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演化历程如何促使人类诞生,宇宙是如何演变的?

生活常识 2023-05-10 09:19生活常识www.pifubingw.cn

今天给各位分享宇宙演化历程如何促使人类诞生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宇宙演化历程如何促使人类诞生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地球的生命是怎么到来的了???地球以外的宇宙生命又是如何出现的???

宇宙暴涨的初期产生了物质基本粒子,然后随之冷却,单个质子和电子互相吸引成为了氢原子,氢原子在万有引力下聚集开始诞生第一批恒星 在恒星内部,氢聚变,产生了氦,恒星主序星阶段结束时,核心氦开始聚变,产生序号更好的元素,其中含量较高的就是碳,氧,铁,碳氧铁三者非常稳定,大多数类似太阳的恒星到此为止寿终正寝,当恒星质量再大到一定程度,内核压力温度会更大,当氢和氦聚变完没有能源供给后,会在引力下剧烈坍缩,内部压力的不稳定会发生超新星爆发,把恒星一生中生产出的各种元素物质包括碳氧铁和其它高序号元素抛入宇宙空间,内核形成中子星甚至黑洞。 被抛弃的高序号元素游荡在宇宙空间,在引力作用下开始互相聚集,所以我们的地球上的这些高序号元素都是前世死亡的一颗超新星的产物。 太阳系形成后,八大行星逐渐清理了各自轨道上的小行星,地月系统形成,地球受到的撞击越来越少,恰巧地球的位置处于太阳系的宜居带,地表开始冷却,岩浆开始凝结成岩石,冷却到一定程度后,大气温度下降开始产生降水,板块,海洋,陆地都渐渐诞生。 渐渐的火山附近的高温和雷电让地球表面的碳,氢,氮,氧这些比较常见的元素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了最初级的有机物(也有说法是彗星撞击带入地球)。经过亿年的演化,远古细菌诞生了,然后偶然间一个远古细菌和一个真核细菌发生了吞噬,没有毁灭对方,却结合在了一起开始发生第一次细胞分裂,产生了多细胞生物,这个多细胞生物开始进化,繁衍,称霸海洋,植物率先登陆陆地,光合作用让大气含氧量剧增,然后鱼类从海洋登陆,两栖类,爬行类诞生,恐龙称霸地球。恐龙被小行星撞击灭绝后,小型的哺乳动物和鸟类幸存了下来开始继续进化,直至智人出现,大脑开始进化直至我们人类称霸地球。 我们地球以外到底有没有生命谁也不知道,我们人类历史相比地球历史只是一天中一个眨眼的瞬间。我们必须为我们的智慧的进化感到自豪与责任感 也许我们的出现就是宇宙中的一个巧合,从宇宙大爆炸开始一切看似那么平凡的事件中诞生和演化出了会思考自身起源和未来命运的生物。 也许我们在宇宙中真的是孤独的,我们的存在或许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巧合,如果地球不在宜居带,如果太阳系没有木星土星两个大佬的巨大引力帮助地球清除了很多潜在威胁生命的小行星,如果没有月球稳定地球的自转轴,如果地球的质量不够大地核冷却无法再提供磁场保护,如果不是小行星撞击让恐龙灭绝,我们人类都不会诞生在这个世界上。所以我们是幸运又是孤独的

请问我们人类先出现在这个地球上还是老鼠先出现在这个宇宙上?

老鼠的历史却比人的长得多了。人只有两三百万年的历史,老鼠至少有四五千万年的历史了。 最早的啮齿类叫副鼠。生活在五千多万年前的北美。它很象大松鼠,脚上有爪子,会爬树。还有一条长尾巴,使身体保持平衡。门齿象个大凿子,后面有四、五个大牙,是啮齿类中大牙最多的。 以后,从副鼠的近亲发展出好几类。如比较大的河狸、豪猪、旱獭等,以及那些小的,我们统称为老鼠的家伙。 罗,单是鼠科动物,种类就很多,出现也有先有后。例如家鼠,它们就是在人类出现以后,跟人类一起居住在洞穴,甚至,当人类有了“家”,跟人类一起居住在房屋里,才成其为家鼠的。它们是野鼠变来的。而有些作医学实验用的白鼠,小孩玩的转轮子的车鼠,又是从家鼠驯化来的,它们的出现就比人晚多了。

用宇宙大爆炸学说解释宇宙的起源

宇宙大爆炸(Big Bang)仅仅是一种学说,是根据天文观测研究后得到的一种设想。 大约在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复杂的,现在只能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描绘过去远古的宇宙发展史。在这150亿年中先后诞生了星系团、星系、我们的银河系、恒星、太阳系、行星、卫星等。现在我们看见的和看不见的一切天体和宇宙物质,形成了当今的宇宙形态,人类就是在这一宇宙演变中诞生的。 人们是怎样能推测出曾经可能有过宇宙大爆炸呢?这就要依赖天文学的观测和研究。我们的太阳只是银河系中的一两千亿个恒星中的一个。像我们银河系同类的恒星系 —— 河外星系还有千千万万。从观测中发现了那些遥远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飞奔的速度越快,因而形成了膨胀的宇宙。 对此,人们开始反思,如果把这些向四面八方远离中的星系运动倒过来看,它们可能当初是从同一源头发射出去的,是不是在宇宙之初发生过一次难以想像的宇宙大爆炸呢?后来又观测到了充满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就是说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大爆炸所产生的余波虽然是微弱的但确实存在。这一发现对宇宙大爆炸是个有力的支持。 宇宙大爆炸的观点: 1932年勒梅特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美籍俄国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第一次将广义相对论融入到宇宙理论中,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学模型宇宙开始于高温、高密度的原始物质,最初的温度超过几十亿度,随着温度的继续下降,宇宙开始膨胀。 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宇宙背景辐射,后来他们证实宇宙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时留下的遗迹,从而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他们也获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世纪科学的智慧和毅力在霍金的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他对于宇宙起源后10-43秒以来的宇宙演化图景作了清晰的阐释. 宇宙的起源最初是比原子还要小的奇点,然后是大爆炸,通过大爆炸的能量形成了一些基本粒子,这些粒子在能量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至此,大爆炸宇宙模型成为最有说服力的宇宙图景理论。,至今宇宙大爆炸理论仍然缺乏大量实验的支持,而且我们尚不知晓宇宙开始爆炸和爆炸前的图景。 宇宙大爆炸理论:大爆炸理论 大爆炸理论是关于宇宙形成的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英文说法为Big Bang,也称为大爆炸宇宙论。大爆炸理论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在40年代得到补充和发展,但一直寂寂无闻。直到50年代,人们才开始广泛注意这个理论。 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这一从热到冷、从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发。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观点,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因为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结果温度很快下降。当温度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它要么发生衰变,要么与质子结合成重氢、氦等元素;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度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见元素合成理论)。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当温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模型能统一地说明以下几个观测事实 a)理论主张所有恒星都是在温度下降后产生的,因而任何天体的年龄都应比自温度下降至今天这一段时间为短,即应小于200亿年。各种天体年龄的测量证明了这一点。 b)观测到河外天体有系统性的谱线红移,而且红移与距离大体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那么红移就是宇宙膨胀的反映。 c)在各种不同天体上,氦丰度相当大,而且大都是30%。用恒星核反应机制不足以说明为什么有如此多的氦。而根据大爆炸理论,早期温度很高,产生氦的效率也很高,则可以说明这一事实。 d)根据宇宙膨胀速度以及氦丰度等,可以具体计算宇宙每一历史时期的温度。 按照大爆炸理论,宇宙是150亿年前从一个极小的点诞生的,从那里诞生了时间和空间、质量和能量,从而由物质小微粒聚集成大团的物质,最终形成星系、恒星和行星等。在大爆炸发生前,宇宙中没有物质,没有能量,甚至没有生命。 ,大爆炸理论无法回答现在的宇宙在大爆炸发生之前到底是什么样,或者说发生这次大爆炸的原因是什么?按照大爆炸理论,宇宙没有开端。它只是一个循环不断的过程,从大爆炸到黑洞的周而复始,便是宇宙创生与毁灭并再创生的过程。 这只是一个设想,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理论。 大爆炸理论虽然并不成熟,仍然是主流的宇宙形成理论的关键就在于目前有一些证据支持大爆炸理论,比较传统的证据如下所示 a)红位移 从地球的任何方向看去,遥远的星系都在离开我们而去,故可以推出宇宙在膨胀,且离我们越远的星系,远离的速度越快。 b)哈勃定律 哈勃定律就是一个关于星系之间相互远离速度和距离的确定的关系式。仍然是说明宇宙的运动和膨胀。 V=H×D 其中,V(Kmsec)是远离速度;H(KmsecMpc)是哈勃常数,为50;D(Mpc)是星系距离。1Mpc=3.26百万光年。 c)氢与氦的丰存度 由模型预测出氢占25%,氦占75%,已经由试验证实。 d)微量元素的丰存度 对这些微量元素,在模型中所推测的丰存度与实测的相同。 e)3K的宇宙背景辐射 根据大爆炸学说,宇宙因膨胀而冷却,现今的宇宙中仍然应该存在当时产生的辐射余烬,1965年,3K的背景辐射被测得。 f)背景辐射的微量不均匀 证明宇宙最初的状态并不均匀,所以才有现在的宇宙和现在星系和星团的产生。 g)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新证据 在2000年12月份的英国《自然》杂志上,科学家们称他们又发现了新的证据,可以用来证实宇宙大爆炸理论。 长期以来,一直有一种理论认为宇宙最初是一个质量极大,体积极小,温度极高的点,然后这个点发生了爆炸,随着体积的膨胀,温度不断降低。至今,宇宙中还有大爆炸初期残留的称为“宇宙背景辐射”的宇宙射线。 科学家们在分析了宇宙中一个遥远的气体云在数十亿年前从一个类星体中吸收的光线后发现,其温度确实比现在的宇宙温度要高。他们发现,背景温度约为-263. 89摄氏度,比现在测量的-273.33的宇宙温度要高。 虽然已有上述证据存在,宇宙是否起源于大爆炸学说,仍然缺乏足够多的令人信服的证据。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现代宇宙学的一个主要流派,它能较满意地解释宇宙学的一些根本问题。宇宙大爆炸理论虽然在20世纪40年代才提出,但20年代以来就有了萌芽。20年代时,若干天文学者均观测到,许多河外星系的光谱线与地球上同种元素的谱线相比,都有波长变化,即红移现象。 到了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出星系谱线红移星与星系同地球之间的距离成正比的规律。他在理论中指出如果认为谱线红移是多普勒效果的结果,则意味着河外星系都在离开我们向远方退行,而且距离越远的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越快。这正是一幅宇宙膨胀的图像。 40年代美国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正式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该理论认为,宇宙在遥远的过去曾处于一种极度高温和极大密度的状态,这种状态被形象地称为“原始火球”。以后,火球爆炸,宇宙就开始膨胀,物质密度逐渐变稀,温度也逐渐降低,直到今天的状态。这个理论能自然地说明河外天体的谱线红移现象,也能圆满地解释许多天体物理学问题。1964年美国人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又发现了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该理论作为一门发展中的理论,虽然得到了绝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同,但仍有一些解释不了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其理论体系。

简述宇宙大爆炸学说

宇宙大爆炸学说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 宇宙大爆炸学说也称大爆炸宇宙论(The Big Bang Theory),是天文学家和宇宙学家通过天文观测和研究后所提出的一种合理假设,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 扩展资料 宇宙大爆炸学说产生原理 爆炸之初,物质只能以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态存在。宇宙爆炸之后的不断膨胀,导致温度和密度很快下降。随着温度降低、冷却,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宇宙。 “宇宙并非永恒存在,而是从虚无创生”的思想在西方文化中可以说是根深蒂固。虽然希腊哲学家曾经考虑过永恒宇宙的可能性,,所有西方主要的宗教一直坚持认为宇宙是上帝在过去某个特定时刻创造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爆炸宇宙论

宇宙的演化是如何的?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空间和时间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从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学家到现代天文学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经过了哥白尼、赫歇尔、哈勃的从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的探索宇宙三部曲,宇宙学已经不再是幽深玄奥的抽象哲学思辩,而是建立在天文观测和物理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现代科学。 目前来说,最为普遍的是“大爆炸宇宙论”是1927年由比利时数学家勒梅特提出的。,宇宙大爆炸仅仅是一种学说,是根据天文观测研究后得到的一种设 想。 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复杂的,现在只能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描绘过去远古的宇宙发展史。在这150亿年中先后诞生了星系团、星系、我们的银河系、恒星、太阳系、行星、卫星等。现在我们看见的和看不见一切天体和宇宙物质,形成了当今的宇宙形态,人类就是在这一宇宙演变中诞生的。 科学家认为它起源为137亿年前之间的一次难以置信的大爆炸。这是一次不可想像的能量大爆炸,宇宙边缘的光到达地球要花120亿年到150亿年的时间。大爆炸散发的物质在太空中漂游,由许多恒星组成的巨大的星系就是由这些物质构成的,我们的太阳就是这无数恒星中的一颗。原本人们想象宇宙会因引力而不再膨胀,,科学家已发现宇宙中有一种 “暗能量”会产生一种斥力而加速宇宙的膨胀。 大爆炸后的膨胀过程是一种引力和斥力之争,爆炸产生的动力是一种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体不断远离;天体间又存在万有引力,它会阻止天体远离,甚至力图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有关,因而大爆炸后宇宙的最终归宿是不断膨胀,还是最终会停止膨胀并反过来收缩变小,这完全取决于宇宙中物质密度的大小。 理论上存在某种临界密度。如果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宇宙就会一直膨胀下去,称为开宇宙;要是物质的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密度,膨胀过程迟早会停下来,并随之出现收缩,称为闭宇宙。 问题似乎变得很简单,但实则不然。理论计算得出的临界密度为5×8^-30克厘米3。但要测定宇宙中物质平均密度就不那么容易了。星系间存在广袤的星系间空间,如果把目前所观测到的全部发光物质的质量平摊到整个宇宙空间,那么,平均密度就只有2×10^-31克厘米3,远远低于上述临界密度。 ,种种证据表明,宇宙中还存在着尚未观测到的所谓的暗物质,其数量可能远超过可见物质,这给平均密度的测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否真的小于临界密度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过,就目前来看,开宇宙的可能性大一些。 恒星演化到晚期,会把一部分物质(气体)抛入星际空间,而这些气体又可用来形成下一代恒星。这一过程中气体可能越来越少(并未确定这种过程会减少这种气体。)。以致于不能再产生新的恒星。10^14年后,所有恒星都会失去光辉,宇宙也就变暗。,恒星还会因相互作用不断从星系逸出,星系则则因损失能量而收缩,结果使中心部分生成黑洞,并通过吞食经过其附近的恒星而长大。(根据质能守恒定律,形成恒星的气体并不会减少而是转换成其他形态。所以新的恒星可能会一直产生.) 10^17~10^18年后,对于一个星系来说只剩下黑洞和一些零星分布的死亡了的恒星,这时,组成恒星的质子不再稳定。10^32年后,质子开始衰变为光子和各种轻子。10^71年后,这个衰变过程进行完毕,宇宙中只剩下光子、轻子和一些巨大的黑洞。 10^108年后,通过蒸发作用,有能量的粒子会从巨大的黑洞中逃逸出。宇宙将归于一片黑暗。这也许就是开宇宙“末日”到来时的景象,但它仍然在不断地、缓慢地膨胀着。(但质子是否会衰变还未得到结论,根据质能守恒定律。宇宙中的质能会不停的转换。)闭宇宙的结局又会怎样呢?闭宇宙中,膨胀过程结束时间的早晚取决于宇宙平均密度的大小。如果假设平均密度是临界密度的2倍,那么根据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型,经过400~500亿年后,当宇宙半径扩大到目前的2倍左右时,引力开始占上风,膨胀即告停止,而接下来宇宙便开始收缩。 以后的情况差不多就像一部宇宙影片放映结束后再倒放一样,大爆炸后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重大变化将会反演。收缩几百亿年后,宇宙的平均密度又大致回到目前的状态,不过,原来星系远离地球的退行运动将代之以向地球接近的运动。再过几十亿年,宇宙背景辐射会上升到400开,并继续上升,于是,宇宙变得非常炽热而又稠密。 在坍缩过程中,星系会彼此并合,恒星间碰撞频繁。 宇宙大爆炸至今已有约200亿年的历史,时至今日。宇宙目前正处于繁星期中期。在这个时期,恒星和星系保持较高的能量,夜空中呈现一片繁星闪烁的景象。天文学认为,太阳是一个已经45亿岁的黄矮星。再过数十亿年以后,当它的能量逐渐消耗完的时候,它将先衰变为红巨星,然后进一步变成白矮星。这时候的太阳只有地球一般大小,而且由于它散发出的巨在热量,它将使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无法存在,那时人类将不得不在宇宙中另寻栖身之地。有一种叫做红矮星的恒星不会衰变成红巨星,但它们的燃料也只能维持10万亿年。当红矮星也开始逐渐黯淡下去的时候,宇宙就开始进入衰落期。 衰落期 亚当斯等人认为,宇宙的衰落期将从距今1000亿年以后开始。在这个时期,宇宙中到处都是失去燃料的星体残骸,它们包括白矮星、褐矮星、中子星和黑洞。这个时期的一个特点是,原来巨大的恒星坍塌到相对较小的空间之内,可能只有原来恒星的核心部分那么大。由于这些物质无法再利用氢为原料进行核聚变,它们完全失去了光辉。这时的次原子微粒也失去了以往的物理特性。 在衰落期,星系开始逐渐解体。衰变的星体相互碰撞,一些将从此漫游于广阔原星际空间,一些便滑向星系的中心部分。在此过程中,一此星体残骸将被黑洞吞噬,而两颗褐矮星也有可能相撞形成新星。这时宇宙中的文明将不得不适应衰落期的现实,而新的生命将不会自动产生。研究人员通过计算发现,衰落期的白矮星将吸收宇宙中游离的“弱相互作用质量微粒”,这一过程将给黯淡的宇宙增添一丝热量。 黑洞期 恒星的残骸开始解体,这时宇宙的演变将慢慢进入黑洞期。衰落期终结时光子开始丧失(光子存在于每一个电之之中),光子的丧失将导致白矮星和中子星的解体,使宇宙中绝大部分质量转化为能量,标志着衰落期的结束。随着光子从电子中逃逸出来,一切以碳为基础的生命将不能在宇宙中继续生存。由于黑洞具有极大的引力,它能将一切靠近它的物质吸引到其中而成为它的一部分。但根据量子力学理论,黑洞的周围部分也会损失一些能量。这些微小的损失在经典物理学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经过亿万年的过程,黑洞最终也逃脱不了解体的结局。 黑暗期 黑暗期是指整个宇宙处于一片黑暗。亚当斯等天文学家们认为,当宇宙中一个黑洞也烟消云散之后,整个宇宙的景像是茫茫宇宙陷入一片黑暗,所有的星星早已燃烧殆尽,一切有机生命形式都归于沉寂,黑暗之中仅存的是由一些基本粒子构成的薄云。一片由正电子、负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组成的云雾散布在无边无际的时空当中。在大约100个宇宙年代(10的100次方年)之后,光的波长将变得相当长,亮度也变得相当暗,那时的宇宙将成为一个当今人们无法了解的世界。 这幅由亚当斯和劳林描绘的图画,也许是目前人们能得到的关于宇宙终结的最具体的描述。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