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是谁写的古诗,白居易写草这首古诗的代诗人是谁
今天给各位分享草是谁写的古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草是谁写的古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出自古诗《草》.作者是什么代诗人谁
唐代白居易。 [古诗《草》]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又名《草》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韵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评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 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 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注释】本诗又题《草》。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简析】这首诗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作品,也是当时传诵的名篇。全诗结构严紧,格调清新,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点评】 此诗直观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古诗草的作者是谁
古诗《草》的作者是白居易。 【诗歌简介】《草》选自《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小学课本(人教版)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诗歌全文】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创作背景】《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古诗《草》的作者是谁?
鼠妇又称“潮虫”,在南方也叫“西瓜虫”,属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潮虫亚目。它们身体大多长卵形,背腹扁平,常能卷曲成团;是草食的陆栖类群,口器咀嚼式;为甲壳动物中惟一完全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从海边一直分布到海拔4 700米的高地。鼠妇种类较多,第一触角短小、后七对胸肢变成步足,特别是腹肢的呼吸等都是对陆地生活适应的结果。但它们都需生活在潮湿、温暖以及有遮蔽物的场所,不像昆虫和蜘蛛那样高度适应陆上生活。鼠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动物,此实验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了解鼠妇选择生存环境的行为,从而理解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学会认真观察和记录并尝试完成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学会正确表达探究结果并与其他同学充分交流。本实验从准备到实施周期比较长,特别是在收集和用鼠妇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涉及对鼠妇的保管和饲养,下面将自己在实施探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对鼠妇的保护和饲养做一介绍。 1.收集。 在本实验进行前一周左右,教师告诉学生做好收集鼠妇的准备。若温度在25 ℃左右,在房前屋后的石块、瓦砾下面,花盆里,花坛内均可以找到;若温度低于25 ℃,选择温暖的花窖、家庭的下水道旁边、居住在平房条件的厨房地砖下面或菜窖内进行收集。提醒学生收集后,要注意在容器内装一些湿土且保持通风。 2.容器。 在收集鼠妇的过程中,精心地保护、饲养,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关键。在实验室使用的1 000毫升的塑料烧杯(用废弃的罐头瓶也可)内铺放一些经过筛选后的松软的土壤,适当喷洒或每天滴入1~2次清水(手摸土壤有湿润感即可,若水滴入过多,土壤形成泥块或泥浆,个别小鼠妇或活动慢的鼠妇易死亡)。每隔2~3天换一次土。 每个容器(1 000毫升烧杯)内宜放入25~30只鼠妇,若密度过大,鼠妇容易死亡。在烧杯口用纱布遮盖,保证充足的空气,用橡皮圈套住纱布,防止鼠妇逃脱。 3.食物。 因鼠妇的口器是咀嚼式口器,喜欢吃腐烂的植物等。将白菜叶或其他青菜的叶片洗干净后,整片对折放入容器内的土壤上。由于鼠妇喜欢潮湿、黑暗的环境,所以常见鼠妇钻、伏在折叠的菜叶下面取食。1~2天后,可见到菜叶上有取食后留下的若干小洞。2~3天后,换上新的菜叶。 4.温度。 鼠妇在20~25 ℃之间生活较正常。若是在冬季或温度低于20 ℃时,要将盛有鼠妇的容器放在温暖的地方如暖气旁边。经常注意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5.注意事项。 (1)每次学生实验完毕,要及时清点鼠妇数量,以防个别鼠妇“假死”或钻在土壤中因干燥而死。 (2)在实验室或家庭中放置鼠妇时,要防止容器周围其他动物(如老鼠、蟑螂等)的危害。 (3)每次换土时,最好保留一部分原来的土壤;对换出去的土壤要细心检查,以免因个别鼠妇“假死”或个体较小而丢掉。 (4)土壤中水分不宜过多,保持湿润即可。 (5)若在比较冷的环境中准备实验,可在盛有鼠妇的容器旁边或下面,放置暖水袋或盛有60~70 ℃热水的矿泉水瓶。 鼠妇保管和饲养较好,可以为学生开展连续性探究活动提供较好的帮助。在完成教材要求的“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性学习后,可利用此材料进行“进一步探究”,如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温度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还可以“探究鼠妇的食性”,“学会观察小动物的外部形态”等。通过多侧面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启发学生的智力,巩固初步掌握的探究性学习过程的技能和方法。教师要抓住本探究是新课标教材第一个探究活动的契机,精心准备和设计教学过程,一步步帮助和引导学生主动走进以自主学习、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共同体验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坚持在开展探究性学习中,集中精力,充分准备,精耕细作,扎扎实实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古诗《草》的作者是谁?
鼠妇又称“潮虫”,在南方也叫“西瓜虫”,属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潮虫亚目。它们身体大多长卵形,背腹扁平,常能卷曲成团;是草食的陆栖类群,口器咀嚼式;为甲壳动物中惟一完全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从海边一直分布到海拔4 700米的高地。鼠妇种类较多,第一触角短小、后七对胸肢变成步足,特别是腹肢的呼吸等都是对陆地生活适应的结果。但它们都需生活在潮湿、温暖以及有遮蔽物的场所,不像昆虫和蜘蛛那样高度适应陆上生活。鼠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动物,此实验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了解鼠妇选择生存环境的行为,从而理解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学会认真观察和记录并尝试完成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学会正确表达探究结果并与其他同学充分交流。本实验从准备到实施周期比较长,特别是在收集和用鼠妇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涉及对鼠妇的保管和饲养,下面将自己在实施探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对鼠妇的保护和饲养做一介绍。 1.收集。 在本实验进行前一周左右,教师告诉学生做好收集鼠妇的准备。若温度在25 ℃左右,在房前屋后的石块、瓦砾下面,花盆里,花坛内均可以找到;若温度低于25 ℃,选择温暖的花窖、家庭的下水道旁边、居住在平房条件的厨房地砖下面或菜窖内进行收集。提醒学生收集后,要注意在容器内装一些湿土且保持通风。 2.容器。 在收集鼠妇的过程中,精心地保护、饲养,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关键。在实验室使用的1 000毫升的塑料烧杯(用废弃的罐头瓶也可)内铺放一些经过筛选后的松软的土壤,适当喷洒或每天滴入1~2次清水(手摸土壤有湿润感即可,若水滴入过多,土壤形成泥块或泥浆,个别小鼠妇或活动慢的鼠妇易死亡)。每隔2~3天换一次土。 每个容器(1 000毫升烧杯)内宜放入25~30只鼠妇,若密度过大,鼠妇容易死亡。在烧杯口用纱布遮盖,保证充足的空气,用橡皮圈套住纱布,防止鼠妇逃脱。 3.食物。 因鼠妇的口器是咀嚼式口器,喜欢吃腐烂的植物等。将白菜叶或其他青菜的叶片洗干净后,整片对折放入容器内的土壤上。由于鼠妇喜欢潮湿、黑暗的环境,所以常见鼠妇钻、伏在折叠的菜叶下面取食。1~2天后,可见到菜叶上有取食后留下的若干小洞。2~3天后,换上新的菜叶。 4.温度。 鼠妇在20~25 ℃之间生活较正常。若是在冬季或温度低于20 ℃时,要将盛有鼠妇的容器放在温暖的地方如暖气旁边。经常注意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5.注意事项。 (1)每次学生实验完毕,要及时清点鼠妇数量,以防个别鼠妇“假死”或钻在土壤中因干燥而死。 (2)在实验室或家庭中放置鼠妇时,要防止容器周围其他动物(如老鼠、蟑螂等)的危害。 (3)每次换土时,最好保留一部分原来的土壤;对换出去的土壤要细心检查,以免因个别鼠妇“假死”或个体较小而丢掉。 (4)土壤中水分不宜过多,保持湿润即可。 (5)若在比较冷的环境中准备实验,可在盛有鼠妇的容器旁边或下面,放置暖水袋或盛有60~70 ℃热水的矿泉水瓶。 鼠妇保管和饲养较好,可以为学生开展连续性探究活动提供较好的帮助。在完成教材要求的“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性学习后,可利用此材料进行“进一步探究”,如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温度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还可以“探究鼠妇的食性”,“学会观察小动物的外部形态”等。通过多侧面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启发学生的智力,巩固初步掌握的探究性学习过程的技能和方法。教师要抓住本探究是新课标教材第一个探究活动的契机,精心准备和设计教学过程,一步步帮助和引导学生主动走进以自主学习、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共同体验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坚持在开展探究性学习中,集中精力,充分准备,精耕细作,扎扎实实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请问古诗草是什么代诗人谁写的?
唐代白居易。 [古诗《草》]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又名《草》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韵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评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 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 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注释】本诗又题《草》。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简析】这首诗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作品,也是当时传诵的名篇。全诗结构严紧,格调清新,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点评】 此诗直观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