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冠和弱冠是多少岁?古代男子有及屏之说么?及冠是多大年龄?于

生活常识 2023-05-08 08:55生活常识www.pifubingw.cn

今天给各位分享及冠和弱冠是多少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及冠和弱冠是多少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及冠指的是多少岁呀?

及冠古时候指的是20岁,现在一般18岁也可。 及冠(也称加冠、弱冠)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冠礼是华夏族的成年礼,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经书记载,实行于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 及冠的礼仪 古代男子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其加冠三次,分别代表了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 古时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到一定的年龄时候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男行加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

及冠之年是指什么年纪

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希望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 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现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字,又称表字,是凭据幼时取名的原意,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这个是古代的说法,现代是成人礼,一样平常是18岁。 扩展资料 各年龄段称谓 弱冠之年:男子20岁;而立之年:男子30 岁;不惑之年:男子40 岁;知命之年:男子50 岁;花甲之年:男子60 岁;古稀之年:男子70 岁;喜寿:男子77岁。 杖朝:80岁;耄耋之年:80~90岁;米寿:男子88岁;鲐背之年:90 岁;白寿:男子99岁(取百去一之意);期颐之年:男子100;茶寿:男子108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弱冠之年

古代男子加冠是多少岁?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 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扩展资料 加冠仪式 举行加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的。据《仪礼士冠礼》上所载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父亲或兄长宗庙里持冠礼。行加冠礼,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 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后人必须设酒宴招宾赞人(赞是宾的助手叫“礼宾”。“礼宾”后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然后由宾取“字”代表今后自己社会上有其尊严。古人认为成年后只有长辈才可称其“名”一般人或平辈只可称其“字”因要取“字”便于别人称呼。) 接着再依次拜见兄弟拜见赞者并入室拜见姑姊。之后受冠者脱下一次加冠时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礼帽礼服带着礼品去拜见国君、卿大夫(乡有官位者)和乡先生(退休乡居的官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弱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加冠

求‘总角、垂髫、及笄、豆蔻、弱冠’这些代指年龄的词语的意思?

总角:借指童年时期 垂髫:也指儿童 及笄:女子15岁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 弱冠:男子20岁

襁褓,孩提,总角,豆蔻年华,及笄,弱冠,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之年,分别指哪个

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总角指幼年儿童(又叫垂髫);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又称加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天命指五十岁(又称半百); 花甲指六十岁(又称耳顺); 古稀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其中,“豆蔻年华”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而立”、“不惑”、”知天命“出自《论语·为政》篇第四章,原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古稀”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耄耋”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以上这些词都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其他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扩展资料 除了题目的这些称谓以外,还有其他代指的年龄称谓,例如 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初度周岁;出自于屈原《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之年指九十岁;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一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