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鼻子的大仲马,不要以为学习是枯燥的事讲的是什么故事?
今天给各位分享哭鼻子的大仲马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哭鼻子的大仲马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大仲马的资料谁有??
大仲马 (Alexandre Dumas l802~1870) 作者简介 法国19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其祖父是候爵德·拉·巴那特里,与黑奴结合生下其父,名亚历山大,受洗时用母姓仲马。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亚历山大·仲马屡建奇功,当上共和政府将军。大仲马终生信守共和政见,一贯反对君主专政,憎恨复辟王朝, 不满七月王朝,反对第二帝国。他饱尝种族歧视,心中受到创伤。家庭出身和经历使大仲马形成了反对不平、追求正义的叛逆性格。 大仲马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种类型作品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大仲马的剧本《享利第三及其宫廷》(1829)比雨果的《欧那尼》还早问世一年。这出浪漫主义戏剧,完全破除了古典主义“三一律”。 大仲马小说多达百部,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以主人公的奇遇为内容,情节曲折生动,处处出人意外,堪称历史惊险小说。异乎寻常的理想英雄,急剧发展的故事情节,紧张的打斗动作,清晰明朗的完整结构,生动有力的语言,灵活机智的对话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最著名的是《三个火枪手》旧译《三剑客》,(1844)、《基督山伯爵》。 大仲马被别林斯基称为“一名天才的小说家”,他也是马克思 “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以十六世纪宗教战争为背景 《玛歌王后》(1845),一五七二~一五七四; 《蒙梭罗夫人》(1846),一五七八~一五七九; 《四十五卫士》(1848),一五八四~一五八五; ◎以十七世纪路易十三王朝为背景 《三剑客》(1844),一六二五~一六二八; 《二十年后》(1845),一六四八~一六四九; 《布拉热洛纳子爵》(1848-1850),一六六○~一六七三; ◎以十八世纪路易十四王朝及大革命ss时期为背景 《约瑟夫巴尔萨莫》(1846-1848),一七七五; 《王后的项链》(1849-1850),一七八四~一七八五; 《昂热皮都》(1853),一七八九; 《德夏尔尼伯爵夫人》(1852-1855),一七八九~一七九四; 《红屋骑士》(1846),一七九二。 仲马这个人一生只活了六十八岁,可是他的生活之多彩多姿,抵得过一般人的好几辈子。 他的祖父是一个浪荡贵族,在一七六○年时跑到圣多明哥岛去定居,在那裏和一个女黑奴生了大仲马的父亲(仲马是这黑祖母的姓)。 大仲马的父亲在一七八○年与其父回到法国,从大革命初期起便在军队中表现出色,升迁不断,后来娶了维列寇得黑当地一个小旅馆主人的女儿,生下了大仲马。 仲马将军是一个共和主义者,他在革命时期见人用断头台杀人,叹气之余闭窗不忍看,群众都聚在他家的窗台下,送他人道主义者的绰号讥讽他;拿破仑崛起了,到处征讨,仲马将军不同意他的帝国主义,被拿破仑看成了眼中钉,阴谋下狱,在义大利过了两年牢狱生涯,后来仅以身免。回到法国后,一个英雄将军,变成非民非军,连该得的退休金和薪水都分文得不到。过世的时候,大仲马才四岁。 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孤儿大仲马,到了十三岁还没念过什麼书,当时的学校都教拉丁文,有一次,一个英国军官借宿在他的家中,想用拉丁文和他沟通,拉丁文一字不识的大仲马还以为那是英文。 大仲马的童年,很像他自己的作品《大野心家》裏的寂柏,除了没念过多少书外,还常常在森林裏游荡,一方面是家穷常饿肚子,森林裏有野鸟饱腹;另一方面是母亲不肯让他重蹈老子覆辙,逼他学小提琴。他在林中治游,到了日落才回家,不但免了练琴之苦,还省了练琴时点蜡烛照谱的花费。后来他的提琴老师见他实在志不在此,哭著请他的母亲不必再浪费心思,这才作罢。不过他写得一手漂亮的字,母亲后来为他找了一个在公证人事务所当见习生的差。 大仲马一生的转捩点,在於认识了一个叫阿道夫的朋友。这个朋友是瑞典贵族之子,父亲也是个英雄人物,因为同情革命,参与了谋杀国王的事件,被流放在法国。大仲马经由他的带领,初窥文学殿堂。阿道夫是个文艺青年,他带著大仲马认识戏剧,也将拉马丁等人的现代诗,介绍给对文学几乎一无所知的大仲马,使他立志要成为一个作家。 二十岁时,大仲马拿了打弹子赢来的九十块法郎,到巴黎打天下。他父亲的旧日袍泽那时都已是高官将领,附从皇帝拿破仑,复辟后顺理成章变成了保王党,没有人要对这个共和将军的儿子一伸援手。幸好还有一个富华将军看在他父亲的面上,见他写得一手漂亮的字,推荐他到奥尔 良公爵——也就是后来的路易菲利浦国王——府裏当文书,才算衣食无虑。 大仲马对莎士比亚、席勒、瓦特、史考脱很崇拜,最初以写剧本起家。第一出剧本《亨利三世与其宫廷》敲响浪漫主义剧场的第一飨胜利之钟,令他在文学界崭露头角。 后来他开始写小说,一八四四年的《基度山恩仇记》使得他家喻户晓,从此声名不坠。他最著名的还有三剑客三部曲、瓦洛朝三部曲(即《玛歌王后》系列)、大革命前后四部曲(即《大野心家》系列)。全部作品包括剧本二十五出,小说、游记、回忆录等等,总计二百七十余种。 大仲马不但写小说,写剧本,写游记,还办报纸。他办报纸是要挑衅当时的检查制度。人家禁他的文章,报纸不敢登,他就自己办一份;别人不敢执笔,他就一切自己来,就这样撑了好几年。他有一次询问拉马丁对他的报纸有什麼意见,拉马丁写信回答他说「你问我对你的报纸有何意见,我只对人间的事物有意见,对奇迹却没有,我对你的意见是一个惊叹号……你永远出人意表。」 雨果则说「……你宛如伏尔泰再世。在这受尽耻辱噤若寒蝉的法兰西,你是我们最大的安慰。」 大仲马一生精力过人,作品源源不断,一直到死前几个月都还在写作,他的作品就像他的人,丰富、慷慨、豪迈,充满了惊奇和趣味。 一本大仲马的传记这麼说 「如果您只要读一本大仲马的小说,请读《三剑客》;如果您有时间读三本,那麼请加上《基督山恩仇记》和《玛歌王后》;如果您要读五本,再加上《二十年后》(《续侠隐记》)和《蒙梭罗夫人》;如果您选择十册大仲马的作品,那麼便再加上《大野心家》,《四十五卫士》,《我的回忆录》,《安东尼》和《波治伦子爵》。如果这十本书您都看过了,那麼您铁定已经上了瘾,毋需我们推荐您阅读其他的作品了……」
关于大仲马基督山伯爵的资料,我要写论文
去图书馆吧,大仲马的小说前页都有生平介绍的!你可以多看几个版本的!
大仲马什么意思
亚历山大仲马,人称大仲马,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各种著作达300卷之多,以小说和剧作为主。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宫廷》、《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长篇小说)等。 大仲马信守共和政见,反对君主专政。先后参加了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推翻七月王朝革命、加里波第对那不勒斯王国的征战等活动。2002年,大仲马去世132年后遗骸移入了法国先贤祠。 大仲马小说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情节曲折生动,往往出人意料,有历史惊险小说之称。结构清晰明朗,语言生动有力,对话灵活机智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大仲马也因而被后人美誉为“通俗小说之王”。 扩展资料大仲马的戏剧创作活动对浪漫主义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他的《亨利第三及其宫廷》,最早为浪漫派戏剧开辟了道路,也使他成了浪漫派戏剧的先驱者之一。 大仲马戏剧创作背景取材极为广阔,如历史剧《亨利第三及其宫廷》以16世纪法国宗教战争为背景,而五幕剧《安东尼》则是以复辟王朝的上流社会为背景。 作为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阵营中的一员,他主张废除掉古典主义给戏剧定下的众多的清规戒律。他和许多的浪漫主义作家一样认为戏剧要向观众展示生活的激情,观众才会为之感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亚历山大·仲马
什么是不怕侮辱?
为了生活有更好的保障,大仲马在巴黎当差之余,经常替法兰西剧院誊写剧本,以增加收入。许多精妙的剧本让他深为着迷,常常忍不住放下誊写的剧本,动手写自己的剧本。有一天他来到法兰西剧院,径直走进当时著名的悲剧演员塔玛的化妆室,张口就说“先生,我想成为一个剧作家,你能用手碰碰我的额头,给我带来好运气吗?”塔玛微笑着把手放在他的额头上,说“我以莎士比亚和席勒的名义特此为你这个诗人洗礼!”大仲马一点儿也没在意这位大演员善意的玩笑,他把手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郑重其事地说“我要在你和全世界人面前证实我能做到!” ,大仲马花了三年时间写出的大量剧本,没有一个被剧院接受并上演。直到1828年2月11日傍晚,法兰西剧院才给他送来一张便条“亚历山大·仲马先生,你的剧作《亨利三世》将于今晚在本院演出。”当大仲马手忙脚乱地穿衣服时,才发现自己没有体面的领结,他连忙用硬纸剪了个领结,套在脖子上便飞向剧院跑去。到了剧院他却无法靠近舞台,因为连座席间的通道上都站满了观众。直到演出落幕以后,剧院主持人请剧作家上台时,大仲马才得以出现在台前,顿时,暴风雨般的喝彩声响彻剧场。当时的报纸如此描述他“他的头昂得那么高,蓬乱的头发仿佛要碰到星星似的。”这个带着硬纸领结的混血儿一举成名,一夜之间成了巴黎戏剧舞台上的新帝王。 紧接着,大仲马的另一个剧本《安东尼》演出后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大仲马在巴黎成了最走红的青年剧作家。尽管如此,巴黎的许多贵族和一些文坛名家们仍然蔑视他的出身,嘲讽他的黑奴姓氏。甚至像巴尔扎克这样的大家也不放过嘲笑他的机会。在一个文学沙龙里,巴尔扎克拒绝与大仲马碰杯,并且傲慢地对他说“在我才华用尽的时候,我就去写剧本了。” 大仲马断然地回答道“那你现在就可以开始了!” 巴尔扎克非常恼火,进一步侮辱大仲马“在我写剧本之前,还是请你先给我谈谈你的祖先吧——这倒是个绝妙的题材!” 大仲马也火冒三丈地回答他“我父亲是个克里奥尔人,我祖父是个黑人,我曾祖父是个猴子;我的家就是在你家搬走的地方发源的。” 感悟箴言 勇敢是对于通常会引起恐惧的人和事物抱着鄙夷态度的品质,它鄙薄、蔑视、压倒一切恐吓和阻碍自己的东西。充满自信,不怕挫折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不管他面对的是外界的困难,还是来自别人的压力。
歌德的妙答讲的是什么故事?
有一次,德国大诗人、大作家歌德兴趣盎然地在公园里散步。他走着走着就走到了一条小路,这时他碰到了一个对他的作品提过尖锐批评的批评家。这位批评家傲慢地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批评家实际上用的是一个省略了小前提和结论的三段论,其推理过程是 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 你(歌德)是傻子。 所以,我不给你让路。 此时,若是一般人,作出的反应是“你才是傻子。你也别想过去。” ,大诗人、大作家歌德不怒反喜,他笑道“对不起,先生,而我却恰恰相反。” 歌德的意思是他会给傻子让路。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