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是哪一年改的悯农,《锄禾日当午》这个古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
今天给各位分享锄禾是哪一年改的悯农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锄禾是哪一年改的悯农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古诗《悯农》的诗意是什么?
诗意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二)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种田的农夫却仍然有饿死的。 (三) 在田地里扶犁耕种的男儿,理应有饭吃,吃得饱,实际上却挨饿; 在窗牖下投梭织布的妇女,理应有衣穿,穿得暖,实际上却在受冻。 我希望燕地赵地的美女,都变成面目丑陋而德行贤惠的嫫母; 那么,她们的笑,就不可能再那样值钱,也就再不至于有一笑千金的挥霍现象了。 到那个时候,社会上富者穷奢极侈、贫者衣食无着的现象,也许可望有所改变吧。 悯农共三首 悯农(一) 年代: 唐 作者: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三) 垄 上 扶 犁 儿 , 手 种 腹 长 饥 。 窗 下 织 梭 女 , 手 织 身 无 衣 。 我 愿 燕 赵 姝 , 化 为 嫫 女 姿 。 一 笑 不 值 钱 , 自 然 家 国 肥 。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
唐诗《悯农》的作者是谁?
《悯农》的作者是李绅 李绅,字公垂,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毫州。 父李晤, 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 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 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15岁时读书于惠山。青年时目 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 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 贞元二十年(804年)李绅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 处。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 传后世。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 后离京至 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李掎被杀 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 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 新题》20首。 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 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 户部侍郎等要职。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长庆四年 (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放逐 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自 宝历元年(825 年)至太和四年(830年),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 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 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 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 诗》3卷,并作序。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开成五 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 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4年。 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 病逝扬州,终年74岁,归葬于故乡无锡。赠太尉,溢文肃。作 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收录于《全唐 诗》。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古诗《锄禾》为何变成《悯农》
《锄禾》本就是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之一。教材改版是有史可考的,也是对历史的尊重。 《悯农二首》唐代李绅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 其一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其二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所作。 二、主题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但却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议论,来揭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描述,细致写烈日下农民田中锄禾;议论,紧紧围绕人人必需的“盘中餐”。而且,诗的前后联系很紧,顺理成章。没有前面两句的描述,后面两句议论就显得空泛,没有根基,没有力量。反之,没有后面的议论,前面的描述也就还停留在表面,意义也就没有这样深刻了。
八零后读的《锄禾》,为何要改成《悯农》呢?
这首诗产自唐朝,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高深的语言,整首诗透露出一股朴素的气质,可能正是因为它的这种别具一格,才能在那个诗篇造诣极高的盛唐脱颖而出,至今仍流传甚广。 这首《锄禾》为何改名《悯农》?具体的原因我也不了解,我猜想,这应该是为了让这首诗的出处回归本初,让更多的人知道它的由来与过往。所以,今天借着这篇文章,我给大家讲讲关于这首《悯农》背后的历史。 其实《悯农》并非是一首单独存在的古诗,只是《悯农二首》(也称《古风二首》)的后半部分,在“锄禾日当午”之前还有四句,这四句阐述了作者对于唐朝当时的看法,大胆说出唐朝农民的悲苦现状,与后面的《悯农》衔接起来,才能完整体现《悯农二首》真正蕴含的意义。 这首诗目前有一位主流承认的作者,名叫李绅,是唐朝的一位宰相,地位很高。当年他还没有考中进士的时候,带着这首诗去见吕温,吕温读罢这首诗,连连称赞,当时就表态说,李绅前途不可限量,有做宰相的本事,后来果然应验。虽然在史料之中,对于吕温的这番话有明确记载,我认为,这也就是吕温的一句客气话而已,只不过后来真的成真。李绅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起起伏伏多次,能够成为宰相,也有运气的成分。 由此可见,《悯农二首》在李绅年轻的时候,就已经依靠它扬名,后来又考中进士,应该也与此诗有关,比较一个人在文人圈里的名气,对于考官来说,在评判的时候也会有所影响。至于评卷是看不到名字的问题,这里不多做解释,一个人出名后,他的文风便会被人认识,这还只是其一。 李绅能够写出这样的诗句来,可见在李绅少年时,也是一位性情中人,对于时事针砭利弊,敢说,敢写,大有为唐朝农民请命发声的架势。只不过在他考中进士之后,做了官,这种作诗的风格虽然也有出现,却带有了明显的功利心。 李绅做官前期,并不顺利,起起伏伏的十数年,期间主要还是以写诗为主,与白居易、元稹等人,一起发起新乐府运动,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李绅与白居易、元稹,重新引导诗歌在当时的风格,以讽喻时事为主。 当时几个大诗人凑到一起,写一些对于时事讽喻的诗,一人写了几十首,汇聚到一起,就成了《新乐府》,其中就包含《悯农二首》,还有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比如《卖炭翁》。 李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官也做得越来越大,只是他却没有坚持自己的路线,反而加入朋党之争中。他成为李德裕的左膀右臂,与元稹一起,是“李党”的主力成员,与敌对方“牛党”进行了长达十数年的斗争,而他在争斗开始几年间,便因为“李党”的不利局面被贬,被贬期间,李绅很郁闷,写了许多诗,来发泄自己内心不满,也是在利用这些诗作为与“牛党”斗争的工具。 终于在10几年后,李德裕成为宰相,因为李绅这么多年来,一直写诗在侧面继续支持李德裕,所以,李德裕当宰相后第一件事,就是将李绅重新启用,而且是重用。这样一样,李绅在《悯农二首》之后所作的诗,虽然也是对时事进行讽喻,却与做《悯农二首》时的心境完全不同,一个是为民请命,一个是为己谋功利,早已经忘了初心。 后来李绅官路亨通,一直做到宰相位置,随着官职的变化,李绅的为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早不是当年“慷慨陈词”的少年,而是生活奢侈糜烂,贪图享受。这一点说法从刘禹锡的一首诗里就能看出来,“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这首诗是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赴李绅的家宴时,因为看见李绅家的美人俊美,所以即兴吟诗一首《赠李司空妓》,送给这位李绅家的私 妓。 李绅家的美人众多,见到刘禹锡如此喜欢这名女子,也没表现出什么不悦,而是慷慨相赠。刘禹锡也有官职在身,加上本身是一位才子,自然见过不少的美人,在李绅的家中,依然能遇到令他情不自禁的美女,可见李绅家美女如云,因为如此容貌出众之人,显然在李绅家也算不得什么,随便就被李绅给送人了,没有丝毫的不舍。 除此之外,李绅在野史的记载中,更是奢侈无度,史料对他发迹后的描述是“渐次豪奢”。 李绅喜欢吃鸡舌,吃一顿鸡舌要300多只鸡才能凑够一盘,导致后院的死鸡堆积如山,其奢靡程度可见一斑。而且,对于发迹之前的友人也并不友善,不仅不念及故人曾经的好处,而且还要苦苦相逼,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厉害。 比如,在李绅发迹之前,有一人名为李元将,李绅去他家做客的时候,总是亲热地叫他叔叔。李绅发迹之后可就不一样了,李元将去拜访他,自称弟弟李绅不开心,自称侄子,反过来叫他叔叔,还是不开心。李元将被逼无奈之下,自称孙子,李绅这才笑逐言开起来。 李绅在发迹前后变化极大,无论是为人还是诗词,再也找不到当年做《悯农二首》时意气风发的样子,有时候读《悯农二首》的时候,不禁会联想,难道这样一首反应唐朝农民疾苦的诗句,真的是李绅所作吗? 其实,《悯农》这首诗的作者,还真的就存在过争议。一说《悯农》的作者并非李绅,而是同为唐朝诗人的聂夷中。 聂夷中是唐朝时期河南的一位诗人,这位诗人写诗的风格很独特,语言以朴实为主,而且辞浅意哀。最主要的是,聂夷中的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剥削,一种是对田家农户农户疾苦的同情。 值得注意的是,在聂夷中诗作当中,有一首叫《田家二首》,其中后半段让我们熟悉,这里引用一下,给大家赏析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聂夷中的《田家二首》后半段,几乎与《悯农》没有区别,说聂夷中是《悯农》作者也不为过。而起,类似这种深得民间疾苦的诗作,聂夷中的作品当中还有很多,有的作品甚至连讽喻的手法都不用了,直接就明言为民请命,在那个封建社会国家里,做到这个地步的诗人,才是真正的悯农之人。 例如,聂夷中所作的《咏田家》,就是一首聂夷中对于民间疾苦最直接的陈述,感同身受,令人动容。,聂夷中对于当权者也直接明言,希望他们能够给农民多一些关照,诗形成了一个成语“剜肉补疮”,表现了聂夷中对农民疾苦感受的深刻,无形之中也对他以诗来为民请命的做法进行了肯定和纪念。
《锄禾》什么时候改成《悯农》了?
唐诗《锄禾》本就是唐代宰相诗人李绅的《悯农》之一。教材改版是有史可考的,也是对历史的尊重。 唐代诗人李绅所写。《悯农二首》,题一作《古风二首》,是中唐诗人李绅年轻时所作的五言古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流传甚广。 这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唐诗《锄禾》本就是唐代宰相诗人李绅的《悯农》之一。 扩展资料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