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是什么意思,

生活常识 2023-05-09 21:38生活常识www.pifubingw.cn

今天给各位分享良知是什么意思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良知是什么意思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我们应当怎么样理解王阳明所说的良知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如“人皆有之”、“非由外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等。愚以为,人性良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曰“知耻”。知耻,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知耻,在中国传统美德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耻列为维系社会、国家存亡的支柱之一。以后的长时期中,耻也都列为孝悌忠义廉耻八德之一。知耻,是道德的自觉。有羞耻心,人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时就于心不安,自觉不做会招人瞧不起的事。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才能行之皆宜。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不可救药。这就是俗话说的“人无廉耻,无法可治”。 二曰“知愧”。知愧,就是知道惭愧,知道内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知愧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西方古代格言说“做坏事的人最受做坏事的苦。”所谓愧则有悔,愧则有疚,悔疚则伤及神明,内心的安宁从此遭到破坏,整日处于恐惧之中,这惩罚并不算轻。知愧而忏悔,知愧而努力,良心的安妥比任何物质利益都值得珍视。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高官厚禄、锦衣玉食,也并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而是四个大字问心无愧 三曰“知恩”。知恩,就是常怀感恩之心。这是人生的一种姿态,是人性的一种证明,是一种社会行为的反省和成熟。日月生辉,雨雪滋润,大自然哺育了万物生灵;父母养护,师长教诲,亲朋们扶助着我们成长。人生在世,谁能够离开社会而生存,谁没有受过别人的恩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倘若连起码的感恩之心都没有,若非自大狂,便是愚陋不堪了。 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关键是要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什么叫恩,什么叫仇,这种分辩是非的能力的形成还是要靠后天的培养。所以良知是天赋的道德,道德靠后天的修养;道德的沦丧,是教育的失败,而良知的沦丧,就是人性的泯灭了。“文革”破四旧,破除了中华民族许多优秀的道德传统,一些人也因之丧失了良知。国画大师齐白石有个弟子叫娄师白,从小在齐先生身边长大,后来批判白石老人,他就改了名字叫娄批白。一“师”一“批”,良知何存﹖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又改丢了不少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人的私欲刺激人的创劲和干劲的结果,使社会良知大面积坍塌。湖南娄底市中心医院,不愿参与医疗腐败、为患者节约每一分钱的医生胡卫民在医院被孤立得呆不下去,而被100多名职工举报的医院负责人却因为医院赚钱“业绩突出”,被当地政府委以重任。这是官场潜规则挑战社会良知的典型例证。 良知也许与生俱来,但保持良知要靠自觉磨练。

良心和良知有什么区别

良心和良知的区别是 良心是一种道德,良知是一种判断,更指一种天赋。 良心【liáng xīn】 1、个人内心的是非感;对自己行为、意图或性格的好坏的认识;具有一种做好人好事的责任感,常被认为能引起对于做坏事的内疚和悔恨。 2、对道德行为主要原则的先天知识。 良知【liáng zhī】 1、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智慧。 2、知交好友。 扩展资料: 扩展资料: “良知”最早由孟子提出来,孟子以后,儒家思想虽然有很大发展,但没有人专门讲良知,直至明代,才有阳明子重提良知。余平教授有一句名言“如果哲学没有意义,十年前我就卖烟去了。”(笑)哲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对于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是极为重要的。 有关的名言 1、丧失了良知的才智比没有才智更糟。--爱·扬格 2、永不沉睡的良心,不断的鞭笞着人们。--蒙田 3、在这个世界上,良心应该更大于天才。巴尔扎克说良心比天才更难得。良心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反应。--弗洛姆 4、凡是对真理没有虔诚的热烈的敬意的人,绝对谈不到良心,谈不到崇高的生命,谈不到高尚。--罗曼·罗兰 5、良心的觉醒就是灵魂的伟大。--雨果 参考资料 百度百乐-良心

良知是什么意思?

良知是指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智慧;知交好友。见《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天生的,是对自己和外界的良好判断能力,良知即至善,即天理。 1.儒家谓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民族主义,自大古原人之世,其根性固已潜在。远至今日,乃始发达,此生民之良知本能也。” 2. 用以指知识。 周恩来 《接见美国青年代表团的谈话记录》“你们会从直接的接触中,用你们自己的智慧和良知来加以判断。” 3. 好友;知己。 南朝 宋 谢灵运 《游南亭》诗“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唐 罗隐 《秋日寄狄补阙》诗“不为良知在,驱车已出关。”

什么是致良知

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 出处《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白话译文孟子说“人不用学习就能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 是良知。” 解释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他(王阳明)教学生的简易直接的方法。如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 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很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 扩展资料现代的“致良知” 人之良知是天赋本性,是作为万物之灵特有的品质。 有个故事,说王阳明的一个门生在某夜抓到一个贼。讲了一大通良知的道理,却遭到贼的耻笑,说“那你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 阳明门生一时语塞,憋得面红耳赤。天气闷热,大汗淋漓之时,灵机一动,建议贼脱去外衣。贼还算顺从,一件件地脱,直至脱的只剩内裤,再也不肯脱了。 门生问贼为何不再脱,贼面露害羞之色,门生大喊一声“这,就是你的良知!” 再坏的人也不可能良知完全泯灭,也有良知发现的时候,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阳明曰“大抵学问功夫只要主意头脑是当,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则凡多闻多见,莫非“致良知”之功。盖日用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传习录》答欧阳崇一)” 致良知的现实意义在于,在日常事务中不断地践行良知。抛开日常事务,良知就没有着力处,也就没有什么良知可致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致良知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