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楷模的典故,历史上关于“吴道子画钟馗”有着怎样的典故?

生活常识 2023-05-09 21:38生活常识www.pifubingw.cn

今天给各位分享一代楷模的典故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一代楷模的典故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成语故事

得见青天 孟秋指阴历七月,民间信仰中,七月是诸事不宜的鬼月,七月朔日(初一)要开鬼门,七月十五是中元节(鬼节),七月望日(三十)要关鬼门。古时候,关鬼门时,处处可见超度盛会。 金光寺塔内藏有舍利佛宝,所以寺塔夜放霞光,使得祭赛国被四方敬仰,孟秋朔日半夜,天忽然下了一场血雨,舍利佛宝不翼而飞,从此金光寺塔也不放光了,四方也不来朝圣了。国王冤枉金光寺和尚,把他们囚禁起来,每日里严刑拷打他们。 三年后, 唐僧一行取经经过祭赛国,唐僧同情金光寺和尚的遭遇,沐浴后和孙悟空前去扫塔。在扫塔过程中,孙悟空捉到两个鱼精,经过师徒二人盘问,才知道兴风作怪的是乱石山碧波潭的九头怪。两三个小和尚提着灯笼引唐僧师徒下塔。一个先跑去报告众人,说“好了,好了!我们得见青天了!偷宝贝的妖怪捉到了!” 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与弟子们一起跟着孔子学习。有的弟子偷偷地议论开了“先生一定对自己的儿子格外关心,多教他不少学问,对我们恐怕是留一手的。” 一天,有个名叫陈子禽的学生问孔鲤“你在老师那儿一定比我们多学一些东西吧?” 孔鲤老实地回答“没有什么呀!就是有一回他一个人站在庭院中,问我学过《诗经》没有,他说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学《诗经》。还有一次,他问我学过礼没有,并说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听了他的话,我又去学礼,就这么两件事啊!” “那就好。”陈子禽因为问一而得三,高兴地想同学们报告说“我问孔鲤一件事,他却告诉了我三件事!第一知道要学诗,第二知道要学礼,第三嘛……我知道了先生对自己儿子并不特殊亲近……” 弟子们终于解除了对孔子的误解。 问一得三的意思是问一件事却得到解决三件事的办法。形容求少得多。

谁有成语故事?

  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   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   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井底之蛙   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   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   “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   里,睡在砖洞边一回。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   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看看那些虾和蝌虾,谁也此不上我。而且,我是这个井里的主   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   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   住了。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   “你看过海吗?海的广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只千来丈。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   水,海里的水,并不涨了多少;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早,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   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   井蛙听了海龟的一番话,吃惊地呆在那里,再没有话可说了。   天涯海角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中叶时的伟大文学家。   他二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   韩会有一个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会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   郎,年纪此韩愈小一点。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   几个月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十一岁,十二郎也很小。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会、   弁、介),都很早离开了人世。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   人,零丁孤苦,没有一天离开过。   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过三次面。当他正打   算西归和十二郎永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不幸十二郎就在这时死去了。韩愈知道了这消息,   悲痛欲绝,写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备了一些时下的物品从老远的地方去致祭他。   这篇祭文,一字一泪,令人读来心酸。   内助之贤   晏婴是战国时齐景公的宰相,躯体不甚高大,据云长不满六尺(相当现在四尺三寸)但   他很有才干,名闻诸侯,有一天晏婴出门,坐看车子,由他的御者(马车夫)驾车。那位御   者的妻子很贤淑,当御者驾看车子,经过自己家的门口时,他的妻子在门缝里偷看,看见她   丈夫挥看马鞭,现出洋洋得意的样子。   当天晚上她丈夫回家时,她就责他道“晏婴身长不满六尺,当了齐国的宰相,而且名   闻天下,各国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我看他的态度,还是很谦虚,一点也没有自满的意   思;你身长八尺,外表比他雄伟得多,只做了他的驾车人,还洋洋得意,显得很睛傲的样   子,所以你不会发达,只能做些低贱的职务,我实在替你觉得难为情啊!”   御者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态度逐渐转变了,处处显得谦虚和蔼,晏婴看见御者突然   谦和起来,觉得很奇怪,问他的原因;御者就把妻子所说的一番话老老实实地告诉晏婴。晏   婴为他听到谏劝,能够马上改过,是一个值得提拔的人,于是推荐他当了大夫的官。   火树银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   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的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   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   诗,描绘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诗约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   来。游妓皆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   无隐瞒的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   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   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   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东汉时候,班超跟随奉车都尉(官名)窦固和匈奴打仗,立有功劳。后被派出使西域   (今新疆全省,甘肃边,和葱岭以西中亚一部份地区)。他到郑善国。国王早知班超为   人,对他十分敬重,但隔一个时期,忽然变得怠慢起来。班超召集同来约三十六人说“郑   善国最近对我们很冷淡,一定是北方匈奴也派有人来笼络他,使他躇踌不知顺从那一边。聪   明人要在事情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发现它,何况现在事情已经很明显了。”   经过打听,果然是这样。于是班超又约同所有的人“我们现在处境很危险,匈奴使者   才来几天,郑善国王就对我们这么冷淡,如果再过一些时候。郑善国王可能会把我们绑起来   送给匈奴。你们说,这该怎么办?”当时大家坚决地表示愿听他的主张。他使继续道“不   入虎穴,不得虎子。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今天夜里用火攻击匈奴来使,迅速把他们杀   了。只有这样,郑善国王才会诚心归顺汉朝。”   这天夜里,班超就和他同去的三十六个同伴,冲入匈奴人住所,奋力死战,用少数人力   战胜了多数的匈奴人,达到了预期目的。   司空见惯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   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   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   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   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   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   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   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   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   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   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   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   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   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   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   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   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   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名落孙山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   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   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   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   “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   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   “举人榜上的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   山”。   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   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一木难支   南北朝(刘)宋顺帝的时候,萧道成把持政权,杀害忠良,横行恣肆,大有篡夺王室的   企图,当时大臣袁粲和刘东两人,秘密商量要杀死萧道成,但事机不密,被萧道成同党褚渊   知道了,把秘密告诉萧道成,萧道成十分恼怒,立刻派部将戴僧静率领了很多人马去攻打袁   粲,把城池团团围住了。这时,袁药对他的儿子袁最说“我明知道一支木柱不能支持一座   大厦的崩塌,但为了名誉义节,不得不死守下去。”   后来,戴僧静率领部下越墙冲进城里去,在敌人的刀枪下,袁最勇敢地   用身体去掩护他的父亲,这时,袁粲对他的儿子袁最说   “我是个忠臣,你是个孝子,我们死而无愧。”   结果他们父子俩都为正义而牺牲了。   后人便把袁粲当时所说“我明知道一支木柱不能支持一座大厦的崩塌”这句话,引伸成   为“一木难支”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事情到了艰难危急的时候,并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力   量所能挽救的。   一网打尽   晋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是两兄弟。夷吾得秦国和齐国的帮忙,登上国位,就是晋惠公。   可是惠公的大臣分作两派,拥护惠公的一派以却茅和吕省为首。暗里拥重耳的一派以里克和   丕郑为首。可是这班人对晋惠公个人来说都是有功的。当丕郑到秦国去公干的时候,惠公藉   故杀了里克。丕郑回来后,心里很恐惧,深怕自己也给惠公杀掉。可是事情倒没什么对他不   利的,他就安心下来。,他心里很恨惠公,便暗地召集同党,商量赶走夷吾,迎公子重   耳登位。有一天,屠岸夷要来见丕郑。他从午间等到深夜,才见着丕郑。丕郑问他有什么事   情,屠岸夷告诉他,惠公要杀他,所以请丕郑相救。   丕郑说“你去叫吕省救你吧!”屠岸夷说“吕省不是好人,我正要喝他们的血,吃   他们的内呢!”丕郑不大相信。屠岸夷还献议了怎样怎样推翻惠公的办法。丕郑听了,大声   喝道“是谁教你来说的!”屠岸夷见他不信,只好咬破了指头,鲜血之流,对天发誓说   “天老爷在上,我如有三心两意,叫我全家都死光。”这么一来,丕郑就相信了,跟着丕郑   这一伙人密谋了。他们写了一封信给重耳,请他准备回来。丕郑、共华、屠岸夷等十位大臣   都签了字。   屠岸夷把信贴胸的带走了。第二天,他们上朝,惠公问丕郑说“你们为什么要迎公子   重耳?”丕郑这一班人都吃了一惊,心知不妙,都给缚去软了头。这九位反对夷吾的大臣全   都一网打尽了。   入吾彀中   彀,音构,原来是张弓的意思,这里借用为牢笼、圈套及就范的意思,“入吾彀中”即   是进入我的圈中了之意。例如一个捉麻雀的人,用稻彀放在罗网下来引诱麻雀,当麻雀飞下   来正在啄食稻彀,那人把罗套网一抽,将麻雀网住,便说这麻雀“入吾彀中”了。又如一   个人想笼络某甲。用种种手段令某甲对他好感、颂伤他,直至某甲死心塌地约为他利用时,   他便可说某甲已“入吾彀中”矣!   这句成语原出于五代时王定保所著的“唐摭言”这是一部记述唐代贡举制度及杂事的   书,其中记述之详,一般史志所不及。据书中记载,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李渊   的次子)私自去视察御史府(考试进士的地方)   ,看到许多新智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得很的说道“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   这句话就是说“天下的有为青年,都已进入了我的圈套了!”   李世民是唐代开国元勋,文才武略,都很出众,到他自己接帝位后,更是在中国历史上   取得一次大统一,他的声威。远及域外,他不但雄才大略,而在为人方面,也很善运用权   谋,不然,他也不会无意中说出“入吾彀中”那样的话来了。   这句成语运用时,一般都是将它用在形容那些并不十分冠面堂皇的事情上,举凡运用拢   络手段,设下各种圈套而达到目的时,便可说“入吾彀中”、“入他彀中”或“入其彀中”。   九牛一毛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这时,   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   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   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   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   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   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   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   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   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   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   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   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   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   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也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   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三生有幸   唐朝有一个和尚,号国泽,对佛学有高深的造诣,和他的朋友李源善很要好,有一天,   二人一同去旅行,路过一处地方,看见一个妇人在河边汲水,那位妇人的肚子很大,已经怀   孕了。圆泽指着妇人对李源善说“这个妇人怀孕已经有三年了,等待我去投胎,做它的儿   子,可是我一直避着,现在看见她,没有办法再避了。三天之后,这位妇人已经生产,到那   个时候请你到她家去看看,如果婴孩对你笑一笑,就是我了。就拿这一笑作为凭证吧!再等   到第十三年那一年,中秋的月夜,我在杭州天竺寺等你,那时我们再相会罢。”他们分别   后,就在这一天夜裹圆潭果然死了,那个孕妇也生了一个男孩子。第三天,李源善照看   圆泽的话,到那位妇人家里去探看,婴儿果然对地笑了一笑。等到第十三年后的中秋月夜,   李源善如期到达天竺寺去寻访;   刚到寺门口,就看到一个牧童在牛背上坐看唱歌,道“三生石上旧情魂,赏月吟风不   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现在一般人凡是比喻有特别的缘份。或朋友闲在一种偶然的机会里或特殊的环境中相   识,成为知己,又能够帮助自己的,就以“三生有幸”来称誉。   三折其肱   晋国时,有范氏和中行氏两个集团的人,准备起兵攻打晋定公;当时有人指出战事成功   和失败的关键,要看民众是否支持,假如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便将失败无疑。范氏   和中行氏起兵攻打晋定公是一种反叛行为,民众自将不会支持也们的。何况晋定公自己曾经   伐君失败,落得流居异国的田地,可以说是经历过失败的过来人。正如一个经过三次折伤手   臂的人,虽经医疗后获得痊愈,但他已尝透了折臂的滋味;在几次三番的折臂和治疗的经历   中,他已了解到折臂的原因,和治疗的经过与方法,换句话说,他已是个中的老手了。所以   “三折其肱”这句成语的含义,是颇为深刻的。   不论何人,只要他是经过多次挫折,从艰苦中奋斗而得到成功的,我们都可以说地是与   困境奋斗过的“三折其肱”的人。世界上的伟大人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一定是经历了   不少挫折,却仍不断地奋斗,结果才得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正可以借用伟人们的   “三折其肱”来勉人自勉。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   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   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   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   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   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   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   (三国时■州长社人,为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洲阳翟人,也是著名谋士)说诸葛   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   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   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   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   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   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   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   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   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   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   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   心求才的意思。   三令五申   春秋时侯,有一位著名军事学家名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庐。   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   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也说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   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队   伍站好后,孙武便发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转吗?”众女兵说“知   道。”孙武再说“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背   后。”众女兵说“明白了。”于是孙武使命搬出铁钺(古时杀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   她们申戒。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   孙武见状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应该是将官们的过错。”于是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   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   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   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   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   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同左向右,   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这故事原出于“史记”的“孙子吴起列传”。后来;人们把孙向女兵再三解释的做法,   引伸为“三令五申”,即反覆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例如某地政府向食品商店屡次告诫食品   要清洁卫生,以免损害顾客健康,我们便可说对于食品商店要保证清洁卫生,政府已“三   令五申”大家都早已知道了。

50个典故成语 要有出处、解释、简短故事

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班门弄斧   解释: 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多用于自谦。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梅之涣写的题李白墓诗。李白,字太白,好饮酒,人称李谪仙,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关于他的死,有种种神话似的传说。例如,有的说李白晚年浏览洞庭、岳阳和金陵(现在的南京)等地。一天,泊舟采石江边(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境内,北临长江)。晚上,月明如昼,李白在舟中对月畅饮,喝得大醉,见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堕江而没。有的传说更神,说这时江中忽然风浪大作,有巨鲸奋鬣而起,仙童二人,手持旌节,请李白坐于鲸背,音乐前导,腾空而去。这些传说,不能信为,在采石,后来却出现不少名胜。不但有李白墓,还有谪仙楼、捉月亭等,并引起了无数游人的兴趣。有些文章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更在李白墓上胡诌乱题,十分可笑。梅之涣的这首诗,就是讥讽这类游人的。他认为在大诗人的墓上乱题歪诗,简直是“鲁班门前弄大斧”——太不自量。   鲁班,据说姓公输,名般,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面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他《为王氏伯仲唱和诗》所作的序中说“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郢,指另一个古代的操斧能手,参看“斧正”。“强颜”,是厚着脸皮的意思。)看来,“班门弄斧”这句成语不仅脱胎于明朝梅之涣的上述诗句,而远在唐代就已有了它的雏形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施展本领。   负荆请罪   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秦、齐、楚、燕、韩、赵、魏,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封他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拚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更不敢欺侮赵国了。“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井底之蛙   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   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   “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   里,睡在砖洞边一回。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   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看看那些虾和蝌虾,谁也此不上我。而且,我是这个井里的主   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   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   住了。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   “你看过海吗?海的广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只千来丈。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   水,海里的水,并不涨了多少;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早,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   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   井蛙听了海龟的一番话,吃惊地呆在那里,再没有话可说了。   以卵击石   出处《墨子·贵义》 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 不可毁也。   释义“以卵投石”也称“以卵击石”,意思是鸡蛋碰石头。比喻自 不量力,自取灭亡。   故事 有一年,墨子前往北方的齐国。途中遇见一个叫“曰”的人, 对墨子说“您不能往北走啊,今天天帝在北边杀黑龙,你的皮肢很 黑,去北方是不吉利的呀!” 墨子说“我不相信你的话!” 说完,他继续朝北走去。但不久,他又回来了,因为北边的淄水 泛滥,无法渡过河去; 名叫“曰”的那人得意地对墨子说“怎么样?我说你不能往北走 嘛!遇到麻烦了吧?” 墨子微微一笑,说“淄水泛滥,南北两方的行人全都受阻隔。行 人中有皮肤黑的,也有皮肤白的,怎么都过不去呀?” “曰”听后支吾着说不出话来。墨子又说“假如天帝在东方杀了 青龙,在南方杀了赤龙,在西方杀了白龙,再在中央杀了黄龙,岂不 是让天下的人都动弹不得了吗?所以,你的谎言是抵挡不过我的道 理的,就像拿鸡蛋去碰石头,把普天下的鸡蛋全碰光了,石头还是毁 坏不了。”   “曰”听了羞傀地走了。

十篇成语故事,简短的,最多50个字,最简单的!能多短就多短!

1、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十万余支箭,立下奇功。 2、杯弓蛇影。一天一个人请他的朋友来吃饭。她家的墙上有一张弓被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看成了一条小蛇。于是朋友回去就生了病,有一次他去看他。问明原因才知道他是朋友是因为他墙上的弓。于是他回去重新拿酒杯做了一次试验。应给朋友看过,不了几天朋友的病居然好了。 3、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4、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5、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6、疑邻盗斧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7、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8、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9、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10、【典故】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公孙丑上》

50个成语小故事简短

1.田忌赛马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各自的马都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齐威王总是用自己的上马对田忌的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一些,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 有一次,田忌又失败了,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抬头一看, 人群中有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孙膑。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 “我刚才看了赛马,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 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 “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 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 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 “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 孙膑摇摇头说 “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 田忌毫无信心地说 “那还不是照样得输!”孙膑胸有成竹地说 “你就按照我的安排办事吧。” 齐威王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陪着孙膑迎面走来, 便站起来讥讽地说 “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 田忌说“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说着,“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银钱倒在桌子上,作为他下的赌钱。 齐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几次赢得的银钱全部抬来,又加了一千两黄金,也放在桌子上。 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开始吧!” 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 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田忌输了。齐威王站起来说 “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对策。” 孙膑不去理他。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 齐威王有点慌乱了。 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田忌赢了齐威王。 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 2.直言不讳 公元383年,东晋军在淝水之战大败前秦军,孝武帝命刘波坐镇北方。刘波身患重病,估计不久就要离开人世,已经无能为力了。他上一道奏疏,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情况与治国建议讲出来,希望孝武帝重用能人守疆。 3.刻舟求剑 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做事很死板,书上怎么写的他就怎么做,甚至遇到事情别人怎么做的,他也学着怎么做,从没想过变通一下。有一次,他经过山林,看见一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斧头从手上飞脱,掉进山谷里去了。 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头落下的地方做了一个显眼的记号,然后从旁边的小路绕下山去,对照着山上L的标记,很快在草丛里找到了斧头。这位楚国人对樵夫仰慕不已。这位楚国人喜爱剑术,总是随身佩带一把宝剑。一天,他搭乘一条渡船过江。他立在船舷边,江两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船行至江中,陶醉于美景的他不小心,让那把宝剑滑落到江里去了。 只见他紧盯着剑掉下去的地方发呆。旁人劝他赶紧跳下江去打捞,这位楚国人却笑着摇摇头.他眼前浮现出樵夫刻记号的一幕。接着便镇定地说:“别慌张!我自有妙法。”只见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并且自言自语道:“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船继续前行,待船家停船时,这位楚人站起身,面对惊讶的目光,从容不迫地脱了衣服,从船舷边所刻记号处跳人水中。他在水中捞来捞去,怎么也捞不到那把剑,于是浮出水面抚摸着船边的记号,如梦游般喃喃着:“我的剑明明是从这儿掉下去的,怎么找不到了呢?” 4.画蛇添足 古代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不大家一起在地上比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于是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还能够为它画脚呢!”他还没有画完蛇的脚,另一个人的蛇就画好了,那个人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随后喝完了那壶酒。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5.指鹿为马 赵高想要叛乱,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伤(或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6.沧海桑田 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从前仙人王远和麻姑,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王远一行很快就到蔡经家,但没见到麻姑的到来,就派使者去请。麻姑到来说她奉命去巡视蓬莱,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成桑田,现在海水又退了一半。王远说那里又要扬起尘土来了。 7.了如指掌 禘是古代帝王或诸侯在始祖庙里祭奠祖先的一种盛大祭祀活动。周朝的祭祖大典分为三类第一,天子继位。在太庙举行的大祭,上自始祖下及历代祖先合祭。第二,天子、诸侯五年一次的大祭,高祖及高祖以上的神主祭于太庙。第三,宗庙四时祭。每年夏举行。 有人向孔子请教关于禘礼的内涵及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懂得禘礼的人治理天下,像把天下放在这里一样可以掌握吧!”孔子一边说一边指着自己的手掌。 孔子知道禘礼。他回答“不知也”,是不想说的推托之辞。他为什么不想说呢?孔子生于春秋末期。周王室已经衰微,礼乐崩坏,旧的等级制度被破坏,宗法秩序被弄乱。 孔子认为周礼是最完美的,他本人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孔子不愿回答的原因可能在于不屑于回答那人的提问,或者是鲁国的季氏祭祀违背了周。又或者是他认为鲁国的禘礼不符合他所知的标谁。 8.长风破浪 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南朝宋国著名将领宗悫从小就有雄心壮志,喜欢舞枪弄剑,他的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来他带兵攻打林邑国,运用计谋取胜,被封为左卫将军。 9.拔苗助长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10.一叶障目 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有个书呆子从古书上读到“蝉翳叶”的故事,信以为真,就四处寻找,把蝉躲藏处的树叶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脸作试验,问妻子能不能看见他。妻子气愤说看不见。他就拿这片树叶去街上行窃,被抓后说“我一叶障目,你们能看见吗?” 11.千呼万唤 形容再三催促。 白居易用诗歌为民请命,得罪了当时的权贵。被贬到江州做司马。他来到浔阳江边与即将离别的朋友送行,风吹着芦苇传来阵阵凄凉。他们上船喝起了酒来,江面上传来一阵琵琶声。他们驱船靠近,千呼万唤才见到那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 12.杯水车薪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从前有一个樵夫在山上打柴,听到救火声就跑去救火。后来他的柴车也着了火,正好看到路边有一个杯子,就拿杯子跑到河边去装水来救火,但火势太大,一杯水根本就是无济于事,一整车柴全部被烧毁。 13.栩栩如生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庄子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14.三顾茅庐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刘备和关羽、张飞亲自到卧龙冈拜见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诚心请诸葛亮出山。 15.以一当十 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公元506年,孙武率三万精兵攻打楚国,消灭20多万楚军,创造一个以一当十的战例。 16.道听途说 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古时学者艾子的邻居毛空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经常把外边听到的事情加以夸大说给艾子听。一次他说“一只鸭子一次下了100个蛋。”艾子不信,他又说天上掉下一块二十丈长十丈宽的大肉,而且还信誓旦旦地说他亲耳听来的。 17.一片冰心 冰心清洁的心。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 诗人王昌龄官场屡屡失意,触犯了权贵豪门,一再被贬,但他仍以心地透明纯洁而自慰,决心不与那些人同流合污,他在《芙蓉楼送辛渐》诗中流露出这样的情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8.按图索骥 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春秋时期相马专家孙阳(伯乐)根据自己的相马经验写了《相马经》,他的儿子很想把相马的绝技学到手,熟读《相马经》,根据经书上的标准选出的“千里马”——一只癞蛤蟆回家向其父报喜,伯乐看后哭笑不得。 19.气壮山河 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 北宋时期,赵鼎21岁中进士受到宰相吴敏的赏识,调到都城开封任职。金兵南下,宋钦宗惊慌失措,赵鼎主张抗金到底,可是宋钦宗不予理睬。北宋灭亡后,赵鼎仍然坚持抗金,秦桧迫害他,他只好写下身骑箕,尾归天上,气壮山河壮本朝。 20.不自量力 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春秋时期,实力弱小的息国从郑国发动战争,结果被打败。原因是不正确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分不清敌人与朋友,不团结邻国,结果没过多久息国被楚国消灭。 21.鸡犬不宁 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做司马,他目睹了民间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惨局面,写了一篇《捕蛇者说》。该散文描述一个捕蛇者宁愿冒着生命危险捕蛇,也不愿种地,因为贪官污吏们搞得当地鸡犬不宁。 21.力不从心 心里想做,可是力量够不上。 东汉时期,班超为平定匈奴作乱,70多岁还在西域作战,他身体日渐衰弱,上书汉和帝要求回中原养老。他的妹妹班昭也上书奏请说班超老了,再有战事就力不从心了,汉和帝看了二人的奏折,不断地点头,于是下诏让班超回京。 22.自知之明 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齐威王当上国王后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喜欢听别人弹琴。邹忌携琴前去拜见齐威王,就是光说不弹,并把不弹琴的道理与治国联系起来,使齐威王明白治国的道理,齐威王任命邹忌为相国。邹忌以自身形象影响齐威王有自知之明。 23.诲人不倦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 24.一刀两断 一刀两断的意思是一刀斩为两段。比喻坚决断绝关系。 西汉初年,韩信被封为齐王之后,丞相萧何担心韩信兵权太大威胁刘家天下,就找樊哙共商计策。樊哙自鸣得意,连夸自己是如何斗败项羽而保主公刘邦的,面对这淮阴一饿夫且手无缚鸡之力的韩信,只须叫一两个人就可以把他一刀两断。 25.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26.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27.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28.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参考资料成语故事--百度百科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