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岩体崩塌的主要措施,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今天给各位分享防治岩体崩塌的主要措施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防治岩体崩塌的主要措施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崩塌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
1.优先考虑防灾躲避的原则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尚不足以与大规模的崩塌等重大地质灾害相抗衡或会大量耗资,,应以防为主,以主动撤离、躲避为主,优先考虑躲避。 2.工程防治原则 (1)地质灾害防治是地质工程,不是一般的工程。它是以地质体作建筑对象,以地质结构体作为工程结构,以地质环境作为实践环境的一种特殊工程。 (2)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理论尚未成熟,包括地质学和工程学两大方面,强调地质观和工程观的融合运用,体现为以下几大原则。 a.及时把握防治时机的原则:地质灾害的成生发展具有阶段性,防治工作一定要把握时机。过早或过晚防治都是不利的。崩塌的根治性防治,应在其慢速蠕动变形阶段进行。 b.系统分析原则和针对性原则:地质灾害防治的系统分析原则是指地质灾害系统内部的有机联系原则、整体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和动态原则。应系统地分析崩塌灾害的形成机制和成灾因素,确定地质模型和力学模型,分析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环境地质体及持力地质体的工程能力。针对性原则是指针对变形破坏的主要力学机制、致灾因素、环境岩土体和持力岩土体的具体情况,进行工程方案选择。 c.综合防治原则和整体最优的原则:地质灾害的防治是综合性的,应整体考虑,综合治理。不局限于对孕灾地质体采取支护、抗滑等工程措施,应投入一定的辅助手段和措施,如生物措施、环境措施和针对致灾因素的措施,进行综合性治理。整体最优原则是要求地质灾害防治诸措施组合作用的整体防治效益最优,而不是局部、单项的措施达到最优状态。要多种措施巧妙组合,综合应用,争取以最低投入获得最佳防治效果。 d.技术上可行的原则:防治方案是否成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防治工程技术上的可行性,包括施工技术方法、技术水平、机械能力、设备、材料、施工条件、施工安全等多方面的可行性。 e.经济上合理的原则:包括投资水平的承受能力和减灾效益两方面。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与取得的效益比值一般为1∶10~1∶20。若有政治上的原因和以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为主时,可另行考虑。 f.力求根治的原则:地质灾害的治理,应一次性根治,不留后患。对某些巨大的、地质条件复杂的崩滑体,需要通过监测才能做出正确评价,应全面规划、分期整治,力求根治。
崩塌,滑坡类公路地质灾害有哪些防治措施
崩塌(又称崩落、垮塌或塌方)是从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状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 我国防治崩塌的工程措施主要有 (1)遮挡。即遮挡斜坡上部的崩塌物。这种措施常用于中、小型崩塌或人工边坡崩塌的防治中,通常采用修建明硐、棚硐等工程进行,在铁路工程中较为常用。 (2)拦截。对于仅在雨后才有坠石、剥落和小型崩塌的地段,可在坡脚或半坡上设置拦截构筑物。如设置落石平台和落石槽以停积崩塌物质,修建挡石墙以拦坠石; 利用废钢轨、钢钎及纲丝等编制钢轨或钢钎棚栏来栏截这些措施,也常用于铁路工程。 (3)支挡。在岩石突出或不稳定的大孤石下面修建支柱、支挡墙或用废钢轨支撑。 (4)护墙、护坡。在易风化剥落的边坡地段,修建护墙,对缓坡进行水泥护坡等。一般边坡均可采用。 (5)镶补沟缝。对坡体中的裂隙、缝、空洞,可用片石填补空洞,水泥沙浆沟缝等以防止裂隙、缝、洞的进一步发展。 (6)刷坡、削坡。在危石孤石突出的山嘴以及坡体风化破碎的地段,采用刷坡技术放缓边坡。 (7)排水。在有水活动的地段,布置排水构筑物,以进行拦截与疏导。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常用的措施有1,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2,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1,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2,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3,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4,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5,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建议
地质灾害总防治原则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及时治理,因地制宜。”根据本工程特点及山西支干线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的具体情况,提出地质灾害的防治建议如下 (一)地质灾害防治分级 根据已有和潜在地质灾害对拟建工程的危害程度及危险性,将评估区地质灾害分为重点防治点(段)、次重点防治点(段)和一般防治点(段)。分述如下 1.重点防治点(段) (1)管线穿越的霍西煤田、东山煤田采空区、平遥祁县地裂缝密集区、黄河、汾河砂土液化区,均作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地段,防治工作需在工程建设前进行。 (2)管线沿线穿越的不稳定斜坡,H1、H3、H19滑坡、B10崩塌要进行重点防治,防治工作需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 (3)对运城盆地GL1地裂缝、临汾盆地GL2、GL3地裂缝要进行重点防治,防治工作与工程建设同期进行。 2.次重点防治点(段) (1)管线穿越的湿陷性黄土区、盐渍土、软土、人工堆积土分布区,泥石流(潜在泥石流),洪水冲蚀对管道有一定的危害,防治工作需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 (2)对离管线较近、对管线有潜在威胁的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等,防治工作可在工程建设后进行。 3.一般防治点(段) 对离管线较远的地质灾害点,作为一般防治点,防治工作可视工程情况而定。 表9-20 山西支干线各站场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一览表 (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针对各种灾种(包括潜在的地质灾害)的特点、发展演化的过程和阶段以及制约和诱发因素,提出防治对策与措施的建议如下 1.采空塌陷和地裂缝 考虑到管线穿越的霍西煤田、东山煤田采空区地裂缝、塌陷灾害发育,现状和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均大,工程治理难度较大,建议管线避让,重新踏勘选线。 建议在霍州—灵石段管线沿大运高速公路东侧50m外穿越,该区段绝大部分地段未开采,可为管线留设保护煤柱,或部分利用高速公路留设的保护煤柱,遇到采空塌陷和地裂缝地质灾害少,易于治理,但地形高差较大,不稳定斜坡较多。原管线长66km,改线后58.4km,较为经济,改线方案见图9-8。 太原东山煤田区,管线向西避让穿越东山煤矿、长沟煤矿等采空区和人类活动密集区;向东避让虽可减少采空区行走线路,也遇到了一些大型采石厂矿和其他问题。管线在工程勘察阶段需重点勘察,并在工程建设前,对地裂缝、塌陷进行治理。该段宜全部采用抗变形结构铺设管道,其方法是在输油管道底部铺设一定厚度的钢筋混凝土层,必要时在管道两边加设钢筋混凝土墙,形成钢筋混凝土框,并在管道两侧预留一定的错动空隙。 2.地裂缝 对运城盆地、临汾盆地GL1、GL2、GL3地裂缝延伸方向可能涉及的地段,管道宜采用抗变形结构。并对其地裂缝设置变形观测装置,定期观测。 平遥—祁县地裂缝发育密集且规模大,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危害程度大,影响管线长威胁祁县分输站安全,采取一般治理工程效果不一定有效,建议管线避让,重新选线。提议管线从平遥城西K380北上绕过地裂缝密集区后沿两条裂缝间(GL11与GL12)穿越至K430处与原线相交,分输站也设此地,可减少其危险性。原线路长50km,改线长度约51.3km,改线方案见图9-18。为防患于未然该段管材及管道敷设均宜采用抗变形结构。并对GL4、GL7、GL10、GL12地裂缝设置变形观测装置,定期观测。 3.不稳定斜坡 管线穿越不稳定斜坡较多,在施工开挖过程中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坡体坍塌。①针对不同高度、不同坡度、不同岩性的坡体选择安全坡比;②减少坡体前缘压力,施工工程活动和材料堆放距离坡缘20m以上;③为管道砌筑护体;④尽量不要大面积破坏原有坡体形态;⑤必要时削方减载处理。 4.滑坡、崩塌和岸边坍塌 避让管线穿越的H1、H3、H19滑坡,B10崩塌。对汾河岸边坍塌地段要加大管道埋设深度,对岸边进行砌护等措施。 5.泥石流和洪水冲蚀 (1)在管线经过的洪水冲沟和泥石流沟时,修建防冲蚀护坡等防护工程,应加大埋设的深度,要加保护层。 (2)在管道沿线应加强植树种草,以利水土保持。 6.地面沉降 管线穿越介休地面沉降的边缘地带,为防止地面沉降引发的地裂缝危及管道,该段管材宜采用抗变形结构。 7.黄土湿陷 对于Ⅰ级、 Ⅱ级自重或非自重湿陷性黄土采取换土或强夯法处理。 对于m级自重或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应采取冲击碾压、土桩挤密法处理。做好坡面排水工作。 8.盐渍土盐胀与腐蚀 (1)在选输油管材时,应选用抗腐蚀性强的管材,管外采用先进的防护层等抗腐蚀工艺。 (2)适当加大管道的埋设深度,设置隔离墙等。 (3)埋设管道的基槽回填前,底部应铺设一定厚度的粗砂层,以隔断有害毛细水上升通道。 9.地震液化 根据今后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提供的液化层的深度分别采取挖除液化层、加密法。如振动加密、砂桩挤密,强夯等措施。 图9-18 管线绕避构造地裂缝改线方案图
地质灾害的防治建议
7.5.1 海(咸)水入侵 广饶县东北部发生了较严重的咸水入侵,采用Pearl生长模型预测,2000~2010年咸水入侵平均速度达到240ma。地下水疏干性开采和咸水入侵使有限的淡水资源面临枯竭和污染的危险。颜徐和稻庄一带改为渠灌,2000年和2003年后年引客水分别为721×104m3和1100×104m3进行补源,即能够在颜徐和稻庄一带形成淡水帷幕。到2010年,花园和稻庄镇南两漏斗中心水位标高各为-14.00m和-12.66m,地下水位下降一段时期后,又逐步回升。如果实施得到的优化方案,既能够阻止北部咸水的入侵,区域地下水位也将得到逐步回升。 7.5.2 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一种缓变的、不可恢复的地质灾害。据有关资料,当不考虑1980年以前的地面沉降时,实测沉降测量剖面上的年均沉降值为0.9~43.1mm,局部地段沉降速率较快,为了减少由其引起或加剧的海水入侵、海岸侵蚀、风暴潮、洪水泛滥等灾害,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建立地面沉降监测网络,进一步查清地面沉降现状及诱发因素,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 7.5.3土壤盐碱化的防治 土壤盐碱化的影响因素较多,气候因素虽然是一个主要因素,但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是不易改变的。,盐碱化防治应从治水与治土的角度考虑。 1.控制地下水位 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土壤的积盐作用减弱,降水、灌溉对土壤盐分淋洗作用加强,所以土壤盐分逐渐减少。控制地下水位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若单纯以抽取地下水的方式是很难办到的,但多途径多方法综合运用,则会达到经济可行的目的。 (1)建设良好的地表排水系统通过排水沟渠的建设,可以使地表径流畅通,避免积水的形成,减少地表水渗入补给地下水,另一方面,使排水沟渠的深度在地下水位以下,在非雨季尚可排泄一定的地下水。 (2)科学地引黄灌溉区内现状的引黄灌溉多以漫灌的方式进行,使灌溉水一部分渗入地下,另一部分蒸发,用于作物生长的水分所占比例较少,长期下去,渗入地下和蒸发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加剧土壤积盐过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不仅是有节约水资源的意义,而且对土壤改良亦具有积极意义。 (3)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淡水、微咸水区内除广饶县南部外,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但区内分布有一定范围的浅层淡水、微咸水,可作为枯水期的灌溉用水。并制定鼓励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的政策,使油田开采注水、工业冷却、空调用水等利用浅层地下水。而关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细颗粒含水层取水技术方法,也正在进行专题研究,已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2.改善土壤结构 土壤的盐碱化与土壤的颗粒组成特征和结构特点都有较密切的关系,改善土壤结构也是一条重要措施,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秸杆还田等方法来改善土壤结构,破坏土壤的毛细作用,控制或减轻盐分上升到地表,从而达到防治盐碱化的目的。 上述措施对盐碱化的治理都是相辅相承的,任何单一措施都难以根治这一地区的盐碱土,说,土壤盐碱化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政府干预,制定相应的激励与制约措施和政策,建议尽快建立土壤改良试验基地,开展试验研究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建议
地质灾害总防治原则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及时治理,因地制宜。”根据本工程特点及山西支干线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的具体情况,提出地质灾害的防治建议如下 (一)地质灾害防治分级 根据已有和潜在地质灾害对拟建工程的危害程度及危险性,将评估区地质灾害分为重点防治点(段)、次重点防治点(段)和一般防治点(段)。分述如下 1.重点防治点(段) (1)管线穿越的霍西煤田、东山煤田采空区、平遥祁县地裂缝密集区、黄河、汾河砂土液化区,均作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地段,防治工作需在工程建设前进行。 (2)管线沿线穿越的不稳定斜坡,H1、H3、H19滑坡、B10崩塌要进行重点防治,防治工作需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 (3)对运城盆地GL1地裂缝、临汾盆地GL2、GL3地裂缝要进行重点防治,防治工作与工程建设同期进行。 2.次重点防治点(段) (1)管线穿越的湿陷性黄土区、盐渍土、软土、人工堆积土分布区,泥石流(潜在泥石流),洪水冲蚀对管道有一定的危害,防治工作需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 (2)对离管线较近、对管线有潜在威胁的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等,防治工作可在工程建设后进行。 3.一般防治点(段) 对离管线较远的地质灾害点,作为一般防治点,防治工作可视工程情况而定。 表9-20 山西支干线各站场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一览表 (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针对各种灾种(包括潜在的地质灾害)的特点、发展演化的过程和阶段以及制约和诱发因素,提出防治对策与措施的建议如下 1.采空塌陷和地裂缝 考虑到管线穿越的霍西煤田、东山煤田采空区地裂缝、塌陷灾害发育,现状和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均大,工程治理难度较大,建议管线避让,重新踏勘选线。 建议在霍州—灵石段管线沿大运高速公路东侧50m外穿越,该区段绝大部分地段未开采,可为管线留设保护煤柱,或部分利用高速公路留设的保护煤柱,遇到采空塌陷和地裂缝地质灾害少,易于治理,但地形高差较大,不稳定斜坡较多。原管线长66km,改线后58.4km,较为经济,改线方案见图9-8。 太原东山煤田区,管线向西避让穿越东山煤矿、长沟煤矿等采空区和人类活动密集区;向东避让虽可减少采空区行走线路,也遇到了一些大型采石厂矿和其他问题。管线在工程勘察阶段需重点勘察,并在工程建设前,对地裂缝、塌陷进行治理。该段宜全部采用抗变形结构铺设管道,其方法是在输油管道底部铺设一定厚度的钢筋混凝土层,必要时在管道两边加设钢筋混凝土墙,形成钢筋混凝土框,并在管道两侧预留一定的错动空隙。 2.地裂缝 对运城盆地、临汾盆地GL1、GL2、GL3地裂缝延伸方向可能涉及的地段,管道宜采用抗变形结构。并对其地裂缝设置变形观测装置,定期观测。 平遥—祁县地裂缝发育密集且规模大,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危害程度大,影响管线长威胁祁县分输站安全,采取一般治理工程效果不一定有效,建议管线避让,重新选线。提议管线从平遥城西K380北上绕过地裂缝密集区后沿两条裂缝间(GL11与GL12)穿越至K430处与原线相交,分输站也设此地,可减少其危险性。原线路长50km,改线长度约51.3km,改线方案见图9-18。为防患于未然该段管材及管道敷设均宜采用抗变形结构。并对GL4、GL7、GL10、GL12地裂缝设置变形观测装置,定期观测。 3.不稳定斜坡 管线穿越不稳定斜坡较多,在施工开挖过程中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坡体坍塌。①针对不同高度、不同坡度、不同岩性的坡体选择安全坡比;②减少坡体前缘压力,施工工程活动和材料堆放距离坡缘20m以上;③为管道砌筑护体;④尽量不要大面积破坏原有坡体形态;⑤必要时削方减载处理。 4.滑坡、崩塌和岸边坍塌 避让管线穿越的H1、H3、H19滑坡,B10崩塌。对汾河岸边坍塌地段要加大管道埋设深度,对岸边进行砌护等措施。 5.泥石流和洪水冲蚀 (1)在管线经过的洪水冲沟和泥石流沟时,修建防冲蚀护坡等防护工程,应加大埋设的深度,要加保护层。 (2)在管道沿线应加强植树种草,以利水土保持。 6.地面沉降 管线穿越介休地面沉降的边缘地带,为防止地面沉降引发的地裂缝危及管道,该段管材宜采用抗变形结构。 7.黄土湿陷 对于Ⅰ级、 Ⅱ级自重或非自重湿陷性黄土采取换土或强夯法处理。 对于m级自重或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应采取冲击碾压、土桩挤密法处理。做好坡面排水工作。 8.盐渍土盐胀与腐蚀 (1)在选输油管材时,应选用抗腐蚀性强的管材,管外采用先进的防护层等抗腐蚀工艺。 (2)适当加大管道的埋设深度,设置隔离墙等。 (3)埋设管道的基槽回填前,底部应铺设一定厚度的粗砂层,以隔断有害毛细水上升通道。 9.地震液化 根据今后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提供的液化层的深度分别采取挖除液化层、加密法。如振动加密、砂桩挤密,强夯等措施。 图9-18 管线绕避构造地裂缝改线方案图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