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国和大理国的关系?南诏国和大理的关系

生活常识 2023-05-08 13:16生活常识www.pifubingw.cn

今天给各位分享南诏国和大理国的关系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南诏国和大理国的关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古代历史 大理国与南诏国是什么关系?

应该算前朝和后朝的关系,大理开国皇帝祖上世代为南诏大臣。 公元902年郑买嗣灭南诏,建立大长和国,公元928年杨干贞灭大长和国,拥立赵善政为骠信,国号大天兴,又名兴源国。929年,杨干贞废赵善政自立,改国号为大义宁。公元937年,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

南诏国和大理国也像中原王国一样有史书吗?请提供一些资料

南诏国作为一个少数名族(彝族)的政权与唐朝的兴衰同步,唐灭亡的时候被内部由于段氏家族的政变,建立了大理国。史料记载不多,唐史里有一些记载,彝族的书记里面也有记载,篇幅很小,巍山和大理也有一些当时的遗址,祁国先生的《蛮书》是记载最多的,还有一个途径就是到巍山来,彝族的皇族后裔还掌握着一些资料,里面有一些蛮书没有的内容。对于南诏国历史来说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家,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古代历史 大理国与南诏国是什么关系?

应该算前朝和后朝的关系,大理开国皇帝祖上世代为南诏大臣。 公元902年郑买嗣灭南诏,建立大长和国,公元928年杨干贞灭大长和国,拥立赵善政为骠信,国号大天兴,又名兴源国。929年,杨干贞废赵善政自立,改国号为大义宁。公元937年,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

研究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历史要看什么书?

《南诏和大理国》 作 者邵献书著 出 版 社吉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01 邓承礼 《南诏大理国军事史略》,载 1988云南人民出版社年出版 《大理彝族绽奇葩》电视专题片(1997年撰,大理彝学会拍摄《赞邓小平理论》长诗,2001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其它如—— 《大理文化》《大理民族研究》《大理史论文集》《白族学研究》《下关师专学报》《云南民族学院报》《大理师专学报》《云南文史丛刊》《大理方志通讯》《大理方志》《云南文物》等

大理何时建城

大理”这个名称从何而来? 在后晋天福元年 (公元936年),即大理国建立以前,“大理”一词还没有见诸于有关洱海区域的史籍。司马迁的《史记》称洱海附近一带为“叶榆”,当时洱海也叫叶榆泽 (又称 “叶榆水”)。汉元封二年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这里设置了云南 (今祥云)、叶榆 (今大理、洱源)、邪龙 (今巍山)、比苏(今云龙)4县,隶属益州郡;东汉、蜀汉、晋、南朝,先后归人永昌、云南和东西河阳等郡属。唐开元廿五年(公元737年),蒙舍诏 (在今巍山)的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建立了南诏地方割据王朝,于公元739年迁都大和城 ( 又叫太和城,在今大理太和村西)。到了阁逻凤的孙子异牟寻又迁都羊苴咩城 (即今大理城)。在南诏统治时期,在这个区城一直无 “大理”之称。 南诏是封建军事奴隶制性质的政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度行将被新兴的封建领主制所取代。反映在南诏统治集团内部便出现了贵族豪强趁南诏政权衰微之机,内则清平官 (即宰相)专政,外则节度使 (即都督)擅权的混乱局面。在清平官和节度使中,大多数是代表新兴封建领主势力的先进汉族和 “白蛮”大姓豪族,其中以郑、赵、杨、段的势力最大。这种状况,造成了新旧势力之间互相争夺政权的局面。公元897年至公元920年,权臣郑买嗣在广大人民反对南诏统治者的大势下,先后杀了南诏王隆舜及其子舜化贞,夺得了政权,改国号“大长和”。在大长和国建立后26年,权臣东川节度使杨干贞杀了郑隆 (音旦,大长和国三世国王),灭了大长和国,拥立清平官赵善政为国王,国号“大天兴”。过了10个月,杨干贞又废赵善政而自立为王,国号“大义宁”。在南诏灭亡后短短的30多年间,这里像走马灯一样先后发生了三个短命政权的交相更替。由于彼此间的混战及实行苛政重赋,引起了奴隶、自由民及各部落百姓的纷纷起义。这时,南诏派往通海的节度使段思平 (白族,大理喜洲阁洞谤村人,为南诏开国功臣段俭魏之后)把持地方势力,以“减尔税粮半,宽尔摇役三载”的诺言,与滇东 “三十七部”的贵族反抗武装在石城 (今曲靖)会盟,于公元937年率军到达洱海,攻破龙尾城 (今下关),打垮了杨干贞,占领了羊苴咩城 (今大理县城地区),灭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号称 “大理国”的新政权。据史书记载,段思平建立政权之后, “更易制度,损除苛令”,可见他改国号“大理”,就是要大大调理各方面的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理”与“治”同义,“大理”即是 “大治”的意见。 从此,“大理”一词便被沿袭成为以洱海为中心的白族地区的专有地名。 蒙古宪宗三年 (公元1253年),忽必烈 “革囊渡江”征云南,灭大理国,后建云南行省,国王段氏被任为大理世袭总管。蒙古至元七年 (公元1270年)置大理路,辖境包括现今大理、洱源、巍山、祥云、永平,以及姚安、大姚、保山、腾冲等地,治所在羊苴咩城。明洪武十五年 (公元1382年),将大理路改为大理府 (云南内地共设有20个府),辖境相当于现在的大理、祥云、宾川、洱源、云龙等县。这当中,作为洱海周围的大理县也数易其名,元朝至元二十六年 (公元1289年)置太和县,1913年改名大理县,羊苴咩城也就改称大理城。 由此可见,“大理”一词作为专有地名,是段恩平建大理国后才出现的。 胡蔚本《南诏野史》记载:“德宗甲子兴元元年,牟寻迁居史城,改号大理国”。但此书成书较晚,史料多不确切。又(元史,地理志)记载:“至异牟寻又迁于再郡史城,又徒居苴咩城,即今府治,改号大礼国。”于是,有一种说法认为大理的得名可能与此有关。 有一种说法认为,“大理国”的“大”字是限制词,和“大长和国”、“大灭兴国”、“大义宁国”的“大”字同义。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