)〔见第二册P198〕; 6.公式1、2、3、4中物理量及单位ω:角频率(rads);t:时间(s);n:线圈匝数;B:磁感强度(T); S:线圈的面积(m2);U输出)电压(V);I:电流强度(A);P:功率(W)。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