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和核裂变的区别?核聚变和核裂变有什么区别?
今天给各位分享核聚变和核裂变的区别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核聚变和核裂变的区别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核聚变与核裂变有什么区别?
核裂变与核聚变其实就是对核反应的一种分类方式,核裂变对应于重核分裂,核聚变对应于轻核融合。核裂变,又称核分裂,是指由较重的(原子序数较大的)原子,主要是指铀或钚,分裂成较轻的(原子序数较小的)原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 核聚变,又称核融合、融合反应或聚变反应,是将两个较轻的核结合而形成一个较重的核和一个很轻的核(或粒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由于太阳引力非常大,使得中心不断压缩,内核的温度高达1500万度。这样就产生了核聚变,即由四个氢原子聚变成一个氦原子的热核反应。 太阳的核聚变中每秒有400万吨的物质将转化为能量,产生的能量需要1000万年才能到达表面。由于质量过于庞大,这对于太阳来说几乎是微乎其微,所以它才能一直存在这么久。 扩展资料: 核裂变是在1938年发现的,由于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需要,核裂变被用于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武器——原子弹。 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就是来自核裂变产生的巨大能量(见下方解释)。战后,人们除了将核裂变用于制造原子弹外,更努力研究利用核裂变产生的巨大能量为人类造福,让核裂变始终在人们的控制下进行。核电站就是利用核裂变来发电的。 原子弹(Atomic bomb)是核武器之一,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 主要包括裂变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称为原子弹)和聚变武器(亦称为氢弹,分为两级及三级式)。亦有些还在武器内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轻元素,以增大辐射强度扩大污染,或加强中子放射以杀伤人员(如中子弹)。 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 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其中主要利用铀235(厬U)或钚239(厱Pu)等重原子核的裂变链式反应原理制成的裂变武器,通常称为原子弹;主要利用重氢(氘)或超重氢(氚)等轻原子核的热核反应原理制成的热核武器或聚变武器,通常称为氢弹。
核聚变和核裂变有什么不同?
核裂变是一个原子核分裂成几个原子核的变化。只有一些质量非常大的原子核像铀、钍等才能发生核裂变。这些原子的原子核在吸收一个中子以后会分裂成两个或更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放出二个到三个中子和很大的能量,又能使别的原子核接着发生核裂变……使过程持续进行下去,这种过程称作链式反应。 核聚变的过程与核裂变相反,是几个原子核聚合成一个原子核的过程。只有较轻的原子核才能发生核聚变,比如氢的同位素氘、氚等。核聚变也会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比核裂变放出的能量更大。太阳内部连续进行着氢聚变成氦过程,它的光和热就是由核聚变产生的。
核裂变和核聚变有什么区别?
一、概念不同 1、核裂变 核裂变,又称核分裂,是指由重的原子核(主要是指铀核或钚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 原子弹或核能发电厂的能量来源就是核裂变。其中铀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热中子轰击铀-235原子后会放出2到4个中子,中子再去撞击其它铀-235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 2、核聚变 核聚变(nuclear fusion),又称核融合、融合反应、聚变反应或热核反应。核是指由质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只有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下才能让核外电子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让两个原子核能够互相吸引而碰撞到一起,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 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如氦),中子虽然质量比较大,由于中子不带电,也能够在这个碰撞过程中逃离原子核的束缚而释放出来,大量电子和中子的释放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巨大的能量释放。 二、原理不同 1、核裂变 裂变释放能量是与原子核中质量-能量的储存方式有关。从最重的元素一直到铁,能量储存效率基本上是连续变化的,所以,重核能够分裂为较轻核(到铁为止)的任何过程在能量关系上都是有利的。如果较重元素的核能够分裂并形成较轻的核,就会有能量释放出来。 ,很多这类重元素的核一旦在恒星内部形成,即使在形成时要求输入能量(取自超新星爆发),它们却是很稳定的。不稳定的重核,比如铀-235的核,可以自发裂变。 快速运动的中子撞击不稳定核时,也能触发裂变。由于裂变本身释放分裂的核内中子,所以如果将足够数量的放射性物质(如铀-235)堆在一起,那么一个核的自发裂变将触发近旁两个或更多核的裂变,其中每一个至少又触发两个核的裂变,依此类推而发生所谓的链式反应。 这就是称之为原子弹(实际上是核弹)和用于发电的核反应堆(通过受控的缓慢方式)的能量释放过程。 2、核聚变 核聚变,即轻原子核(例如氘和氚)结合成较重原子核(例如氦)时放出巨大能量。因为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而核聚变是发生在原子核层面上的,所以核聚变不属于化学变化。 三、起源不同 1、核裂变 莉泽·迈特纳(Lise Meitner)和奥托·哈恩(Otto Hahn)同为德国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Kaiser Wilhelm Institute)的研究员。 作为放射性元素研究的一部分,迈特纳和哈恩曾经奋斗多年创造比铀重的原子(超铀原子)。用游离质子轰击铀原子,一些质子会撞击到铀原子核,并粘在上面,从而产生比铀重的元素。这一点看起来显而易见,却一直没能成功。 他们用其他重金属测试了自己的方法,每次的反应都不出所料,一切都按莉泽的物理方程式所描述的发生了。可是一到铀,这种人们所知的最重的元素,就行不通了。整个20世纪30年代,没人能解释为什么用铀做的实验总是失败。 从物理学上讲,比铀重的原子不可能存在是没有道理的。,100多次的试验,没有一次成功。显然,实验过程中发生了他们没有意识到的事情。他们需要新的实验来说明游离的质子轰击铀原子核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奥多想到了一个办法用非放射性的钡作标记,不断地探测和测量放射性的镭的存在。如果铀衰变为镭,钡就会探测到。 2、核聚变 核聚变程序于1932年由澳洲科学家马克·欧力峰(英语MarkOliphant)所发现。随后于1950年代早期,他在澳洲国立大学(ANU)成立了等离子体核聚变研究机构(FusionPlasmaResearch)。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核聚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核裂变
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区别
我们知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它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根据原子核变化情况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核裂变、核聚变和核衰变。 一、三种类型的概念 衰变指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为新核的变化过程。放出α粒子的衰变叫做α衰变;放出β粒子的衰变叫做β衰变。如 裂变指重核分裂成两个或几个质量相差不大的部分的过程。如 聚变指较轻原子核聚合成较重原子核的核反应过程。 二、三种类型的能量释放 由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可知,物体具有的能量跟它的质量之间存在着简单的正比关系,物体的质量和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原子核反应后的总质量小于反应前的总质量,则减小的质量将变为能量释放出来。在核的裂变、聚变和衰变中,由于有质量的损失,所以都有一定能量放出。,在单位时间、单位质量的核裂变、聚变和衰变中放出能量多少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衰变放出的最少,裂变放出的较多,而聚变放出的最多。如单位质量的氘核聚变是单位质量235U裂变所放出能量的4倍左右。 三、人类对三种类型中放出能量的利用 1、衰变能的利用 在目前人类发现的两千多种原子核中,绝大多数的原子核是不稳定的,它们在自发的、缓慢的变成新核的过程中放出能量。地球内部巨大的热能就是地球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由岩石中所含的铀、钍、镭等放射性元素衰变中释放的能量积累而来。地热是一种取之不尽、洁净的能源。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利用地热采暖、育种、发电等。 2、核的裂变能已被人类用之于军事、经济和科研等方面 其威力相当于两万吨TNT炸药。 目前,核能是世界能源中具有重要发展前途的能源之一。现在的核能主要是利用原子核的裂变能,重要的裂变材料有235U、239Pu、233U等。核能能量密集,核电站地区适应性强,运转费用低,收益大。,世界各国尤其发达国家竞相发展核电站。 3、核聚变能的利用 核聚变反应在宇宙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在太阳和许多恒星内部,温度高达100万度以上,在那里进行着激烈的核反应。太阳每秒中放出的能量约为3.8 1026焦耳,到达地球的仅约20亿分之一,但对我们人类的意义却非常大。一是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没有人类;二是我们利用的能源绝大多数来源于太阳。如石油、煤、天然气、水能、风能、生物能、沼气等。 人工核聚变已开始用在军事上,如氢弹,它的炸药为氘化锂,可以做得很大,它的TNT当量可达千万吨级。 现在,人类已力图使用人工核聚变作能源。,聚变反应放出的能量比裂变放出的能量大得多;,核聚变不产生放射性废物;,核裂变原料铀、钍等在地球上的储量据估计只能用几百年;而核聚变原料氘在地球上是取之不尽的,它广泛地存在于海水中。每克氘聚变可以放出105千瓦小时的能量,而地球表面海水存量是1018吨的数量级。所以海水中蕴藏的氘所能供给的聚变能是1025千瓦小时的数量级。按目前世界能源消耗率估计可以用几百亿年。可见,人类一旦解决利用核聚变能的技术难题,世界上的能源问题也就解决了。
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区别?通俗点
一、概念不同 1、核裂变 核裂变,又称核分裂,是指由重的原子核(主要是指铀核或钚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 原子弹或核能发电厂的能量来源就是核裂变。其中铀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热中子轰击铀-235原子后会放出2到4个中子,中子再去撞击其它铀-235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 2、核聚变 核聚变(nuclear fusion),又称核融合、融合反应、聚变反应或热核反应。核是指由质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只有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下才能让核外电子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让两个原子核能够互相吸引而碰撞到一起,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 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如氦),中子虽然质量比较大,由于中子不带电,也能够在这个碰撞过程中逃离原子核的束缚而释放出来,大量电子和中子的释放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巨大的能量释放。 二、原理不同 1、核裂变 裂变释放能量是与原子核中质量-能量的储存方式有关。从最重的元素一直到铁,能量储存效率基本上是连续变化的,所以,重核能够分裂为较轻核(到铁为止)的任何过程在能量关系上都是有利的。如果较重元素的核能够分裂并形成较轻的核,就会有能量释放出来。 ,很多这类重元素的核一旦在恒星内部形成,即使在形成时要求输入能量(取自超新星爆发),它们却是很稳定的。不稳定的重核,比如铀-235的核,可以自发裂变。 快速运动的中子撞击不稳定核时,也能触发裂变。由于裂变本身释放分裂的核内中子,所以如果将足够数量的放射性物质(如铀-235)堆在一起,那么一个核的自发裂变将触发近旁两个或更多核的裂变,其中每一个至少又触发两个核的裂变,依此类推而发生所谓的链式反应。 这就是称之为原子弹(实际上是核弹)和用于发电的核反应堆(通过受控的缓慢方式)的能量释放过程。 2、核聚变 核聚变,即轻原子核(例如氘和氚)结合成较重原子核(例如氦)时放出巨大能量。因为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而核聚变是发生在原子核层面上的,所以核聚变不属于化学变化。 三、起源不同 1、核裂变 莉泽·迈特纳(Lise Meitner)和奥托·哈恩(Otto Hahn)同为德国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Kaiser Wilhelm Institute)的研究员。 作为放射性元素研究的一部分,迈特纳和哈恩曾经奋斗多年创造比铀重的原子(超铀原子)。用游离质子轰击铀原子,一些质子会撞击到铀原子核,并粘在上面,从而产生比铀重的元素。这一点看起来显而易见,却一直没能成功。 他们用其他重金属测试了自己的方法,每次的反应都不出所料,一切都按莉泽的物理方程式所描述的发生了。可是一到铀,这种人们所知的最重的元素,就行不通了。整个20世纪30年代,没人能解释为什么用铀做的实验总是失败。 从物理学上讲,比铀重的原子不可能存在是没有道理的。,100多次的试验,没有一次成功。显然,实验过程中发生了他们没有意识到的事情。他们需要新的实验来说明游离的质子轰击铀原子核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奥多想到了一个办法用非放射性的钡作标记,不断地探测和测量放射性的镭的存在。如果铀衰变为镭,钡就会探测到。 2、核聚变 核聚变程序于1932年由澳洲科学家马克·欧力峰(英语MarkOliphant)所发现。随后于1950年代早期,他在澳洲国立大学(ANU)成立了等离子体核聚变研究机构(FusionPlasmaResearch)。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核聚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核裂变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