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校叫什么,古代女人拜认的娘家怎么称呼

生活常识 2023-05-09 17:59生活常识www.pifubingw.cn

今天给各位分享古代学校叫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古代学校叫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请教一下,古代科考都有哪几级?前几名分别叫什么?

以明清为例,第一级是院试,包括府试、县试、州试,考取者叫生员,就是所谓的秀才。第二级是乡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第三级是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

请教,古代文人中,并称的有哪些?

1、 屈宋——战国诗人屈原和宋玉 2、 班马——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和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 3、 崔杜——东汉书法家崔瑗杜操 4、 钟王——三国书法家钟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 5、 扬马——汉朝辞赋家扬雄、司马相如 6、 潘陆——东晋太康体作家潘岳、陆机 7、 颜谢——南朝宋诗人颜延之、谢灵云 8、 休鲍——南朝宋诗人汤惠休、文学家鲍照 9、 徐庚——南朝陈文学家徐陵、北周文学家庚信 10、 阴何——南朝文学家阴铿、何逊 11、 羊薄——南朝书法家羊欣、薄绍之 12、 顾陆——东晋画家顾恺之、南朝宋画家陆探微 13、 温邢——北朝魏文学家温子升、北朝齐文学家邢邵 14、 邢魏——北朝齐文学家邢邵、魏休 15、 王孟——唐诗人、画家王维、诗人孟浩然 16、 高岺——唐诗人高适、岺参 17、 李杜——A、唐诗人李白、杜甫 B、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 C、汉朝名臣李膺、杜密 D、汉朝名士李固、杜桥 E、汉臣李云、杜众 F、南北朝李冲、杜预 G、宋代清官李韶、杜范 18、 颜柳——唐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 19、 张王——唐诗人张籍、王建 20、 沈宋——唐诗人沈铨期、宋子问 21、 韩孟——唐文学家韩愈、诗人孟郊 22、 郊岛——唐诗人孟郊、贾岛 23、 刘柳——唐诗人刘禹锡、文学家柳宗元 24、 刘白——唐诗人刘禹锡、白居易 25、 元白——唐诗人元稹、白居易 26、 皮陆——唐文学家皮日休、陆龟蒙 27、 姜张——宋词人姜夔、张炎 28、 黄徐——五代后蜀画家黄筌、五代南唐画家徐熙 29、 董巨——五代南唐画家董源、五代宋画家巨然 30、 陶谢——晋末宋初诗人陶渊明、谢灵云 31、 杨刘——北宋文学家杨亿、诗人刘筠 32、 苏黄——北宋文学家苏轼、诗人黄庭坚 33、 李郭——北宋画家李代、郭熙 34、 米薛——北宋书法家米芾、薛绍彭 35、 苏辛——宋词人苏轼、辛弃疾 36、 周柳——南宋词人周邦彦、柳永 37、 刘卢——元朝文学家刘因、卢挚 38、 姚卢——元朝文学家姚燧、卢挚 39、 高顾——明东林党领袖高攀龙、顾宪成 40、 康梁——清末文学家康有为、梁启超 41、 汤戴——清画家汤昭汾、戴熙 42、 二程——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兄弟 43、 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 44、 二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45、 二潘——西晋文学家潘岳、侄儿潘尼 46、 二妙——西晋书法家卫罐、索靖。一说是金文学家段克己、段成己兄弟。因《二妙集》得名。 47、 二石——清画家石裕、石涛 48、 两司马——汉史学家司马迁、辞赋家司马相如 49、 大小谢——南朝宋诗人谢灵云与簇弟谢惠连 50、 娄东二张——明文学家张溥、张秉 51、 南唐二主——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 52、 卢奇马怪——唐诗人卢仝、马异 53、 郊寒岛瘦——唐诗人孟郊、贾岛 54、 韩马戴牛——唐画家韩滉(善画马)、戴嵩(善画牛) 55、 南洪京孔——清戏曲作家洪升、戏作家孔尚任 56、 南施北宋——清初诗人施闰章、诗人宋琬 57、 南陈北崔——明末画家陈洪缓、崔子忠 58、 南欧北梅——现代记京剧表演家欧阳予倩、梅兰芳 59、 燕许大手笔——唐代燕国公张说、许国公苏题 60、 三曹——汉魏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和儿子曹丕、曹植 61、 三苏——宋代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 62、 三袁——明代文学家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三兄弟 63、 三杨——明代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 64、 三张——西晋诗人张载、张协、张亢兄弟 65、 三谢——南朝宋诗人谢灵云、谢惠连、齐诗人谢眺 66、 三擘——北宋文坛欧阳修、王安石、苏轼 67、 三魏——清散文家魏祥、魏禧、魏礼兄弟 68、 三隐——东晋诗人陶渊明、周续之、刘遗民 69、 六朝画坛三画家——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 70、 三罗——唐代诗人罗隐、罗邺、罗虬 71、 三任——清画家任熊、任熏、任颐。与任预又称“四任”。 72、 岭南三家——清诗人梁佩兰、屈大均、陈恭尹 73、 通州三范——清通州文学家范当世、范钟、范锐兄弟 74、 浙中三毛——清初文学家毛先舒、毛奇龄、毛际可 75、 江南三布衣——清初文学家朱彝尊、姜宸英、严绳孙 76、 江右三大家——清代戏曲家蒋士铨、文学家袁枚、诗人赵翼 77、 四王——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 78、 四杰——唐代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79、 永嘉四灵——南宋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四人都是永嘉人,且字中含“灵”字,故称。 80、 四君——孟尝君(齐)、平原君(赵)、春申君(楚)、信陵君(魏) 81、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82、 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柳公权、宋欧阳询、元赵孟頫 83、 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84、 明代江南四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 85、 北宋四大书法家——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 86、 明四家——明画家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 87、 元四家——元四大画家黄继、吴镇、倪瓒、王蒙 88、 四公子——明末清初文人侯方域、陈贞惠、方以智、冒襄 89、 文章四友——唐诗人杜审言、苏味道、李峤、崔融 90、 南宋四家——画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奎 91、 吴中四杰——明诗人杨基、高启、张羽、徐贲 92、 吴中四士——唐贺知章、包融、张若虚、张旭 93、 吴中四子——明书法家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 94、 海阳四家——清画家弘仁、查士标、任之瑞、孙逸 95、 皇甫四杰——明朝诗人黄甫冲、黄甫涍、黄甫汸、黄甫濂 96、 苏门四学士——出于苏轼门下的诗人黄庭坚、词人秦观、文学家晁补之、诗人张耒 97、 南宋四大家——南宋诗人杨万里、尤袤、范成大、陆游 98、 嘉定四先生——明诗人兼画家程嘉燧、李流芳、唐时升、娄坚 99、 曾门四弟子——清曾国藩门徒,文人黎世昌、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 100、 唐初四大书法家——欧阳洵、楮遂良、虞世南、薛稷 101、 五子——宋哲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 102、 六君子——A、明熹宗时被魏忠贤所害的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世称“六君子” B、清戊戌变法失败后遇害的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世称“戊戌六君子” C、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赝,世称“苏门六君子” 103、 竹溪六逸——唐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 104、 清六家——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前四人又称“四王” 105、 浙西六家——清初浙江乌程(今吴兴)文学家严遂成、厉鹗、钱载、王又曾、袁枚、吴锡麟 106、 前七子——明代文学家立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他们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形成了严重的拟古风气。 107、 后七子——明代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论。他们继前七子拟古主张,风气很盛,故称。 108、 建安七子——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饧、刘祯 109、 竹林七贤——魏晋七个文人名士总称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成、王戎、刘伶 110、 岭南七子——清初海南诗人梁佩兰、程可则、陈恭尹、王邦畿、方殿元、方远、方朝 111、 竟陵八友——南朝齐代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的八个文学家沈约、谢眺、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萧衍。他们诗重声律,意境新颖,创建“永明体”提出四声、八病,促进诗歌由古代向近代发展。 112、 唐宋八大家——唐宋八个散文代表作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113、 清海内八大诗家——曹尔堪、宋琬、沈荃、施闰章、王士禄、王士祯、汪琬、程可则 114、 清八大骈文家——袁枚、邵齐焘、刘星炜、吴锡麟、曾火奥、洪亮洁、孔星衍、孔广森 115、 扬州八怪——清代中期居住扬州的八个画家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膺、罗聘 116、 嘉庆八才子——明戏曲家兼文学家诗人李开先、王慎中、唐顺之、陈束、赵时春、熊建、任瀚、吕高 117、 九老——唐诗人白居易、胡臬、吉皎、郑据、刘真、卢真、张浑、李元爽、如满称“香山九老” 118、 十才子——A、唐代诗人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称“大历十才子” B、明代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朱应登、顾阾、陈沂、郑善夫、康海、王九思称十才子 119、 闽中十子——明朝福建诗人林鸿、王恭、王备、高棅、陈亮、郑定、王褒、唐泰、周玄、黄玄号 120、 十三绝——A、清京腔十三艺人霍六、王三秃子、开泰、才官、沙四、赵五、虎张、恒大头、卢老、李老公、陈丑子、王顺、连喜 B、清代京剧、昆腔十三艺人程长庚、张胜奎、卢胜奎、杨月楼、谭鑫培、徐小香、梅巧玲、时福、余紫云、郝兰田、刘赶三、朱莲芬、杨鸣玉

请教古代各种籍的名称

春秋时代《史记》 、《左传》、《国语》、《战国策》 、《资治通鉴》、《吴越春秋》、《绝越书》 、《春秋三传》 、《吴越春秋》 战国时代《诗经》、《楚辞》、《尚书》、《礼记》(周礼)、《周易》(易经)、《道德经》(老子)、《论语》、《春秋》、《战国策》、《左传》、《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甘石星经》 唐 《贞观政要》、《太平广记》、《册府元龟》、《长安志》、《大唐西域记》、《全唐文》、《唐才子传》、《通鉴纪事本末 》、《日本书纪》、《通典》、《唐六典》、《唐大诏令集》、《唐律疏义》、《大唐创业起居注》、《唐两京城坊考》、《文苑英华》、《中宗实录》、《睿宗实录》 唐以后的就很多了不在详述。

古代时候 最先开始 的学校叫什么 ?

书院为乐育人才之地,是我国古代公众教育制度的一种,类似学校的教育机构。我国最早官办书院始于唐、盛于宋,自两宋至元、明、清千年之久,对于历代文化的发展,确有一定贡献。古代书院都有教学行政组织、领导班子,有学田作为经费来源,经济独立,供学生膳食并按所制定的院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进行有序的教学和生活。书院的主持人古称“掌教”或”主讲”,明代称“山长”,谓其尊同山岳。 古代书院大约可分为(一)讲学的书院(二)庙祀的书院(三)课士的书院三种类型。清代州全省性课士的书院有鳌峰、凤池、正谊、致用四所,称为省城四大书院。鳌峰、凤池两院,是教育生员和童生正谊书院主教育举贡;致用专门研究经史兼教举贡生员、其对象各有不同。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廷明令“废除科举,广设学堂”;“改书院、办学堂”的改革措施,从而福州各书院也就逐渐转为改办学堂讲授新学,书院自此全部消亡。 一 凤池书院 福州第一中学的前身一凤池书院,创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 )为福州省城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距今(1997)180年。由于当时文化逐渐发展,士子增多,省会所在地仅有一所全省性的“鳌峰书院”不能满足读书人的需求,为了广育人才,总督汪志伊、盐法道孙尔准选择城内风池里的三牧坊兴建书院,初名“圣功书院”有讲堂三楹十二间,专门教育生员和童生。书院初设,旋缘经费无着,几复荒废。到了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人盐法道吴荣光积极筹措,捐俸倡率,经费才有着落。道光元年八月十四日前督宪、巡抚颜检批准在案,以所在地为凤池里(今东街、东大路,原来状元许将所居故宅之地得名),遂把“圣功书院”改名“凤池书院”。此时盐商萨重山、林世通等捐资,改建门楼官厅,添造横舍,撰碑文、树碑石,以垂久远。道光二年,盐法道王楚堂捐俸建“仰止楼”五楹,以祀宋儒陈古灵、陈季慈、周公辟产宏中、游定夫、杨龟山、王信伯、李忠定、林拙斋、罗豫章、李愿中、李西山、胡康侯、胡籍溪、胡致堂、胡五峰、刘屏山、刘白水、朱元晦、蔡西山、蔡九峰、黄勉斋、陈北溪、廖子晦、真西山;明儒陈布衣、蔡虚斋、黄石斋共二十八位。并增建讲堂,收藏书籍。道光三年间前督宪赵慎畛又倡捐拓展“凤池”,经营一切,自此凤池书院规模大备,人文蔚起,多士观摩,鼎盛一时,实与鳌峰书院并驾齐驱。五年,盐法道朱桓清、总督赵慎畛、巡抚孙尔准捐俸在离讲堂几步远的地方建轩,总督赵慎畛题匾取名“佳土轩”。六年,布政使司吴荣光在“佳士轩”之南建“树人簃”,又增拓学舍多间,捐置书籍二千余卷。八年,盐法道窦欲峻捐棒作童生奖学金。由于官府倡导,士、商捐钱的更多,养士额比过去成倍增长。十八年,回县贡生何恭崇、儒土柯恒喜、举人何则贤等共捐纹银820两。二十年,又共捐钱三干缗充膏火费。 凤池书院有讲堂十二间,学舍三十余间。院内一路梅柳夹植,松竹掩映,园林优美。院后还有花坞、荷地。他的左边有宋代种植的两株古荔枝树。院内亭、榭建筑多仿苏州园亭式样,其中如“翠竹轩”/‘树人抵’/‘佳士轩”/‘横经精舍”/‘藤阴书屋”等,构造尤为精美,山长多邀集名流,觞味其中。院中厅、堂、亭、榭悬挂许多楹联。(清)杨平叔所书楹联“他浴文禽,从罗舍梦里飞来,览凭苑林翔吉宇/’;“凤鸣翊凤,向刘勰笔端流书,迁乔阿阁听和声/’有些楹联则是山长抒发自己情怀,舞文弄墨,和书院毫不相干。例如山长郭柏荫(字远堂)原系京官,因丁忧回籍,充任凤池山长,想不再出外做官,于是撰联一对,“文酒过从,喜蔗尾景佳,菜根味美/’“衣冠脱略,看投林鸟倦,出帕云闲/’所以联中有“菜根味美”和“鸟倦云闲”等语。但此人官心不死,又一联说“薄宦归来,万里江湖犹恋阈/’;“故人健在,一堂风雨此谈心/’由于他“恋阈”,终又出山做官,一直做到湖北巡抚。 凤池书院的组织、经费来源、招考对象、甄别试和月课的手续、内外课录取的名额以及膏火奖金的数目,都和鳌峰书院相似。书院名师很多,第一任山长赵在田,他教生员、童生要修养品德,才是道艺、文章。次任山长魏敬中。勤于工作,受到生员的爱戴。戊戌政变(光绪二十四年,公元 1898年)后,全国知识分子思想一新,山长陈璧,他们在书院中提倡实用,学风有所转变。末任山长曾宗彦,于清光绪二十五至二十七年(189一1901川司以在籍翰林出身的侍御身份出任该职。曾宗彦思想和行动上属于维新派,同情支持戊戌变法,积极参与“六君子”之一的林旭等主持筹办、在北京福建会馆成立的维新组织“闽学会”并成为骨干之一。变法失败后,自感已无能为力,返回故里颐养天年,卒于民国初期。凤池书院历时85年,前后山长十二人,书院历史至此宣告结束。 科举废止后,凤池书院改为全闽大学堂,首任山长叶在传。1903年改名福建高等学堂,先后继任的有陈宝琛(第二任1905-1906);第四任19O8-19O9两任);林炳章(第三任19O6一19O8)陈培辊(第五任1909一1911),一至五任的四位监督(校长)均为(清)进士、翰林出身。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民国建立,陈培锟调任道尹,由本堂第一期毕业生、日本高等师范毕业的王修出任监督。1912年1月教育部令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改称校长。自1915年起改名福建省立第一中学,后又数易校名,1952年8月定现名“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至今。 二 正谊书院 正谊书院的前身“正谊书局”,址设福州城内新美里(今城内黄巷人这所书局是闽浙总督左宗棠在清同治五年(1866)所创立。书局以校、刊理学总集为主要任务,选举人和五贡(拔贡、优贡,副贡、恩贡、岁贡)百人入局工作,月发津贴银五两,中间寄托“养士”、“劝学”之意旨。共计刻成书籍五百二十五卷,定名为《正谊堂全书》。 后来地方绅士杨庆深、沈葆桢联函镇闽将军英挂,请求改书局为书院,专教十郡的举人、贡生。时兼署总督的英柱接受他们的建议,决定购买骆舍铺(现东街省立图书馆旧址)民房改建书院,到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书院建成。取汉儒董仲舒语“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之意,又因书院由正谊书局演化而成,所以定院名为“正谊书院”。书院经费除以正谊书局原有经费为基础外,另拨一笔官帑补充。 正谊书院建筑朴素大方,与鳌峰、凤池两院构造风格不同。院大门上有一块字径盈尺青石刻的横匾,上镌“正谊书院”四个大字,是当时闽籍书法家郑世恭所书,强孝胥之父)该匾额现还嵌于福建省立图书馆后进正门上,另一复制原大青石匾嵌干福州一中校园碑廊上。书院有大讲堂,而无学舍,后进五间排全座为山长住宅、右边有大客厅一座,中悬首任山长林鸿年所撰并书的对联“客皆当代要津,到此地只谈风月”;“我本昔年都讲,愿诸生共筮云雷”以易经久“云雷屯君子以经纶”,谓有才以经世人书院每年二月上旬开始招考,投考资格以举人和五贡为限,不收卷资,不许冒名顶替,每年报考约四、五百人。每年二月十五日以前,由总督、巡抚亲临书院(初在贡院)主持元考。经评定甲乙后,录取内课(超等)十五名,每名给膏火银四两;外课(特等)八十五名,每名给膏火银三两;附课(一等)一百名,不给膏火(原定内外课名额统共只有一百名。)书院规定每年从元考录取后开课,十二月初二散学。散学时总督、巡抚亲临参加散学仪式,学员要穿冠服随班行礼。 书院规定每月考课两次,初二为师课,十六日为官课。师课由山长主持,课题以制艺和试帖诗为主。官、师各课,考列在一、二十名之内的,都另有奖赏。 正谊书院首任山长是道光十六年1836)状元林鸿年,曾任云南巡抚。太平军初起时,袭云南边境,鸿年初次闻警,便弃城而逃,所以被劾去官。回籍后,充正谊书院山长。虽然他常以“状元”二字梗于胸中,脾睨一切,但在书院主讲十九年,还是造就了很多人才。士子中如叶大焯、陈宝深、林纤、陈衍、吴增棋等皆是当时待出人才。所以正谊书院对于晚清文学界起了推进的积极作用。

古代的学校有几种称呼?

古代帝王学习之地叫明堂 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叫辟雍 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泮官 乡学叫庠,即地方所办学校 国家设立的学校叫国学 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 官府设立的学校叫官学 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地方叫蒙馆。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有计划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并最终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达到预定目的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具体活动受到社会需求影响,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承担着对社会输送人才的职能。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主要分为五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 自夏商,便有了“庠、序”(就是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学校一出现,便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为己任,进而出现为培养人才所采取的因材施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教等教育之法,历史赋予学校的地位。二千多年齐国的稷下学宫引发了百家争鸣、孔子在大成殿的甬道开设杏坛以六艺而教众贤、宋朝的六大书院所承担着选俊功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丘逢甲等先贤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黄宗羲提出“公其非是于学校”,他认为学校不仅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之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在南京晓庄学校之实践时,还提出“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去”…… 直至如今现代化的学校,培养人这一性质也没有变化,因为这才是学校应有之义;只不过对于“培养人才”之内涵是更为丰富、更顺应人之个性发展国家需要及社会进步,也使学校更显生命与活力。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