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笄是指多少岁?
今天给各位分享及笄是指多少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及笄是指多少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及笄之年通常是指多少岁的女子?
及笄之年是指多少岁呢?我们在学习古文的时候会发现,古人通常不会直接称呼别人的年龄。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那么你知道女子15岁古代称为什么吗?话不多说,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及笄之年是指多少岁 在古代,“及笄之年”,就是女子年满十五岁,即十五周岁。笄,指的的女子头上的发簪。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所以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在现在应该是18-20岁的女子,到了法定结婚年龄的女子就叫做及笄之年。二、女子15岁古代称为什么 古代,女子满15岁就被称为“及笄之年”,及笄之年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三、什么是笄礼 自周代起,女子年过15,如已许嫁,便得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笄礼作为女孩子的成人礼,像男子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在举礼的程序等问题上大体和冠礼相同。《朱子家礼·笄礼》“女子许嫁,即可行笄礼。如果年已十五,即使没有许嫁,也可以行笄礼。笄礼由母亲担任主人。笄礼前三日戒宾,前一日宿宾,宾选择亲姻妇女中贤而有礼者担任。”
及笄之年是几岁
及笄之年是15岁。及笄之年是指女子满了十五岁,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及笄之年可表示为十五岁女孩。古代女子在十五岁时,若已许配,就束发戴簪;若未许配,就在二十岁时束发戴簪。这只是古代的一种习俗,当前社会是没有的。
求‘总角、垂髫、及笄、豆蔻、弱冠’这些代指年龄的词语的意思?
总角:借指童年时期 垂髫:也指儿童 及笄:女子15岁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 弱冠:男子20岁
襁褓,孩提,总角,豆蔻年华,及笄,弱冠,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之年,分别指哪个
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总角指幼年儿童(又叫垂髫);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又称加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天命指五十岁(又称半百); 花甲指六十岁(又称耳顺); 古稀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其中,“豆蔻年华”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而立”、“不惑”、”知天命“出自《论语·为政》篇第四章,原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古稀”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耄耋”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以上这些词都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其他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扩展资料 除了题目的这些称谓以外,还有其他代指的年龄称谓,例如 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初度周岁;出自于屈原《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之年指九十岁;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一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