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离乡贵人离乡贱什么意思,谚语翻译

生活常识 2023-05-09 18:00生活常识www.pifubingw.cn

今天给各位分享物离乡贵人离乡贱什么意思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物离乡贵人离乡贱什么意思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出现的俗语

俗语是活在人们口头上的一种凝炼的语言形式.它通俗、生动、警辟,概括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人生经验,富有生活气息和哲理意味.《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俗语,在艺术表现上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运用俗语来刻画人物是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作者通过俗语,精炼巧妙而又十分传神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有时甚至起到提纲撮要或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具体运用_L有三种不同情况:一是人物对话中运用俗语,用以揭示说话人自己的思想性格;二是人物对话中运用俗语,用以表现被谈论对象的思想性格;三是叙述语言中运用俗语,刻画人物性格.下面分别进行论述. 在人物对话中运用俗语,以揭示说话人自己的性格,这在《红楼梦》冲简直成为一种人物描写的重要艺术手段.《红楼梦》是文学作品中运用俗语成功的典范,曹雪芹对引用的俗语,都进行了一番提炼选择的提高加工过程.在《红楼梦》中,俗语再不是游离于作品的主题、情节之外的附属品,而是整个作品不可分割的血肉;再不是人物语言的装饰品,而是塑造人物性格的原材料;再不是俗亵粗鄙的插科打诨,而是典雅新趣的文学语言.天成偶得,作者信手拈来,看似毫无经意,却无不运用自如,自然熨帖.清人诸联在《红楼评梦》中评道“所引俗语,一经运用,罔不入妙,胸中自有炉锤”.③(一)改动字词作者常常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改动俗语的个别字词,取得很好的效果.第七回焦大大醉中骂人时说“不和我说别的还可,若再说别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这里颠倒了“红刀子”和“白刀子”的位置,表面上看来似乎不合情理,在小说中所描写的特定生活环境中,这样不合逻辑的说法,适足以表现凭着对贾家有功、目空一切而又喝醉了酒的焦大说话时颠三倒四的情景,气态声口,逼真传神,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第四十六回邢夫人诱劝鸳鸯给贾赦为妾时说“常言‘人去不中留’”,这里把将俗语“女大不中留”的“女大”改为“人去”,既符合鸳鸯的身份和人物关系,又符合特定的故事情节.改动了两个字,这句俗语就十分熨帖地化入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之中.第五十七回紫鹃劝慰黛玉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这句俗语中的“万两”原作“千两”,把“千”改为“万”,分量和情味便大不一样了.这两句俗语连同紫鹃劝慰黛玉的整段话,表现了紫鹃十分理解、体贴黛玉和对宝黛爱情关系的同情和关心,表现了她的细心、聪明和善良的性格,也表现了她同黛玉名为主仆却情同姐妹的关系,而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宝黛之间真挚的爱情.这两句俗语在对举中构成鲜明的对比,以一个“易”字反衬出“难”字.把“千”改为“万”字,黄金的易得增加了十倍,反衬的结果是知心的难求也随之增加了十倍,这样有力地强调了宝黛之间心心相印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紫鹃和黛玉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改变俗语字词的还有第四回的“女子无才便有德”、第五十五回的“一个作罪一人当”、第六十一回的“水来伸手,饭来张口”、第六十四回的“欲令智昏”第七十二回的“没家亲引不出外鬼来”.(二)采用核心部分作者根据上下文的需要,只保留俗语中最核心的部分.第二十四回贾芸向舅舅卜世仁借钱,卜世仁装穷不借.当贾芸要走时,卜世仁又假惺惺地留贾芸吃饭.卜世仁的老婆说“你又糊涂了.说着没有米,这里买了半斤面来下给你吃,这会子还装胖呢!”“打肿脸装胖子”只取核心部分“装胖”,用干脆利落的口吻,突出了卜世仁老婆的悭吝和泼辣的性格.第五十五回,由于家里日渐难于支撑管理,凤姐向平儿感叹她“骑上老虎了”.这是俗语“骑虎难下”前一半的化用.“骑上老虎”——是对王熙凤当上这个大家族的管家的客观概括.王熙凤不说“难下”,是因为以她的聪明能干和争强好胜,不愿承认和说出自己没有能力应付这种局面,这极其微妙准确地揭示了王熙凤好强的性格.第七十四回抄拣大观园之前,王夫人拿着邢夫人给她的秀春囊去找凤姐,说“我天天坐在井里,拿你当个细心人,所以我才偷个空儿.谁知你也和我一样.”“坐井观天”比喻一个人目光短小,所见有限,带有贬意.王夫人这里只说出前半部分,却是强调自己没有管家,许多事情不过问,意在责怪凤姐粗心大意,管家不周.这是当家主妇对管家媳妇很拿身份的一种表达方式,既含蓄而有矜持.(三)双句单用很多俗语都是由两句构成的,前后两句的关系或对举,或映照,或反衬,或比喻,或递进,《红楼梦》中常常截取一半,双句单用.这是作者为了艺术表现的需要而精心改造提炼的结果.第四回中,贾雨村与门子初次相会时曾说“贫贱之交不可忘”.对举的下句是“糟糠之妻不下堂”,但由于与小说的故事情节无关,所以省略了不说,单用“贫贱之交不可忘”.可是这句俗语出自贾雨村之口,颇具有讽刺的意味.在他站稳了脚跟后,就“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的事来,心中大不乐业,后来到底寻了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他才罢”.这一俗语与贾雨村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句俗语的运用充分刻画出了贾雨村忘恩负义的性格特征.第六十七回,黛玉看见家乡的土物触物伤情,伤感起来.宝钗来看望,黛玉说“这些东西我们小时候倒不理会,如今看见真是新鲜物儿了.”宝钗笑着说“妹妹知道,这就是俗语说的‘物离乡贵’,其实可算什么呢.”“物离乡贵”的下句是“人离乡贱”,如果说出来便必然会刺痛黛玉.宝钗之说上句而不说下句,主要强调“原不是什么好东西”,无意于去引动黛玉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的伤感.这种情况在《红楼梦》中比比皆是.例如第十回的“怒从心上起”是“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的单用,第十一回的“知人知面不知心”是“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的单用,五十九回的“得饶人处且饶人”和六十一回的“得放手时须放手”是“得饶人处且饶人,得放手时须放手”的分别单用.六十三回的“闻名不如见面”是“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单用.这里就不再一一详述了.(四)紧缩俗语在《红楼梦》中,作者常常对俗语进行压缩,达到巧妙的效果.第十三回,秦可卿临死前,凤姐梦见她来告别说“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劝凤姐要“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登高必跌重”是“登得高,跌得重”的紧缩.紧缩之后句式变得凝练紧凑,加强了肯定的语气,不仅强调了必然性,也强调了败亡的彻底,有力地预示了贾府必然衰败的前景.第八十二回,贾宝玉被逼去上学,第一天回来便拍着手对黛玉说“好容易熬了一天,这会子瞧见了那么,竟如死而复生的一样,真如古人说‘一日三秋’,这话再不错的.”“一日三秋”出自《诗经》,原作“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后人引用通常作“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后来又演变成固定格式的成语“一日三秋”.在这里,采用紧缩形式更能表现宝玉迫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情.(五)糅合俗语在《红楼梦》中,作者常常根据情节的需要,把两句俗语糅合在一起.贾雨村在穷困的时候,因甄士隐的丫鬟娇杏无意中看了他一眼,便谬托知己,得宦后便娶她为妾.后来又扶为正室.作者在此写道正是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这两句俗语是分别从不同的俗语中各抽一句集合而成的.前一句见于《古今小说》第二卷“只因一着错,满盘都是空”.后一句出自俗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作者把“只因一着错”改为“偶因一着错”,强调一个“偶”字,表明娇杏的好运气实在是一种十分偶然的“侥幸”.两句俗语糅合在一起,非常贴切地点出了娇杏是“因错得福”,是侥幸荣华.在七十三回探春说“俗语说的,物伤其类,齿竭唇亡.”这也是集俗说而成.前句见于《水浒传》二十八回“岂不闻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后句出于《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曹雪芹把“唇亡齿寒”改为“齿竭唇亡”,意欲表明贾家的人“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其后果不“唇亡”而且还有“齿竭”.(六)改变句型俗语中大多数是陈述句,但在《红楼梦》中,作者常常根据情节的需要,把陈述句变为反问句.第四十六回贾赦逼鸳鸯为妾时,鸳鸯道“家生女儿怎么样?牛不吃水强按头?”作者把“牛不吃水,按不住头”这句本为陈述语气的俗语,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变成了反诘语气,表现了鸳鸯不慕富贵、不畏强暴、绝不低头的反抗精神.第四十二回中,黛玉开宝钗的玩笑,探春说道“宝姐姐,你还不拧他的嘴?你问问他编排你的话.”宝钗答道“不用问,狗嘴里还有象牙不成!”这是由“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变化而来的,这一改动更符合女孩子之间互相嬉笑逗趣的口吻.第六十回探春命人查是谁调唆赵姨娘去和芳官等小丫头们吵闹的,媳妇们口头上答应着,背后却说“大海里那里寻针去?”这是由“大海捞针”变来的.“大海捞针”陈述一种事实,比喻很难找到,改成反问语气不仅强调了没发找到的意思,而且还透露出众媳妇因探春年轻,因而毫无畏惧,不把她放在眼里的态度.(七)引入人称代词第六回中,刘姥姥恭维王熙凤说“凭他怎样,你老拔根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这是引入了第二人称代词“你”和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形式“我们”,前者后者形成鲜明的对照,反衬出贫富之别.第十六回中,凤姐道“我那里管得这些事!见识又浅,口角又笨,心肠又直率,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做‘针’.……”这是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在贾琏面前的故作谦虚之词.“给个棒槌就认针”是形容某人无知憨傻的一句俗语.在这里,这句俗语加了一个第一人称代词“我”和表示第二人称的代词“人家”.这样一改,显示出王熙凤的能说会道和随机应变的个性形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俗语的运用之所以能达到上乘的境地,是曹雪芹十年的惨淡经营和字斟句酌的锤炼加工的结果.

红楼梦的俗语

最全红楼梦的俗语 第一回 玄机不可预泄 第二回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成则王侯败则贼。 第三回 睁眼睛的瞎子 第四回 女子无才便是德。 贫贱之交不可忘。 一损皆损,一荣皆荣。 大丈夫相时而动。 趋吉避凶者为君子。 第五回 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惟心会而不可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 顾头不顾尾。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第六回 拔一根寒毛比腰粗。 侯门深似海。 贵人多忘事。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第七回 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 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第九回 一龙九种,种种有别。 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杀人不过头点地。 第十回 打着灯笼没地方找。 第十一回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知人知面不知心。 癫蛤蟆想天鹅肉吃。 第十二回 热锅上的蚂蚁 第十三回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登高必跌重。 树倒猢狲散。 盛筵必散。 天机不可泄漏。 第十五回 雏凤清于老凤声。 一个女儿许几家。 能者多劳。 第十六回 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作针。 坐山观虎斗。 借剑杀人。 引风吹火。 站干岸儿。 推倒油瓶不扶。 指桑骂槐。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 第十七回 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 第二十一回 新婚不如远别。 第二十三回 吃不了兜着走。 第二十四回 摇车里的爷爷,拄拐的孙孙。 第二十五回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第二十六回 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 第二十七回 人急造反,狗急跳墙。 第二十九回 不是冤家不聚头 第三十回 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扣环了。 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 第三十一回 千金难买一笑。 第三十四回 没事常说有事。 君子防未然。 第三十五回 佳人命薄。 第三十六回 管窥蠡测 第三十七回 随乡入乡。 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 第四十二回 以毒攻毒。 狗嘴里吐象牙。 第四十三回 丁是丁,卯是卯。 第四十四回 睹物思人。 倚酒三分醉。妻子不如妾,妾不如偷。 第四十五回 食谷者生。 死生有命,宝贵在天。 司马牛之叹? 剖腹藏珠。 第四十六回 人去不中留。 金子终得金子换。 牛不吃水强按头。 九国贩骆驼的。 当着矮子,别说矮话。 第四十七回 自古嫦娥爱少年 第四十八回 得陇望蜀。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第四十九回 小孩子口没遮拦。 是真名士自风流。 第五十二回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第五十三回 黄柏木作磐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 聋子放炮仗——散了。 第五十五回 一人作罪一人当。 旁观者清。 鸡蛋往石头上碰。 墙倒众人推。 擒贼先擒王。 第五十六回 稳坐吃三注。 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 第五十七回 病笃乱投医。 老健春寒秋后热。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人也难求。 千里姻缘一线牵。 天下老鸹一般黑。 兔死孤悲,物伤其类。 物不平则鸣。 第五十九回 吃不了兜着走。 得饶人处且饶人。 第六十回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看人不菜碟儿。 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儿。 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 第六十一回 苍蝇不抱无缝的蛋 第六十二回 大事化为小事,小事化为没事。 第六十三回 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 闻名不如见面。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第六十四回 女子无才便是德。 生米做成熟饭。 欲令智昏。 第六十五回 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 见提着影戏人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 便宜不过当家。 天下逃不过一个理字去。 老鸹窝里出凤凰。 第六十七回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夯雀儿先飞。 物离乡贵。 第六十八回 癞狗扶不上墙。 妻贤夫祸少,表壮不如里壮。胳膊只折在袖子里。 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耗子尾巴上长疮——多少浓血儿。 来是是非人,去是是非者。 第六十九回 眼里揉不下砂子。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井水不犯河水。 墙倒众人推。 第七十一回 各家门各家产。 一个宝贵心,两只体面眼。 第七十二回 千里搭长硼,没有不散的筵席。 浮萍尚有相逢日,人岂全无见面时。 求人不如求已。 宁撞金钟一下,不打破鼓三千。 一时比不得一时。 第七十三回 守如处女,脱如狡兔。 物伤其类。 齿竭唇亡。 第七十四回 多一事不如省一事。 百足之虫,虽死不僵。 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 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 第七十五回 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可着头做帽子,要一点富余也不能。 第七十六回 卧榻之侧,岂许他人酣睡。 事若求全何所乐。 得陇望蜀。 第七十七回 卖油的娘子水梳头。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饱饫烹宰,饥餍糟糠。 饭饮弄粥。 第七十八回 女大十八变。 阎王注定三更命,谁敢留人至五更。 天机不可泄漏。 第七十九回 情人眼里出西施。 宋太祖灭唐之意。 卧榻之侧,岂许他人酣睡。 第八十回 得陇望蜀。清官难断家务事。

出自 红楼梦 的俗语,歇后语,名言

关键词子弟书;《红楼梦》;语言;俗语;通俗化 子弟书作为一种通俗文艺、说唱艺术,它运用通俗语言是必然的,这也成为其语言的特质。而在取材众多小说戏剧的子弟书作品中,改编自《红楼梦》小说的这二十多篇作品总体来说是比较雅的,尤其是如《黛玉悲秋》、《葬花》、《露泪缘》等等,其中典故的运用、骈俪句式的排比、铺陈,给人以极为雅致、庄重的感觉。但它又的确是用浅近的语言,写出了一篇篇的红楼故事。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俗语”意为“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1996年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据统计,《红楼梦》中的俗语就有315条,其中加有“俗话说”这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48条,后四十回有7条,合计55条。加有“古人说”一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17条,后四十回有8条,合计25条;加有“常言“这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4条,后四十回无。研究者还归纳出,《红楼梦》一书人物引用俗语最多的是王熙凤,共57条。引用俗语最多的章回是六十五回,共计16条。民间谚语有268条,成语有11条,歇后语52条,曹雪芹自己创造的有7条。曹雪芹使用的俗语,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应该包括了民间谚语、成语、古人的诗句和歇后语。所以给《红楼梦》中使用的俗语定一个标准就是指民间谚语、古语、格言、歇后语等,由劳动人民创造并在人们口头流传的经验的。《礼记·大学》中就说“谚,俗语也。”俗语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通俗性和普遍流传性。曹雪芹对俗语的态度早在第一回中就明确了“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其中的“村言”就是俗语。在文学作品中引用俗语,并不自曹雪芹才开始的。从宋元话本、杂剧以来,文学作品中引用俗语已是司空见惯的。据粗略统计《金瓶梅》所引用的俗语高达七百余条之多,几乎是《红楼梦》的一倍。 下面讨论一下《红楼梦》俗语的来源问题。 一是元明清初的小说戏曲,对《红楼梦》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西厢记》是对曹雪芹创作有最大影响的戏剧作品,无论是主题,还是情节,《红楼梦》原著有许多情节就是脱胎于《西厢记》的。如四十三回贾宝玉撮土为香私祭为王夫人迫害至死的金钏儿时茗烟代祝一回文字,脱胎于《西厢记》第一章第三折中鸳鸯降香第三柱则不语,而红娘代祝数语,道出鸳鸯心事一段。从语言上看,《西厢记》中许多唱词、道白,均为《红楼梦》所吸收。如“纱窗外定有红娘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等等。《红楼梦》还吸收了《西厢记》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俗语。最典型的例子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红娘骂张生道“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镴枪头。”《红楼梦》二十三回黛玉骂宝玉道“呸!你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 二是历史典籍、古人诗词。《红楼梦》中第十五回“远水救不得近渴”,就出自《韩非子》;第六十五回所用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佳人薄命出自苏东坡的诗句“自古佳人多薄命”等等。 三是最重要的一个来源,也是俗语最丰富的,就是民间的俗语。曹雪芹《红楼梦》中引用了许多当时流行于北京地区,尤其是流行于旗人社会的俗语。其中有一些是直接从口语中采撷来的。例如“没吃过猪肉也看见过猪跑”(十六回)、“摇车里的爷爷,拄拐杖的孙子”(二十四回)、“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六十五回)等等。这些在小说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新鲜有趣,朴实自然。 四是自己的创造。《红楼梦》中有一些俗语是曹雪芹自己的创造。清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谓雪芹“善谈吐,风雅游戏,触境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是以其书绝妙尽致。”可见曹雪芹是一个很风趣诙谐的人。例如作品中有主旨作用的护官符,还有有打油诗意味的好了歌等等 所以,《红楼梦》的俗语,大部分是来自于元明清小说戏曲,相当大部分来自当时的民间,小部分来自历史典籍、古人诗词,极少是曹雪芹在“时谚”基础上的创造。那么直接来自于民间的说唱艺术,子弟书的俗语运用极为广泛,其来源也大致是元明清戏曲、小说、前人诗歌、词曲、历史典籍,更多是来自于当时生活中流行的口头语、俗语、谚语等等。戏曲家、民俗学家傅惜华先生曾说过“子弟书……词句虽有时近于俚浅,妇孺皆晓,然其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极其真善美之致。其意境之妙,恐元曲而外殊无能与伦者也。”∞这里的“妇孺皆晓”道出了子弟书语言的通俗性,甚至近于“俚浅”,以浅近的俗语、俚语来创作,才能在民间具有普及推广的优势。子弟书用七言律诗的句子,再用一些其他字数的碎句做衬垫,这是它的句法基凋。启功先生分析认为“正是因为修养不深,也就是较少地受框子的限制,才能有这样的胆力”,“其实杜甫做诗时也未必像解诗的人想的那么多”,“子弟书的成就,恰在于胆,也恰在于浅。” 那么28篇《红楼梦》子弟书中,运用了哪些俗语呢?笔者归纳如下 ; 俗语出处备注 1、俗语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咱们的腰也不抵他汗毛拔一根。《二入荣国府》第一回刘老老语 《二入荣国府》第四回王熙凤语 3、上年纪老人更与老人亲。 《二入荣国府》第五回叙述者语 5、古人云菽水承欢膝下舞,又有那堂上斑衣乐老亲。 《二入荣国府》第八回叙述者语 6、古人云爱亲并爱亲之母,能为孝子必为贤孙。 《二入荣国府》第九回宝玉语 7、自古道贞节二字女自根本,从一而终无变更。 《芙蓉诔》第四回晴雯语 8、人说是闻名不如来见面。 《芙蓉诔》第五回灯姑娘语(晴雯表嫂) 9、要知道人死焉能会再生? 《芙蓉诔》第六回黛玉语 10、薄命儿的红颜林黛玉。 《露泪缘》第一回叙述者语 ; 11、古人说穷乃攻书原不错,又道是书能解闷未必真。 《露泪缘》第五同黛玉语 12、人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随缘随分莫追求。《露泪缘》第六回王熙凤语 13、倒不如打开壁子说亮话。《露泪缘》第十回宝钗语 15、没见过这两个不知好歹的冤家呕死个人。 《二玉论心》第一回贾母语 《二玉论心》头回诗篇 18、深知你花言巧语呆里藏奸。 《双玉埋红》宝玉语 22、也是个银样镴枪头。; 《双玉埋红》黛玉语 ; 23、唱一声如花美眷音多惨,接一句似水流年意更柔。 《双玉埋红》叙述者语 24、又听那流水落花春去也,人间天上两悠悠。; 《双玉埋红》叙述者语 bsp; 《议宴陈园》二回刘老老语 其中叙述者语言中所运用的俗语有8条,其他都是出自作品人物之口,可见人物语言中自然运用适当的口语、俗语是在《红楼梦》子弟书中是更多运用的。那么子弟书语言的通俗性,对俗语的运用还体现在对俗语词汇和口头词汇的运用上。人物对话中最能体现俗语、口头语的运用,在对话中体现人物的不同性格,这在前面人物论中有所涉及,这里我们不妨就语言来看一看。归纳《红楼梦》子弟书中最有特色的人物语言,运用俗语词汇、口头词汇最有特色的主要是宝玉、黛玉、刘老老、凤姐、灯姑娘(晴雯表嫂)、傻大姐这几个人物。先来看看宝黛所说的俗语和俗语词汇、口语词汇。黛玉作为贵族小姐,从她的口中说出了6条俗语,占了较大的比例,加上宝玉的3条,光这对公子小姐所说的俗语就有9条之多。而二人在一起独处的时候,对话也较为随意,运用的俗语词汇比较多,可见两个人非同一般的关系。 例如《双玉埋红》中写宝黛在沁芳亭畔葬花,共读《西厢记》的温馨与和谐。 ; 又翻一过要留心记,这宝玉在姑娘的身后咂嘴摇头。 低声说你是倾国倾城我便是多愁多病,这佳人听罢登时满面羞。 说你看了邪书拿我凑趣,我成了爷们玩,意儿逗笑儿的丫头。 一面说着一面就走,去到那太太房内去讲讲情由。 这宝玉着忙复又赔不是,说好妹妹恕我言语不防头。 我从此竞把绝大乌龟化,等妹妹百年之后叶落归秋。 将妹妹贤德行书勒石上,我替妹妹驮于背上万载无休。 林黛玉听言不免噗哧笑,说呸也是个银样躐枪头。 宝玉说这个也就该罚你,我也到太太房内诉情由。 黛玉说你当你能过目成诵,还有个一目十行在后头。 这一段宝玉一时兴起,引用了《西厢记》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意。黛玉心里听着高兴,表面上还要佯装委屈,扬言要去太太房里告状。急得宝玉以趣语哄逗黛玉,说自己是“大乌龟”、“我替妹妹驼于背上万载不休”。这段有趣的自咒之语是对原著的化用,原著写宝玉急着赔不是道“要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掘头鼋吃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儿,我往你坟上替你驼一辈子碑去。”而黛玉也转怒为喜,同样引用《西厢记》中的话“呸也是个银样躐枪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两位主人公在一来一去,一退一进中,表现了亲昵随便、无拘无束的关系。而其中,俗语词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再比如《悲秋》第四回中,宝黛二人又一次有了矛盾冲突,宝玉一再安慰讨好,也不能好佳人的怒气平息下去。黛玉对他的一番话也是极为口语化的 说起开罢那边给我斯文着坐,方才我出去了受不了外边的风。 刚刚的睡醒你又来缠我,我知道你是我命中的小人魔难星。 似这般拉拉扯扯成甚么样子,也不管人家的手腕子发酸骨节儿疼。 动不动有人无人来上头上脸,讨人嫌更比从前说话儿疯。 知道么一年小二年大也该把那脾气儿改, 何苦呢传出去又惹的别人好说不好听。 还有那一句言词奉劝你,二爷的话好歹别当耳傍风。 谁像你终朝只在女孩儿们一处里搅, 从没见一个胭脂儿常沾在爷们的嘴上红。 这其中的“起开罢”、“你是我命中的小人魔难星”、“讨人嫌”、“话儿疯”、“耳傍风”等等词语,是通俗的口语词汇,从黛玉的口中说出,可见黛玉与宝玉的关系之亲密,黛玉可以这样毫不掩饰地批评宝玉,而“魔难星”、“讨人嫌”等词,又反映出一种名贬实褒的意味。宝黛的语言中所运用的俗语词汇和口语词汇,体现了二人亲密无间的关系,即使是从较有文学修养的贵族公子小姐的口中说出这些话,也显得风趣、自然,增添了情趣,也增进了二人之间的感情。 再看看体现不同性格的、却又反映本色的自然口语从下面人物口中说出有什么样的效果。 作为农村老妪的刘老老,前面已经有专门的章节做过讨论和分析。这里在略加举例说明,刘老老的语言可以说是目不识丁的农村老太太的真实反映。“二入荣国府”闹出了很多的笑话,其中最能体现子弟书作者创新的还是老祖宗见到刘老老的一问一答,这一文一俗,一个文话儿谦辞,一个是“有错岔批”,逗得满堂大笑。 先看看老祖宗是怎么问的 因问道老亲家贵庚年多少?花甲还是七旬与六旬? 为什么年来未见亲家的面,多因为事务儿匆忙疏淡了亲。 你若是不嫌俭慢就请下榻,何妨呢旷几天儿在此处存。 “贵庚”、“花甲”、“七旬”、“下榻”,这样正式的文言话语,粗村的刘老老能听懂也就真是奇怪了。也难怪她会理解错误,答非所问了; 忙应道少年时耕种我全都会,如今衰老了力难禁。 老祖宗方才问我田多少,能多少呢二亩薄沙零四分。 我家里离城不远三十里,最好我不用七寻与八寻。 这几年年成不济没收麦子,就便忙谁敢疏忽断绝了亲。 等来年麦子收成磨些个白干面,我送来老祖宗姑娘们尝个新。 北屯里破庙中就有那上塔和下塔,没意思逛一会儿的工夫就腻死人。 好一通回答,“能多少呢”、“磨些个”、“就便”“腻死人”,这才是从刘老老口中可能说出的话了。同是老妇人,一富一贫,一文雅一粗疏,在这语言对白中身份地位、文化修养都得到了极其生动有趣的体现。再比如《三宣牙牌令》中,刘老老的酒令也极有意思,“是个人都会种庄稼”、“七三儿七四儿是小娃娃”、“要四称五快把秤拿”、“这枝花难道就常开不落,落了时无非结个大倭瓜”等等。《红楼梦》子弟书中,刘老老语言中的俗语词汇、口语词汇要丰富得多,这在前文分析人物时已经有所涉及,就不多加赘述了。 凤姐在众年轻女子中是没有什么文化的,吟诗也只能说出“一夜北风紧”这样的句子。她的社会阅历、她的见识胆略、她的圆通练达却是众年轻女子中无人能比的,即使是男人也未必比得过的。自然她也练的一副好口才,在老祖宗和王夫人面前颇得信任和宠爱。正因为她的文化背景,她的见识,才使她的语言也多用俗语或口语词汇,呈现较为通俗甚至粗俗的特点。例如子弟书《露泪缘》中第六回“误喜”,凤姐试探宝玉后对老祖宗的一段话,就充分说明了她的语言色彩 看他病体虽然痊可,只提林字儿就像蜜里油。 有说有笑一团高兴,出来进去好像个活猴。 虽然暂时将他哄过,只恐怕当场要露楦头。 打破了灯虎儿如何是好,兀的不是一天好事变成愁! 这是凤姐形容宝玉在得知要娶林妹妹后兴奋的样子,“像蜜里油”,形容心情的无比快乐与甜蜜,“像个活猴”,可见他几乎高兴得不能自己了。“楦头”、“打破灯虎儿”和“兀的”都是俗语词,这里“灯虎儿”就是灯谜的意思,而“楦头”,本指制鞋或制帽时所用的模型,一般为木制的,这里的意思是“兀的”就是“这”的意思。可见,在凤姐的嘴中说出了如此地道的俗语词汇是非常合理的,也增加了形象性和生动性。

翻译谚语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like mother,like daughter:有其母必有其女 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翻译谚语

A newbroom sweeps clean newbroom清扫干净 no pains,no gains 不劳而无获 Every man has his faults 每个人有他的缺点 Its easy to open a shop but hard to keep it always open打开商店,但艰苦保持它总开放是容易的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