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果的来历?清明节吃青团来历
今天给各位分享清明果的来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清明果的来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青团是怎样由来的??
青团是江南地区一带的汉族特色小吃,青色的,用浆麦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现在店里做青团,有的采用浆麦草,有的采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绿叶蔬菜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当作春游食品。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李秀成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李秀成,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李秀成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李秀成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青团的由来?
大禹用疏导之法,使三江通流入海,太湖水位下降,水患得以平息,为种植冬小麦创造了条件,深得苏州人的爱戴。人们祭大禹都做精美的供品,清明节时正是冬小麦返青的时候,苏州人麦叶汁水和糯米粉做成了青团子,将青团子供在大禹治水墓碑前,以士不忘大禹治水之恩。久而久之,相沿成习俗。苏州人至今清明上坟仍以青团子作供品。青团子如果用野生的燕麦叶汁与糯米粉做,更是清香扑鼻。 李秀成吃青团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藏在村野,被清兵封锁没有食物,村民利用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清兵检查。李秀成吃了青团,又香又糯又顶饥且不粘牙。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无锡人为了缅怀淡泊权位、开拓江南的吴国始祖泰伯,每逢清明节前后,用糯米碾成粉,做成白团,用青麦叶打成汁,做成青团,统称青白团子,(青白两团表示泰伯生前一清二白)。青白团子有肉馅、菜馅、豆沙馅三种。(馅俗称瓤。指泰伯三让王位)。
清明果怎么让它颜色更绿?
清明果就是我们常说的青团、艾草团子、艾粑粑等等。可能很多人会奇怪,外面买的团子都是翠绿翠绿的,为什么自己做的不会呢~ 想要颜色好看,煮艾草的过程很重要,来看看怎么做清明果。 清明果食材 艾草、食用碱、糯米面粉、白面粉、白砂糖、黑芝麻、馅料、食用油 做法 1、艾草清水洗净,挑出新鲜艾叶加适量食用碱入水煮3分钟捞出(食用碱是关键,可以去涩味,又让颜色保持翠绿); 2、放入榨汁机中,加入少量清水榨成糊; 3、将糯米面粉和白面粉按照2:1的比例放入艾草糊中,加适量白砂糖和猪油,用手抓拌均匀揉成光滑面团; 4、面团分成小份搓圆,压平,在里面放上我们想吃的馅料,然后封口揉圆,开口朝下垫上油纸; 5、锅中的水烧开,把青团放在蒸笼上上锅,中火焖煮20分钟; 6、青团蒸好后取出,每一个上面刷一层食用油即可。 馅料可以买现成的红豆沙,也可以自己做咸蛋肉松馅或者花生芝麻馅,分享一下这两个馅料怎么做。 咸蛋肉松馅做法 1、生咸鸭蛋,蛋黄剥出来,将蛋清完全冲洗干净,然后放烤箱,上下管165摄氏度左右,烤10分钟,温度时间仅供参考; 2、将蛋黄捏碎,中间有白色硬心不要; 3、准备一个大点的容器,倒入肉松、倒入咸蛋黄、再倒入沙拉酱抓均匀揉成团。 花生芝麻馅 做法 1、花生仁放入烤箱(或空气炸锅或用锅炒)烤熟,去衣,放入一个加厚保鲜袋内,用擀面杖敲打成花生碎粒; 2、黑芝麻入锅炒熟(小火炒约8分钟); 3、花生碎粒、黑芝麻、白糖、红糖拌匀即可。
怎样做清明果又软又绿
1.到田间地头采摘新鲜的艾草(绵菜),摘去黄色小花,清洗干净。 2.这就是艾草(俗称绵菜),看仔细了,清明、端午时节田间地头野生的。到处都是。 3.将新鲜的艾草(绵菜)捣成菜汁,捣得越细越好。也可以煮熟再捣成汁。也可以用榨汁机打碎。
清明节的来历、以及习俗,还有,清明节吃什么?是吃鸡蛋还是吃青团?
从我国传统历法农历来讲,我们祖先把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气,称为节气。全年也由此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清明正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历书》中写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得名。”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相传春秋时代,晋文公重耳流亡他国时有一次饿倒,大臣介子推从腿上割下肉烤给重耳吃。历尽艰辛后,晋文公封赏了和他一起流亡的臣子,独忘了介子推。待人提起,晋文公内心十分不安,派人去请,介子推已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晋文公寻山无果,听进了一个馊主意放火烧山。没想到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没见介子推逃出来。火灭上山,赫然在一棵大柳树下,发现介子推和母亲竟抱树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便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晋文公前往柳树处祭奠介子推,那棵烧焦的柳树竟然复活,晋文公便把这一天定为了“清明节”。 清明习俗 1、祭拜与扫墓 扫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2、放风筝 每逢清明,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食俗——吃青团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