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是历史故事吗,退避三舍出自那个历史典故

生活常识 2023-05-09 18:00生活常识www.pifubingw.cn

今天给各位分享退避三舍是历史故事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退避三舍是历史故事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汉语成语,意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敌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敌人。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敌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敌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么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àn)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这就是“城濮之战”。

退避三舍历史典故

退避三舍历史典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大全

  退避三舍的 典故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发生的一则 故事 。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退避三舍的 历史 典故大全,希望你喜欢。   退避三舍的 历史典故   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成王在接待他时问,你如果回到晋国的话,将怎样报答我?重耳说,楚国遍地是人杰,到处物产丰饶,比晋国富多了,我拿什么报答您呢?楚成王又说,那你还是报答一下我吧。重耳说,若以您的贤明,让我回国,以后如果晋楚会师中原,交起战来,我将率兵后退九十里地,如果您认为这样还不足以报答,我将只好与您战斗下去!听了重耳的话,楚成王认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会让他复兴晋国,违反天意是要闯大祸的。于是以礼相待,并把重耳送到了秦国。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在晋楚城濮之战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即九十里)虽然晋楚城濮之战时的真实情况是晋国对于楚国的行军迅速不及准备战阵,为了避免失败,晋军不得不后撤,以每天退一舍计,等于是退了三舍。鉴于有些军吏表示异议,晋大夫狐偃对晋军说这是大王先前允诺了要用来报答楚王的。对此,后世多信以为真,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还是用退避三舍来比喻对人让步或有所回避,以避免冲突。   退避三舍的意思   退避三舍的意思是后退九十里。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舍古时行军;一舍为三十里。   春秋时期,晋献公宠妃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王位,便设法陷害公子重耳和夷吾。他们二人被迫流亡到其他国家。起初重耳逃到翟国,在那儿住了十二年。后来晋献公去世,奚齐和卓子先后继位,但都被杀。夷吾后回晋国即位,成为晋惠公。晋惠公怕重耳回来夺位,便派人去翟国刺杀重耳。重耳只好流亡,先后逃到齐、曹、卫等国家,但都没有受到这些国君的赏识。他来到了楚国,楚成王十分器重他,用接待诸侯的 礼仪 对待他,而且还十分尊重他的随从赵衰、介之推等人。有一次,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喝得正畅快时,成王突然笑着问重耳将来要是回晋国做了国君,该如何报答自己。重耳知道楚成王不稀罕奴隶、珍宝和丝绸等东西,便说假如我托您的福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将来万一两国交战,那我就命军队后退九十里来报答您。这就是 成语 退避三舍的意思。后来重耳果真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即晋文公。当晋、楚两国交战时,他为了履行当初的诺言,便下令军队后撤九十里,退到城濮。楚军以为晋军不敢应战,一直追到城濮城下。最终,晋军以逸待劳,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   退避三舍的故事   退避三舍的故事最早出自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以后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意思是说做事情选择退让、忍让和回避,以求避免冲突。   春秋时,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 问道 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男女仆人、宝玉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那些流散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成王说尽管如此,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您退兵的 命令 ,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较量一番。楚国大夫子玉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生活俭朴,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他的随从态度恭敬而待人宽厚,忠诚而尽力。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我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违背天意,必定会遭大祸。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国。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六三二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 通知 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   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   楚国有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   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末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退避三舍出自哪个历史故事

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出处和典故 重耳逃亡在楚 春秋时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收纳了他,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 晋楚在城濮交战 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故事介绍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 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   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   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么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草木皆兵,心惊胆战,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àn)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第三个霸主。   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战”。

退避三舍出自哪个历史故事?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典 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