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景偁拜师文言文翻译,七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学习辅导答案
今天给各位分享崔景偁拜师文言文翻译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崔景偁拜师文言文翻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09中考 文言文题
文言文虚词用法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黄生借书说》)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上) 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 13、吾欲之南海,何如(往,到)(同上) 14、富者曰“子何持而往?”(凭借,依靠)(同上) 15、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得(还,尚且)(同上) 16、西蜀之去南海(距离)(同上) 1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同上) 18、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 1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同上) 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记》 2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 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 23、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 24、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 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 26、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 27、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同上) 2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 2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 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 31、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 32、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 33、方七百里(面积)(愚公移山) 34、年且九十(将近)(同上) 35、杂然相许(赞成)(同上) 36、寒暑易节(交换)(同上) 37、虽我之死(即使)(同上) 38、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 39、斯是陋室(这)《短文两篇.陋室铭》 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 41、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 42、亭亭净植(树立)(同上) 4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同上) 4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跑)《短文两篇.三峡》 45、良多趣味(真、实在)(同上) 46、林寒涧肃(寂静)(同上) 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48、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闲 情记趣》 49、夏蚊成雷,私拟作群舞空(自己把它比作)(同上) 50、果如鹤唳去端,怡然称快(愉悦)(同上) 51、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祸害)(更加厉害)《周处》 52、而年已蹉跎(过时)(同上) 53、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体会书上的意旨)《五柳先生传》 54、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就)(同上) 55、环指萧然,不蔽风日(冷清的样子)(同上) 56、简箪飘屡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同上) 5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忧愁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同上) 58、水尤清洌(清凉)《小潭石记》 59、怡然不动(愣往的样子)(同上) 60、叔尔远逝(忽然)(同上) 61、往来翕忽(轻快敏捷)(同上) 62、犬牙差互(互相交错)(同上) 63、悄怆幽遂(深)(同上) 64、不可久居(停留)(同上) 65、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时)《观潮》 66、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去、往)(同上) 67、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急隐忽现)(同上) 68、起于齐(出发,动身)《公输》 69、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明白事理) (同上) 70、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是这样)(同上) 7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同上) 7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都)《核舟记》 73、其两膝相比者(挨着)(同上) 74、神情与苏,黄不属(相类似)(同上) 75、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同上) 7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道歉)《唐睢不辱使命》 77、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 (忙碌的样子)(有时)《短文两篇.山市》 78、又间令足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陈涉世家》 79、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同上) 80、虽有千里之能(即使)《马说》 8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驱策,用马鞭子打)(依据,按照,顺着) (规律,此处指马的习性、特征) 82、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曾)《始得西山宴游记》 83、攒蹙累积(重叠)(同上) 84、游于是乎始(从此)(同上) 8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醉翁亭记》 86、云归而岩穴暝(昏暗)(同上) 87、至于负者歌于途(背着东西)(同上) 88、杂前陈者(摆列)(同上) 89、若脱笼之鹄(天鹅)《满井游记》 90、麦田浅 寸许(曾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同上) 91、委而去之(放弃)(离开)《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2、或民不民封疆之界(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同上) 9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起用)(被举用)(同上) 9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了解)(同上) 9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规模)《岳阳楼记》 9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同上) 97、是进亦忧,退亦忧 (在朝廷上做官)(不在朝廷上做官)(同上) 文言文(一词多义) (按音序排列)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 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 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 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 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 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 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41. 故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4、所以,(故余虽愚) 42. 顾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 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3、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3. 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44. 冠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男子成人礼(既加冠) 45. 光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2、光线(仿佛若有光) 46. 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 47. 过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 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3、犯过失(人恒过) 4、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48. 好1、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 2、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 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 49. 号háo 1、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2、hào,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 3、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4、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 50. 还1、回家(还以与妻《乐羊子妻》) 2、xuán, 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51. 患1、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 2、忧患(无冻馁之患) 3、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 52. 惠1、恩惠(大王加惠) 2、同“慧”,聪明(汝之不惠) 53. 或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54. 极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 2、尽、到(南极潇湘) 3、穷尽,动词(尝极东方)4、非常、最(初极狭) 55. 寂1、平静(视端容寂) 2、寂静(寂寥无人) 56. 加1、更加(而山不加增)2、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3、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57. 间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 2、一会儿(立有间) 3、 参与(又何间焉)4、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5、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6、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8、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58. 见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 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 3、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 4、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 5、知道(见往事耳) 6、看见(贵人过而见之) 59. 将1、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 2、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3、将要(公将战) 4、搀扶(出郭相扶将) 5、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 60. 角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 2、吹号角(且角且走) 61. 借1、借(每假借于人) 2、依靠(愿借子杀之) 3、即使(借第令毋斩) 62. 尽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 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 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63. 就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2、完成,达到 3、即使 64. 居1、过了(居十日) 2、停留(不可久居) 65. 举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 2、发动(举大计亦死) 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4、参加(董生举进士) 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66. 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 2、具有(各具情态) 67. 决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 2、 分别(意难决舍) 3、断然(故决然舍去) 68. 绝1、隔绝 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4、极高的,陡峭的 69. 开1、散开(日出而林霏开) 2、放晴(连月不开) 3、打开(旁开小窗) 70. 可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71. 苦1、苦于(苦秦久矣) 2、使……苦(苦其心志) 3、愁(何苦而不平) 72. 乐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 2、使……快乐(钟鼓乐之) 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 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73. 类1、类似(绝类弥勒) 2、同类(不与培塿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74. 利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 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 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 4、物资(利尽南海)
语文中考文言文如何复习
中考的文言文复习复习可以采取如下办法 不妨在复习中按照5天计划再进一步。 第一天专攻背诵默写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以H版为例,古文19篇,古诗32首,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声诵读。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会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出声背诵。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第四步勾画出每一篇古文、古诗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如“ 安陵君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和“唐雎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是不相同的,同学很容易混淆。这道题要抓住“理由”二字回答,答案应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和“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其它的话均不是理由,所以不应写。 第六步对于某一篇古文、古诗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多想几个诗句,然后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 第二天文言实词的掌握 文言实词一向是文言考试较容易得分的部分,一些同学已掌握了大多数的实词解释,可是还会在准确度上打折扣,不妨自己动手一课一课地整理归纳一下。,调理一些特殊的实词通假字、典型的古今异义、词性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这样整理下来一是拓宽思路,提高迁移能力,二是掌握扎实,记忆深刻。,整理一些虽不特殊但却很重要的实词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实词和书下注释中的实词。 这一部分的整理很关键,因为实词的掌握不仅是读懂课内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阅读课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每个实词的确切意义,了解它的一词多义,我们的文言语感才会逐渐形成,才能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举一反三,为今后高中的进一步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实词解释时,要依据课本中的书下注释为准,绝不能模棱两可。 第三天文言语句的翻译 文言语句的翻译实际上是在整篇文章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第一天朗读文章的时候,就给句子翻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句子翻译又要特别注重句中关键实词的理解,所以第二天的实词整理又为它打下一层基础,那么,句子翻译就显得轻松多了。在全面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不妨再一课一课地重点整理这些文言语句,整理课文当中的句言警句,体现中心主题的关键性句子。,整理课文中带有句式变换的句子,如倒装句、省略句。,整理句中含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的实词的句子。,整理文中有固定格式、常见格式的句子。 值得一提的是,句子翻译是以文言实词的掌握为基础的,句中的几个重点实词的意思理解了,这句话的翻译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基本功要掌握扎实。句子翻译还重在培养语感,只有课内有了一定的基础,才能在课外文言阅读中以不变应万变。 第四天课内语段阅读的把握 语段阅读也是在整篇课文的理解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第一天的课文诵读已让同学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们还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整理,概括每篇课文的中心,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并概括段意。,找出文中重点段落(能反映中心或体现作者心情的段落),体会它带给人们的启示、蕴涵的深刻哲理。,找出文章中心句和重点段落中的关键句,并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把握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语言的特点等。 这一部分中的中心句、关键句可以和理解性背诵的语句联系起来,它们是相通的。答题时只要把文章的大方向(中心、写作目的、思想感情)把握住了,其它的题也就不会难倒我们了。 第五天课外语段阅读的把握 不要被课外语段所吓倒,其实有很多课外语段并不比课内所学的难,只要我们循序渐进,掌握一定量的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具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相信同学会轻松度过这一关。 ,同学需要有一定量的简单的课外语段的积累,以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为主,如《东施效颦》、《守株待兔》、《画蛇添足》、《郑人买履》等,了解这些文章中的重点实词(以课内有的为主),会翻译文中能揭示哲理或含有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现象的句子,并理解故事的主旨、寓意或人物的性格特点。积累一些故事,名言(如“业精于勤,荒于嬉”等),也可作为议论文的论据,何乐而不为? ,你还要找10篇未读过的文言短文,开始强化训练。拿来一篇从未阅读过的短文,先不要慌,先把文章浏览一遍,一边浏览一边将你知道的翻译出来,而不翻译的词先抛到一边,一遍下来,文章大致写的内容应该理清。 高中文言文复习 一、夯实基础,课本复习三遍 新教材文言文篇目数量增多,课文难度增大。即便将古诗、古代戏剧单元除去,还有十一个单元。高中生在两年半时间里(一般高三上学期就结束课本教学了),需要学习这么多古诗文,其记忆理解背诵的难度,可想而知。如果复习不及时,巩固不理想,学生对于所学的文言文只能留下浅淡的痕迹,课上出现不知所云、答非所问的现象是丝毫不足为奇的。 ,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我们就会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这里,我就不再举例了),尤其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以及名篇默写,其中例句和考查内容,全部都是课文原句。可见,学好课本,巩固基础知识,是关键。那么,知识如何得到有效的巩固?如何做到迁移,转化成能力?归根结底,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不能有三隅在胸,便不能以一隅反之,只有基础扎实,才能触类旁通。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那么为什么要复习三遍呢?这是遵循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而确定的,为了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三遍复习法,采取由浅入深、由零散到集中、由个体到群体的方式。 第一步,从高一开始,每学完一册书,利用寒暑假,要求学生将所有要求背诵的篇目(这里也有老师要求的),在假日里,复习背诵并且默写在作业本上,三年一贯,“学而时习之”。这是疏通重点的一步,旨在熟记要点,形成口笔交互效果,增强记忆。 第二步,在高三上半年,利用晨读,将1---6册课本所有文言篇目(这时,最好不包括古诗与戏剧,这两部分单独复习,效果会更好),采取5、4、3、2、1、6的先后顺序,每周三节晨读,一周一个单元,十一周可以复习完。要求学生每篇必读两遍,第一遍连注释一起读,重点读注释,解义;第二遍,通读全篇,如有背诵,复习背诵。之所以照前面顺序安排,是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一般高三先讲第五册,大约两个月后能讲到第六册,如此安排这两册就可以及时复习)。这一步,是以学生个体的活动为主,教师仅指导而已,目的在于熟悉课文内容,在浅表意义上,力图增强语感和熟悉程度。 第三步,在高三上学期末,利用一个月的课上时间,师生共同逐篇复习课文。这一步,是最关键的一步,尤其是对于第二步的深化与提高。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形式上,好象是在串讲文言文,而实质上,教师一定要对全套教材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烂熟于胸,在课上复习时,要拎出要领,触类旁通,注意知识前后联系,规律,授之以渔。所以,这一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做到每课有得,充分体现知识体系的连续性相关性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才能从浅表的熟识达到深层的理解进而从容的运用。 二、加强针对训练,复习稳扎稳打 前面的三步复习,如果缺乏有力的督导措施,极容易半途而废或者事倍功半。第一步,检查作业即可。而对于二、三两步,则必须加强针对训练。以考核来促进复习,以成绩来检验效果。 第二步,一单元一测,命题侧重课本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以及词类活用和文学文化常识,加上课文重点句子的翻译、名句名篇的默写。测试时间以一课时为宜。 第三步,一册一测,时间以两课时为宜。除了以上内容以外,再加入课外考查,翻译和阅读一律选自课外(最好选用最近六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也从中命题,这样可以一举两得,节约复习时间),考查要点要与本册知识点衔接,体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 这种检测题,必须教师自己命题,针对课本,针对学生,针对自己的教学。备课组里,几个老师最好分工合作,根据具体情况,各分一部分命题任务,便于集体备课脑力资源共享,也避免重复考查无效劳作。 三、演练高考,学以致用 复习课本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得心应手迁移知识的运用能力。这种能力具备与否,或者说,能不能有效的发挥出来,最终体现在对试题的解答上。所以,面对高考,夯实基础之后,就需要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 高三下学期前两周,在这方面做一下集中训练,以便使学生能够有效的把课本知识运用起来,游刃有余的去解决问题。历年的高考题已经通过复习课本时的检测训练全部练过了,这时还不要急于做文言文大阅读与翻译的模拟题,先用四课时,将实词、虚词、活用与句式分别集中汇总一下,联系课文与高考,特点,抓住规律,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达到透彻理解。然后,采取集中强化训练的方式,选择优秀的模拟试题,做十个文言文大阅读。到这一步,根据以往经验,学生文言文阅读题已经能够十分有把握,读得懂做得快,一般最多错一个,大部分同学往往大获全胜了(,在具体做阅读题时,还有方法规律可探求,在此不再赘言)。,在高考前一个月里,应当要求学生每天做一个文言文阅读(包括翻译),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持良好的语感,最好选择附有答案的习题,如果需要讲解,教师只需在课前用八到十分钟就足够了。 如此复习文言文,课上时间(利用假期和晨读的不包括在内)也就是六周—七周左右。与文言文相关的25分,就能够有所保障了。
中考文言文必须掌握的知识有那些?
一、理解常用文言词的意义 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文言实词一向是文言文考试中较易得分的部分,一些同学已掌握了大多数的实词解释,可是还会在准确度上打折扣,不妨自己动手一课一课地整理归纳。 ,整理一些特殊的实词,如通假字、典型的古今异义、词性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整理一些虽不特殊但却很重要的实词,在现代汉语中很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实词和书下注释的实词。如“果如鹤唳云端”的“唳”字,“濯清涟而不妖”的“濯”等。这一部分的整理很关键,不仅是读懂课内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阅读课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实词解释时,要依据课本中的注释为准,绝不能模棱两可。 ,考生还须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如“之、而、其、为、于、焉”等字。复习时要以课本为本,借助课本例句,对这些虚词的常见用法及意义进行归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关于文言断句 2006年中考考到了文言断句。断句能力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方法很多,这里提示给浅近文言文断句时应注意的几点 1、统观全局,理解内容 在理解篇、层、句、词的大意,大体了解全篇文章后,按内容和结构断开。 2、从正确理解词义着手 古今词义有很多不同,而且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很普遍,只有正确地理解词义,并掌握一些古人用词的规律和文言句式特点,才有可能做到断句正确。 3、分清专有名词和非专有名词 人名、地名、朝代、国名、官职等都是专门名词,要善于将它们与非专有名词区别开来。 4、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 ,遇到人物对话还容易分清。但有时对话中又有对话,有些文章中的对话,不仅说话人省略,连“曰”字也省略了,这就增加了断句的困难,处理时尤应注意。 5、注意一些起断句作用的文言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能起句读的作用。如发语词“盖”“夫”,一般用在句子开头;连词“而”“则”和介词“于”“以”等,大多用在句子中间;语气词一般在句子末尾。根据这些一般规律,我们可考虑在这些虚词后断句。 以上所说的几种断句方法不是单一的,有时往往需要综合运用。 三、关于文言语句的翻译 考纲要求“能用现代汉语准确、流畅地翻译文言文中重要的句子。”所谓重要的句子,一是指集中反映文章主题、人物品格、作者感情、写作意图等内容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理解了这些句子,也就抓住了全文的总纲。二是指体现典型句式特点的句子,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翻译文言句子的基本原则是联系上下文,落实关键词语的意思,把握句子的特点。其基本步骤为 第一步,逐字解释,即把文言词语逐一解释为现代汉语,特别要注意句子中关键词意思的落实。 第二步,串词成句,即把词语的解释串结、连缀成句。如“劳其筋骨”,句中的关键词语是“劳”,应译为“使……劳累”。全句可译为“使他的筋骨劳累”。若译为“劳累他的筋骨”,那就错了。 第三步,调整润色,对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更应做到这一点,尽可能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翻译时,原文中的专用名词一般可以不译,照原文即可。 四、关于文言语段阅读的把握 中考试卷中,文言文语段阅读分课内和课外两篇,但课外文言文语段考查的知识点,往往是课内知识点的迁移。,考生务必将课内的重要文言篇章作为重点掌握。必须逐篇掌握,不可存侥幸心理或猜篇目、押篇目等投机取巧心理。只有扎扎实实地学好课内篇目,才能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由课内迁移到课外。 ,还要做适量的课外文言语段训练,适当阅读与课本选文难度相当的文言短文,扩大阅读量,增强语感。考生在解答课外文言语段时,必定会有自己的一时理解不了的句或词,千万不要紧张,须静下心来,回忆该词或句中的关键词语在课内是否学过,做何解释。这个解释,放在此语言环境中通不通。 对于文章及考题中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如题目、注释、提示甚至题干中的某些说明),考生要善于利用,遇到阅读障碍先搜索可利用的信息,再从整体着眼,联系上下文,反复研读、推想,使自己的理解有理有据,符合文意。
谁知道人教版七年级上下册语文的文言文试题 要有答案的
掌握一些重点篇目就可以了,没必要面面俱到。 古诗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6——11题。 (一)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分) (二)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解释加点的字。(4分) (1)缀行甚远 缀 (2)眈眈相向 眈眈 (3)目似瞑,意暇甚 意 (4)狼亦黠矣 黠 4.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5.选段中表现狼“黠”的句子有哪些?请找出来写在下面。(4分) 6.你读完《狼》这篇课文之后,得到了什么启示呢?(3分) 本题答案 (一)1。(3分)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2。(2分)示例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意对即可。7、8两题是紧密相联的,学生不理解《折杨柳词》为唐代赠别、乡思名曲就不可能得分,不理解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也不可得分。在这里,实际上考的是考生的文化素养和底蕴。) (二)3.(4分)(1)紧跟 (2)注视的样子 (3)神情、态度 (4)狡猾 4.(4分)(1)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2)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5.(4分)(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每句2分) 6.(3分)示例(1)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2)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言之成理即可) (三)、文言文阅读理解( 20分) 万里赴戎机,______。朔气传金柝,_____ 。将军百战_______。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7.将横线上的诗句补写出来。(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翻译句子(4分)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诗为什么对木兰的十年征战生活写得简略?请写出理由。(6分) 10、从古至今,我国历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像花木兰一样的巾帼英雄,你能举出二例吗?(4分) 11.关山度若飞;寒光照铁衣; 壮士十年归。 12.戎机战争; 朔北方; 策勋记功; 著穿; 13.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14. 扑朔迷离 15. 穆桂英、秋瑾、蔡文姬等
求初一文言文阅读题(要有答案,不要太难)
题目 2006-2007学年七年级上语文期末考试卷 (满分100分 完卷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知识积累与运用26%(1-7题) 1、下列各组字词的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2% A、 酝酿(niàng) 滑稽(jī) 洗濯(zhuó) 孪(luán)生 B、梦寐(mèi) 称职(chèn) 赏赐(cì) 嫩芽(rùn) C、诀别(jué) 什物(shí) 笼罩(lǒng) 猝然(cù) D、厄运(è) 虐杀(nüè) 炫耀(xuàn) 匿笑(nì) 2、根据语境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2% 友情,是人生一笔 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 ;是生病时的 ;是跌倒时的真诚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春风。 A 、受益匪浅 逆耳忠言 苦口良药 B、 苦口良药 逆耳忠言 受益匪浅 C、 逆耳忠言 受益匪浅 苦口良药 D、 逆耳忠言 苦口良药 受益匪浅 3、下列作家作品配对有错误的一项是( )2% A、《皇帝的新装》--安徒生--丹麦 B、《纸船》--谢婉莹--中国 C、《金色花》--泰戈尔--泰国 D、《绿色蝈蝈》--法布尔--法国 4、语文实践活动某学校的一位老师,接到一份请他参加学术讨论会的通知,但他因病不能出席。如果他给大会秘书处写信说明情况,比较得体的一句话是( )2% A 我因病不能参加这次大会,失去了一次学习良机,对此,深感内疚。 B 我因病无法前去参加大会,失去了一次与同行切磋学问的良机,对此深感遗憾。 C 我因病不能到会,失去了一次学习的绝好机会,对此深感不幸。 D 我因病无法参加这次会议,辜负了你们的美意,对此深感惭愧。 5、名著阅读题 ①有关《爱的教育》正确的一项是( )2% A、《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所作。 B、《爱的教育》原名《心》。 C、《爱的教育》书中不仅有主人公恩利科的日记,还有他的父母及老师讲的故事。 D、《爱的教育》中《意大利》一文父亲是要教育恩利科要勤俭节约的美德。 ②写出下列一则寓言的寓意。3% 夏天,将至中午的时候,几个行人晒得很苦,看见一棵阔叶树,就走过去,躺在树荫底下休息。他们仰望着阔叶树,彼此议论说这树不结果子,对人无用。阔叶树回答说忘恩负义的人,你们正在享受我的恩惠,还说我不结果子,对人无用? 寓意 6、古诗文背诵默写题。10% 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壮心不已。 ② ,天光云影共徘徊。 ③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④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 ⑤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⑥辛弃疾在 《西江月》中,运用嗅觉、听觉结合写农村夏夜美景的词句是: , 。 ⑦《〈论语〉十则》中,表达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不亦君子乎? ⑧春节将至,调动你的积累,和大家分享一句完整的写春的诗句吧。 , 。 7、仿造划线的句子再续写一句。3% 也许你无法拥有深邃的蓝天,你可以做飘逸的白云;也许你无法拥有浩瀚的大海,你可以做清幽的小溪;也许 ; 。 只要你满怀信心,善于发现,你会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二、文言文阅读15%(8-11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5% ①期日中( ) ②已去( ) ③引之( ) ④友人惭( ) ⑤尊君在不( ) 9、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2%(标注两处) 过 中 不 至 太 丘 舍 去 去 后 乃 至。 10.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从 和 两点对答反驳。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 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4% 11、翻译下列的句子。4% 与儿女讲论文义。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三、现代文阅读29%(12-23题) (一)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16%) ①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老在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A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 ②我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张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的扎着。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第一抹春色。在寒风料峭的二月里,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我捏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③这以后,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 )和( )了。桌缝里,有一二截刚刚泛青或萌发芽苞的小树枝,还有三五朵小野花。B花朵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上削下的碎屑。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水彩,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使用小手指将它们拾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教室里,被映上了暖暖的春意。 ④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红百娇千艳,绚丽多姿。学生的课桌上花事纷繁起来,演示着春天的进程。一到春天,孩子们翻山越岭来学校,路上只要一弯腰,便能采一把在手里。这些山里孩子,有的还穿着露趾的鞋,穿着哥哥姐姐肥大的旧衣裤,他们吹着柳笛,摇着野花到了学校,便把花插在课桌上。有的孩子,还用细线把花枝绑在铅笔上。花枝轻抚小脸,让人想不清,是花枝染红了小脸,还是小脸染红了花枝。 ⑤有一天,我迎着学生的歌声走进教室,看见我放着教科书的课桌上,循着纵横的缝隙,长满了青草、绿叶、小花。C那课桌,仿佛是从春天剪下的方方正正的一块芳草地。我打开教科书,书页里也夹了几朵指甲般大小的紫色小花。我笑了,学生们也喜形于色。那一笑,已使师生的心沟通了。这一节课,学生始终情绪高昂。下课后,我拿起一枝开着淡紫色花朵的葛条,嗅了嗅,对学生说真是春天了,连咱们的课桌也都开花了!学生大笑,欢呼起来。这时候,一个调皮的男孩,指着一个女孩子说老师,她也开花了!我看,可不,她的小辫子上,簪了一枝粉红的野花。学生们又是一阵击掌大笑。 ⑥在这开花的课桌间踱步,听着学生们那晴朗的笑声,我觉得,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春天从孩子们的身上产生,先染了他们的课桌,然后漫出窗子,染了山川。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和春天在一起。我想起了一位诗人的句子 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 12、文章开头描写户外初春的景色的作用是什么?2% 13、根据语境,在备选词中选出恰当的词填在括号内2% 这以后,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 )和( )了。 备选词萌动 涌动 蔓延 洋溢 14.从②③④小节中各找出一句具体描写花草的句子,放在一起反映出春意由淡入浓的变化。3% 第②小节 第③小节 第④小节 15.完成下面对本文中心思想的概括。2% 本文通过对教室里插遍鲜花的描述,反映了孩子们 ,赞颂了师生之间 ,进而指出了孩子就是最美的春光。 16.第②小节中,男孩仰脸望着我,笑了,男孩的笑的原因是什么?3% 17.文中有三处画波浪线的比喻句,任选一句,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4% (二)上帝没有给它鱼鳔(13%) 上帝造了一群鱼。这些鱼种类多样,大小各异。为了让它们具有生存本领,上帝把它们的身体做成流线型,而且鱼表面十分光滑,这样游动起来可以大大减少水的阻力。上帝使每种鱼拥有短而有力的鳍,使鱼在大海中自由自在地游动。 待上帝把这些鱼们放到大海中的时候,忽然想起一个问题鱼们的身体比水重,这样,鱼一旦停下来,它们就会向海底沉下去,沉到一定深度,就会被水的压力压死。于是,上帝赶紧找到这些鱼,又给它们一个法宝,那就是鱼鳔。鱼鳔是一个可以自己控制的气囊,鱼可以用增大缩小气囊的办法,来调节沉浮。这样,鱼在海里就轻松多了,有了气囊,它不但可以随意沉浮,还可以停在某地来休息。鱼鳔对于鱼来讲,实在太有用了。 出乎上帝预料的是,他没有找到鲨鱼。鲨鱼是个调皮的家伙,它一入海,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上帝费了好大的劲也没有找到它。上帝想,这也许是天意吧,既然找不到鲨鱼,那么只好由它去吧。上帝想,这对于鲨鱼来讲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它会由于缺少鳔可能很快就沦为海洋中的弱者,被淘汰。为此,上帝感到很悲伤。 亿万年之后 ,上帝忽然想起那群鱼。他想看看当年那些鱼现在到底如何。他尤其想知道,没有鱼鳔的鲨鱼如今到底怎么样了,是否已经被别的鱼吃光了。 当他将海里的鱼家族都找来的时候,他已经分不清哪些是当初的大鱼小鱼,白鱼黑鱼了。因为,经过亿万年的变化,所有的鱼都变了模样,连当初的影子都找不到了。 面对千姿百态、大大小小的鱼,上帝问谁是当初的鲨鱼?这时,一群 的鱼游上前来,它们就是海中的霸王--鲨鱼。上帝十分惊讶,心想,这怎么可能呢?当初只有鲨鱼没有鱼鳔,它要比别的鱼多承担多少压力和风险啊,可现在看来,鲨鱼无疑是鱼类中的佼佼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鲨鱼说没有鱼鳔,我们就无时无刻不面对压力,一刻也不能停止游动,否则就会沉入海底,死无葬身之地。所以,亿万年来,我们从未停止过游动,,我们自然练就了最强壮的躯体。正是因为没有鱼鳔,我们才成了海中的霸王。 听完这番话,上帝恍然大悟。 18、读了这篇短文,我们知道了,鱼在水中能自由自在地游弋,是因为鱼身上有 ; 鱼之所以能在水中上下沉浮,是因为有 。2% 19、结合语境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来形容现在的鲨鱼3% 上帝问谁是当初的鲨鱼?这时,一群 的鱼游上前来,它们就是海中的霸王--鲨鱼。 20、鲨鱼没有鱼鳔,却在水中存活了下来,并且成了海中霸王,原因何在?3% 21、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生活谈谈感想。5% 四、作文30% 家庭给我们的有爱,有温暖,有教益,也许还会有烦恼和痛苦…… 请以《家庭给我的 》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2006-2007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卷 语 文 答 卷 纸 一、语言知识积累与运用26%(1-7题) 题号 1 2 3 4 5① 答案 5②、 6、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 ⑦ ⑧ , 。 7、也许 ,但 。 二、文言文阅读15%(8-11题) 8、① ② ③ ④ ⑤ 9、过 中 不 至 太 丘 舍 去 去 后 乃 至。 10、 , ; ; 。 11、① ② 三、现代文阅读29%(12-23题) (一)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16%) 12、 13、 14、 15、 ; 16、 17、 (二)上帝没有给它鱼鳔(13%) 18、 19、 20、 21、 22、作文 答案 2006-2007学年七年级上语文期末考试卷答案 一、语言知识积累与运用26%(1-7题) 题号 1 2 3 4 5① 答案 B C C B D 5②、不要太功利地评价事物;要学会感恩等。写出一个方面既给分,言之有理即可。 6、①烈士暮年 ②半亩方塘一鉴开 ③背起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④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⑤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人不知而不愠 ⑧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7、略 二、文言文阅读15%(8-11题) 8、约定 离开 拉 惭愧 同否 9、过 中 不 至 太 丘 舍 去 去 后 乃 至。 10、无信,无礼;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取元方的好感以求得原谅;守信用,讲礼貌。 11、和孩子们讲解诗文 只有这个人因为瘸腿的缘故,父子俩人的性命得以保存。 三、现代文阅读29%(12-23题) (一)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16%) 12、与后文形成对比,突出了教室里春意盎然。 13、萌动 蔓延 14、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 刚刚泛青或萌发芽苞的小树枝,还有三五朵小野花。 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红百娇千艳,绚丽多姿。 15、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谐美好的关系。 16、为老师跟自己一起领略春光而会意的笑 17、略 (二)上帝没有给它鱼鳔(13%) 18、鱼鳍;鱼鳔。2% 19、威猛强壮、神气飞扬 20、3%没有鱼鳔,我们就无时无刻不面对压力,一刻也不能停止游动,否则就会沉入海底,死无葬身之地。所以,亿万年来,我们从未停止过游动,,我们自然练就了最强壮的躯体。 21、围绕化压力为动力这一中心来谈 22、作文评分标准21分切入评分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