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鱼是指什么鱼?娃娃鱼又叫什么鱼?
今天给各位分享娃娃鱼是指什么鱼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娃娃鱼是指什么鱼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娃娃鱼为什么叫娃娃鱼?
娃娃鱼因为它们的哭声酷似娃娃的啼哭而得名。,它们的外形是鱼的形状,所以被叫做娃娃鱼。 它们属于大鲵属,它们属于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鱼类。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鱼类,它们也可以人工饲养。它们的性情暴躁,不好养殖。在养殖的时候,需要保证水质干净,不能含有杂质,否则它们会生长不良。 娃娃鱼简介 大鲵,别名娃娃鱼,属于有尾目、隐鳃鲵科。 大鲵,是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最长可超过1米。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后四,具微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粘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 大鲵生活在山区的清澈溪流中,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每年7~8月间产卵,每尾产卵300枚以上,雄鲵将卵带绕在背上,2~3周后孵化。
为什么把大鲵称为娃娃鱼?
原来是这样!大鲵的叫声像婴儿的哭声,大鲵又被叫做娃娃鱼
娃娃鱼是鱼吗?为什么?
娃娃鱼不是鱼类,属两栖动物,水中用鳃呼吸,水外用肺兼皮肤呼吸,皮肤只有黏膜,没有鳞片覆盖,常栖息于溪涧、池塘等地。 娃娃鱼的饮食习惯 1、娃娃鱼生性凶猛,属肉食性动物,无论是鱼、虾、蟹、蛇类、鼠类、贝类还是鸟类等都吃,所以很容易饲喂。 2、娃娃鱼是肉食性动物,一般囫囵吞下后在胃中慢慢消化,所以具有很强的耐饥本领,一般在清水中生长时,两三年不进食也不会饿死,但也会暴食,且暴食后体重可增加15.,在食物缺乏时,也会食用同类,所以饲喂时要保证食物充足。 3、娃娃鱼食性杂,除了肉类外,还吃人工搭配的饲料,但一般情况下,水温在18~23度时摄食量最大,26度以上时,摄食量会逐渐下降,所以春季时可每隔四五天喂一次,夏季时可每隔两三天喂一次,秋季时每隔四五天喂一次,冬季时每隔一周喂一次,且饲喂量在体重的2~4%左右即可。 娃娃鱼的栖息环境 娃娃鱼的生活较为独特,一般在水流湍急,水质清凉,水草茂盛,石缝和岩洞多的山间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有时也在岸上树根系间或倒伏的树干上活动,并选择有回流的滩口处的洞穴内栖息,每个洞穴一般仅有一条。洞的深浅不一,洞口比其身体稍大,洞内宽敞,有容其回旋的足够空间,洞底较为平坦或有细沙。 野生娃娃鱼是属于我国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不可捕获、猎杀、贩卖、食用,但如果是食用人工繁殖子二代以上的娃娃鱼是不违法的,所以,大家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娃娃鱼属于鱼类吗?
不属于鱼类,属两栖类动物。 鱼类要具备三个条件有腮、有鳍、终生生活在水中。可是娃娃鱼不具备这些条件,它不是鱼而是两栖动物类。 娃娃鱼是由3亿6千万年前,古生代泥盆纪时期水生鱼类演变而成的古老动物。别名娃娃鱼、啼鱼、狗鱼,属于有尾目隐鳃鲵科。栖息于海拔200-1500m的山区水流湍急,水质清凉,石缝裂隙和岩石孔洞甚多的溪河中。 已列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 扩展资料 捕食与食性觅食不是主动出击,张开大口,一动不动地等待着猎物自投罗网。喜食鱼、蟹、虾、蛙和蛇等水生动物。分布在云南的滇东北和滇东南的山溪中有发现,中国17个省区均有分布。 娃娃鱼是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最大体长可超过1米。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身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而扁,前肢五趾,后肢四趾,稍有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粘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娃娃鱼
娃娃鱼又叫什么鱼?
生鱼 学名 ∶Channa Striatus 马来文名 ∶Haruan、Aruan、Ruan、Taman Paya。 英文名 ∶Striped Snakebead。 俗名 ∶班鱼、鳢鱼。 别名黑鱼、财鱼、乌棒、斑鱼、蛇头鱼、孝鱼、默头鱼等。 生鱼是鳢科鱼类中个体大、生长快、产量和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淡水经济鱼类。 一、生鱼的经济价值 生鱼是鳢科鱼类中个体大、生长快、产量和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经济鱼类。生鱼的地方名有黑鱼、财鱼、乌棒、斑鱼、蛇头鱼、孝鱼、默头鱼等。生鱼为经济价值较高的淡水鱼类,是一种营养全面、肉味鲜美的高级保健食品。 生鱼骨刺少,可食率63%。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在两广和港澳地区,生鱼一向被视为病后康复和体虚者的滋补珍品。广东驰名的“生鱼葛才汤”甚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生鱼适应能力强,生长迅速,运输方便,近年来随着国内养殖业的发展和国外贸易的需要,生鱼渐成为产销两旺的特种养殖品种,生鱼的养殖技术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二、生鱼的生物学特性 生鱼属硬骨鱼纲、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鳢属。目前我国养殖的主要品种有乌鳢、斑鳢及其杂交种,而生鱼即为它们三者的俗称。 (一)形态特征 1、乌鳢的形态特征身体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一般体长25—40厘米。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体色呈灰黑色,体背和头顶色较黑,腹部淡白,体侧各有不规则黑色斑块,头顶各有2行黑色斑纹。背鳍很长,几乎与尾鳍相连,无硬棘,始于胸鳍基底上方。腹鳍短小,胸鳍圆形,鳍端伸越腹鳍中部。臀鳍短于背鳍,尾鳍圆形,末端不达肛门。肛门紧位于臀鳍前方。全身披有中等大小的圆鳞,头顶部覆盖有不规则鳞片。侧线平直,在肛门上方有一小曲折,向下移2行鳞片,位于体侧中部,后延至尾基。珠三角地区的渔民习惯上称为“两湖生鱼”。鱼肉腥味较浓。 2、斑鳢的形态特征一般体长20厘米,体重500—1000克。体近圆筒状,尾柄粗短。头长、吻短、略平扁。背鳍、臀鳍基部甚长,无硬棘。胸鳍圆,腹鳍小,前位。尾鳍圆形。体黑灰色,腹部灰白,具有众多不规则大小黑斑;头顶部黑斑呈“一八八”状。习惯上称为“两广生鱼”,鱼肉煲汤无腥味。 3、斑鳢与乌鳢的主要区别乌鳢体较长,斑鳢体较短;乌鳢头顶部有七星状斑纹,斑鳢头顶部斑纹则呈近似“一八八”三个字之状。,乌鳢的头比较尖,更似蛇状。 4.杂交鱼以外地(山东、湖南等地)乌鳢为父本、广东斑鳢为母本杂交育繁出子一代杂交种,该杂交种生长速度快,3个月体重可达1公斤左右,具有抗逆性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等特点。在珠三角地区,斑鳢俗称为“港种”,乌鳢俗称为“湖南鱼”,以前两种生鱼杂交繁育出的子一代鱼为“杂交种”。 (二)生活习性 生鱼是底栖性鱼类,通常栖息于水草丛生、底泥细软的静水或微流水中,遍布于湖泊、江河、水库、池塘等水域内,时常潜于水底层,以摆动胸鳍来维持身体平衡。生鱼对水体中环境因子的变化适应性很强,尤其对缺氧、水温变化、不良水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当水体缺氧时,它可以将头露出水面,借助鳃腔内的鳃上器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即使在少水甚至离水的情况下,只要保持鳃部和体表一定的湿度,仍可存活较长时间。生鱼的生存水温0℃—41℃,最适水温26℃—28℃。当春季水温达到8℃以上时,常在水体中上层活动,夏令季节常活动于水体上层,秋季水温下降到6℃以下时,游动缓慢,常潜伏于水底深处,当冬季水温过低时,其将身体后半部潜埋于淤泥或草堆里,头露在水中不吃不动。生鱼有很强的跳跃能力,当天气闷热、下雨涨水时,生鱼往往会跃出水面,沿堤岸逃逸;在有流水冲击时往往也会激起鱼跃而逃跑,逃逸时身体似蛇形,缓缓向前移动。 (三)食性与生长 生鱼为典型的凶猛肉食性鱼类,自然界生鱼主要以小鱼、虾、蛙、和蝌蚪、水生昆虫及其它水生动物为食。因鱼体大小和栖息环境的不同,其摄食的食物种类也不同。鱼苗期主要以桡足类、枝角类和摇蚊幼虫为食,当体长达3厘米以上时,转向以水生昆虫为主,也吃一些小型鱼虾,当体长达8厘米以上时,则以鱼虾为主要摄食对象。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鱼体的长大,当食物不足或规格大小相差悬殊时,生鱼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养殖生鱼要注意放养规格一致,尤其种苗培育阶段,应根据大小实行多级分养。在自然条件下,2龄前为生鱼体长加速生长阶段,生长旺盛,2龄后进入性成熟阶段,鱼体增长速度减慢。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使用膨化饲料投喂,夏季高温时节养殖4个月后,斑鳢(港种)可达1·0—1·2斤,杂交种养殖3个月可达2斤。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