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外甥书的翻译,《诫子书》朗诵停顿节奏划分

生活常识 2023-05-09 18:01生活常识www.pifubingw.cn

今天给各位分享诫外甥书的翻译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诫外甥书的翻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可以致醉,无致迷乱。这段话出自何书?

出自三国诸葛亮的《又诫子书》,选自陈寿整理编辑的《诸葛亮集》。 原文 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致醉,无致迷乱。 译文 宴席上酒的设置,必须要符合礼节、表达情意,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尽了礼节就该退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主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 扩展资料 《诸葛亮集》又称《诸葛氏集》,内容包括诸葛亮的文章、兵书、奏折。 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蜀后主刘禅继位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文学成就 《前出师表》,是中国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的一篇表。 当时为建兴五年(227年),蜀汉已从刘备殂亡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清吏政,兵精粮足;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表文表达了作者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后出师表》,是蜀建兴六年(228年)十一月诸葛亮二次伐魏前给蜀后主上的表章,为了与建兴五年春第一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区别,后人题曰《后出师表》,此表始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 于是,自清代始,出现了关于此表真伪问题的争辩,至今莫诀。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除上述作品外,诸葛亮还有《草庐对》《诫外甥书》《将苑》(又名《心书》)《便宜十六策》等著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又诫子书

诸葛亮《又诫子书》翻译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诸葛亮的《诫子书》

诫子书概述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有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目录[隐藏] 一、诸葛亮诫子书1、原文 2、译文 3、注释 4、鉴赏提示 5、文章思想 6、相关内容 7、作者简介 二、诸葛亮诫子书(二) 三、郑玄的《诫子书》1、原文 2、简析 四、邱民亭《诫子书》 一、诸葛亮诫子书 1、原文 2、译文 3、注释 4、鉴赏提示 5、文章思想 6、相关内容 7、作者简介 二、诸葛亮诫子书(二) 三、郑玄的《诫子书》 1、原文 2、简析 四、邱民亭《诫子书》 诸葛亮《诫子书》 [编辑本段]一、诸葛亮诫子书 1、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题目是后人加的) 2、译文 1.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2.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品行,是依靠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是依靠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到达高尚的思想境界。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就落魄,大多不能融入社会,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 3.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 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4.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静以修身) 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俭以养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非淡泊无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夫学须静也)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才须学也) 除了下苦工学习,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非学无以广才)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非志无以成学) 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淫慢则不能励精) 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险躁则不能理性) 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 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 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 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将复何及) 3、注释 ⑴夫(fú)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⑵行操守、品德。 ⑶澹泊也写做“淡泊”,安静而不贪图名利。 ⑷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⑸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⑹广才增长才干。 ⑺慆(tāo)慢过度的享乐与怠惰。 ⑻励精奋发向上。 ⑼险躁冒险,暴躁。 ⑽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⑾驰消失、逝去。 ⑿日时间。 ⒀遂于是。 ⒁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有“用世”的意思。 ⒂穷庐破房子。 ⒃将复何及怎么还来得及。 ⒄才须学也才才干 ⒅意与日去意意志 4、鉴赏提示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5、文章思想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6、相关内容 1、关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静,不是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2、诸葛亮给儿子书信中的告诫 让我们来看看大名鼎鼎的诸葛孔明,是怎么给儿子上课的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 须学静也” 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无法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安宁的环境。现代人多数终日忙碌,您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一下人生的方向? 第二课节俭的力量 “俭以养德” 他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纪律的俭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您有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 第三课计划的力量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告诉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把将来细心计划妥当。面对未来,您有理想吗?您有使命感吗?您有自己的价值观吗? 第四课学习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告诉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助益,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您有否全心全力的学习?您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 第五课增值的力量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他忠告孩子,人生的投资要想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您是否想过,一鼓作气人多,坚持到底人少的道理? 第六课速度的力量 “怠慢则不能励精” 他警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的掌握要点。电脑的普及代表速度时代的来临,想不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能,也一样与今天不谋而合。快人一步,不但容易达到理想,而且有更多的时间去修正与改善! 第七课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冶性” 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做出种种平衡取舍,要“励精”,也要“冶性”。您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吗? 第八课时间的力量 “年与时驰 意与岁去” 他警告孩子时光飞逝如梭,意志力又会被时间消磨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时间管理”是个现代人的观念,细心想一想,时间无法被管理,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多也不少,唯有管理自己,善用每分每秒才是最佳方式。请您想一想,您有蹉跎岁月吗? 第九课想像的力量 “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 悲守穷卢 将复何及” 告诉孩子时光飞逝,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够临危不乱。想像力比知识更有力量。您有没有从大处着想,小处着手,脚踏实地的规划过人生呢? 第十课精简的力量 以上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精简的传递了讯息。我相信精简的表达源于清晰的思想,长篇大论的内容,容易令人生厌,精简沟通更有效果。 第十一课适度的力量 诸葛亮这封信里将道家的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和接世济国相结合,其实体现了他的适度原则。也就是,不可淫慢,不可急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个人力量不可贸然与团体抗衡,而是应该适度行动。这也就是诸葛亮身居高位多年的哲学之一。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自己的儿子珍惜现在的时光努力学习,学有所成.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7、作者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 。 三国蜀汉 诸葛亮(181~234)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少年时父母双亡,逐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推荐诸葛亮。刘备三访其庐,诸葛亮才与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即占据荆、益二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天下的建议。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成了刘备主要辅佐。后助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关羽镇守荆州。 章武三年(223)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执政后,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庭。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对叛军首领孟获采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著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余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庲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郿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228)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余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229),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226),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环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狠狠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建兴八年(230),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于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编辑本段]二、诸葛亮诫子书(二) 原文 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译文 宴席上的酒的设置,在于合符礼节、表达情意,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礼节尽到了就该退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主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 谈的是饮酒应尽兴而不乱性。 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唉,世界上宁愿像蚕(那样为别人吐丝做衣)而不是像蜘蛛(那样织丝结网为自己牟利)的人实在太少了! 之助词,译为“的”,作用取消句子独立性 一个主谓短语充当一个句子成分的时候,在这个短语的主谓之间加一个“之”。其作用就是告诉读者这是一个短语而不是一个句子----因为文言文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以便于读者理解。 取消句子独立性,简而言之就是“之”处于主谓之间时,此句子不能成为完整一句话,或是话还未说完。 [编辑本段]三、郑玄的《诫子书》 1、原文 吾家旧贫,为父母昆弟所容,去厮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获觐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受焉。遂博稽六艺,粗览传记,时睹秘书纬术之奥。年过四十,乃归供养,假田播殖,以娱朝夕。遇阉尹擅势,坐党禁锢,十有四年而蒙赦令;举贤良方正有道,辟大将军、三司府,公车再召。比牒并名,早为宰相。惟彼数公,懿德大雅,克堪王臣,故宜式序。吾自忖度,无任于此。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亦庶几以竭吾才,故闻命罔从。而黄巾为害,萍浮南北,复归邦乡。入此岁来,已七十矣。宿业衰落,仍有失误;案之典礼,便合传家。 今我告尔以老,归尔以事;将闲居以安性,覃思以终业。自非拜国君之命,问族亲之忧,展敬坟墓,观省野物,故尝扶仗出门乎?家事大小,汝一承之,咨尔茕茕一夫,曾无同生相依,其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若致声称,亦有荣于所生,可不深念耶!可不深念耶? 吾虽无绂冕之绪,颇有让爵之高;自乐以论赞之功,庶不遗后人之羞。末所愤愤者,徒以亡亲坟垄未成,所好群书,率皆腐敝,不得于礼堂写定,传与其人。日夕方暮,其可图乎!家今差多于昔,勤力务时,无恤饥寒。菲饮食,薄衣服,节夫二者,尚令吾寡憾;若忽忘不识,亦已焉哉! 2、简析 郑玄(127年~200年),东汉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人,世称“后郑”,出身贫苦,勤于游学,屡召不就,毕其精力潜心著述。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遍诠群经,建立了集经学之大成的“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方面贡献卓著。此信写于公元197年,这年郑玄大病,恐一病不起,便给独子郑益恩写下这封千叮咛万嘱咐的诫子书,父子之情充溢满纸。信中追述平生,交托家事,并对儿子的。行文质朴平淡,饱含深情,透示着自知之明和先见之明。读其信,如见其人,古稀老人的舐犊之情溢于言表,感人至深。 [编辑本段]四、邱民亭《诫子书》 古来书香名门,达官显贵,无一不是昌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吾无家财万贯,且留训导一篇,倡而行之,以图正道。 [1]家和家道昌,心齐心相印;修身先健身,安康福乐深;百善孝当先,积善有余庆;忍任风雨过,云开月更明。持家勤俭,方可家大业大,志存高远,方可学成功成;博览群书,思入云天。万物静观,悟透人世。太重资财,或致寡情少义薄父母;贪图虚名,欺人欺世欺自身;贪杯酒场,费时损志伤身体;迷恋美色,毁誉败家误前程;家财万贯,日食谁过三餐;纵有豪宅,夜眠谁超八尺;羡慕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悔恨昨天,就该珍惜今天。事不三思终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男儿与遂平生愿,守正安分苦励心;奉祖宗清白二字,教儿女读写两勤;从政以廉,为民兴业;不该拿的拂袖不取,不该说的闭口不言;不该去的跺脚止步,不该昏的反思立明;读学不懈,拼搏出人头地;开车谨慎,终生确保平安;做人要慎独,守全名节;做事要慎终,名就功成。 此诫子训文,要世代相传,儿孙后辈当以此自警、自励、自勉、自强,务必要庄敬自拓、平安发展、创辉煌人生。后辈倘因轻浮放荡、游手好闲,而致毁业败家,或因贪黄赌毒、违法犯纪,而致辱没邱家门楣,生不是邱家人子,所有家人永远唾弃,死不算邱家鬼魂,所有家祀不得祭拜。万世永铭!

历史上有名的家书是什么?

历史上有名的家书是《诫子书》。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对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重视,更值得我们今天对加强自身修养和后代教育的重视。 相关内容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家书经典篇目有哪些?

1、《傅雷家书》。 提到家书,书单狗想到的就是《傅雷家书》。 它是著名翻译家傅雷和儿子的通信集,满满都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沉又炽热的爱意。每封家书中,傅雷都耐心教导儿子如何精进学业,与儿子一起讨论音乐、国学、美术、历史…… 关心课业之余,他还教导儿子如何做一位绅士,比如在别人家做客,戴围巾、手插口袋,都是不礼貌的;正是这些细致入微的教导,让长子傅聪成为风度翩翩的钢琴家。而且相比不善表达的传统父母,傅雷毫不吝啬表达对孩子的思念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有一天不想你…”这份爱子深情,坚强如本狗,也为之动容! 2、《梁启超家书》。 有人说,梁启超一家堪称中国家庭教育的楷模,因为他们家“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如此牛逼的家教成绩,书单狗觉得,梁启超一定是位超级严父吧?直到读完他的家书,小狗才发现,梁启超其实是一位超级有爱的慈父! 他称呼孩子为“宝贝”,对子女说“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他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安慰因车祸休学的儿子梁思成人生很长,绝不只一年半月,不要着急。他鼓励孩子要全面发展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士大夫救济天下和农夫种田是一样的。 他细致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所以他的孩子个个成才,成为美谈。 3、《曾国藩家书》。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两个”是孔子、王阳明,“半个”则是曾国藩。为什么是“半个”呢?因为曾国藩从小资质平平,但他却以中人之资,实现了人生逆袭。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答案就在《曾国藩家书》中。里面蕴含了曾国藩一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 谈修身,他讲究勤与恒,要“一日三省”,要“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谈治家,他主张勤俭持家,教育子女,只要有学问,就不愁没饭吃; 谈治国,他认为会用人比会做事更重要,要“有了功不独居,有了过不推诿”。这本家书就像曾国藩的“内功修炼手册”。 4、《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洛克菲勒,是史上赫赫有名的“石油大王”,世界上第一个亿万富翁。洛克菲勒家族绵延六代,至今依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这让书单狗忍不住好奇,他们家族教育观到底有多厉害? 在这本家书里,小狗窥探到了一二。信里,洛克菲勒除了给儿子分享赚钱秘笈,更在学识、品格、人际、事业、生活等方面提出许多宝贵忠告。比如, 关于交友,他说“拒绝和两种人交往,第一种是完全投降安于现状的人,第二种是不能将挑战进行到底的人。”关于工作,他说“如果你视工作为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义务,人生就是地狱。”小狗相信这些中肯的忠告,对于现在的年轻人也非常有借鉴意义。 5、《奈保尔家书》。 这本书有点特别,它是小狗今天推荐的5本家书中,唯一一本作者本人,只是一个普通平凡的父亲。他就是最无可争议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的父亲——老奈保尔。老奈保尔是个不得志的小记者,怀抱文学梦想,却一辈子壮志未酬,穷困潦倒。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