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层中最大的风暴是?热带风暴,台风,飓风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生活常识 2023-05-07 13:38生活常识www.pifubingw.cn

今天给各位分享对流层中最大的风暴是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对流层中最大的风暴是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问几个大气层的问题,请进。

看完这些资料,也许就能够知道你的问题了 大气的形成 原始大气阶段 大约在50亿年前,大气伴随着地球的诞生就神秘地“出世”了。也就是拉普拉斯所说的星云开始凝聚时,地球周围就已经包围了大量的气体了。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当地球形成以后,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进而引起能量的转换。这种转换对于地球大气的维持和消亡都是有作用的,再加上太阳风的强烈作用和地球刚形成时的引力较小,使得原始大气很快就消失掉了。 次生大气阶段 地球生成以后,由于温度的下降,地球表面发生冷凝现象,而地球内部的高温又促使火山频繁活动,火山爆发时所形成的挥发气体,就逐渐代替了原始大气,而成为次生大气。次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甲烷、氮、硫化氢和氨等一些分子量比较重的气体。这些气体和地球的固体物质之间,互相吸引,互相依存。气体没有被地球偌大的离心力所抛弃,而成为大气的第二次生命枣次生大气。 今日大气阶段 随着太阳辐射向地球表面的纵深发展,光波比较短的紫外线强烈的光合作用,使地球上的次生大气中生成了氧,而且氧的数量不断地增加。有了氧,就为地球上生命的出现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温床”。经过几十亿万年的分解、同化和演变,生命终于在地球这个襁褓中诞生了。原始的单细胞生命,在大气所纺织成的“摇蓝”中,不断地演变、进化,终于发展成了今天主宰世界文明的高级人类。今天的大气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如此一个“美满的家庭”。 今天的大气虽然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但主要成分是氮,是氧,还有一些其它的气体,但数量则极其微小的。今天的大气之所以形成这种情况,是由于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 关于今天的大气成分为什么是这样?它们是怎样长期演化来的,目前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今天的大气就是从地球原始大气演化而来的。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原始大气已经不存在了,现在的大气是由于地球内部火山活动所喷发出的物质演化成的。为了分析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和地球的左邻右舍(金星和火星)进行一下对比。根据探测资料,金星的大气成分主要是碳酸气,它的下部主要是二氧化碳,还有少量的氧、氮、碳、氖、氦、水汽,上部有原子状态的氧。火星的大气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还有些氨(NH)、氢、氧、水汽等物质。那么是不是以前的大气也是这样的呢?作为一个问题可以这样考虑。 假如地球原始大气也是以碳酸气为主的话,那么为什么和今天以氮和氧为主的成分不一样?假如地球大气主要是火山喷发出来的,根据现在火山喷发的资料来看,火山喷发物质中主要是水汽,占81%,二氧化碳占10%,还有氮、硫等等,但没有游离状态的氧。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原始大气来看,还是从火山喷发气体中的这些成分都很少。而且大气中自从有了自由氧,才可能有臭氧的形成。有了氧,原始大气中的一氧化碳,经过氧化成为二氧化碳,甲烷经氧化成为水汽和二氧化碳,氨经氧化成为水汽和氮,因而二氧化碳才占优势。 二氧化碳在初始大气中占的分量很大,由于光合作用的发展,碳大量的被用来构成生物体,一部分碳溶解于海洋,成为海洋生物发展的一种物质。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较多时,溶解到海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就相对增多。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二氧化碳的浓度在增大。但在二氧化碳浓度增大的,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结果也不可能使二氧化碳的浓度过分地增大,一定有一部分要溶解到水体中去。 再一个成分就是氮。现在大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氮,但从原始大气中或火山喷发气中来看,氮的成分是很少的,只有百分之几。而现在氮的增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氮的化学性质很不活跃,不太容易同其他物质化合,多呈游离状态存在;另一方面,氮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氮的溶解度仅相当于二氧化碳的七分之一,所以它大多以游离状态存在于大气中,由于二氧化碳的减少,初始水汽又大部分变成液态水,成为今天的水圈,相对来说,氮和氧的比例就增多了,所以今天氮有这么多,是和氮本身的特性有关的。,氮也进行着循环,一些根瘤菌可以吸收氮,使得一部分氮参加到生物循环里去,这些物质在腐烂分解后,又放出游离的氮;也有一小部分氮进入到地壳的硝酸盐中。氮虽参加循环,但大部分呈游离状态存在,相对来说,它的数量在增多,以致成为大气的主要成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现在的大气成分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是和水圈、生物圈、岩石圈进行充分的物质循环的结果。可以说,这几个圈层是相互联系,互相渗透的一个整体。第二,现在的大气成分还在不断的进行着循环过程之中,而且这个过程基本是平衡的,稳定的,在短时期内不是会有明显变化的

关于大气层问题

大气层由下而上是对流层 下界 0公里 上界 8-18公里平流层 下界 8-18公里 上界 50-55公里中间层 下界 50-55公里 上界 80-85公里电离层 下界80-85公里 上界 800公里散逸层 下界800公里 上界约 3000公里(有说1000km的,还有更多的) 飞船升空主要考虑的是受地球引力问题。,只要到达某一高度,载人飞船受地球引力影响不大,就近似的说飞船飞出了大气层了。 引力大小可以看不同高度的气压值。注意右侧的纵坐标。 希望对你有帮助。

龙卷风与台风的区别

龙卷风和台风的具体区别 1、龙卷风是小尺度天气系统,台风是大尺度天气系统。 2、龙卷风可以顺时针旋转,也可以逆时针旋转,北半球台风只能逆时针旋转。 3、龙卷生命史只有几小时,台风则为几天—十几天。 4、龙卷风力比台风更大,破坏力更强,但破坏范围小。 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涡旋的现象,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影响范围虽小,但破坏力极大。 龙卷风经过之处,常会发生拔起大树、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物等现象,它往往使成片庄稼、成万株果木瞬间被毁,令交通中断,房屋倒塌,人畜生命和经济遭受损失等。 台风是赤道以北,日界线以西,亚洲太平洋国家或地区对热带气旋的一个分级。 扩展资料 龙卷风的形成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大气的不稳定性产生强烈的上升气流,由于急流中的最大过境气流的影响,它被进一步加强。 (2)由于与在垂直方向上速度和方向均有切变的风相互作用,上升气流在对流层的中部开始旋转,形成中尺度气旋。 (3)随着中尺度气旋向地面发展和向上伸展,它本身变细并增强。,一个小面积的增强辅合,即初生的龙卷在气旋内部形成,产生气旋的同样过程,形成龙卷核心。 (4)龙卷核心中的旋转与气旋中的不同,它的强度足以使龙卷一直伸展到地面。当发展的涡旋到达地面高度时,地面气压急剧下降,地面风速急剧上升,形成龙卷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龙卷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台风

台风、飓风、龙卷风什么区别?

台风的起名(知识) 为了区分热带气旋,有必要给它们单独取个名字。最早是根据热带气旋的位置(主要是热带气旋中心所处的经纬度)来区分热带气旋,这种办法相当麻烦,往往难如人意。直到19世纪初叶,一些讲西班牙语的加勒比海岛屿根据飓风登陆的圣历时间命名飓风。例如,侵袭波多黎各的三个飓风1825年7月26日的圣大安娜,1876年和1928年9月13日的圣费里佩。据报道,19世纪末,澳大利亚预报员克里门·兰格用他讨厌的政客的名字为热带气旋命名。后来,军事部门根据英文单词的首字母顺序(ABLE, BAKER, CHARLIE等)来命名热带气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人用女性的名字给热带气旋命名。20世纪70年代末,应美国女权运动组织的要求,扩充了命名表,改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命名。在口语和书面交流中,特别在警报中,人们逐渐接受了使用命名表的优点。名字应当简短、通俗、易记,便于向热带气旋威胁区的千百万群众传递信息,以避免同一地区面临一个以上热带气旋影响时出现混乱状况。这种做法不久便在西半球被广泛采用。 20世纪70年代,所有热带气旋易发区都已使用命名系统。70年代末以后,在世界气象组织各区域热带气旋委员会协调下,热带气旋的命名走向国际化。在大多数区域,热带气旋命名表(通常是交替使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由该区域的热带气旋委员会制定,热带气旋委员会更重要的任务是促进和协调本地区的热带气旋减灾行动。各区域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通常由指定的气象中心负责按字母顺序依次为热带气旋命名。有的地区命名表循环使用,有的地区时常制定新的命名表,还有的地区命名表用完后再从头开始使用。如果某个热带气旋声名狼藉,比如造成了严重伤亡或带来巨大财产损失,则将该热带气旋的名字从命名表中剔除,代之以同性别的另一个名字,并且第一个字母要相同。有的区域用4位数字来命名热带气旋,前2位数字为年份,后2位数字为热带气旋在当年的的顺序号,有的还加上地理指示码,例如1991年孟加拉湾的第1个热带风暴命名为BOB 9109(BOB为英语孟加拉湾的缩写,Bay of Bengal)。而1990年的第25个台风则命名为9025。有些国家制定了供本国使用的命名表,比如美国制定了西北太平洋和中北太平洋命名表,菲律宾也制定了西北太平洋台风命名表。关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使用的西北太平洋台风命名也常被该区域其它国家采纳。 台风委员会的成员大部分来自受台风影响的国家及地区。多年以来,台风委员会有一个为台风编号的制度,即由东京区域专业气象中心-台风中心负责对达到热带风暴强度的热带气旋进行编号。根据台风委员会第31届会议的决议,从2000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热带气旋命名方法。该方法将用于台风委员会成员向国际社会发布的公报中。也供各成员用当地语言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使用。台风委员会仍将继续使用热带气旋编号。 我国一直采用热带气旋编号办法,对发生在经度18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面上的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到8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按其生成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如9608号热带风暴即是1996年在上述海域生成的第8个热带气旋,当它发展成为强热带风暴时,就称为9608号强热带风暴,继续发展成为台风时,就称为9608号台风。,当它又衰减成热带风暴时,它又称为9608号热带风暴了。当热带气旋衰减为热带低压或变性为温带气旋时,则停止对其编号。 从2000年1月1日起,我国中央气象台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除继续使用热带气旋编号外,还将使用热带气旋名字。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 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中国香港举行的台风委员会第30届会议决定就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名字的建议展开研究,并指派台风研究协调小组(TRCG)研究执行的细节。经过一年的努力,TRCG提出了关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的建议。1998年12月1日至7日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台风委员会第31届会议经过热烈讨论,同意TRCG提出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方案,决定新的热带气旋命名方法从2000年1月1日开始执行。 台风委员会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日本、老挝、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和越南提供。 台风委员会命名表将用于通过国际媒体以及向国际航空和航海界发布的预报、警报和公报中,也供各成员用当地语言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使用。这将有助于人们对逐渐接近的热带气旋提高警觉,增加警报的效用。台风委员会仍将继续使用热带气旋编号。 为避免一名多译造成的不必要的混乱,中国中央气象台和香港天文台、中国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台经过协商,已确定了一套统一的中文译名。从2000年1月1日起,中央气象台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除继续使用热带气旋编号外,还将使用热带气旋名字。2000年的第1号热带气旋名字为“达维”,由柬埔寨提供。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台风)命名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而热带气旋是指热带地区形成的一种低压。它不断旋转,并伴随着大风和强降雨天气。热带气旋按其中心附近风力大小划分为4种类型中心风力在7级和7级以下的称热带低压,8到9级称热带风暴,10到11级称强热带风暴,12级和12级以上称台风。这4种类型热带气旋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相互转化。 根据台风委员会1998年12月1日至7日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31届会议的决议,从2000年1月1日起,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对西北大西洋和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进行命名,旨在帮助人们对热带气旋提高警觉,增强警报效果。,保留原有热带气旋编号。该方法将用于台风委员会成员向国际社会发布的公报中。也供各成员用当地语言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使用。 第31届台风委员会通过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日本、老挝、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和越南等14个成员提供(每个成员提供10个名字)。这140个名字分成10组;每组里的14个名字(每个成员提供1个名字),按每个成员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命名表按顺序、循环使用。 根据规定,一个热带气旋在其整个生命过程中无论加强或减弱,始终保持名字不变。这些名字大都出自提供国和地区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等。中国提供的名字是“龙王”、“玉兔”、“风神”、“杜鹃”、“海马”、“悟空”、“海燕”、“海神”、“电母”和“海棠”。 台风在危害人类的,也在保护人类。台风给人类送来了淡水资源,大大缓解了全球水荒。一次直径不算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30亿吨降水。,台风还使世界各地冷热保持相对均衡。赤道地区气候炎热,若不是台风驱散这些热量,热带会更热,寒带会更冷,温带也会从地球上消失。一句话,台风太大太多不行,没有也不行。

台风是怎样形成的?减弱为热带风暴又是怎么回事?

据国际气象组织规定,于北太平洋西部及南中国海发生的热带气旋,分为五级。各地向外公布的分级和名称有时略有不同。 因为海洋上可能出现多个台风,美国军方在关岛上设置的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现已移至夏威夷),在二战时习惯给各台风取名字。最初的名字全为女性,后来在1979年加入男性名字。2000年起,台风的命名改由国际气象组织中的台风委员会负责。现在西北太平洋及南中国海台风的名字,由台风委员会的14个成员(中国、朝鲜、韩国、日本、柬埔寨、越南等)各提供10个名字,分为5组列表。 实际命名的工作则交由区内的日本气象厅(东京区域专业气象中心)负责。每当日本气象厅将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热带气旋确定为热带风暴强度时,即根据列表给予名字,并给予一个四位数字的编号。编号中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热带风暴在该年生成的顺序。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号热带风暴(当其达到强热带风暴强度时,称为第12号强热带风暴;当其达到台风强度时,称为第12号台风),英文名为KROVANH,中文名为“科罗旺”;0313即2003年第13号热带气暴,英文名为DUJUAN,中文名为“杜鹃”。台风中文名字的命名,是由我国气象局与香港和澳门的气象部门协商后确定。 参考资料 http:news.sina.com.cno2005-07-1808426461160s.shtml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