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僧渡江文言文翻译,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古诗古文翻译

生活常识 2023-05-09 21:38生活常识www.pifubingw.cn

今天给各位分享两僧渡江文言文翻译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两僧渡江文言文翻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文言文:明代黄淳耀的《李龙眼看罗汉记》全解

原文如下 李龙眠画罗汉渡江,凡十有八人。一角漫灭,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人。 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坏纸,仅见腰足。一人戴笠携杖,衣袂翩然,若将渡而无意者。一人凝立无望,开口自语。一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缠结状,双屦脱置足旁,回顾微哂。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伸足入水,如测浅深者。 为渡者九人一人以手揭衣,一人左手策杖,目皆下视,口呿不合。一人脱衣,又手捧之而承以首。一人前其杖,回首视捧衣者。两童子首发鬅鬙,共舁一人以渡。所舁者长眉覆颊,面怪伟如秋潭老蛟。一人仰面视长眉者。一人貌亦老苍,伛偻策杖,去岸无几,若幸其将至者。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闭口,以手反负之,若重不能胜者。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而已渡者一人,捉其右臂,作势起之;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又一人已渡者,双足尚跣,出其履将纳之,而仰视石壁,以一指探鼻孔,轩渠自得。 按罗汉于佛氏为得道之称,后世所传高僧,犹云锡飞杯渡。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推画者之意,岂以佛氏之作止语默皆与人同,而世之学佛者徒求卓诡变幻、可喜可愕之迹,故为此图以警发之欤?昔人谓太清楼所藏吕真人画像俨若孔、老,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当即此意。 译文如下 李龙眠画的罗汉渡江图,共有十八人。但因画上一角已损坏模糊,仅存罗汉十五个半,以及三个童子。 画中没有渡江有五人。一个正巧在画纸损坏处,只看到腰和脚。一个戴着斗笠,手拿拐杖,衣袖飘扬,好像并不想渡江。一个直立着眺望远方,自言自语。一个左脚跪着,右脚蹲着,两手交叉抱住膝盖,两双鞋子脱放脚边,回头微笑着。一个坐在岸边,用手撑住地面,把脚伸进水里,好像在探测江水的深浅。 正渡江约有九人一个用手提起衣摆,一个左手拄着拐杖,眼睛都向下看,嘴张得大大的合不拢来。一个脱下衣服,两手托着,顶在头上。一个把拐杖拄在身前,而回头看两手托衣的人。两个童子头发散乱,共抬一人渡水。他们抬着的人,眉毛长长的,盖住面颊,长相奇特,好像秋潭中的老蛟龙。一个仰着头看长眉老人。一个相貌也老了,驼着背拄着手杖,离岸不远,神情好像在庆幸快要到达了。一个靠在童子背上,那孩童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唇抿得紧紧的,反过手来背着他,好像重得受不了。一个相貌比驼背的更老,右脚已登岸,左脚还在水中,好像爬不上去,一个已上岸的,捉住他的右手,作势要拉他上来。老人嘟着嘴,皱纹毕现。又有一个已登岸的,还赤着双脚,拿出鞋子准备穿上,却又抬头看着石壁,用一根手指挖鼻孔,很得意地笑着。 罗汉在佛教中是得道者的称呼,后代流传的高僧传,还有神僧乘法杖飞行、坐木杯渡水的记载。而这些罗汉渡江,竟然如此艰苦,真是令人奇怪。我推测作画者的用意,难道是因为佛陀的举止言语,都和一般人相同;而世上学佛的人,却只想寻求奇幻特殊、令人惊喜的事,所以画这一幅图,来告诫提醒人们吗?从前人说太清楼所藏的吕洞宾画像,相貌庄重一如孔子、老子,和其他画家画的扬扬自得的样子不同,应当就是这个用意。

单位急要评职称,我是护士专业现急需用一篇关于护理论文。有什么好办法通过?

我去年毕业写过一篇论文,找到了 医 学 好 网 ,他们写的医学论文、医药论文、药学论文、护理论文、内科论文、 外科论文这类医学职称论文,保证在省级、国家、核心、中华和浙江目录期刊发表。非常有效。

画中罗汉文言文翻译

白话释义 李龙眠画的罗汉渡江图,共有十八人。但因画上一角已损坏模糊,仅存罗汉十五个半,以及三个童子。画中没有渡江有五人。一个正巧在画纸损坏处,只看到腰和脚。一个戴着斗笠,手拿拐杖,衣袖飘扬,好像并不想渡江。 一个直立着眺望远方,自言自语。一个左脚跪着,右脚蹲着,两手交叉抱住膝盖,两只鞋子脱放脚边,回头微笑着。一个坐在岸边,用手撑住地面,把脚伸进水里,好像在探测江水的深浅。 正渡江约有九人一个用手提起衣摆,一个左手拄着拐杖,眼睛都向下看,嘴张得大大的合不拢来。一个脱下衣服,两手托着,顶在头上。一个把拐杖拄在身前,而回头看两手托衣的人。两个童子头发散乱,共抬一人渡水。 他们抬着的人,眉毛长长的,盖住面颊,长相奇特,好像秋潭中的老蛟龙。一个仰着头看长眉老人。一个相貌也老了,驼着背拄着手杖,离岸不远,神情好像在庆幸快要到达了。一个靠在童子背上,那孩童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唇抿得紧紧的,反过手来背着他,好像重得受不了。 一个相貌比驼背的更老,右脚已登岸,左脚还在水中,好像爬不上去,一个已上岸的,捉住他的右手,作势要拉他上来。老人嘟着嘴,皱纹毕现。又有一个已登岸的,还赤着双脚,拿出鞋子准备穿上,却又抬头看着石壁,用一根手指挖鼻孔,很得意地笑着。 罗汉在佛教中是得道者的称呼,后代流传的高僧传,还有神僧乘法杖飞行、坐木杯渡水的记载。而这些罗汉渡江,竟然如此艰苦,真是令人奇怪。 我推测作画者的用意,难道是因为佛陀的举止言语,都和一般人相同;而世上学佛的人,却只想寻求奇幻特殊、令人惊喜的事,所以画这一幅图,来告诫提醒人们吗?从前人说太清楼所藏的吕洞宾画像,相貌庄重一如孔子、老子,和其他画家画的扬扬自得的样子不同,应当就是这个用意。 原文 李龙眠画罗汉渡江,凡十有八人。一角漫灭,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人。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坏纸,仅见腰足。一人戴笠携杖,衣袂翩然,若将渡而无意者。一人凝立无望,开口自语。一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缠结状,双屦脱置足旁,回顾微哂。 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伸足入水,如测浅深者。为渡者九人一人以手揭衣,一人左手策杖,目皆下视,口呿不合。一人脱衣,又手捧之而承以首。一人前其杖,回首视捧衣者。两童子首发鬅鬙,共舁一人以渡。所舁者长眉覆颊,面怪伟如秋潭老蛟。 一人仰面视长眉者。一人貌亦老苍,伛偻策杖,去岸无几,若幸其将至者。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闭口,以手反负之,若重不能胜者。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而已渡者一人,捉其右臂,作势起之;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 又一人已渡者,双足尚跣,出其履将纳之,而仰视石壁,以一指探鼻孔,轩渠自得。按罗汉于佛氏为得道之称,后世所传高僧,犹云锡飞杯渡。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 推画者之意,岂以佛氏之作止语默皆与人同,而世之学佛者徒求卓诡变幻、可喜可愕之迹,故为此图以警发之欤?昔人谓太清楼所藏吕真人画像俨若孔、老,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当即此意。 此文出自明·黄淳耀所写的《李龙眠画罗汉记》。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黄淳耀,原名金耀,字蕴生,号陶庵,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人。1643年(崇祯十六年)进士,不受官职,家居。1645年(弘光元年)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自缢。门人私谥为贞文先生。著有《陶庵集》、《山左笔谈》。 黄淳耀生于万历三十三年,3岁读千字文,5岁读四书五经,14岁县试名列前茅,17岁补博学弟子,人称“黄家千里驹”。由于诗文出众,受到“嘉定四先生”中程嘉燧的欣赏,并推荐给常 黄淳耀像熟大诗人钱谦益家执教蒙馆。 黄淳耀十分痛恨华而不实的八股文,与门人陆元辅组织“直言社”,倡导经世之用、言之有物的文章,名重一时。崇祯十六年中进士,因生性耿直,不满朝廷黑暗,不愿做官,宁愿返乡教书,淡泊一生。 1644年,清兵入关,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强令汉人剃发蓄辫“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激起强烈反抗。1645年闰六月,嘉定各地自发组织乡兵抗清,共推乡贤侯峒曾、黄淳耀为领袖。 侯、黄领导义军守城廾日,杀清江南提督李成栋之弟李成林,至七月四日,终因寡不敌众,城陷。侯峒曾不降,投叶城自尽。黄淳耀上吊自裁于西林庵,留下绝命书“弘光元年,七月初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西城僧舍。 呜呼!进不能宣力皇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异日夷氛复靖,中华士庶,在见天日,论其世者,当知予心!”死年41岁,其弟黄渊耀随兄而去,仅22岁,门人私谥贞文。 兄弟死时,口血喷壁间,入砖寸许,其迹历久不灭云,无等法师含泪用笔在一旁写下“留碧”两字。黄淳耀死后,其弟子陆元辅将其遗像悬挂於书房,朝夕瞻拜,终生不辍。 文章简介 这篇文章选自《黄陶庵先生全集》卷七。李龙眠,即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擅长画山水佛像。文章描绘了李龙眠所画的一幅十八罗汉渡江图。 按“未渡者”、“方渡者”、“已渡者”三种类型,一一勾勒出画中人物的不同神态和动作以及相互关系,生动地展现了画家的艺术功力。结尾点明画家的用意,是要说明十八罗汉渡江像平常人一样艰辛,并不像人传说的那样有“锡飞杯渡”的本事。 读此文,使人如见原画,又了解了画家的寓意和笔法特色。描写背负罗汉渡江的童子的状貌神情,刻画细致入微──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抿得紧紧的,仿佛使出了浑身的力气。徒手渡江已是艰辛,更何况是背负一人而渡呢?真是不堪其重啊。

初二下册语文文言文解释加翻译(人教版)

《与朱元思书》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现行新教材中用的是“嶂”)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课文注释 1 选自《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版)卷七。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2.俱都 3.净散尽 4.共色同样的颜色。共,相同 5.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从,顺,随。 6.至到 7.许表示大约的数量 8.独绝独一无二 9. 缥碧青绿色。 10.急湍湍急的水流 11.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形容水清澈透明。 12. 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 甚胜过。 13.若好像 14.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15. 寒树 耐寒长绿的树. 16.负势竞上(高山)凭借山势,争着向上。 负凭借。竞争着 17. 轩邈高远。 这里作动词用,比高远 18.直指笔直地向上。指向上。 19.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的山峰。 20.激冲激 21.泠(líng)泠作响发出泠泠的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22. 相鸣互相和鸣。 23.嘤(yīng)嘤成韵意思是,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24.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同“啭”,鸟婉转地叫。 25. 无绝就是“不绝”,不消失。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 这里指蝉鸣。 26. 鸢(yuān)飞戾(lì)天意思是老鹰飞到天上。这里用这句话比喻那些为名为利极力追求名利的人。鸢,古书上说是鸱一类的鸟。也有人说是一种凶猛的鸟,形状与鹰略同。戾,至。 27. 望峰息心望见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 息使……平息 28.经纶世务者办理政务的人。经纶,筹划、治理。 29.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反通“返”,返回。窥看 30. 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着。柯,树枝。 蔽遮蔽 31. 在昼犹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昼白天。犹还像 32.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交相互。 33.见同现看见。 34.日太阳,阳光 译文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水流漂浮移动,随意地飘荡。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水流清澈的千丈也能见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两岸的高山,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向鸣叫,鸣声谐而动听。(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dān)瓢屡空。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极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yú)?[编辑本段]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贪图荣华富贵。他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旧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统治下的百姓吧?” 词语解释 〔1〕何许何处,哪里。 〔2〕不详不知道。详,详细地知道。 〔3〕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相当与“矣”。号,别号。 〔4) 荣利:荣誉,利禄。 〔5〕不求甚解指对所读的书只求理解含义,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甚:过分的。 〔6〕会意指对书中的意义有所领会。 (7)性人的本性。 (8)嗜爱好,喜欢。 (9)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这里指旧交、旧友,老朋友。 (10) 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11)或有时。 (12)置酒准备酒。 (13)招之邀请他。 (14)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到……去。辄,就;尽,指喝完。 〔15〕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希望。 (16)既既然 〔17〕曾不吝情去留意思是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预期。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18〕环堵(dǔ)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冷落、空旷的样子。 〔19〕短褐(hè)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上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衣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20)晏(yàn)如安然自乐的样子。晏,平静,安逸。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21)箪(dān)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空,经常是空的。 〔22〕自娱使自己欢娱。 (23) 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 (24)自终自己过完一生。终,终了,结束。 (25)赞古人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26〕黔(qián前)娄春秋时鲁国人,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 〔27〕戚戚忧虑的样子。 〔28〕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29〕极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兹此。指五柳先生。若人 。 (30) 极推究。 (31)兹代词,此,指五柳先生。 (32)若人这样的人,指黔娄。 (33)俦类。 (34) 衔觞口衔酒杯,指饮酒。觞,酒杯 (35)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乐,使……快乐。志,心意,志向 《马说》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编辑本段]注释 一、词语解释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辱受屈辱。 3、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槽:喂牲口的食器,枥:马棚。槽枥马厩 4、不以千里称也不因为是千里马而著称。以,凭借。称,著称。 5、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í)吃一顿。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dàn)食料。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古代喂马的口粮 石,十斗为石。 7、食同“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sì。 8、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语后置,不译。)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12、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本意指鞭子,这里名词作动词用,译为用鞭子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办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鸣马叫,之不译(转接)。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7、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面对。临之面对千里马。 18、呜呼:表示哀叹,唉。 19、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20、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二、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这.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四、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不译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饲 喂养,动词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其真无马邪: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恐怕” 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两马并列 称——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用鞭子打马 执策——马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 六、虚词 而——表转折, 故——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 或——有时 其——代“千里马” 安——怎么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无意义[编辑本段]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雄健的马也只是辱没在马夫手里,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夜店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他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送东阳马生序》 原文 余幼时即嗜[1]学。家贫,无从[2]致书[3]以观,每假借[4]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7],益慕圣贤之道。又患[8]无硕师[9]名人与游,尝[10]趋[11]百里外,从乡之先达[12]执经叩问[13]。先达德隆望尊[14],门人弟子填其室[15],未尝稍降辞色[1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17],俯身倾耳以请[18];或遇其叱咄[19],色愈恭,礼愈至[20],不敢出一言以复[21];俟[22]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23]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24]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25]而不知。至舍[26],四支[27]僵劲不能动,媵人[28]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29],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30],烨然[31]若神人;余则缊[32]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33]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待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37],县官[38]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39]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40]甚称其贤。余朝京师[41],生以乡人子谒余。撰[42]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43]。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也。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44]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编辑本段]注释 [1]嗜特别爱好。 [2]无从没有办法。 [3]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4]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6]走跑。 [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8]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礼,表示已经成年。这里即指二十岁。 [9]患担心,忧虑。 [10]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11]尝曾经。 [12]趋奔向。 [13]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14]叩问求教。叩,问。 [15]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16]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17]辞色言语和脸色。 [18]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9]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20] 叱咄训斥,呵责。 [21]至周到。 [22]复这里指辩解。 [23]俟等待。 [24]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表示鞋破)。 [25]穷冬严冬。 [26]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7]舍这里指学舍,学校。 [28]支同“肢”。 [29]媵(yìng)人陪嫁的女子。这里指女仆。 [30]汤热水。 [31]沃灌浇水洗。通“盥”。 [32]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33]容臭香袋。 [34]烨(yè)然光彩闪耀的样子。 [35]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36]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 用. [37]太学即国子监,设于京城,是全国最高学府。 [38]县官这里指朝廷。廪稍廪食,即伙食费用。 [39]司业、博士指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博士,都是教官。 [40]流辈同辈的人。 [41]朝京师这里指去官后进京朝见皇帝。 [42]撰同“撰”。长书长信。贽初见面时表敬意送的礼物。 [43]夷平和。 [44]际遇之盛谓好的遭遇。这里指官位之盛[编辑本段]译文 我小时就极其爱好读书。(因为)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于是)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就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够弯曲、伸直,也不敢放松(抄书)。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逾越约定的期限。因为这样,许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而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当我)已经成年,(就)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后来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却)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积雪有好几尺厚,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盖好,很久才暖和过来。(我)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佩白玉加工而成的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得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吃的穿的不如别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这些学生在太学里学习,朝廷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皮袍和绸衣,(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任何问题得不到解决,没有任何要求得不到满足;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天质低下,而是(他的)心不如我专一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已经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辩论,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的人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字太多了

人教版八年级下古诗文翻译

小石潭记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了所有的景色后离去了。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州长。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滕子京)重新修整岳阳楼,扩大它旧时的规模,刻唐代的贤士和现在的名人的诗词文章在上面,嘱托我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优美的景色,全在洞庭湖。包含着远处的连山,吞吐着滔滔的长江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早晚阴晴变化,景象变化无穷。这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降职远调的人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集,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像那连绵的雨下个不停,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出行,桅倒下,桨折断;临近傍晚天色昏暗,老虎号叫,猿猴哀啼。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害怕讥讽的情怀,满眼望去,一片萧条的景象,感慨万千,十分悲伤。 又如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没有惊涛骇浪,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着泳;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很浓,颜色很青。有的时候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登上这座楼,就有心情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的感觉,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那是快乐到了极点。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那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为那君主担忧。这样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哎!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记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各个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去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就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寄托它在喝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明或暗,变化不一,这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阴,秋高气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人小孩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而酒色清澈,山中野味,野菜,交错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举行的酒宴。酒宴上饮酒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投壶的人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哗,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回归而宾客跟从。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因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满井游记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过了花朝节,残留的寒意仍然很凛冽,冷风时常刮起,一刮冷风就扬起满天沙尘。(我)只好拘束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不行。每次迎着风快步疾走出去,不到百步就转了回来。 二月二十二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成排的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无比轻松)。在这时河上的冰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鱼鳞似的波纹,水清澈极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匣,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过后,是那样美好、光洁,呈现出迷人的风姿,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出土了,像短短的鬃毛,高一寸左右。游人还不算很多,但汲泉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可以见到。风力虽然还很猛,徒步行走就会有汗水流出湿透脊背。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情态,一切动物当中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能够不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正事,潇洒地徜徉於山石草木之间,就只有我这种闲官。而满井这地方刚好离我的居所近,我游山玩水将从这个地方开始,又怎能没有记录的文章呢!己亥年二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渡口,岸边的杨柳枝叶青翠,一派浓郁的春色,时近暮春,天空弥漫着如絮般的杨花,像我心头滋长的愁绪,煎熬着即将分手渡江远去的人。晚风中,传来几声短促凄清的竹笛曲调,暮色苍茫,渡口旁的离亭里两位朋友正在告别。从今后你走向遥远的南方,那潇水湘江之畔;而我却要向北旅行,到三秦之地去。 回乡偶书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夜雨寄北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还没有定回来的日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秋雨涨满水池。 什么时候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