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作者,
今天给各位分享三国演义的作者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三国演义的作者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
1.刘备,蜀汉的开国皇帝,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少年孤贫,以贩鞋织草席为生。黄巾起义时,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成为异姓兄弟,一同剿除黄巾,有功,任安喜县尉,不久辞官;董卓乱政之际,刘备随公孙瓒讨伐董卓,三人在虎牢关战败吕布。后诸侯割据,刘备势力弱小,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几经波折,却仍无自己的地盘。赤壁之战前夕,刘备在荆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助,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占领荆州,不久又进兵益州,夺取汉中,建立了横跨荆益两州的政权。后关羽战死,荆州被孙权夺取,刘备大怒,于称帝后伐吴,在夷陵之战中为陆逊用火攻打得大败,不久病逝于白帝城,临终托孤于诸葛亮。 2.张飞(?-221),张飞与刘备、关羽在桃园结义,张飞排第三。五虎大将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葭萌关夜战马超,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刘备入川以后拜本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221年为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因鞭挞士卒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55岁。 3.关羽(?-220),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其后与张飞一起追随刘备。曾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佗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58岁。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 4.诸葛亮,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抚养长大,后因徐州之乱,避乱荆州,潜心向学,淡泊明志。后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刘备伐吴失败,受托孤于永安,辅佐幼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先后五次进攻魏国,在治国、治军等方面发挥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阵图”,造损益连弩、木牛流马,与名将司马懿、张郃等交锋,屡操胜算,一次北伐时采取分兵屯田之策,与司马懿大军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岁,谥曰忠武侯。其“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和怀念。 5.曹操是西园八校尉之一,曾只身行刺董卓,失败后和袁绍共同联合天下诸侯讨伐董卓,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一生中先后战胜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张鲁、马超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在南下讨伐江东的战役中,曹操在赤壁惨败。后来在和蜀汉的汉中争夺战中,曹操无功而返。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封曹操为魏武皇帝。 6.孙权简介(182-252)孙权19岁就继承了其兄孙策之位,力据江东,击败了黄祖。后东吴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击溃了曹操军。东吴后来又和曹操军在合肥附近鏖战,并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杀死关羽、大破刘备的讨伐军。曹丕称帝后孙权先向北方称臣,后自己建吴称帝,迁都建业。 252年,孙权病逝,终年71岁。 7.周瑜 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于袁术麾下初崛起时曾随之扫荡江东。后来回去镇守丹阳。袁术心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投奔孙策,为中郎将,孙策相待甚厚,又迎娶有「国色」之称的二乔,成为连襟。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为中护军,执掌军政大事。赤壁大战期间,力主拒曹,而指挥全军在乌林迎击曹军取得胜利。赤壁大战之后,周瑜谏议孙权将刘备安抚在吴郡,以美女和玩物消磨其意志,但孙权未采纳。孙权后来采纳周瑜的谏议,拟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然后消灭曹操,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孙权曾为其素服吊丧。周瑜性情开朗,气度宽宏,深得维恩显着。精通乐律,即使在醉酒时也能听出音律的错误。
三国演义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 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扩展资料 罗贯中的一生都处在乱世之中,他对中国周期性的大浩劫给民众带来的痛楚、对生产力和文明的巨大破坏有清晰的认识和切身的体察。他出的“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对中国历史上治乱循环的精确概括。 蒙古人灭宋并建立起疆域十分辽阔的大帝国,但元帝国未能解决外来政权华夏化的瓶颈,安稳的日子不长,很快就陷入了大动乱。 元末农民大起义即史称的“红巾起义”爆发于至正十一年,而在此之前,为大起义做思想、组织上准备的明教、弥勒教、白莲教早就在民间流行多年,至元四年(1338年),彭和尚、周子旺在袁州起义,起义农民5000余人,“背心皆书佛字”。 到了至正初,小规模的起义、暴动已遍及全国,仅京南一带的起义即达300余起。 罗贯中就是在这种大动乱的环境中长大,当1351年刘福通为首的红巾军在颍州举起义旗后,徐州的芝麻李、彭大、濠州的郭子兴等接连起事;长江流域的彭莹玉、徐寿辉等人也借用红巾军的名号起事。 一时间全国各地出现隋末“十八路反王,三十六路烟尘”的景象。红巾起义几乎是汉末黄巾起义、隋末瓦岗寨起义的重复或翻版。 此时正值弱冠之年的罗贯中怎么可能置身度外?他一定在观察时局,在寻找机会。他的故乡山东东平及以南的运河两岸地区,正是起义军和官军交战的重点区域。这或许是罗贯中长期滞留在江南的重要原因。 兵燹所过,往往玉石俱焚,在战争中命运最惨的总是普通的老百姓。据葛剑雄主编的六卷本《中国人口史》记载西汉末年的大乱全国人口从6000万降到3500万;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引起的动乱全国人口再从6000万降到2300万;隋唐之际的大乱,总人口由6000万降到2500万;宋元之际的大乱,宋、金、西夏等组成的中国地区总人口1.45亿降到7500万。 而罗贯中亲身经历的元明之际的大乱,全国人口从9000万降到7160万。曹操诗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一再出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罗贯中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还有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国演义作者是明朝小说家罗贯中。 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全书着重描写了公元三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三十多种。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也就是现在人们看到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 在对三国态度上,尊刘反曹是民间的主要倾向,而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和皇室正统思想,尽管这些旧有观点已不容于今日。 清人毛氏父子批改《三国演义》时,把明代流传下来的版本中不实讥望、怪力乱神之处删除勘正。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称“因为三国的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 而且三国时代的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底材料。”而书中亦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三国演义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 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刘备则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而当中的战争,手法多样,读者往往感到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被认为是波澜起伏、跌宕跳跃,使人读来惊心动魄,将史书上所没有的情节描写得十分细致。 不过,前33回写了从桃园结义到曹操统一北方的24年,71回半写了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死于五丈原的27年,而以后的46年只用了15回半就草草收场。 由于《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流传范围、影响程度,都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独一无二的,这就造成了普通民众,甚至一部分专家学者对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也就是小说所描述的历史时期的概况、事件、人物缺乏正确的常识。 从某种程度上说,小说《三国演义》的内容在国人心目中已经占据了真实历史的地位,这种现象在电影、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应。民间也一直对这类现象有不少争论。当代阴阳易辨派创始人高煜翔评价三国演义书“男儿不展凌云志,枉负今生八尺躯。” 非凡的叙事才能,全景式的战争描写,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浅近的文言,构成了《三国演义》的主要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