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是保护动物吗?孔雀是国家几级保护动物,白孔雀是国家几级保

生活常识 2023-05-08 08:56生活常识www.pifubingw.cn

今天给各位分享孔雀是保护动物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孔雀是保护动物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孔雀是保护动物吗?

孔雀是保护动物,不是所有的孔雀种类都是保护动物,例如绿孔雀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蓝孔雀则可以人工饲养销售,绿孔雀一般生活在低山林或者灌木中,在1988年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蓝孔雀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或者饲养,数量繁多。 孔雀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尤其喜欢在疏林草地、河岸或地边丛林以及林间草地和林中空旷的稀疏草原或有灌木丛、竹丛的开阔地带,从平原地带到高山地带的森林、灌丛中。喜欢在靠近溪流处生活。 孔雀的生活习性 孔雀常成群活动,由一雄数雌和亚成体组成小群,多成5-10只小群边走边觅食,有时亦见单只和成对活动。善奔走,不善飞行,行走时步履轻盈矫健,行走姿势有似一步一点头。疾走时像奔跑一样,一般在逃避敌害时多大步急驰,逃窜于密林中。通常很少起飞,但向下滑翔时亦飞得很快。 孔雀白天活动,尤以早晨和下午活动较多,中午多上树或在林中阴凉处休息,晚上栖息于树上。性机警,胆小怕人,活动时不时抬头观望周围动静,发现人时老远即逃走或鼓翼向远处飞去。鸣声高而洪亮。

孔雀是国家几级保护动物?

孔雀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孔雀仅2属3种,其中蓝孔雀分布范围广,人工养殖技术成熟,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并不是国家保护动物。绿孔雀分布于东南亚等地,我国仅见于云南西部和南部,野生数量稀少,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不可私自饲养、买卖和运输。而白孔雀全身雪白,我蓝孔雀的变种,也不是国家保护动物。 扩展资料 孔雀品种 1、蓝孔雀蓝孔雀是养殖最多的种类,生活在丘陵的森林中、干燥的半沙漠化草地、灌木和落叶林地区,尤其在水域附近,清晨和傍晚随其群到田地里觅食,在地面上筑巢,但在树上栖息。 2、绿孔雀绿孔雀分布于东南亚,我国仅见于云南西部和南部,野生数量稀少,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喜欢在疏林草地、河岸或地边丛林以及林间草地和林中空旷的开阔地带活动。 3、黑孔雀黑孔雀是野生蓝孔雀的变异品种,数量极其稀少,产于巴基斯坦、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地,栖息于2000米以下的开阔稀疏草原或有灌木丛、竹丛的开阔地带,寿命25年左右。 4、白孔雀白孔雀是人工繁育下蓝孔雀的白化品种,全身雪白,其变异率约为11000,较为罕见,这主要是由于基因突变的低频性导致的,但经过人工驯养已经达到了种群自我维持的状态。

孔雀是国家几级保护动物?

孔雀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孔雀有绿孔雀、蓝孔雀之分,绿孔雀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蓝孔雀为珍稀半草食性非保护动物,可以饲养。孔雀仅2属3种,孔雀属包括2种,全长达2米以上,其中尾屏约1.5米,为鸡形目体型最大者。 它们身体粗壮,雄鸟长约1.4米,雌鸟全长约1.1米。头顶上那簇 高高耸立着的羽冠,也别具风度。 繁殖方式 蓝孔雀的繁殖期3-6月,绿孔雀的繁殖期为6-12月。营巢于灌丛中的地面凹坑上。此时雄鸟的羽毛特别绮丽。常见数只雄鸟追随于雌鸟周围,并把艳丽夺目的尾上覆羽(即尾屏)展开如扇状,不断抖动,并相互摩擦而发生“沙—沙” 的音响。 雄鸟为争雌还发生格斗。巢营于郁密的灌木丛、竹薮等的高草丛间。巢异常简陋,在地面上稍挖成凹窝,并衬以杂草、枯枝、落叶、残羽等。雌鸟每隔一日产一卵,多在黎明产下。卵每产4-8枚,一般为5-6枚。卵呈钝卵圆形,壳厚而坚实,并微有光泽;呈乳白,棕或乳黄色,不具斑点。

麻雀是不是国家保护动物?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麻雀,其实也是国家保护动物,抓麻雀要承担这些责任

孔雀是国家几级保护动物?

孔雀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孔雀仅2属3种,其中蓝孔雀分布范围广,人工养殖技术成熟,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并不是国家保护动物。绿孔雀分布于东南亚等地,我国仅见于云南西部和南部,野生数量稀少,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不可私自饲养、买卖和运输。而白孔雀全身雪白,我蓝孔雀的变种,也不是国家保护动物。 扩展资料 孔雀品种 1、蓝孔雀蓝孔雀是养殖最多的种类,生活在丘陵的森林中、干燥的半沙漠化草地、灌木和落叶林地区,尤其在水域附近,清晨和傍晚随其群到田地里觅食,在地面上筑巢,但在树上栖息。 2、绿孔雀绿孔雀分布于东南亚,我国仅见于云南西部和南部,野生数量稀少,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喜欢在疏林草地、河岸或地边丛林以及林间草地和林中空旷的开阔地带活动。 3、黑孔雀黑孔雀是野生蓝孔雀的变异品种,数量极其稀少,产于巴基斯坦、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地,栖息于2000米以下的开阔稀疏草原或有灌木丛、竹丛的开阔地带,寿命25年左右。 4、白孔雀白孔雀是人工繁育下蓝孔雀的白化品种,全身雪白,其变异率约为11000,较为罕见,这主要是由于基因突变的低频性导致的,但经过人工驯养已经达到了种群自我维持的状态。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