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农?国家重视三农问题的意义
今天给各位分享什么是三农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什么是三农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政府介入三农领域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政府介入三农领域的理论依据是许多农业投资项目只适于由政府来进行。 如大型水库和各种灌溉工程等,其特点是投资量大,投资期限长,牵涉面广,投资以后产生的效益不易分割,而且投资的成本及其效益之间的关系不十分明显。为增添“三农”发展活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顺利进行,中央财政积极安排相关支出。 勇于承担取消农业税收制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等所带来的必要成本,构建了促进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推进减轻大湖区农民负担综合改革。 三农问题 当前“三农”问题最根本的是,在人财物大量流出背景下,如何保持农村基本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从生产秩序来讲,大量农民全家进城,他们是农村土地的承包者,他们不再种地。而种地农户仅靠自家承包地无法获得适度土地经营规模,他们就要求流入土地以扩大经营面积。 当农村土地承包者和经营者越来越分离时,采取何种农地政策,国家财政如何支农,就有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内涵。
为什么财政要对三农进行投入?
一、 政府加大“三农”投入的原因分析 1.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主要职能是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市场不能满足的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2.“三农”正是如此。(一)农业部门本身属于生产效率低,自身难以产生足够的积累,且农业需要的水库、灌溉工程又属于投资金额大、投资期限长、牵扯面广,外部效应大,投资以后产生的效益不易分割,而且投资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不十分明显。(二)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工业化发展的起点和基础,改造传统农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关键是引进新的农业生产要素,而新的生产要素必须来自于农业科研活动。如果失败,所有投入的科研经费将由科研单位自己承担。显然这种具有风险,且收益“外溢”的农业投入,只能由政府承担。 二、 政府加大“三农”投入的意义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起点和基础。稳定和发展农业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前提。 2.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工业和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机制的必由之路。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业社会事业,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4.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这三句话也将政府投资“三农”的原因和意义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三农是指什么?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应对农业发展问题,不仅要着眼于三农本身,而更应注重从“三农”之外即各自对立面采取对策。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对于化解“三农”问题的意义在于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三个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农村城镇化及社区化、均等化、农场化;农民新型非农化、职业化。 新世纪以来第十二个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十二次聚焦“三农”,意义重大。 2016年1月28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8份以“三农”为主题的1号文件也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1号文件连续第13次聚焦三农。
什么是三农
三农指:农村,农民,农业. 三农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出现的几个重要问题农民、农村、农业问题。这三个问题的统称即为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最早由经济管理学博士温铁军于1996年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于2003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引入正式工作报告,并随之迅速成为中国政府需要解决的头号问题。 农民是指中国共产党政府自20世纪50年代,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后,与城市居民形成对称的二元国民的弱势群体。占我国总人口近70%。非指自然意义上居住在农村,并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业劳动者。其划分的标准并非产业,而是以父母的户籍为唯一标准划分的群体。 农业是指以土地、水面、草场、山林为主要生产资料的产业群的总称。与其它产业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其生产过程受自然资源制约,具有天然的弱质性。二是产业链条中断,农业只指其中间的生产环节,产前、产后环节则不属农业范畴。它是二、三次产业的基础产业,居民生存的原产业,农民的主产业,20世纪末,其创造的GDP占整体国民生产总值的15%以下。 农村是指人口集居的城市的城区以外的广大国土地域。即人口集居远低于城镇的乡村,国土承载的公共产品价值量极低的地域。 问题是指系统中不相匹配的环节或子系统。即与其它环节和子系统在运动中不相匹配的外在表现。或者说是系统中某一环节或子系统存在状态与其他子系统或环节差距的描述。 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三农问题,并不是中国特有的,它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问题的突出性主要是中国人口基数大,解决起来规模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新中国建国50年,许多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罢了。
为什么要如此重视三农问题
因为不论是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还是短期的特殊需要,“三农”都尤为重要。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中国的现代化,相比于城镇化、工业化,中国的农业农村一直“拖后腿”,在新时期,加快补齐“三农”短板才能顺利实现现代化目标,也是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三农”重要性的历史背景。 中国正站在历史的交汇期,2035年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三农’不能拖后腿。2020年中国解决了现行标准下贫困问题之后,需要思考如何巩固脱贫成效,使贫困地区跟上现代化的步伐,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农村,2021年需要谋划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的“三农”工作。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更大力度推进“乡村振兴”,正是中国进一步发展“三农”的实现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要强农业,把农业大国变成农业强国,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推动解决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争取在未来五年取得重大进展。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