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为什么被称为红军之乡,四川省巴中市所处地理位置是属于北方

生活常识 2023-05-09 17:56生活常识www.pifubingw.cn

今天给各位分享巴中为什么被称为红军之乡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巴中为什么被称为红军之乡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巴中市城市人口多少

巴中市城市人口约有380万人。 巴中隶属四川省,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米仓山南坡,与达州、南充、汉中、广元相邻,介于东经106°20′~107°49′,北纬31°15′~32°45′之间。 巴中市位于中国第二大苏区——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素有“ 红军之乡” “川东北氧吧”之称。 巴中的建制始于东汉。北魏延昌三年(514年)始置巴州,民国元年(1912年),巴州衙署改名巴州行政公署。民国2年(1913年),改巴州为巴中县,1993年7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巴中地区,巴中县一并撤县建市(县级),2000年6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巴中地区建立巴中市(地级)。 巴中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辖区面积12301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375.27万人(2016年),辖3县2区,187个乡镇,11个街道办事处,2367个村委会,273个居委会。内有光雾山、 诺水河、米仓山、恩阳古镇、南龛石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空山 国家森林公园等特色旅游景区。 境内的米仓道是该市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标志,与金牛道、荔枝道并称三大古蜀道。

四川省巴中市有多少人口?

四川省巴中市有332.21万人口。(2014年末) 一、巴中市,四川省地级市,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之一 ,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地处中国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南,东邻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接陕西汉中。巴中市共下辖2区3县,2014年常住人口332.31万人。 二、巴中市位于中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素有“红军之乡” “川东北氧吧”之称。巴中旅游资源丰富,处于南北旅游圈最佳对接带和成都、重庆、西安的旅游“金三角”枢纽位置。巴中市境内拥有光雾山、诺水河、米仓山、恩阳古镇、南龛石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空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特色旅游景区。 三、2016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投融资创新论坛暨中国区域投资营商环境榜颁奖典礼上,巴中市斩获“中国十佳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和“最具绿色(旅游)投资价值城市”两项桂冠。 四、人口 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测算,2014年末有常住人口332.21万人,比上年增加0.4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19.99万人,增加4.65万人。城镇化率为36.12%,比上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3.5万人,出生率为9.28‰;死亡人口2.1万人,死亡率为5.5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4‰

巴中市城市人口多少?

巴中市城市人口约有380万人。 巴中隶属四川省,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米仓山南坡,与达州、南充、汉中、广元相邻,介于东经106°20′~107°49′,北纬31°15′~32°45′之间。 巴中市位于中国第二大苏区——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素有“ 红军之乡” “川东北氧吧”之称。 巴中的建制始于东汉。北魏延昌三年(514年)始置巴州,民国元年(1912年),巴州衙署改名巴州行政公署。民国2年(1913年),改巴州为巴中县,1993年7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巴中地区,巴中县一并撤县建市(县级),2000年6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巴中地区建立巴中市(地级)。 巴中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辖区面积12301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375.27万人(2016年),辖3县2区,187个乡镇,11个街道办事处,2367个村委会,273个居委会。内有光雾山、 诺水河、米仓山、恩阳古镇、南龛石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空山 国家森林公园等特色旅游景区。 境内的米仓道是该市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标志,与金牛道、荔枝道并称三大古蜀道。

巴中的历史

远古时期属禹贡梁州之域。 秦和西汉时期为巴郡地。 东汉时期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年至105年)始置汉昌县。东汉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改属巴西郡,后继属宕梁郡,又先后置归化郡、大谷郡。 南北朝时期 北魏宣武帝延昌3年(公元514年)首置巴州。 1993年7月5日设立巴中地区。巴中地区辖达县地区的巴中市、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巴中地区行政公署驻巴中市。 2000年6月14日 撤销巴中地区和县级巴中市,设立地级巴中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巴州区。(2)巴中市设立巴州区,以原县级巴中市的行政区域为巴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巴州镇。(3)巴中市辖原巴中地区的南江县、平昌县、通江县和新设立的巴州区。

巴中的历史是怎样的?

  一、巴中市及巴州区历代建制   巴中的建制始于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划宕渠之北,包括今巴州区、通江、南江、平昌及万源等县的巴河流域地区,置汉昌县(治今巴州区巴州镇)。和帝永元建安五年(200年)汉昌属益州巴郡(治江州,今重庆)。建安六年(201年)至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汉昌属益州巴西郡(治保宁,今阆中)。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将汉昌、宣汉、宕渠3县置为益州宕渠郡(治今渠县土溪);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县复属益州巴西郡。到蜀汉延熙二年(239年)至十一年(248年)汉昌县又两次更属益州宕渠郡和巴西郡。   两晋时期,西晋泰始三年(267年)汉昌县更属梁州(治今陕西汉中)巴西郡。元康六年至永康二年(296年至300年)汉昌县又属宕渠郡。永宁元年(301年)汉昌还属巴西郡。永兴元年(304年)改汉昌县为汉兴县,复属宕渠郡。东晋隆安四年(400年),复名汉昌县,属梁州巴西郡。   南北朝宋、齐年间(420年——502年)复改汉昌县为汉兴县,先后属梁州宕渠郡和巴西郡。梁、魏年间,梁天监四年、魏正始二年(505年),梁、魏互相争夺汉昌县,互相竞争设置州、郡、县等地方政权。北魏延昌三年(514年)始置巴州,治大谷郡北(今巴中市江北新区),熙平二年(517年)州移治汉昌县。   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至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间,巴州全盛时期管辖8郡11县。   (1)大谷郡(治今巴州区巴州镇)领汉昌县;(2)归化郡(治今巴州区曾口镇)领曾口(治今巴州区曾口镇)、梁大(治今巴州区梁永镇)二县;(3)义阳郡(治今巴州区恩阳镇樊家梁)领义阳县(治今巴州区恩阳镇);(4)遂宁郡(治今巴州区水宁镇)领始宁(治今巴州区水宁寺镇)、平州(治今平昌县江口镇)二县;(5)哀戎郡领其章县(郡县同治今巴州区奇章乡);(6)北水郡领难江县(郡县同治今南江县八庙垭);(7)伏虞郡领宣汉(郡县同治今仪陇县大罗乡)、固安(治今营山县固安乡)二县;(8)其章郡领涪阳县(郡县同治今通江涪阳镇)。   南朝梁武帝大同元年至梁元帝承圣三年(535年——554年)全巴州均属梁,其间全盛时期管辖13郡19县   (1)归化郡(治今巴州区巴州镇)领梁广县(废汉昌县,移梁大县于汉昌更名梁广县)、曾口二县;(2)义阳郡领义阳县;(3)遂宁郡领始宁、平州二县;(4)其章郡领涪阳县;(5)北水郡领难江县;(6)木门郡领伏强县(郡县同治今旺苍县东凡乡楠木村);(7)义安郡领池川县(郡县同治今旺苍县普济乡大池坝);(8)伏虞郡领宣汉、固安二县;(9)隆城郡领仪陇、大寅二县(郡及仪陇县同治今仪陇县顺义场,亦说金城山,大寅县治今仪陇县大云乡);(10)梓潼郡领相如、郎池二县(郡及相如县同治今蓬安县利溪乡,亦说今蓬安镇,郎池县治今营山县城守镇);(11)南宕渠郡领安汉县(郡县同治今南充市舞凤乡);(12)新兴郡领汉初县(郡县同治今武胜县西关乡);(13)景阳郡领宕渠、绥安二县(郡及宕渠县同治今营山县黄渡乡,绥安县治今营山县三元场)。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到北周末年,巴州全盛时期辖10郡15县,所辖地域,东至今达县桥湾乡,南至今营山、蓬安、武胜等县部分地方,西至今旺苍东北部分地方,北至今南江、通江县全部。   隋朝开皇三年至大业二年(583年——606年),巴州领县9县。到了大业三年(607年)改巴州为清化郡,领14县。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废清化郡复置巴州,领今巴州区所辖的地域和平昌、通江、南江的部分地域。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巴州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山南西道。   五代时期(907年——960年),巴州领9县,所辖地域有所缩减。   宋太祖乾德四年至宋末(966年——1275年)的巴州属利州路(治今广元)兴元府(治今汉中),领化成、难江、恩阳、曾口、通江等5县。其间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巴州属剑南道。   元朝沿袭宋朝建置,仍置巴州领县,属广元路。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置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省(四川置省之始),巴州属四川省广元路。   到了明朝,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改巴州为巴县,属四川承宣布政司川北道(简称四川北道)保宁府(治今阆中)。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复置巴州,领化成、通江、难江3县。明末清初,张献忠入四川在成都称帝(1644年),国号大西,巴州全属大西。   从清朝初到民国元年(1648年——1912年),巴州仍属四川北道保宁府,不领县。   民国元年(1912年),巴州衙署改名巴州行政公署。民国2年(1913年),改巴州为巴中县,隶属四川北道(治今阆中)。民国3年(1914年),改四川北道为嘉陵道(治今南充),巴中隶属嘉陵道。不久裁废道制,以府、州、厅、县直属省政。   据《太平寰宇记》和《东晋南北朝舆地考》载,古时外地曾有4个“巴州”建制   其一,齐建元二年(480年),以荆州之巴东、建平二郡及益州之巴郡(治今垫江)、梁州之涪陵郡(先治今彭水,后治今涪陵枳城区)置巴州;永明元年(483年)省。历时3年。其二,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年),改楚州(治今重庆)为巴州;周闵帝元年(557年)改巴州复为楚州。历时6年。其三,北齐天保三年(552年),置巴州于齐安(治今湖北黄冈);陈太建五年(573年)废。历时21年。其四,梁承圣二年(553年),置巴州于巴陵(治今湖南岳阳);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为岳州。历时36年。   以上4个古时外地的“巴州”重置,切勿与大巴山南麓的巴州混同。   建国后(1950年1月),四川省分川西、川东、川北、川南4个行署区和重庆市及西康省,均属西南局(治今重庆市)。巴中属川北行署(治今南充)达县专区(治今达州)管辖,一直延续到1993年上半年。其间1950年4月,川北行署批准成立巴中中心县委,作为达县地委的派出机构,领通江、南江、巴中三县,1953年3月巴中中心县委撤销,三县直属达县地委。   1993年7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通江、南江、巴中、平昌四县从达县地区划出,设立巴中地区,巴中县一并撤县建市(县级),于当年10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   2000年6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巴中地区建立巴中市(地级),于当年12月27日正式挂牌成立,以市管区县,辖巴州区、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   二、通江·南江·平昌县历代建制   通江县   通江县建制始于北魏正始时(504年——507年)侨置符阳县;北魏孝明帝熙平、正光年间(517年——524年),置其章郡领涪阳县(郡县同治今通江涪阳镇);西魏文帝大统年间(535年)置诺水县(治今通江诺江镇),属巴州管辖。隋开皇三年(583年),以诺水县地入始宁县。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通江从巴州分出,置壁州(治今通江诺江镇),借南面有座壁山而命名,领东巴(原名巴东,治今通江洪口乡永安坝)、广纳等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诺水以邑枕巴江而更名为通江,后改为始宁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置壁州。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一说是熙宁元年(1068年),废壁州,置通江县,属巴州管辖。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通江又分上通江、下通江,上通江始今诺江镇,下通江始今通江县永安乡县坝村。到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废后入曾口县。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复置通江县(治今诺江镇),仍属巴州管辖,自此直至明末。到了清朝,州不领县,通江县从巴州分出,归四川北道保宁府(治今阆中)管辖。建国后,属川北行署达县专区管辖。1993年属巴中地区,2000年属巴中市。   南江县   南江县建制始于北魏孝明帝孝昌元年(525年)建北水郡置难江县(治地无考)。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改为盘道县(治今南江县八庙垭),属巴州管辖;同年改东巴州置集州(治今南江镇),取东北集川水为名,属梁州(治今汉中)辖;北周武帝天和五年(570年)移治难江(治今南江镇)。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集州建符阳郡,领难江县。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废符阳郡复置集州,属山南西道兴元府(治今汉中),领难江、平桑、长池3县;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废集州,难江重归巴州管辖。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年),难江并入化成县(治今巴州镇)。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取南屯河为南江河而改名置南江县(治今南江镇)。清朝时期,南江从巴州分出,归四川北道保宁府(治今阆中)。建国后,属川北行署达县专区管辖。1993年属巴中地区,2000年属巴中市。   平昌县   平昌县建制始于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置平州县。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更名为同昌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同昌县为归仁县。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废归仁县入曾口县,从此平昌无县建制。尔后属巴州。清雍正元年(1723年)设巡检署;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改设荆州署;清末置江口分州。民国2年(1913年),设分县,后入巴中县。民国35年(1946年)由巴中县析置平昌设治局。1948年复置平昌县。建国后,属川北行署达县专区管辖。1993年属巴中地区,2000年属巴中市。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