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血者无汗?什么是“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生活常识 2023-05-08 15:42生活常识www.pifubingw.cn

今天给各位分享夺血者无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夺血者无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请学中医的朋友帮忙

风和湿都是中医学里边的“六淫”之一(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祛风湿、通经络和祛风通络基本是同义,也就是说;当风、湿二淫袭侵经络,造成某个部位疼痛时,中医治疗的原则就需祛掉风、湿,疏通经络,达到治病的目的!

如何学习中医?

医道,阴阳而已。阴阳不衡,疾病生。阴阳平衡,百病消。其实任何事情都有阴阳一说,如中药,根据其在水中的沉浮断其阴阳,病症也有阴阳一说。弄通阴阳就是入门了,然后在学习一些常识,如经脉脏腑穴位之类。阴阳是根本,要学中医必须要懂阴阳,你可以读读《易经》。孙思邈说过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医。

中医二十八脉象歌决

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裏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裏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裏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 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五芤气、血、痰、饮、食) 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是代脉,代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 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裏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 数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只把虚实火来医,实要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急、紧、弦、滑、动、促都从数脉安排定。 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 紧脉数又弦疾和成紧,举如转索切绳形。浮紧表寒身体痛,沉紧逢见腹疼痛。 弦脉举迎手按不转,弦长端直若丝弦,受病轻重如何认,指在弦上软硬看。 滑脉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却还前,停食痰气胸中瘀,妇女滑缓定是胎。 动脉动脉摇摇数在关,没头没尾豆形圈,动主惊悸心空虚,汗出发热阴阳参。 促脉数又止促脉乎,进必无生退可生,促脉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细推求。血、气、痰、食、饮停留一种治病由。 濡脉浮取极不力,按之随手又空空,主病血虚阳虚症,汗多夜间骨热蒸。 凭脉验证如明镜,学者用心都精通。

什么是“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出自《素问·营卫生会篇》,“衄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出自《伤寒论》。 《灵枢·决气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汗与血存在的形式不同,其化生过程亦不相同,但都化源于津液,津液在体内有滋养濡润的作用,又是血液的组成成分,属阴精之范畴。若由皮肤排出则谓汗。所以称“血汗同源”。关于血与津液的关系《灵枢。决气篇》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即中焦水谷化生的津液(汁),从中焦进入肺脉与经脉中运行的血液融合,又通过心脉的化赤作用变成红色为血液。《痈疽篇》也说“肠胃受谷……,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即中焦化生的水谷精微通过三焦的蒸化,与输布于肌肉腠理之中的津液,由孙络渗入子脉中,与经脉中运行的血液化合,又在心脏的化赤作用下变成红色的血液,从经文所述,血与津液皆为中焦水谷所化生,津液和调变而为血,而血中之“液”若渗出脉外则为津液,津液渗出皮毛则为汗。所以说三者密不可分,为同源所化,古人讲“血汗同源”,只是一个存在于体内,一个排泄于体外而已。临床上若血有所伤,必耗伤津液,此时若再用汗法治之,则必更伤其血与津液,重伤其阴;同样若汗出过多已伤其津液,则不可动用放血之法,若用之则会更伤其津液,亦会使阴大伤。所以在临床上,若遇新产妇外感风寒之患者,不可轻易用汗法,若汗出不当伤其津液,必会招致伤阴动风。又如临床若见高热大汗患者,亦不可轻易用放血法以泻其热,若泻之不当伤其津血,亦可招致伤阴动风。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原则与其造成危害的临床表现,在《伤寒论》中阐述的尤为具体,如《太阳篇》说“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经常鼻衄或其它严重失血,已伤其津,若再发其汗,则津液更伤,经络失养,津液不充而见额上陷,脉紧急,牵引其目故直视而不能转。亡血失津,神无所附,则不得眠。反过来,在病变时,大汗不止耗伤津液也必伤其血,汗出过多津伤,血化源不足,血耗则神不安而心慌,所以《伤寒论·太阳篇》又说“汗家重发汗,必恍忽心乱”大吐、大泻过甚,则可伤其津液,故汗法皆当禁之。 古人所讲“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是从津液、血、汗三者同源密切相关而得出的结论,作为临床治疗的原则,也是对后人的告诫。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说明了哪两者的关系?____

答案B,中医讲在内为血,在外为汗。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