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由来?广东客家人是什么意思?

生活常识 2023-05-08 13:16生活常识www.pifubingw.cn

今天给各位分享客家人的由来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客家人的由来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梅州市为什么说是客家人?客家人是怎么来的?现在属于客家人有多少人口?

现在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总人口达7000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5%。在国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东亚的日本、朝鲜,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和奥地利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000万之众。客家先民主要来自中原汉族。而客家民系形成的过程中,又不断融化吸收畲、瑶、蛋、木客等南方少数族群壮大了客家队伍。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朝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除以上6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大埔万福寺建于唐太和八年(834,时属潮州) 河洛郞另有所指   现在我们所说的“河洛郞”,并不等于客家人,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现在人们常说的“河洛郞”是闽南语“Hōk ló láng”一词的音译,其本字是“河佬人”(参阅“漳州话”、“河洛人”、“河洛语”词条)。   清末嘉应州人黄遵宪在《梅水诗传·序》中说“嘉应一州,占籍者十之九为客家。此客人者,来自河洛,由闽入粤,传世三十,历年七百。”按黄遵宪的说法,嘉应州自清雍正十一年(1733)立州,从嘉应立州之始追溯,客家人已经在嘉应之地定居超过700年,已经延续了三十世嗣,是大约公元1000年前后(北宋时期)南迁到嘉应之地的。而放眼珠三角许多被归类为广府方言系的居民,至廿一世纪之初仍未有传下三十代孙嗣,可见客家人在岭南定居的时间并不比广府系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就是客家人不可能全部都来自河洛地区,黄遵宪所谓“来自河洛,由闽入粤”必然只是对其中一部分的概述,而不可能是指全体客家人。黄遵宪《梅水诗传·序》对嘉应州居民来源的描写,可能只是以他本人的家族迁徙史为基础。   ,在黄遵宪的《乙亥杂诗》中也提到“荜路挑弧展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这就再一次证明了客家人不会全部都来自河洛,因为其中不少客家人定居岭南已经超过1000年。 大埔县万福寺始建于唐文宗太和八年(834),至二○一四年已经超过1180年。 罗孟郊(1091~1153)号休休, 循州兴宁县刁坊镇罗坝村人。北宋宣和年间探花,授职谏议大夫、翰林院学士。据明朝祝枝山编《正德兴宁县志》记载,宋谏议大夫、翰林学士、探花罗孟郊童年时,在神光山南麓贵人峰的小庙里读书。常在池边习书,洗砚池中,其水尽黑。罗孟郊考中探花之后,乡人便扩建这座小庙,并定名为墨池寺。罗孟郊生于北宋初的循州兴宁县,断然不可能是北宋才从中原南迁而来,自是唐代以前便已定居于此。 夏越融合而成   有关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土著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编辑本段分布概况   据统计,现在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总人口达7000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5%。在国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东亚的日本、朝鲜,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和奥地利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000万之众。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后来搬迁到江南,分住赣、粤、闽、湘、台、琼诸省,并逐渐散及国外,漫布全球。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数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客家”这一称谓的来历是与客家先民的迁徙相关联的。对其居住地而言,这些人是从别处搬迁过来的“客”,可以说,离开了迁徙就不会有“客家”这一称谓。   客家人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早期则主要是源于灾害的胁迫。诸如残酷的战争、水、旱、虫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打击及瘟疫的流行。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战乱,几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迁徙。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就有过客家先民的大迁徙。试想,在漫长的岁月里,“五胡十六国”,战火不断,哀鸿遍野,不逃离能活命吗?据说我们陈氏先祖就是在那个时期离开豫西故土辗转来到江西定居赣县的。“月是故乡明”啊,开始,先民们也许只想暂时客住一段时间,但慢慢地也就习惯了。于是建造房舍,开垦田地,畜养猪牛,长久地居住下去。由暂时的客住到长久的家居。就这样,也就永远的“客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特殊方式的迁徙。据说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宫,驱赶数万“木客”往赣南兴国伐木,没累死的后来就留在了当地,这大概便是赣南客家最早的先民。   迁徙的过程肯定是艰险的。扶老携幼,跋山涉水,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安家过日子。客家先民披荆斩棘,排除险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他们终于挺过来了,形成今天这样一支有着数千万人丁的兴旺发达的民系群体。   迁徙的一道程序是建房造屋安下家来。一位客属长者说“安家最重要的是定屋场的位置。怎么定呢?要看风水。这个风水,不是地理先生讲迷信的那个风水。主要是采阳光,看风向,近水源,傍硬山,择高地。而坐北朝南、向阳背风、柴近水便、视野开阔则是理想的选择。”   人们常常赞叹客家人的勤劳、勇敢、坚毅和机智。客家作为一个民系群体,由于先民数代屡次长途的迁徙,它自然比其他群体更多样更深层次地体验了社会实际和生产实际,它也就必然受到了更多的锤炼和滋养,积累了更多的处理与自然界关系及社会人际关系的经验。,客家群体中出现过大批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编辑本段客家四州   一般认为客家大本营是指“客家四州”,包括惠州、梅州、赣州、汀州。客家州府于清代而言是指嘉应州、惠州府、韶州府、赣州府、南安府、宁都州、汀州府、龙岩州(合计八州府)。客家州府于宋代而言是指循州、梅州、汀州、虔州、惠州、韶州(合计六州)。在清代八个客家居住的州、府之中,以惠州府、赣州府、汀州府、嘉应州四处为客家大本营,也就是“客家四州”!   惠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的缚娄国。缚娄国都在今博罗县境内,国境范围包括珠江口东岸的增江流域(增城龙门)、东江流域(深圳东莞惠州新丰河源)、韩江流域(汕尾梅州潮州揭阳汕头福建龙岩),最东到达福建九龙江流域(漳州厦门)。缚娄国于秦末为赵佗所灭,其滨海之民被迁入东部山区,成为今天客家人的南方来源之一,相传缚娄人与楚国有关联。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统一岭南,以缚娄之地设傅罗县、龙川县,缚娄国灭亡之后(西汉初年)缚娄国东部增设揭阳县,或分封给南武侯、海阳齐信侯建立诸侯国。其中揭阳县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建县,其地大致在今梅州一带;海阳国大致在今潮州揭阳汕头福建漳州一带;南武国大致在今福建龙岩一带;其余仍属傅罗县、龙川县管辖。   东晋咸和元年(326),析南海郡东部置东官郡。范围包括今中山、珠海、增城、东莞、深圳、香港、惠州、河源、梅州、潮州、汕头、揭阳、汕尾、漳州等地。东官郡的建立,标志着这一区域的中原移民增多,成为重要的客家先民(中原移民)定居地。东晋安帝义熙九年(413),东官郡东部析出设义安郡,治所在海阳县(今潮州市),增设义招县(今梅州市)。   隋开皇十年(590)合并梁化郡、义安郡、始兴郡(今韶关市)、东官郡,置循州,是惠州最早的“州”级行政建置。南汉乾亨元年(917)循州移治龙川县,辖龙川、兴宁、程乡三县,增设齐昌府,归善县改为祯州。南汉乾和三年(945)程乡县升置敬州。宋天禧四年(1020)三月,避太子赵祯讳,改为惠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府,初辖归善、博罗、东莞、增城、河源、龙川、兴宁、长乐(五华)、海丰、程乡十县,后东莞、增城两县划属广州府,程乡县划属潮州府,又增设长宁(新丰)、永安(紫金)、和平、连平四县。   汀州的历史源于新罗县,新罗县又为缚娄国的一脉。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封织为南武侯建立南海国,亦称南武国。西晋太康三年(282)设新罗县,其地恰恰相当于今龙岩市全境。唐开元二十四年(736)置州于新罗口,因境内有长汀溪,取名汀州,辖境最大时包括今龙岩市全境(包括市区和漳平)和三明市的市区、永安、沙县、明溪、宁化、清流等。但三明市管辖的原汀州府县域的历史与南武国、新罗县均没有关联,宁化、清流源于古将乐县。编辑本段客家土楼    梅州客家土楼 说到客家最著名的就是他们的土楼了,如果你在网上搜索客家,会出现很多关于土楼的条目。如果你是集邮爱好者的话,你应该注意到了中国民居邮票里的福建民居之中有张便是客家的土楼。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像土楼似的“抵御性”城堡式建筑住宅。在福建,土楼分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两种,而圆楼相对少见。   关于土楼的一个笑话估计大家还有印象据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间谍卫星对中国进行拍照侦察,惊讶地发现在我国福建省的山区里分布着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筑,或圆或方,经过分析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中国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直到中美建交后,美国人才知道那些所谓的“导弹发射基地”实际上是客家典型的民居——土楼。编辑本段客家渊源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根据资料显示,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0万、泰国约50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   客家先民,系来自中原。是历代因战乱从中原大规模直接迁徙而至,或辗转迁入,或官宦、贬谪、经商等原因而落居。其先民迁徙有以下几个时期   (一)秦汉统一中国,中原移民开始南下。   1、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军六十万灭楚“南征 百越之君”,集结余干之水的秦军,于公元前221年置闽中郡后,即分兵南下,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一百五十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   2、秦始皇三十三年,五十万人守五岭,即赵佗“将卒以戍越”。由是观之,闽粤赣边有两支秦军屯戍,一戍南野之界,一戍揭岭。   3、秦始皇三十四年,赵佗又在隔河二里筑城以控武水,筑万人城于中宿浈山。赵佗又在龙川筑城居之。这批筑城者人数不详,但同期徙往北方边郡筑城可考者,少者三万户,多者五万户。   4、秦始皇三十六年,估计秦驻闽粤赣边之戍徙民约占当地人口三分之一以上。   5、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5年),又大批中原士卒南戍岭南,分驻于郡县及军事要冲。   6、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闽中及揭阳(潮、梅古为闽越地)的闽越人都搬走了,是地只留下秦中县徙民的后裔。这说明自此起,闽粤赣边居民是以中原移民为主体。   (二)汉末建安至东晋永嘉之际,中原人民避难,有一部分人迁入闽粤赣边区。   东汉末年,中原人民避难入交州,曾掀起一次高潮,南迁主要由海道而来。   南北朝时,南北对峙,中原人民又一次大规模南迁,迁移人口约96万,大部分稳定在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入江西赣南,部分又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边州县。   永嘉之际,中原士族流入福建者众。   (三)唐代安史之乱,战祸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中原人民大量南逃。   (四)唐末黄巢起义,中原人民避难者又大批逃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唐末至宋、闽赣边人口激增。   (五)宋南渡与宋末再有大批中原人民逃难至粤中与闽粤赣边地区。   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杭、秀、苏、常、湖、即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而且是大部分随隆 皇太沿走洪、吉、虔州,皇太回临安。这些士民没有随太后的条件,又势不能北返,因而一部分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一部分由虔州入汀州。一部分滞留赣南各县。   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江浙及江西大量宋民,一路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六)除以上所述因战乱大规模南迁外,中原人民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来,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者。

福建客家人,为什么叫客家人?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一、 难道真的要做“客”吗? 中原不客家人的根,也是中华民族的根。相传人类始祖伏羲就在河南沁阳市西北的太行山南麓,与女娲结合,才有人类的息息相传。伏羲还在此结绳为网,进行渔猎,发明农业,尝遍百草,发明中药,因而称为神农氏。伏羲还被称为文化创造神,传说他坐在一座方坛上,听了八方的乐音,便画出了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卦的符号,并能“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发明原始的象形文字符号,所以又称伏羲为人文始祖。河南省的代称为“豫”,“豫”由“予”“象”组成,这恐怕与我们人类老祖先于此发明象形文字符号有关。古语有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不只是客家人的事业有“豫”则立,不豫则废;而且中华民族的事业也是如此。 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就建立在中原。相传舜帝封大禹于夏,即今河南省的禹州。禹在此采用井田制,发展农业生产。“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所以那时的老百姓不叫人民,而叫丘民;那时的夏朝所在不叫中国,而叫禹甸。后来“禹疏九河,瀹济漯,决汝汶,排淮泗,八年于外,三过门而不入,洪水因悉平,九州致贡。”大禹的儿子夏启王在昆吾(今河南濮阳)铸九鼎,代表着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幽州。而豫州据天下之中,又称中州。今天的中国,夏朝称之为九州、九丘、九索、禹甸。从渔猎时代向农业时代过渡,最主要的是把握农时。夏朝发明的夏历,它把时间的计算由年推到月日,用植物生长规律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动物活动规律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综合起来把握时间变化规律。特别是二十四个节气的运用,不但对当时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今天农业生产仍有重大的贡献。 如果说夏朝准确地把握了天时的变化规律,那末商朝则把握了地利的变化规律。公元前16世纪商汤王在伊尹的辅佐下消灭了夏桀王,并在河南商丘建都。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商品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商品活动的频繁也带来了商朝都城搬迁的频繁。商朝有七次迁都,但迁来迁去大都在河南境内。盘庚将商都强逼贵族和民众渡河迁往殷,即今安阳殷墟,使到商朝得以中兴发展。传至帝武丁,使百工到处寻找建筑师,在罪徒中找到傅说,于是举以为相,殷都建设很快就繁荣昌盛起来了。老百姓安居乐业,也不愿迁徙。从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没有发现“客”的原始字形,就说明了那时还没有客迁、客居的意识。 如果说夏朝把握了天时的变化规律,商朝则把握了地利的变化规律的话,那末周朝则把握了人和的变化规律。周文王姬昌“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他被商纣王关押在河南汤阴的羑里七年,在此其间把伏羲的先天八卦演易成后天八卦,将伏羲八卦演变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把易经研究的重点由天地自然向人类社会转变,因而被称之为《周易》。周武王在姜子牙的辅佐下,消灭了商纣王,建立起周朝,并以文王的《周易》为指导思想,不断地调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并由周公制定的礼制固定下来,使得周朝的统治前后延续差不多八百年,为历朝历代之冠。 周朝到了平王将都城由丰镐迁往洛阳便进入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这时期天下大乱,争城以战,争地以战,中原鼎沸,战火连天。最先迁徙走的不是客家人,而是广府人、潮州人。中原的汉族民系先期越过五岭,来到珠江三角洲开发,成为广府人。传说周朝有五位仙人骑着五只羊口衔谷穗到广州,这是中原的汉族民系开发广州的美丽神话传说。而另一批中原的汉族民系则从福建迁入韩江三角洲开发,成为闽南语系的潮州人。客家人迟迟不想离开中原的家园,直到万不得已时才离开,但来到岭南那些容易谋生的平原已难于插足,只得在粤闽赣之间的山区里,艰难地过着客寄的生活。由于客家人那份牵挂着中原的情感,牢记祖宗的教诫“宁卖祖宗田,莫忘祖宗言”,所以客家话保留着周朝国语的音韵,而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二、“客”从何处来? 客家先民早在秦朝时就开始南来。中国史学界历来认为“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称客家”。这里讲的“汉人”应是指“汉族人”,而不是“汉朝人”,因为秦朝的赵佗就到岭南来开发客家最早的根据地了。秦始皇征服岭南百越各族后,“谪徙民五十万戍之”。这五十万中原人怎样来到岭南的?据记载一条是湘江—灵渠—漓江—西江水路;一条是潇水—新道—贺水—西江水陆联运;一条是耒水—湟水—北江水陆联运;一条是赣江—横浦(即梅关)—浈水—北江水陆联运;一条是赣江—东江水陆联运。西江水系便成了广州话语系的主要地域,东江水系便成为客家话语系的主要地域,而北江水系则成了广州话和客家话杂交地域。当年秦始皇五十万人马南征时,有一支人马在江西南部驻扎,在赣江上游的桃江或贡水濂江、湘水,通过定南水、寻邬水下东江,应是一条便捷的水陆交通线。赵佗可能就在该地,南下后被封为龙川县令。而龙川一直是讲客家话的客家先民在此居住。 东汉末年有一批中原士人到岭南避难,而真正大规模“客家人”南迁的主要是这三次第一次是西晋末东晋初的“八王之乱”,又称“永嘉之乱”,和随后的“五胡乱华”,即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侵扰中原,他们因避乱而南迁,多弃官携眷南逃,故称为“衣冠南下”。第二次是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其发难至称帝至失败,所经走的路线,几乎与客家人南逃路线相一致。第三次是南宋末年,元兵进逼,客家先民从赣南、闽西南再进入粤东的梅州、循州、惠州,当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皆编入“客籍”,这时候“客家”移民涌入,“客”胜于“主”,这就是“客家人”由“客”变“主”的过程,这就是“客家人”的由来。 “客家人”的南下大军是不断扩大的,包括队伍的扩大和地盘的扩大。明末清初,受满族人入主中原的影响,一部分客家人随郑成功迁往台湾。到清康熙年间,因四川长期遭受战乱和瘟疫灾荒,人口大减,清廷发起“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这又是四川客家人的由来。以客家人洪秀全为领袖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客家人又南迁到海外。目前,“客家人”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四川、海南、广西、云南、贵州、香港、澳门、台湾等地,以及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毛里求斯、留尼旺、美国等世界各地。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根在中原。中华民族一万多个姓氏,起源于河南的有1500多个,而常见的100个姓有73个姓出于河南,占人口较多的陈、林、李、许、蔡、黄、郑这七大姓也起源于河南。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客家民系近亿人,经常回河南去寻根问祖,追流溯源。八十年代,港台郑氏回河南荥阳拜始祖,台湾苏姓去豫北临漳寻祖,新加坡白姓去洛阳龙门拜白居易。九十年代,泰国谢姓到河南唐河、南阳寻根,菲律宾洪姓到河南光山县问祖,泰国新加坡黄姓去河南固始县拜祖,而港澳叶姓则到河南叶县祭拜始祖。 我这个客家人的根也在中原。丘姓的由来,因姜子牙吕尙兴周灭纣,周武王封地于齐营丘。其三子穆公纪念父封地营丘,齐太公姜尙又给三子穆以领地,名之曰封丘,世居河南封丘县。越十一代,移居山东,居六代又徙回河南,居十四代,迁至福建汀州上杭,居十六代迁四川,居七代又回迁河南,居六代迁江西石城县,居九代迁福建宁化石壁乡,居四代迁广东梅州。丘氏乃纪念山东营丘,而始于河南封丘,在河南繁衍居住前前后后达三十一代,历时上千年,号称“河南堂”。丘氏祖祠门联“河南世泽,渭水家声。”所谓“河南世泽”,就是指丘氏世世代代居住在河南,深得黄河之恩泽;所谓“渭水家声”,就是指丘氏的上祖姜子牙吕尚在渭水之滨磻溪村垂钓,被周文王得遇拜为师,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佐周灭纣,使周朝始有天下,而丘氏子孙后代不得辱没上祖姜尚的传统家族声誉。 三、“客”到哪里去? 客家人迁徙、迁徙、再迁徙,客家人南下、南下、再南下。客家人究竟要“客”到哪里去?看来,客家人要明白自已姓“客”,要认真深刻地认识领会好这个“客”字。《说文》释“客”为“寄也,从宀,各声。”非常清楚,“客”字由“宀”和“各”构成。“宀”为“交覆深屋也”;“各”为“异辞也,从口攵,攵者有行而止之,不相听也。”从“客”的文字表面去理解,还只是肤浅的理解,必须从“客”的根本意义上去理解。 客家人必须深刻理解生命过客的意义。这是从过程论来认识生命的意义。人生天地宇宙间,本身已是匆匆过客。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做客更是暂时的事,更何况又是“过客”。客家人不断地迁徙,客寄于陌生的环境里,要适应新的环境和陌生的人群,就得抓紧时间,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勤奋拼搏,不能有稍微的松弛懈怠,时刻处于积极主动进取的精神状态,这样才能生存下来,这样才有生命的意义。 客家人必须有独立的人格。这是从人格修养来认识生存的价值。“客”字里的“各”字时刻在提醒客家人必须高度注意人格的修养。由于客家人在战乱中逃生,为了生存,客居他乡,寄人篱下,非常容易产生依附、仆从、雇佣的心理,甚而失去独立的人格。依附在树干上的葛藤,由于其根系浅短,无法独立生长。而客家人的根系在中原,扎根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厚壤中,所以无论移植到粤闽赣的五岭山中,还是移植到南洋的椰风蕉雨中,亦或是移植到欧风美雨中,都能独立顽强茁壮成长。 客家人必须处理好主客的关系。这是从认识论来认识自已的作用。“主”和“客”的关系是辩证发展着的。人在天地宇宙间既是“过客”,又是“主人”,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客观存在和主观认识。何时何地是“客”,何时何地是“主”,这都由时空和力量来决定的。客家人南迁后“反客为主”是在南宋末元朝初,这时开始(元)南下送(宋)来的。也可以说是历史上多民族融合给客家人形成创造的机会,在蒙古族和汉民族融合时而诞生了汉族民系的客家人。而后客家人迁徙世界各地,和外国各民族融合又壮大了客家人队伍。形成“客家人”的历史原因,是中原发生“战乱”还是“融合”,也不过是从“主”、“客”的角度去表达而已。 客家人必须懂得宾客礼仪。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待人处世的原则。这个“客”字就包涵了“做客”和“待客”两方面的内容。“宀”是自已的房子,还是别人的房子。自已的房子接待客人要收拾整齐干净,进入别人的房子要得到人家的许可。“攵”是自已的两胫走动留下的脚印,还是别人的两胫走动留下的脚印。也就是说主随客便,还是客随主便。“口” 是自已的口,还是别人的口,“口”是用来讲话和吃喝的。无论是做宾客还是待宾客,繁体的“宾”字,屋子里都会减少一份货贝。况且“宾”字音通“彬”,宾客相处,彬彬有礼。客家人在不断迁徙过程中,不断做客,,所以“做客”和“待客”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客家人居住山区后,由于相对封闭的环境,“做客”和“待客”的机会较少,容易产生热情有馀,礼数不足的现象。 客家人必须团结在同一屋檐下,建设好人类的大家庭。“客”字由“宀”和“各”字构成,再加上客家人迁徙居住在山区,容易产生各占山头,各自顾各的现象。因为“客家人”的命名,并不是以地域性来命名的,所以他们的团结就缺少了地缘的凝聚力。他们只能靠共同的中原命根脉系,共同的迁徙命运,共同的文化传统,共同的语言习俗,共同的客家精神,在各地互相鼓励,努力奋斗。加强客家人的团结就显得重要,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就是客家人团结的极好形式。身在异乡为异客,直把客人当亲人。不但要加强客家人的团结,而且要加强和客居地人们的团结,尤其在今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整个世界融成一个地球村,客家人更要和全世界人民团结一道,共同建设好人类这个美好的大家庭。 四、“客”往“家”里去! 客家人是处处为“客”,处处为“家”。“家”字,《说文》释为“居也,从宀豭省声。”家为居住之地,不但要有房子,而且还要驯养牲畜,繁衍人口,发展生产,过上幸福的家庭生活。这是每个人所要追求的最基本生活,处于迁徙客寄过程的客家人尤甚。而赣闽粤客家人对“家”理解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赣南强调的是家居屋藏风水,闽西强调的是家族谱谍世系,粤东北强调的是家门风光体面。 客家人南迁的主要路线是过长江后,通过鄱阳湖、赣江由赣北溯江而上至赣南。赣南占居江西省南部整个狭长地带,古代是中原与粤闽两地沟通的咽喉孔道。赣南西部有罗霄山阻隔湖南,南部有大庾岭阻隔广东,东部有武夷山阻隔福建。惟独西南大余有长巷,越唐张九龄开辟梅关连通赣粤;东南由石城至宁化石壁也有平地如带,破武夷而连结赣闽。这些通道不客家人南迁的路线,也是先前广府人、潮州人南迁的路线。所以赣南人的客家文化特点与客家意识比较淡薄,只知道自已是江西人、赣南人,并不太知道自已是客家人,也不知道什么是“客家人”。当初来到赣南客居的人,虽然也“作客”,虽然也“为家”,但他们的重点放在“客”字上面的“宀”,“家”字上面的“宀”,这个“交覆深屋”的“家屋”上。要建筑好家屋,不可不注意到屋藏地理风水环境,所以赣南客家人以“堪舆术”著称的人才辈出。唐朝被风水界奉为形势派始祖的杨筠松,把为朝廷服务的风水术转向为贫民,在兴国三僚收徒授艺。明朝兴国的曾从政勘测修复长城后,相卜勘测了天坛的建筑。其同乡廖均卿勘测明十三陵之首长陵和故宫大皇城的堪址营建。还有曾文辿、刘江东、廖伯禹、赖布衣、王伋、李国纪等众多风水大师。 被称为“客家摇篮”、“客家祖地”的闽西宁化石壁,有“葛藤坑”的传说,有力地说明了家族世系传续延伸的重要性。“在昔,黄巢造反,隔山摇剑,动辄杀人;时有贤妇,挈男孩二人,出外逃难,路遇黄巢。巢怪其负年长者于背,而反携幼者以并行,因叩其故。妇人不知所遇即黄巢也,对曰闻黄巢造反,到处杀人,旦夕且至;长者先兄遗孤,父母双亡,惧为贼人所获,至断血食,故负于背;幼者固吾生子,不敢置侄而负之,故携行也。巢嘉其贤,因慰之曰毋恐!巢等邪乱,惊葛藤,速归家,取葛藤悬门首,巢兵至,不厮杀矣。妇人归,急于所居山坑径口,盛挂葛藤,巢兵过,皆以巢曾命勿杀悬葛藤者,悉不敢入,一坑男子,因得不死。后人遂称其地曰葛藤坑,今日各地客家,其先,皆葛藤坑居民。”根据客家人各姓的族谱记载,不少都在宁化石壁作为延续香火的重要中转站。如管、钟、邓、巫、罗、赖、李、陈、雷、丘、伍、杨、温、欧阳、伊、刘、唐、施、夏、黄、贝、洪、何、吴、孙、曾蓝、范、廖、谢、邬、郑、薛、张、黎、江、官、蔡、阮、高、滕、萧、魏、王、卢、傅、方、阴、危、汪、池、徐、熊、万、丁、沈、易、侯、杜、上官、谌、梁、郭、柳、邹、甘、周、马、潘、汤、曹、姚、林、戴、彭、贺、叶、龙、童、缪、刁、程、俞、余、姜毛、朱、涂、饶、翁、胡、游、阙、白、袁、詹、严、龚、卜、古、房、幸等等。客家各姓氏欲修纂族谱者,不可不与闽西的宁化石壁和上杭等地联系。 被称为世界“客都”、“客家中心”的广东梅州,确实能够成为客家的代表。梅州客家人对家门风光体面的追求,一直作为重要的人生价值。“客”字上面的“宀”,“家”字上面的“宀”,其读音和“面”相通。要能支撑家族门面的人,关键的是要出人才,叫做有头有脸,叫做面子大。历史和现实中客家的头面人物,都或出生在梅州,或祖居地在梅州,或祖籍在梅州,这些人物不但鼓励着无数客家人,也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世界。清朝罗芳伯开发加里曼丹成为大酋长。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清廷为之震惊。丘逢甲爱国保台,矢志不渝。孙中山推翻封建帝制,中华民族开创新纪元。叶剑英参与共和国的建立,并在“文革”中挽救了中国的命运。林风眠用支彩笔,沟通东西方的艺术。李光耀在缺水缺土的新加坡建成了现代化国家,有“国父”之称。他信总理在泰国以诚信赢得人民的拥护,不断加深泰中友谊。这些人物的出现,和梅州“华侨之乡”、“文化之乡”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各地不同的客家话口音,皆以梅州的客家话为标准。 没有女人就不成家。家者,嫁也。孟子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这里的“家”就是丈夫。难怪有个女歌星如泣如诉地唱“我想有个家。”这个“家”绝不是想有套房子,而是想找个男人嫁出去。客家人的“家”,“至少有百分之七十是应该属于客家妇女的。”前面说过的葛藤坑妇女,还有忠于爱情的山歌手刘三妹,救宋帝昺驾的砍草“孺人”妇女,“大脚蛮婆”的洪宣娇们,都是客家女性的神话。普通的客家妇女,“田头地尾“、“家头教尾”、“灶头锅尾”、“针头线尾”,样样皆能。客家妇女在世界上,可以说是最能吃苦耐劳、最能自重自立、最重人伦教化、最能团结互助的女人。她们身上是客家精神的充分体现。 五、“客家人”的根本意义 “客家人”根在中原,寻根问祖是种标志形式,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客家人”的根本意义。“客家人”的根本意义可从如下四个方面去思考 一是“客家人”的历史意义。不了解客家人,就无法了解中华民族的迁徙史、融合史。这种迁徙总是不停地进行着,无论其方式如何,也无论其规模大小。直到今天不少中原北方到广东工作的人,也常常被称为“新客家人”。正是由于不停的迁徙,造成各种地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就不断地激活了一部中国史。可以说,不了解客家人,就无法真正了解中国。 二是“客家人”的世界意义。客家人改变中原人“入土为安”而成“二次葬”,乃至“九葬九迁,十葬万年”的习俗,是让走到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不忘祖先的一种形式。其实,迁徙并不是客家人的专利从中原迁出的民系到岭南的更早的是广府人、潮州人;世界上北美洲的居民大多数是从欧洲移民、讲英语的“客家人”,南美洲则是不少西班牙、葡萄牙人“客而家焉”的地方,澳洲更是欧洲和亚洲人客寄之地。客家人强烈的问祖寻根意识,对于世界上“同是天涯客家人”,有着一种共同的通感,有着一种共同的情结。 三是“客家人”的科学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迁徙的工具已从原始的走路、骑马、乘船,到乘汽车、坐火车、搭飞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迁徙的范围已不只天涯海角、五洲四海了,而是要到太空去了。作“客”太空,已成为人类旅游时髦的话题;安“家”太空,已是发达国家常做的科研课题。到其它星球去作“客”,到其它星球去安“家”,这不都是我们要进行的科研课题吗? 四是“客家人”的精神意义。“客”往何处,“家”安何方,已是每个人灵魂深处不断思考的永恒话题。人的价值追求要成名成家,只有处处作“客”才能成名,只有象“豕”那样的繁殖生产能力才能成家。有物质安身的“房子”,有独立人格的“名誉”,有精神归属的“爱情”,有增殖功能的“生产”,这不就是客家的深刻内涵吗?这不就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吗? 参考资料http:www.hakkaonline.com

客家人的祖先是河南人吗

客家人的迁徙,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向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偏远荒蛮地区而转移的。 客家人是自秦朝至今在南方地区居住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一个重要群体,是广东本地的主要族群之一,也是江西和福建本地的重要族群之一。广东的几大族群,都是混合同化了岭南最早的原住居民百越诸族而最终形成的。 客家民系并不比广东其他民系形成的时间晚。因为客家语本是中原雅言,只是到了南方后吸收了一些土著语言,但其主体仍是中古雅韵。客家人也并不比其他族群晚来于广东,在广东的梅州、河源、惠州等地最早定居的就是糅合了原古越诸族的客家先民。 扩展资料客家人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早期则主要是源于灾害的胁迫。诸如残酷的战争、水、旱、虫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打击及瘟疫的流行。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战乱,几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迁徙。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特殊方式的迁徙。据说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宫,驱赶数万中原百姓“木客”往赣南兴国伐木,没累死的后来就留在了当地,这大概便是赣南客家最早的先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客家人

客家人的祖先是那里人?

祖先是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 相关介绍 客家人在上千年的迁徙历史中,已经和其他迁徙族群一样成了很多地方的原住民。客家人在过去一千七百多年里,从未停下迁移的脚步。 客家人一词起源说法不多,一说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给客制度”及唐宋时期的“客户”制度,一说源于清初广东粤西人对惠、潮、嘉、汀、赣移民的称呼;还有一说相对于“主”而言的一种对称,即外来人的意思。 扩展资料 客家土楼的建筑理念就是,同一祖先的子孙们团结向心,外御其辱。据考证,中国殷商时代就有夯土建屋。唐长安的皇城、宫墙均为夯土墙,城内的里枋也是用土墙分隔。福建土楼是客家人从黄河流域辗转迁移到永定之后,历尽沧桑,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 因为客家语本是中原雅言,只是到了南方后吸收了一些土著语言,但其主体仍是中古雅韵,能与古代韵书记载的发音对应,今仍保留大量文言文字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客家人

客家人的称呼是怎么得来的

客家山歌:流传千载的天籁之音 “客家山歌远传扬,条条唱出情意长,条条唱出郎心事,声声唱出妹心肠”。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是祖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继承了诗经三百篇的风格,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地方特色,富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其艺术风格独特,语言通俗易懂,生动传神,流畅自然,文采内涵,耐人寻味。 客家山歌用客家话唱,基本是四句七字体,第一、二、四句押韵;唱时往往触景生情,即席歌唱,随口而出,情深意切;唱腔丰富多彩,节奏自由又富于变化,同是客家山歌而同中有异,如梅城山歌、松口山歌、石马山歌,腔调不同,仅梅州就有100多种腔调,但都是曲调高亢、嘹亮、抒情、悠扬,十分动听;演唱艺术上继承赋比兴的传统手法,又常用直叙、比喻、双关、歇后、夸张、叠字等手法;种类和体裁上有山歌号子、爱情山歌、抒情山歌、尾驳尾、虚玄歌、逞歌、猜调等;唱的形式有独唱、对唱、表演唱等。 千百年来,客家人用它来歌唱劳动生活、抒发情思和鼓舞斗志,用它来交流感情,联络友情,娱乐身 山歌节盛况 心,如“山歌紧唱心紧开,井水紧打紧有来,唱到青山团团转,唱到莲花朵朵开。”,旧封建时唱山歌层层受禁,只在山林田间唱,从50年代起才发展到大庭广众中唱,唱到北京及至海外。 梅州是客家人聚居中心,客家山歌流行,素称“山歌之乡”,哺育出许多著名山歌手,先日有刘三妹,刁嫂子等,现代有余耀南、汤明哲、陈贤英等。“东教场里搭歌台,八方歌手逞歌才。山歌好比梅江水,源远流长滚滚来”。为弘扬客家文化,梅州每逢中秋举办山歌节,大打山歌擂台,非常热闹。 客家酒俗文化 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娘”。这种“酒娘”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他们在喝酒时,很注意礼节。 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亦称筛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再给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3杯,妇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离席。 客家人喝酒时,为了增添酒兴和热闹气氛,在各种宴会场合,或俗、或雅、或简、或繁,都有猜拳助兴的习俗。猜拳时还有一些规则,比如出三时,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时,大拇指要侧向,不能往上翘。出二时,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时要侧向,不能象灯驳壳枪一样食指指向对方,以表示礼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丰富的知识性。猜拳的数字从零到拾,如猜中双方所出的手指合计数,即为胜方。如双方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时叫“一品高升”;猜“二”时,叫“两家和好”;猜“三”时叫“三星高照”;猜“四”时叫“四季发财”;猜“五”时叫“五子登科”;猜“六”时叫“六六顺心”;猜“七”时叫“七巧成图”;猜“八”时叫“八仙庆寿”;猜“九”时叫“九久长长”;猜“十”时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语。 喝酒猜拳时,一般以三杯酒为一组,输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过关。如余兴未了,可再来一组或几组。如需请人代拳、代酒,应和对方协商,,征得对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斗酒外,还有出手指点数字斗酒,做法是席间指定一人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总数,算到谁,谁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从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为喝酒者。也有“转汤匙”斗酒的,桌中摆一个汤匙,由一人旋转汤匙,待汤匙停止转动时,汤匙柄指向谁,谁就得喝一杯。除外还有“猜单双”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两枚硬币,让别人猜单、双,输者喝酒。 客家人酒令花样多,有文化的人还喜欢“字词令”(包括地方特产令、农谚令等)、“诗词令”,还有“通令”(多是别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谜等。客家人喜欢通过酒规酒令、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游戏,增添酒兴,消除寂寞困倦,直至尽欢尽醉。(摘自《三明侨报》) 客家婚姻礼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客家社会虽不免亦存在重男轻女的成见,但总体上,男女关系还是较平等的。如,客家妇女与男子在家中同样力作。,女子在娘家时,与兄弟平等;出嫁时,父母重视其婚嫁,夫家也必须按传统礼节,循规蹈矩,才能娶得好媳妇。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随着社会的变迁,虽有更改,但大致上还是参照旧制办理。六祀仪式“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和古之六礼大同小异。婚礼仪式中,仍有闹房,圆房等旧俗。 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宴请女儿,女婿,谓之“请三朝”。这天,女儿不能在娘家住宿,一定得赶回夫家。有些乡间,娘家过几天请一些妇女亲友到女儿家中做客;或娘家请女儿回家做满月酒(结婚满月时)。男女亲家各择日期,设宴互请,谓“上门”,以求加强两亲家间的往来。 结婚宴请宾客,俗称“喜酒”,礼节甚为隆重,过去尤其如此。其中,女方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男方要在门前放鞭炮迎接,他们未到席,不能开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执壶,从母舅开始轮流斟酒。宾客按尊卑远近、长幼入席,外戚尊,本族卑。厅堂左上为首席,右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等等。 其他婚姻形式,如抱童养媳,赘婚,转亲,换亲,改嫁等。有些现正逐步少见,消失。 传统岁时习俗 发表日期2004年6月7日 出处梅州指南网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春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组成一个小队,向各户送春牛图,有吹唢呐的,打小鼓的,敲小钹的,在每家门口吹打,送上“恭贺新禧”红贴,主人会给红包。 稻草龙 一截一截,插满香火,由小孩抬着到各户灶前和猪舍牛栏去舞,祝贺合家平安、六畜兴旺,各户要给红包,小孩得欢乐,主人求吉利。 蝙蝠灯 也由小孩逐户去舞,“火龙进屋,要你蜡烛”,“恭喜发财,买田建屋”,蝙蝠灯不收红包,只要蜡烛。 船灯 灯状似船,在陆地表演游唱。春节前排练,锣鼓队,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后,吃罢点心,在开阔场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怀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调,艘公只管划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开天官”,唱“天官赐福”等,喝酒吃饭。 狮灯 有傩人出场,一个狮头,一个狮尾,一个孙猴子,一个沙和尚,还有锣鼓队。狮、猴、沙和尚演唱完后,要进行武术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狮队过年前要请师傅教练武术。 春分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 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是个大节,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 中元节 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 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也是个大节。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 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也叫“过冬年”。过冬至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丸,有钱人要吃鹿茸、人参补冬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