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兵是什么官?清朝总兵是啥官
今天给各位分享总兵是什么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总兵是什么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明朝的总兵都很狂,那么总兵到底是多大的官
明朝的总兵分好几种,最大的是总镇总兵,明朝全国的总镇总兵编制,有二十人,一般总兵都是朝廷封的,不过也有例外,小说鹿鼎记里提到过的毛文龙,就是毛东珠自己说的,家父是皮岛总兵毛文龙,就是一个岛总兵,和其它总兵不一样,毛岛主的地盘是自己抢来的。
明清时代的总兵到底是多大的官,你可知道
14世纪-17世纪初之明朝时期,总兵为无品级之武官官名,其统辖兵士、编制定员、位阶皆无一定,通常为公侯或地方都督兼任。清朝之后,军权归为各省巡抚提督之文官,而听从巡抚提督之总兵武官则改为正二品,视驻地,统辖兵员多寡相差甚多,大约于一万五千名至数百名之间。,清朝于全中国设有总兵定员83名, 其中,陆路总兵约占70名,水路则为13名,统辖中国十八省614防营约63万兵力。 就台湾而言,20世纪之前,台湾总兵受台湾道节制,统辖部队称台湾镇,官衔亦称台湾镇总兵,人数则在一万名至一万五千名左右。 清代总兵为绿营兵正,官阶正二品,受提督统辖,掌理本镇军务,又称“总镇”。其直接统辖的绿营兵称“镇标”。清初,总兵无定品,系左右都督、同知各衔,乾隆十八年(1735),始定品秩。京师步兵营有左、右翼总兵,为步兵统领佐官,清末,北洋海师亦有左、右翼总兵,各统铁甲舰为领翼队长。 明朝末年,总兵是明朝的高级将领,全国不过二十人左右,用今天的话说,相当于军区司令员。权力是非常大的。
明清时期设三司,“三司”指的是什么?
明朝三司 明朝的“三司 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查使司,督指挥使司主要是加强皇权! 都指挥使司为明代地区军事总机构,长官有都指挥使1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2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4人(正三品),其属有经历司经历(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断事司断事(正六品)、副断事(正七品)、吏目各1人。司狱司司狱(从九品),仓库、草场、大使、副使各一人。行都指挥使司,设官与都指挥使司同。长官之中有一人统司事,称掌印,简称都司,位次在布、按两司之上。《明史??职官志五》说“都司掌一方之军政,各率其卫所以隶于五府,而听于兵部。” 卫指挥使司设官与京卫同。外卫皆统于都司及行都司。卫以下为千户所,千户所又辖百户所。千户所有正千户1人(正五品),副千户2人(从五品),镇抚2人(从六品)。其属吏目1人。千户所辖百户所10个,共有百户10人(正六品),总旗20人,小旗100人。刑狱则归镇抚掌管。凡卫所皆隶于都司,而都司又分隶于五军都督府。自卫所以下,其官兵多世袭,这是明代特殊制度之一。 都督府的都督名称后来变为空头的官阶,而统兵之官则须别加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等名目。《明史??职官志五》“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领班、备倭等名。凡总兵、副总兵一职均须有公、侯、伯、都督爵衔者充任。其总兵挂印称将军者,云南曰征南将军,大同曰征西将军,湖广曰平蛮将军,两广曰征蛮将军……其在蓟镇、贵州、湖广、四川及儹运淮安者,不得称将军挂印。宣德间,又设山西、陕西二总兵。嘉靖间,分设广东、广西、贵州、湖广二总兵为四,改设福建、保定副总兵为总兵,又添设浙江总兵。万历间,又在临洮、山海增设总兵。至明代末年,总兵官增置繁多,不可胜记。总兵在明代本为无品级之差委,至清代则为正二品的正规武职。 ,还有军民府、土州、土县,其官员设置,与府、州、县制相同。 据何先生介绍,掌管天津卫的最高官员就是天津卫指挥使,一位正三品的军事长官。何教授说,明朝中央机构在初期设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但这些基本上属于荣誉称号而非实授。处理具体政务的是中央设立的中书省,左右丞相总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事务。到1380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及丞相制,分中书省及丞相权力归属六部,由六部尚书(相当于各部的部长)直接对皇帝负责分理国家诸事。还设有具备司法功能的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纪检部门的都察院等一些职能部门。 在地方上,明朝在各省设立布政司,左、右布政使各1人,是本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提刑按察使1人,负责司法之事;而本省军事防务的责任就落到了都指挥使肩上。可谓是三司权责分明。
明清时代的“总兵”到底是多大的官呢?
总兵,也称为“总官兵”,在明清时代是武将的官名,“总兵”到底有多大的权力,属于多大的官,在不期也完全不同。 明朝初建的时候,总兵没有品级,不是常设官职,只有战争出现之后,才由朝廷任命。朱元璋建立明朝时,为了保障权力集中,当时不仅仅设立兵部,而且还有五军都督府,在日常的军事行动中,五军都督府对军队无调遣权,而兵部虽然在军队中虽有任免、升调、训练之权,但不统兵。 朱元璋的这种设定就有点类似“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格局,也就是说日常兵部主管军队事务,军队的发展和建设则由五军都督府来进行,一旦发生战争则由皇帝派人来主导战争,派来的那个人担任的职务就是总官兵“,也就是”总兵“。 故而名初的总兵是没有品级,属于战争年代临时安排,不过能担任总兵的人都是有一定身份地位,如建文二年,命李景隆为平燕将军,充总兵官;明成祖即位,命何福佩征虏将军印,充总兵官。 明朝总兵的地位并不似一成不变,到明朝中后期,朝廷为了加强军队的战斗力,就让总兵直接带领军队,并参入到军队的训练,这样总兵基本都是固定官职。如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屡建奇功,后来朝廷让他北上,任命为总官兵,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地,考虑到总官兵是没有品级的职务,又让他担任右都督。 明朝末期总兵的权力就更大了,总兵成为了武将最高的职位,吴三桂就是辽东总兵。此时的总兵就是掌握一方的大员,都是手握几十万大军,相当于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清朝之后虽然也设有总兵,清朝的总兵与明朝完全不是一个性质,清朝的总兵不过是地方上带兵的人,在每个地区都有,职位位于巡抚和提督之下。 清朝的提督是负责统辖一省绿营(汉人部队)的最高武将,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为从一品。总兵位于提督之下,权力自然更小,品级为正二品,管理一个军镇的事务,统辖兵员多寡相差甚多,大约一万五千名至数百名之间,相比起明朝的总兵,动辄统兵十几万还是有差距。 总体而言,总兵的官职和权力大小一直处在变化中,在明初属于前线部队统帅,一般都是位高权重的人担任;在明末则直接为地方大员,成为了武将的最高职位;清朝总兵的地位则一落千丈,仅仅是省内军区的一个下属,为从二品。
清朝的将军、都统、提督、总兵都是什么官职?
清朝的将军、都统、提督为从一品武职外官。 总兵为正二品武职外官。 清朝将军以驻防地名为号,乾隆朝定制为14位,即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绥远将军、江宁将军、 成都将军、西安将军、宁夏将军、荆州将军、杭州将军、福州将军、广州将军。 其中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五大辖区内因为不设巡抚、总督职位,可以称之为边疆将军,是为本区最高军政长官。 内地驻防将军与本地行政长官督抚还有绿营各成系统,互不统属。但若会同奏事,则列名于总督之前,以示尊崇,但就实际权力来说还是总督与巡抚的权力大。 其中伊犁将军比较特殊,为正一品武官,统辖地域很是辽阔,军队也众多,受其节制的官员也相当多,在驻防将军中权力差不多是最大的,1884年新疆建省后,伊犁将军权力受到压缩,只负责伊犁和塔尔巴哈台的防务和军政。 清朝还有抚远大将军一职,并非属于固定官职,遇有大战事才会任命于人,相当于前线领兵作战的最高统帅。 一般担任抚远大将军的不是皇帝的兄弟和子嗣就是皇帝绝对信任的大臣。比如说康熙末年的大将军王胤?,雍正帝时期的年羹尧。 都统是清朝时全国各地“驻防八旗”的最高长官,满语为固山额真。主管八旗军队,镇守军事要地,兼管驻防地区的民政事务。在有驻防将军之处,一般设有副都统为正二品官职,满语为梅勒章京。 提督统辖一至两省陆路或水路官兵。掌绿营军队,共12名陆路提督,3名水师提督。职能与驻防将军类似,一般编制内提督也就是二十多人。 清朝总兵为绿营兵正,受提督统辖,掌理本镇军务,又称“总镇”。清初总兵无定品,乾隆年间始定品轶,为正二品,编制内的总兵只有83人,提督与总兵是汉人武官在清代能出任的最高职位。 晚清平定太平天国以后,因为损耗巨大国库空虚给不起赏赐,就发明了记名提督和记名总兵官职,只是虚职并非可以马上上任,只是记个名,清军中带记名提督头衔的人有五千多人,带记名总兵头衔的人有两万多人,已是泛滥成灾。 将军、都统、提督品级是相同的,并没有高下之分,提督一般都是汉人,在清朝实权较小,将军与都统对比,按所在八旗对比,如果都统是上三旗,将军是下五旗,那么都统地位高。 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