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姓氏的来历?欧的姓氏是怎么来的
今天给各位分享欧姓氏的来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欧姓氏的来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欧阳姓氏的来源??
欧阳姓出自姒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说,欧阳氏是夏朝君主姒少康的庶子无余,被封于会稽,这便是早期的越国。 越国传至无疆时被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名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今浙江省吴兴县),封为欧阳亭侯,于是他们便以欧阳为氏,其后代则称欧阳氏或欧氏。 欧阳姓以海鸟为图腾,郡望为渤海。 宋朝时,欧阳姓约有22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9%,排在第六十九位,为百家大姓之一,位列宋版《百家姓》复姓的第4席,人口总数居复姓首位。 当代欧阳姓的人口约88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7%,排在全国第一百四十九位。从宋朝至今1000年中,欧阳姓人口增长率呈下降的态势,这可能与欧阳复姓改单姓阳有关。 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省广州西部、湛江北部、河源、江西省彭泽县(彭泽县欧阳为欧阳“懿”后代,生七子,遂为彭泽县欧阳氏七庄,有10000人以上)、吉安、永丰、万载,湖北省枝江、荆州、潜江,这三省大约占欧阳姓总人口的80%。 分布于河南、陕西、四川、湖北等。湖南为当代欧阳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欧阳姓总人口的43%。全国形成了以江西、湖南为中心的欧阳姓聚集区。 现在,广东省欧阳氏宗人有居住在广州(从化),湛江(鸦翠)清远(连州),顺德均安。江苏省欧阳氏宗人有居住在丹阳西门外荻塘欧甲(司徒)、下坯欧甲(全州),金坛市直溪镇巨村村。 扩展资料 欧阳姓历史名人 1、欧阳询 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 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 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 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 2、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3、欧阳建 欧阳建,字坚石,冀州人,石崇之甥。西晋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年不详(据《鲁西南欧阳氏宗谱》载欧阳建生于二六九年),卒于晋永康元年,年三十余岁。 著有《临终诗》以及《言尽意论》,提出了古代唯物辩证观点。历任尚书郎、冯翊(今陕西大荔)太守,到赵王司马伦专权时,欧阳建想有所作为,欲立楚王,由是与司马伦有隙。 于是他与潘岳偷偷劝淮南王司马允诛杀司马伦,事泄,欧阳建全家不论老少都被斩首。临刑时,作诗文《临终诗》,甚哀楚。他曾提出“言尽意”的思想,否定语言不能表达事物的说法。 4、欧阳珣 欧阳珣(1081年——1127年),字全美,又字文玉,号欧山,学籍吉州庐陵,乡籍福建泉州晋江潘湖,欧阳詹之十世孙。他少聪而敏慧,稍长,就学于仁颖书院。 崇宁五年(1106年)丙戌与本邑储敦叙同登蔡凝榜进士,调崇安尉,有主簿者贫不妄取卒于官,欧阳珣倾囊以赈其行,人皆义之终。 丁父忧,珣立于灵堂前,其叶累百,人谓其忠孝两全。 5、欧阳瑾 欧阳瑾(1706~1780) 号予石,江西分宜松山防里人。少聪颖,出语惊人。清雍正十年(1732)乡试第二,次年中进士,任兵部主事,时年26岁。 以后40余年,一直在外做官,历任兵、刑、工、吏各部主事、郎中,太仆事、大理寺少卿,奉天府尹,顺天府尹,户部侍郎(正二品),仓场总督等职。 办事认真周密,清正廉洁,政绩卓著,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曾为之立传,称“中朝人士,莫不仰其清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欧阳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欧阳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欧阳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欧阳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欧阳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欧阳瑾
姓欧的来源?
一分钟了解姓的来源
欧氏家族历史
先秦时期,欧姓主要活跃于越国故地(浙江)沿海一带。汉晋时,欧姓族群开始向江苏、江西、福建一带迁徙。 唐宋时期,中原地区两次大规模移民,欧姓族群进入福建、湖南、两广地区。宋朝时,欧姓族群大约2万人,占当时人口的0.03%,全国姓氏排名在二百名以后。欧姓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江西、福建、一带。欧姓族最多的是湖南,约占当时欧姓族群的43%。 在宋元明的时期,欧姓族群开始大量向南迁徙,由此形成了以湖南为中心,向两广流动的新布局。在此期间,由于南越人大量汉化,欧姓族群的增长率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率。 明朝时,欧姓族群大约7万人,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0.08%,排在一百五十位以后。此时欧姓人口集中分布于湖南、两广,分布于四川,江都等地。其中湖南仍为欧姓第一大省,约占欧姓族群的28%。 明末清初,闽粤之欧姓赴台谋生,欧姓族群开始进入台湾,进而播迁东南亚及欧美各国。台湾欧姓现多居住在台湾的高雄市三民区、高雄县苓雅区、台北市、澎湖县马公、湖西、新北市及云林县斗南等地区。 自清末至当代,欧姓族群呈上升趋势,约占全国人口0.09%,总人口约113万,排名第134位。集中分布于,广东、湖南、四川,约占整个欧氏族群60%。 分布于贵州、重庆、广西、福建、台湾、海南、云南,约占整个族群29%。其中广东约占全部欧氏族群32%,为欧氏族群第一大省。 欧阳姓的台湾人多改为欧姓,因当时日本政府不喜欢台湾人的姓名在四字以上,以便区别日人与台人,复由于欧阳一姓中之阳字,认应避讳日本之太阳旗,乃强迫欧阳姓氏的台湾人改为单姓欧。后来抗战时金门新加坡被日军占据,两地的欧阳氏也同样被改姓。 扩展资料 欧姓源于姒姓,最早可追溯至4000年前的夏朝。据《姓氏考略》载 夏朝皇帝少康的庶子无余,被册封于会稽,以守大禹的祭祀。无余的后人后来建立越国,为诸侯国,另一支则流落在欧余山地区,成为欧冶氏。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时局动荡,越国加入到争霸序列中去。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在夫椒之战中灭越。十九年后越王勾践复国,通过卧薪尝胆,于473年灭掉吴国。自此,越国实力大增。至勾践第六世孙无疆为越王时对楚用兵,反被楚灭,无疆阵亡。楚灭越后改越地为江东郡,越余部分为许多小国散处于滨海地区,臣服于楚。 无疆的次子蹄被楚王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世以山南为阳,称欧阳亭侯。无疆的子孙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 到汉景帝时,西汉有欧姓一富商,乐善好施,深得皇帝赏识,赐姓为区,自此在欧姓族群中又分支出了区姓。故区姓、欧姓、欧阳姓源皆为同宗一脉,概不通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欧姓
欧氏家族来源于那里
欧 OU 一 姓氏源流 欧姓的起源有二 1 出自欧冶氏,与区同出于一个源流。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姓。有的去掉欠字为区姓。欧与区音同。 2 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省姓为欧,起源仍为这一支。 二 迁徙分布 欧姓望族居住在平阳(今天的临汾西南)。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平阳郡据《郡望百家姓》的记载,欧氏望出平阳郡。三国的时候魏国所置。在今天的山西临汾一带。 【堂号】 八剑堂春秋的时候有欧冶子善于铸造剑,越王请他铸了五把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后来,干将又为赵王铸造了三把剑(龙渊、太阿、工布),这八把剑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剑。 四 历史名人 1 欧道江长乐人,明代学者,博学多才,四方师事,从游者数千人。 2 欧冶子春秋的时候匠人,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 3 欧普祥元代起义军将领。 4 欧大任明代南京工部郎中,广东顺德人,嘉靖时期国子博士。学者王士贞称其为“广东五才子”之一。 5 欧宝东汉时期著名的孝子。平都人,而且性格开朗,为人豪爽. 6 欧容: 1981-?????? 欧氏系承无疆 家世源流悠久 欧氏,跟欧阳氏一样,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雪耻复国”的越王勾践的后裔。 关于欧氏的传自越王勾践,历来有关的姓氏古籍都已有过考证,《路史》所记载的“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以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详载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和《姓氏考略》上所说的“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换言之,欧氏和欧阳氏的得姓历史,算起来至少也已经在2000年以上,真是名符其实的源远流长。 这个家族的子孙尤其值得自傲的是,他们的家世源流,不但可以源源本本地推溯到春秋时代的越王勾践。而且,更可以遥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圣君夏禹;因为,先秦时期位于浙江的越国,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孙,那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之子所传。换句话说,不论是欧氏,抑是欧阳氏,都拥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家世源流。作为一个欧姓人还有什么比这份荣誉更值得自豪的! 区、欧、欧阳三姓同宗 在华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 在区、欧、欧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个姓氏,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氏为大欧。 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如果追溯上去,欧氏和欧阳氏的历史不只2400多年,还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践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因而姓“欧”或“欧阳”。 至于“区”姓始于何时,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 到了汉朝,欧氏族人欧安是一位富商,他乐善好施,深得人们尊敬,汉景帝很赏识他的为人。有一天,汉景帝对他说“卿才德兼备,何欠之有,应去欠为区。” 在封建时代,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荣誉,表示皇帝关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这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成为区安。从此,他的子孙便成为“区”氏族人了。《区渭泉祖家谱》提到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区渭泉祖家谱》又说,他们的始祖竹溪公于宋度宗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来。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实,不论是区氏、欧氏或欧阳氏,他们的祖先都是从中原,经过莆田,南下福建、广东各地。 不论在中国或海外华人当中,区、欧、欧阳三姓都是少数族群,相比之下,这三个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么众多。不过,他们的始祖越王勾践在历史上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勾践是春秋末年(公元前497—前465年)越国的国君,他是越王允常的儿子,曾被吴国战败,勾践向吴王夫差称臣求和,亲自到吴国伺候夫差,他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得到夫差的信任。另一方面,任用范蠡、文种等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势转弱为强。 与此,范蠡派越国美女西施到吴国去,迷惑夫差,使夫差迷恋女色而对国事松弛下来,吴国由强转弱,勾践把吴国灭掉。接着,他又在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在中国文学史上,欧阳修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北宋时代的欧阳修集文学家与史学家于一身,他是宋仁宗天圣年间的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早年他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王安石推行新法时,他曾上疏指陈青苗法的弊害。 欧阳修主张文章必须“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所写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风与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他的词婉丽,承袭南唐遗风。 欧阳修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单独撰写《新五代史》,并著有《欧阳文忠集》。 欧阳予倩(1889—1962)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位著名戏剧家兼演员。他是湖南浏阳人,1907年在日本参加春柳社。回国后倡导新剧运动,担任电影编导兼演京剧10多年。30年代,他主持广东戏剧研究所,40年代担任广西艺术馆馆长。1949年后出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并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和戏剧运动倡导人之一。他著有回忆录《自我演剧以来》,论文集《一得馀抄》以及话剧剧本《运动力》、《桃花扇》、《黑奴恨》等。 《三字经》是从前流行的启蒙课本之一,相传是宋朝区适子的著作,明清学者陆续补充。与《千字文》相得益彰。 由于区、欧、欧阳三姓的族人较少,只有欧阳族人成立宗亲会馆,那就是坐落在乞纳街96号的欧阳家族联合会,会员有222人。
有谁可以告诉我姓欧的来历或历史
姓氏源流 欧姓的起源有二 1 出自欧冶氏,与区同出于一个源流。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姓。有的去掉欠字为区姓。欧与区音同。 2 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省姓为欧,起源仍为这一支。 二 迁徙分布欧姓望族居住在平阳(今天的临汾西南)。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平阳郡据《郡望百家姓》的记载,欧氏望出平阳郡。三国的时候魏国所置。在今天的山西临汾一带。 【堂号】 八剑堂春秋的时候有欧冶子善于铸造剑,越王请他铸了五把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后来,干将又为赵王铸造了三把剑(龙渊、太阿、工布),这八把剑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剑。 四 历史名人 1 欧道江长乐人,明代学者,博学多才,四方师事,从游者数千人。 2 欧冶子春秋的时候匠人,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 3 欧普祥元代起义军将领。 4 欧大任明代南京工部郎中,广东顺德人,嘉靖时期国子博士。学者王士贞称其为“广东五才子”之一。 5 欧宝东汉时期著名的孝子。平都人,而且性格开朗,为人豪爽. 6 欧容: 1981-?????? 欧氏系承无疆 家世源流悠久 欧氏,跟欧阳氏一样,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雪耻复国”的越王勾践的后裔。 关于欧氏的传自越王勾践,历来有关的姓氏古籍都已有过考证,《路史》所记载的“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以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详载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和《姓氏考略》上所说的“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换言之,欧氏和欧阳氏的得姓历史,算起来至少也已经在2000年以上,真是名符其实的源远流长。 这个家族的子孙尤其值得自傲的是,他们的家世源流,不但可以源源本本地推溯到春秋时代的越王勾践。而且,更可以遥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圣君夏禹;因为,先秦时期位于浙江的越国,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孙,那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之子所传。换句话说,不论是欧氏,抑是欧阳氏,都拥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家世源流。作为一个欧姓人还有什么比这份荣誉更值得自豪的! 区、欧、欧阳三姓同宗 ( 2004-07-15) -------------------------------------------------------------------- 在华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 在区、欧、欧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个姓氏,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氏为大欧。 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如果追溯上去,欧氏和欧阳氏的历史不只2400多年,还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践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因而姓“欧”或“欧阳”。 至于“区”姓始于何时,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 到了汉朝,欧氏族人欧安是一位富商,他乐善好施,深得人们尊敬,汉景帝很赏识他的为人。有一天,汉景帝对他说“卿才德兼备,何欠之有,应去欠为区。” 在封建时代,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荣誉,表示皇帝关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这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成为区安。从此,他的子孙便成为“区”氏族人了。《区渭泉祖家谱》提到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区渭泉祖家谱》又说,他们的始祖竹溪公于宋度宗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来。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实,不论是区氏、欧氏或欧阳氏,他们的祖先都是从中原,经过莆田,南下福建、广东各地。 不论在中国或海外华人当中,区、欧、欧阳三姓都是少数族群,相比之下,这三个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么众多。不过,他们的始祖越王勾践在历史上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勾践是春秋末年(公元前497—前465年)越国的国君,他是越王允常的儿子,曾被吴国战败,勾践向吴王夫差称臣求和,亲自到吴国伺候夫差,他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得到夫差的信任。另一方面,任用范蠡、文种等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势转弱为强。 与此,范蠡派越国美女西施到吴国去,迷惑夫差,使夫差迷恋女色而对国事松弛下来,吴国由强转弱,勾践把吴国灭掉。接着,他又在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在中国文学史上,欧阳修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北宋时代的欧阳修集文学家与史学家于一身,他是宋仁宗天圣年间的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早年他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王安石推行新法时,他曾上疏指陈青苗法的弊害。 欧阳修主张文章必须“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所写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风与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他的词婉丽,承袭南唐遗风。 欧阳修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单独撰写《新五代史》,并著有《欧阳文忠集》。 欧阳予倩(1889—1962)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位著名戏剧家兼演员。他是湖南浏阳人,1907年在日本参加春柳社。回国后倡导新剧运动,担任电影编导兼演京剧10多年。30年代,他主持广东戏剧研究所,40年代担任广西艺术馆馆长。1949年后出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并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和戏剧运动倡导人之一。他著有回忆录《自我演剧以来》,论文集《一得馀抄》以及话剧剧本《运动力》、《桃花扇》、《黑奴恨》等。 《三字经》是从前流行的启蒙课本之一,相传是宋朝区适子的著作,明清学者陆续补充。与《千字文》相得益彰。 由于区、欧、欧阳三姓的族人较少,只有欧阳族人成立宗亲会馆,那就是坐落在乞纳街96号的欧阳家族联合会,会员有222人。 http:cn.netor.comwjxframe.asp?id=251&name=欧%20%20%20%20%20%20%20%20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