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庆节手抄报,
今天给各位分享中国国庆节手抄报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国庆节手抄报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关于国庆手抄报内容,50字左右
怎么做国庆节手抄报文字内容?进来教会你
小学国庆节手抄报内容50字左右
秋高气爽之际,我们迎来了祖国母亲诞生62周年纪念日,天红艳艳的,人人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国庆放假期间,我走出家门,啊!林荫道上,超市里,到处都热闹一片,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 我随着一阵热闹声,来到了公园。公园里,到处都挂满了灯笼。我被一阵锣鼓声吸引了,走前一看,一群穿红衣服的老奶奶正在欢歌劲舞呢。远处,一群大人们正围成一团打牌,如果输了,则要唱歌,诵诗。小孩子们玩着游戏,也不忘把垃圾扔进垃圾箱里。国庆期间,大人、小孩和老人们耶一同为祖国庆祝呢! 傍晚728分,更是热闹。黄金广场上空,烟花冲天而起,像梅花那样绽放,一朵又一朵;像星星那样飘洒,一颗又一颗;像高粱叶那样舒展,一片又一片。有的烟花直冲云霄,马上绽放;有的烟花久久停留,迟迟不肯离开。一朵又一朵的烟花绽放,人们在地上喝彩,真是天上烟花万万千,地上喝彩冲云天啊! 夜晚,真是灯的海洋。灯光时时变换着颜色,飞龙塔金黄一片,真想沙漠里的金字塔啊!桥上挂着灯笼,被灯光一照,真像一条彩色的长龙啊!使我们应接不暇,分不清是房在变,还是色在变。 国庆节喜气洋洋,象征祖国盛世太平,国泰明安!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科技越来越发达!
国庆节手抄报内容100字
1、国庆节的由来10月1日是我国的国庆节,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国庆节呢?因为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转变。1949年9月的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节。 2、国庆节纪念活动国庆节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1949年10月1日,这个日子在许多中国人的印象中是十分重要的。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后来,当50年、60、70年国庆纪念日时,我国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其规模之大震惊了全世界。 3、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 4、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 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国旗的整个图案,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红色表示热烈,象征革命,祖国大地似红霞一片;配 以黄色五星,显得光明灿烂;五星呈黄色,还有象征中华民族属黄色人种之意,以表民族的特征。旗面左上方缀着的五颗黄色五角星,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所包括的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关于国庆节的手抄报内容
国庆节手抄报内容 中国国庆节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又称十一、国庆节、国庆日、中国国庆节、国庆黄金周。中央人民政府宣布自1950年起,以每年的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日子,即国庆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成立以来,在国庆庆典上共进行过14次阅兵。分别是1949年至1959年间的11次和1984年国庆35周年、1999年国庆50周年、2009年国庆60周年的三次。 国庆节由来 国庆节意义 国家象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是国家的一种特征,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功能体现 国庆这种特殊纪念方式一旦成为新的、全民性的节日形式,便承载了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国庆日上的大规模庆典活动,也是政府动员与号召力的具体体现。 基本特征 显示国家力量、增强国民信心,体现凝聚力,发挥号召力,即为国庆庆典的三个基本特征。 庆祝国庆简短诗歌 1、《国庆》 举国上下庆国庆, 遥想当年战鼓惊。 全国人民齐祝兴, 皆出儿女爱国心。 2、《国庆有感》 红旗随风舞翩翩, 灯光溢彩映亮天。 举国同庆数十载, 千家万户齐开颜。 3、《庆祝国庆》 礼炮声声震天下, 五星红旗似彩霞。 光辉历程世瞩目, 神州大地遍地花。 改革开放扬起帆, 祖国跃上千里马。 今日再展战洪图, 灿烂前景世人夸。 视如今, 风雨过后更神气。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