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改名鄠邑后的尴尬?"鄠邑"怎么读?
今天给各位分享户县改名鄠邑后的尴尬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户县改名鄠邑后的尴尬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户县改区为什么用的是秦朝的名字而不是汉朝的
如今热议的鄠邑区,据说是社会学者的高见。他们在《西安地方志》中发现,户县本夏时扈国,商时崇国,周为丰京,秦共公二年(前607年)灭崇国设扈邑,孝公改扈邑为鄠县,以古扈国在此,“扈”与“鄠”通用而得名。可以看出,从夏至今,在前21世纪到今21世纪的几千年中,户县几经变革,先扈次鄠再户,虽然读音未变,但确实面目全非了。 《高级汉语词典》,对“扈”如此解读:形声。从邑,户声。表示与城廓或行政区有关。本义:古国名。在今陕西户县。对“鄠”则说是汉县名。故治在今陕西省户县北。至于“户县”这个名称的出现,则是为了易读易写。1964年,胡乔木、郭沫若为方便计,均建议陕西“好些生僻字眼的地名,请把它们改换成同音的常用字”。同年6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杨明轩在《光明日报》发表《鄠字的简化及其他》,支持其家乡将鄠县改名为户县。1964年9月10日,陕西的14个生僻地名在国务院批准后得以简化,如盩厔县改为周至县,郿县改为眉县,醴泉县改为礼泉县,郃阳县改为合阳县,鄠县改为户县,雒南县改为洛南县,邠县改为彬县,鄜县改为富县,葭县改为佳县,沔县改为勉县,栒邑县改为旬邑县,洵阳县改为旬阳县,汧阳县改为千阳县,如此等等。
秦朝与汉朝有什么异同?
秦汉之史学 两汉时期,封建统治者继承了前代由国家修史的传统,在中央设史官,编修历史。其中最有名的史书是《史记》和《汉书》。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武帝时,为太史今,学识渊博。原拟撰写一部史书,未及撰述,就因病去世。司马迁幼时聪慧,十岁开始诵习古文。二十岁时,周游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安徽、山东、河南的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了解了各地的一些风尚习俗和民间传说,接触过社会各个方面的人物。后为郎中,奉使到今四川、云南等地,对当地少数民族等有所了解。继父任太史今后,又得博览史官所藏图书。他的学术根基深厚,经历丰富,这是后来他撰写《史记》的极有利的条件。 《史记》的撰述,开始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约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撰成。上起黄帝,下迄“当代”(武帝时),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体例严整,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此后二千年间的正史编纂创立规范。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司马迁作为一位史官,原来写作目的是为了宣扬“明圣盛德”,“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先人所言。”以为西汉王朝的统治服务。可是天汉二年(前99年),他为李陵投降匈奴一事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处腐刑(宫刑),这对他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思想上起了某些变化。他说:“诟莫大于宫刑”。他当时极度悲愤,曾想到死;可是为了完成《史记》一书的写作,还是需要活下来。他孙子膑脚、屈原放逐等古人古事来自勉,借撰述以抒发郁结,申述己志。他对西汉统治者极不满,对皇帝、宗室贵族、外戚和官僚在政治方面的残暴行为,生活方面的奢侈腐朽,有所揭露。他对陈胜、吴广等农民起义领袖,则给予同情。他说:“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因而为陈胜、吴广作“世家”,同五霸、七雄等诸侯并列,评价很高。除此以外,还为古代、当代的著名学者、医者、商贾以及其他各行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立传,又对天文、历法、礼乐、水利、经济、少数民族,以专章论述,比较具体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前期正在形成的多民族国家的面貌。 班固与《汉书》 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他的父亲班彪,是著名的史学家。因司马迁的《史记》只写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乃收集史料,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以补足《史记》的西汉部分。书未成,彪死,其子固为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完成其父所著。他用了二十余年的时间,修成《汉书》一百卷(后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始于刘邦起兵,终于王莽覆灭,记述了二百三十余年间的史事人物。属于西汉前期的内容,多采自《史记》。全书体例也仿照《史记》,惟改“书”为“志”,废“世家”人“列传”。《汉书》十志比《史记》八书的内容详备。《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和《百官公卿表》等是班固的新创。《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例完整、内容丰富的断代史。各传、志多载录有关学术、政论文章,因之又兼有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班固死时,“八表”和《天文志》还没有写好,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和史学家马续完成。 《汉书》的主要缺点是封建正统思想严重。晋人傅玄在评论《汉书》时说:“论国体则饰主阙而折忠臣,叙世教则贵取容而贱直书。”《汉书》的思想性远不如《史记》。 编辑本段秦汉之科学技术 秦汉时期,科学技术有很大的发展。 算学 稍晚于《周髀算经》的算学著作是《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前期。全书分为九章:(1)方田(分数四则算法和平面形求面积法),(2)粟米(粮食交易的计算方法),(8)衰(cuī催)分(分配比例的算法),(4)少广(开平方和开立方法),(5)商功(立体形求体积法),(6)均输(管理粮食运输均匀负担的计算法),(7)盈不足(盈亏类问题解法),(8)方程(一次方程组解法和正负术),(9)勾股(勾股定理的应用和简单的测量问题的解法)。其中负数、分数计算,联立一次方程解法等,都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全书由二百四十六个算术命题和解法汇编而成,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的完整体系的形成。 天文学 两汉时期,关于天体结构,有三种说法,一是宣夜说,已失传;二是盖天说,《周髀算经》即持此说,认为“天象盖笠,地法覆盘。”这种说法违失太多,史官多不采用。三是浑天说,认为天地之象如卵之裹黄,“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这种说法对于天体结构的设想比较近于实际,多为史官采用。 东汉安帝时,太史令张衡掌天文,撰《灵宪》一书,比较正确地阐述了许多天文现象。如说:“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他在西汉的浑天仪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的浑天仪,以漏水转动,星宿出没,与灵台观象所见的情况相符合。 张衡还作候风仪和地动仪。候风仪制法失传。地动仪是用精铜制造的,圆径八尺,形似酒樽,内置机关,在八个方向各安一个龙头,口衔铜丸一枚。哪个方向发生地震,同方向的龙头就口吐铜丸,发出警报。 张衡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浑天仪和地动仪的制造,不仅是科学技术上的一大成就,还促进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发展,对东汉喧嚣一时的谶纬迷信思想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崔瑗在张衡的碑文中称赞他“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 历法 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颁行《颛顼历》。《颛顼历》是一种四分历。一回归年为365日,一朔望月为29日,以十月为岁首,闰月放在九月之后,称为后九月。武帝时,《颛顼历》已行用百余年,出现了“朔晦月见,弦望满亏”的情况。武帝以司马迁、星官射姓、历官邓平和民间历算家唐都、落下闳等二十余人修改历法,于太初元年(前104年)编成新历,这就是有名的《太初历》。《太初历》比四分历科学,行用一百八十九年才出现重大差误。《太初历》根据天象实测和多少年来史官的记录,制定了一百三十五个月的日食周期(称为“朔望之会”,约在十一年中有二十二次日食)。自有了这个周期,历家可以校正朔望,预知日食。太初历还把二十四节气第一次收入历法,这对于农业生产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太初历》的编制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一次大改革。 医学 两汉时期,医学很发展,宫府设有医官,民间医师也很多,多数方士兼通医道。 西汉初年,著名的医学家有淳于意,因曾任齐的太仓长,号仓公。他年少时,从同郡人阳庆学“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甚精。”西汉后期的楼护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医学家,他读过医经、本草、方术书计有数十方言,在长安一带行医很有名。 东汉时期的医学更加发展。最著名的医学家有张仲景和华佗。 张仲景名机,南阳人。东汉末年,南阳一带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为了给人治病,钻研《内经》、《难经》等古代医书,并广泛收集有效方剂,著《伤寒杂病论》一书。至北宋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前者论述当时属于“伤寒”的若干病症,后者论述妇科、内科等多种常见病。 张仲景还从临床实际出发,吸取当时医学上的新成就,把《内经》以来的病因学说,脏、腑经络学说同四诊(望、闻、问、切)、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辩证方法,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总结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疗法则,还论述了一些处方用药的加减变化规律。这些都是对祖国医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张仲景为后世医家尊为医圣。 华佗五禽戏 华佗字元化,沛国樵(今安徽亳州)人,约于张仲景同时。他是一位杰出的外科医生,亦精干针灸技术。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展了我国的麻醉学和外科手术学。他施行手术时,先使病人用酒冲服麻沸散,然后破开腹或背,剜去瘀积,或清洗内脏,然后缝合,敷上药膏,四、五天伤口便愈合,一个月后,就能痊愈。华佗的麻醉学和腹腔手术,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先进的。 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的活动姿态,编成“五禽之戏”,传授给人们,以锻炼身体。五禽戏是以体育活动为主,与气功结合的健身运动。 《神农本草经》约成书于东汉时期,共著录药物三百六十五种,计有植物药二百五十二种,动物药六十七种,矿物药四十六种。如桂枝、麻黄、杏仁、石膏、附子、黄芩、黄连、知母、柴胡、地黄、当归、芍药等,在临床上有卓越的疗效。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较完善的药物学著作。 纸 造纸术 周秦时期,以竹木简牍和缣帛作为书写绘画材料。简重帛贵,不便使用。西汉中后期,宫廷中已使用一种丝质纸,薄而小,叫做赫蹏。东汉和帝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方法,将树皮、麻头、敝布、渔网等植物纤维捣成浆液,制造出了质量较好的纸张,于元兴元年(105年)献给和帝。从此,这样的造纸方法得到推广,造出的纸被称为蔡侯纸。造纸术又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和改进,到了晋朝,有很大进步,纸张成本低廉,平滑合用,完全代替了简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中国的造纸术约在公元三、四世纪传入朝鲜半岛,后又传到日本。唐中期,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诸国传到北非和欧洲。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编辑本段秦汉之历史地位 秦的历史地位 1.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推动了民族的融合。 2.他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 3.秦朝因暴政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4.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 5.统一了文字、度量衡,以及道路的宽度,即所谓的书同文,车同轨。 汉的历史地位 1.开通了丝绸之路,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黄金之路,为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艺术,经济,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开创了历史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基本奠定了我国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了汉民族。 3.秦文化、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区域文化因子在汉时期经长期融汇,打破了先秦时期南北文化相对较少联系接触的状态,形成了具有统一风貌的汉文化,同时亦由此形成了统一的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以儒学正统地位的建立和巩固为突出标志的适应专制主义政治的文化建设所取得的划时代的成就,更对后来的历史与文化发生了规范性的影响。 4.“大一统”的社会环境为许多学科的高度成熟与充分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如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使中国古代史学建树达到辉煌顶点,就是这方面很有说服力的典型例子。
右扶风鄠,盩厔乡.从邑赤声. 呼各切用拼音怎么读
右you第四声 扶fu第二声 风feng第一声 鄠hu第四声 盩厔 [zhōu zhì] 乡 xiang 第一声 从cong第二声 邑 yi第四声 赤chi第四声 声sheng第一声 呼hu第一声 各 ge 第四声 切qie第四声
户县是属于西安吗?
户县属于西安市管辖范围。 鄠邑区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原称鄠(hù)县、户县,位于西安市西南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河,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三个副中心城区之一,距西安主城区18千米,处于西安“半小时经济圈”。 鄠邑区截至2016年辖1个街道、13个建制镇、518个行政村、21个社区,总面积1282平方千米,全区总人口61.22万人,2016年,鄠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2.81亿元,比2015年增长 8.5%。 扩展资料 鄠邑区地处陕西关中渭河流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远在新石器时代(前40~前21世纪),祖先便在这里劳动繁衍生息,与自然界进行着艰苦的斗争,创造了原始公社氏族文化,为后来鄠邑区地区方国(包括邑、方、都、邦)的形成提供了先驱条件。 2016年11月24日,《国务院关于同意陕西省调整西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2016年12月23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西安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相继批复同意撤销户县,设立西安市鄠邑区,以原户县的行政区域为鄠邑区的行政区域,鄠邑区人民政府驻甘亭街道东街7号。 鄠邑区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与安康市宁陕县接壤,北临渭水与兴平市隔岸相望,东以高冠河、沣河与长安区毗邻,西以白马河与周至县为界。东西最宽处30千米,南北最长处53千米,总面积1282平方千米,鄠邑区域在东经108°22′至108°46′,北纬33°46′至34°16′之间。城区在东经108°37′北纬34°07′之交点,海拔418.8米。
户县算西安市区吗?
户县属于西安,在西安给户县打电话不算长途。 2016年11月24日,《国务院关于同意陕西省调整西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2016年12月23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西安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相继批复同意撤销户县,设立西安市鄠邑区,以原户县的行政区域为鄠邑区的行政区域,鄠邑区人民政府驻甘亭街道东街7号。 扩展资料 鄠邑区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原称鄠(hù)县、户县,位于西安市西南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河,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三个副中心城区之一,距西安主城区18千米,处于西安“半小时经济圈”。 鄠邑区截至2016年辖1个街道、13个建制镇、518个行政村、21个社区,总面积1282平方千米,全区总人口61.22万人,2016年,鄠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2.81亿元,比2015年增长 8.5%。 鄠邑区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中华诗词之乡 、中国鼓舞之乡、中国围棋之乡 、全国文明城区 、国家卫生城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城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鄠邑区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