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识途出自哪个时期,“老马识途”这个成语出自哪里?
今天给各位分享老马识途出自哪个时期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老马识途出自哪个时期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老马识途这个成语出自哪里
老马识途,出自《韩非子·说林上》。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老马识途出自哪一个成语
老马识途 释义途路,道路。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年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近义词老骥伏枥、老当益壮、 识途老马、驾轻就熟、轻车熟路 反义词 老气横秋、老态龙钟、不知所以、初出茅庐、乳臭未干 成语用法作主语、谓语;含褒义 语法结构主谓式 感情色彩褒义词 【引申】 桓公、管仲等回来时迷失了方向,于是放马领路,终于找到了归路。 后遂以“老马识途、老马知道、马老知道、老马知路、马识路、老识涂”等比喻富有经验,能为先导;用“识途(涂)马、识途骥”等比喻富于经验、知是识非的人。有经验的人对情况熟悉,可以指引他人。
老马识途是成语什么的来历
释义“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参考资料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老马识途是何意·出自于哪?
此典出自《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上面这段古文的大意是说,齐桓公等人迷失了方向,于是放马领路,终于找到归途。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老马识途”典故的由来。 说到“老马识途”这个典故,很自然地让我们联想到与它相关的几个典故,如“老马知道”、“老马知路”、“马识路”、“马识途”等。其实,它们都是“老马识途”这个典故的翻新,因为这些典故都是用来比喻富有经验、知晓是非的人。那么,这个典故与军事又有什么联系呢·这个典故说的是公元前663年,齐国发兵讨伐孤竹国(孤竹国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卢龙县南面)。当时,跟齐桓公出征的还有大夫管仲——他不仅知识渊博,而且足智多谋。 齐国军队讨伐孤竹的这场战争,从春季开始,凯旋时已是冬天。由于齐军不熟悉孤竹国的地理,加上风沙、浓雾遮天蔽日,齐军在回师途中迷失了道路。 当时指南针还没问世,更谈不上现代化的通信工具。如此恶劣的气候,使齐军根本无法分辨南北东西。 管仲一看,如果这样毫无目标地走下去,等粮草一尽,非得全军覆没不可。于是,他忙下令,将部队集合起来,先扎下营,再想办法。 部队集合后,管仲发现齐军进入了一个地势险要的山谷,今天我们管这种地方叫“迷谷”。他先派出几支人马,分头去寻找出路。 这个地方山高谷深,到处都是悬崖峭壁,派出去的人马绕来绕去,就是找不到出口。 齐桓公非常焦急,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这时,管仲想了想,对齐桓公说“我听老人们讲,动物识路,‘狗记三千’,‘猫记八百’,马也许会有记路的本领,尤其是那些老马。我们可以挑选几匹,解开缰绳,看看这些老马认不认得路。”齐桓公听了觉得有道理,就让管仲试试。 管仲让人挑选了几匹老马,卸去笼头,解开缰绳,放它们自由行走。这几匹老马又饥又渴,获得自由后就没命地向“家”的方向跑。齐国的大军紧紧地跟在这些老马的后面。老马果然识途,齐军终于走出了“迷谷”。 “老马识途”这个典故,原意是说老马认得出道路,今天多指有经验的人对情况熟悉,能把事情办好。一个“老”字,包含着经验和智慧。
老马识途出自什么典故?什么意思?
春秋时期,孤竹国大将黄花假装投降,把齐桓公骗到一片沙漠,那沙漠一望无际,又是晚上难分东西南北,后来管仲想起狗、鸽子和蜜蜂不敢离家多远都不会迷路,那马会不会也认识路呢?于是,他挑了几匹当地的老马,跟在后面走,只见这几匹马不慌不忙,自由自在地走着,带领他们走出了迷谷。后来比喻富于经验的人在工作中熟悉情况,容易做好。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