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学联成立与哪个历史事件?
今天给各位分享全国学联成立与哪个历史事件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全国学联成立与哪个历史事件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何历史联系
新文化运动 背景 A.政治力量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混战愈战愈烈,国家情况越来越坏。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继续寻找新的出路。 B.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基础)。 C.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的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而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上台后,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这就是中国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分期和特点 以十月革命为界。 前期 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以提倡新文学、新道德为手段,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的。 后期 有了新发展,以介绍宣传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倡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影响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C.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D.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E.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五四运动 背景 国内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工人阶级在一战期间得到壮大;人民对北洋军阀统治不满。国外十月革命的影响;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特点 (1)最早由学生、工人、市民掀起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2)青年学生是运动的先锋。 (3)工人阶级是运动的主力。 (4)李大钊、陈独秀是运动的领袖。 (5)启导人民觉悟,团结革命力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6)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彻底性,斗争取得胜利。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伟大的开端。 五四运动也是一场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为什么五四运动也是一场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我们在学完(岳版)新课程《历史Ⅰ政治文明历程》的五四爱国运动一课后,许多学生对五四精神中“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课文中根本就没有对这一精神作出任何解释,就是通篇课文也找不到有关任何“民主和科学”的史实。如此结论,要师生解释,这就成了无源之水。所以,当问及学生如何理解“民主和科学精神”时,大多学生感到茫然,似乎天外来物。那么,该如何理解这一问题呢?在此,谈点个人看法,望能给学生学习时提供点帮助。 ,从民主和科学的含义来看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所谓“民主”。就是民主精神和民主政治制度。其实,说到底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反对任何形式的压迫、歧视和专制。既然祖国是我们的祖国,天下是我们的天下,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山东主权的转让,那就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每个炎黄子孙的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以,当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学生、工人、市民等纷纷奋起抗争,游行示威、罢工、罢市,要求公平待遇,要求世界公理,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这不正是中国人民对民主的呐喊吗? 所谓“科学”,就是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具体的科学技术知识。换言之就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就前赴后继为救国救民不断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虽一次比一次激进猛烈,但都先后失败,中国出路何在?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连同其它各种社会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但先进的中国人在经过反复的研究、比较和鉴别后,最终在五四运动前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五四运动中,李大钊、陈独秀等进步知识分子奋笔疾书,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革命就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这一伟大选择也正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从五四运动爆发的思想根源来看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1915年以《新青年》为阵地,以北京大学为主要活动基地的新文化运动兴起,运动围绕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等主要内容向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封建文化发动了猛烈抨击,这就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了一声春雷,不仅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而且使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营造了广泛的舆论环境,启发了民众的觉悟。正因如此,当总统府外交委员会事务长林长民向国民大声疾呼“山东亡矣!国不国矣!”的时候,率先起来的就是接受了新文化运动洗礼的北京大学的师生们,他们成了五四运动的先锋。这就充分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思想基础。 第三,从五四运动爆发后的指导者、组织者及运动中骨干来看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干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鲁迅等也是五四运动爆发后的主要指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他们所培养的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热血青年,许多成为五四运动的骨干(如邓中夏、张国焘、高君宇等)。陈独秀首倡“民主和科学”,在五四运动中十分活跃,正如他自己所说“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之必然的产物,可蔡元培先生、胡适之和我是当时在思想言论上负主要责任的人。”李大钊面对五四爱国运动的巨大洪流,以笔作枪为启蒙而献身,在《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一文中正确地指出“卖国的不仅是曹汝霖、章宗祥、陆中舆几个人,所以单是打死几个人,开几个公民大会,是达不到目的。我们必须把这强盗世界推翻。”显然,这对于五四运动坚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方向是大有益处。鲁迅,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蔡元培,北京大学校长,五四运动爆发后,多方奔走设法营救被捕学生,并于5月8日以辞职相抗议。等等事实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和发展。 第四,从五四运动的影响来看 五四运动既巩固了新文化运动的前期成果,又极大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向深广发展。一方面,五四运动把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由知识分子推广到全国民众,使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成为一种风气。,又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入和广泛发展,白话文学从此建立,民众普及教育得到发展,使中国科学和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另一方面,五四运动促进了学生运动和劳工运动抬头,女权运动兴起,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在中共的协助下,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反军阀、反帝国主义的思潮得到发展。再一方面,五四运动波及全国二十多个省,一百多个城市,比新文化运动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伟大功绩在于“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促进了全国民众的思想解放,西方的各种新思想陆续传入中国,其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思想和政局带来巨大影响。 由此可见,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与科学精神。救国救民是五四运动的目的,而民主与科学仅仅是激发人民去革命、去奋斗、去牺牲、去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手段。可见,民主与科学意在救国救民,而救国救民则源于爱国爱民,正因如此,爱国爱民在民族危机深重时必然会表现出慷慨悲歌式的救国救民的爱国壮举。
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和历史条件及历史特点
1、爆发的时间1919年5月4日 2、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 3、历史特点:由于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主要是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这典型地表现为义和团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即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 这种认识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在这场运动中,提出了“改造抢到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这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到运动中。(注意:此时还没有农民阶级!只有部分农民阶级参加了)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五,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扩展资料 五四运动的影响 1、五四精神 五四的根本精神是什么,有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赛先生”(科学),“德先生”(民主)。1949年后,中共阐述为爱国,自救,进步,科学,民主。一说不屈不挠、忧国忧民、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运动,其主力是学生和青年,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时代的青年和学生学习。 2、社会经济 学生和群众的抵制日货,一定条件下刺激了民族产业的发展,随着一战的结束,中国的社会经济依然无法摆脱遭受日本欺凌的厄运。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多雷西·欧查德说,无论如何,“中国使用‘抵制’这一经济武器,是现代经济史最有启示的篇章。” 3、教育变革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自动主义”、“自律辅导主义”等教育思想在五四 推动下,教育界引起巨变,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废除学监制,在“开放女禁”呼声下,1919年秋,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岭南大学开始破例招收女生,在教育制度上,妇女权利在五四影响下发生变革。 1921年10月,北京政府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壬戊学制),小学六年,初中四年,高中两年,大学四至六年,以美国为蓝本,教育得到革新。 4、文学艺术 五四运动开创了中国文学新时代。五四以后,中国出现了大小40多个文艺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对中国文学发展影响深远。这个时期,出现了大批文学巨匠,如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郭沫若、郁达夫等。 5、政治变革 五四运动使苏俄在中国播下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种子,中国共产党的成 立和国民党的改组便充分显示出当时布尔什维克革命是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唯一出路,但也有人认为当时对暴力革命的绝对化,对中国的长远发展是一种破坏而非建设作用。 五四运动以后,工人罢工和政治斗争依然不断,1920年五一,北京学生联合会散发《五一历史》传单,使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理论传入工人阶层,为共产党诞生创造了群众基础。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四运动
中国学生会的起源,历史,发展,最好有详细资料,谢谢!
清华于1919年12月23日成立了第一个学生会,它诞生于“五四”运动爱国、民主、科学的洪流中。此前清华学校初期,还没有全校性学生会组织。 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美英法日等国,无理地拒绝了中国人民“废除二十一条”的正当要求,还公然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让与日本。丧权辱国的北洋政府竟同意在和约上签字。消息传来,举国愤慨,1919年5月4日北京城内3000余名学生举行了反帝爱国示威游行。当晚,五四运动爆发的消息传到清华园,一向沉静闭塞的清华学校顿时沸腾起来。高等科二年级学生闻一多在夜间工笔抄录了岳飞的“满江红”一词,贴在高等科饭厅门口,表达了“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坚定决心。第二天一早,有些同学在宿舍门口贴出红笔写的大字报,要求立即行动。当日(5日)高等科和中等科科长立即召开全校各会社负责人联席会议,决定成立清华学生代表团,派代表与各学校互通声气,与北京学生采取一致行动。清华学生代表团于5月7日正式成立,代表团团长为顾德民,清华学生代表团随即领导清华学生投入反帝爱国运动。5月9日,清华同学在体育馆前举行了“国耻纪念会”。会上决议通电巴黎,要求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庄严宣誓“口血未干,丹诚难泯,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中华民国八年五月九日,清华学校学生,从今以后,愿牺牲生命以保护中华民国人民、土地、主权,此誓。” 当时全国各地纷纷进行抵制日货的活动,1919年11月15日,日本驻福州领事馆竟派出便衣警察和浪人殴打参加抵制日货活动的学生;16日,又打死打伤学生和市民多人,制造了“福州惨案”。国人闻之莫不愤恨异常,福建罢市、罢学,京津沪等学界也奔走呼号予以声援。27日清华各级学生重选代表,商议起草学生会章程,“以便重组代表团与京中学界共同进行”;并于29日组织清华学生赴城内与各校学生上街游行。12月17日,全体学生大会通过了学生会章程;在23日晚,清华全体学生聚集在饭厅,举行学生会成立大会。清华学生连续参加学生运动引起了学校当局的不满,校长张煜全竟派巡警干涉学生会成立,乘学生开会之际派人关掉电灯以迫使学生散去,想不到此举激怒了学生。在几支洋蜡烛的照耀下,清华学生会庄严成立。学生会设评议部和干事部,由刘驭万、罗隆基为评议部正、副主席,时昭泽为干事部主席;干事部下设总务、交际、文牍、会计、新闻五科,其中文牍科正副主任为闻一多、潘光旦。随着学生会的成立,学生活动日益活跃,校内刊物《清华周刊》也由学校派定学生编辑改为由学生自选编辑,各种学生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清华学生会初期的组织形式模拟的是资产阶级议会政治,即“三权鼎立”。评议会是全校代议机构,行使立法权;干事部行使行政权;司法的权力还掌握在学校斋务处手中。随着“五四”以来新思潮对学生影响的增长,学生们对于校方家长式的严厉管束越来越不满。1919年10月,一位姓李的斋务长因开除学生,遭学生诘问并被打。同年12月,校长张煜全因干涉学生会成立大会,遭到学生反对而被迫去职。学校传统的管理方式被动摇,1920年起学生对自治展开广泛讨论,认为“学生自治,是由学生组织团体去练习学生管理自己”。到1922年3月,学生通过学生会提出要求,成立了学生法庭,选出了审判官和检察官, “三权鼎立”随之形成。学校还拨了一笔钱,为“法官”们缝制了“法服”。穿戴上峨冠博袖的服装,学生法官们审理学生间争执事件甚至处理学生违反校章的事件。1925年学生法庭被停止。1929年《国立清华大学学生会章程》规定“本会最高权力机关为全体大会,立法机关为代表大会,执行机关为执行委员会”。 清华学生会的成立与实现自治,一方面是由于“五四”运动唤起了清华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年轻的学生们经此刺激震动而突然觉醒了,登时表现出一股蓬蓬勃勃的朝气,好像是蕴藏压抑多年的情绪与生活力,一旦获得了迸发奔放的机会,一发而不可收拾,沛莫之能御。”;另一方面,也可从中窥见清华学校早期的教育目的,清华学校的教育目标不仅是培养留美预备生,还寓有造就“领袖人才”的意义,希望“成一造就中国领袖人才之试验学校”。对于这种领袖人才,清华校长曹云祥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天赋之才,精明强干,随机应变,善于治人”。学校在加强管理的,也提倡和鼓励学生组织各种社团,开展课外活动,包括对外交涉、演说辩论、开运动会、请人演讲、编杂志、出级刊等。学校以学生团体活动为手段来培养学生的组织、办事能力,而清华学生会以后的日益发展以及参与左右校政、领导学生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等行为恐怕已非校方的初衷了。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生的爱国热情高涨,清华学生会领导学生参加了一系列的爱国反帝运动,逐渐成为清华爱国学生运动的领导核心,在以后的“一二·九”运动、“一二·一”运动、抗暴运动、“反饥饿、反内战”运动、解放前的护校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生会的起源及概况
学生会 学生会(Student Union) 高等、中等学校中学生的群众性组织。任务是,在学校共产党组织的领导和共青团组织的指导和帮助下,团结全体同学,使他们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高等学校一般设校学生会委员会和系(科)学生会委员会两级。中等学校学生会一般设校学生会委员会和班学生会委员会(班委会)两级。 它是每个大中学校不可缺少的部门(少数大学,如中国防卫科技学院除外),它是提倡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学生组织,为学校学生和老师提供无偿服务的部门。 一般的学生会都设置主席团、秘书处、外联部、学习部、企划部、宣传部、纪检部、文艺部、体育部、生活部、卫生部、劳动部、组织部等。 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中学生自己的群众组织。1919 年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学生成立了进步的学生团体,称学生自治会,对学生运动起了积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名学生会。凡在校学生都是学生会的成员。学生会的干部经全体学生民主协商,选举产生。 中等学校学生机构一般是两级校学生委员会和班学生委员会(班委会)。高等学校又有院系(科)一级的学生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建立的学生会联合组织为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简称全国学联。 学生会的任务是在学校共产党组织的领导和共青团组织的指导和帮助下,团结全体同学,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同学努力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科学文化知识的 、身体健康的劳动者。 学生会的起源及历史 清华于1919年12月23日成立了第一个学生会,它诞生于“五四”运动爱国、民主、科学的洪流中。此前清华学校初期,还没有全校性学生会组织。 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美英法日等国,无理地拒绝了中国人民“废除二十一条”的正当要求,还公然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让与日本。丧权辱国的北洋政府竟同意在和约上签字。消息传来,举国愤慨,1919年5月4日北京城内3000余名学生举行了反帝爱国示威游行。当晚,五四运动爆发的消息传到清华园,一向沉静闭塞的清华学校顿时沸腾起来。高等科二年级学生闻一多连夜工笔抄录了岳飞的“满江红”词,贴在高等科饭厅门口,表达了“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决心。第二天一早,有些同学在宿舍门口贴出红笔写的大字报,要求立即行动。当日(5日)高等科和中等科科长立即召开全校各会社负责人联席会议,决定成立清华学生代表团,派代表与各学校互通声气,与北京学生采取一致行动。清华学生代表团于5月7日正式成立,代表团团长为顾德民,清华学生代表团随即领导清华学生投入反帝爱国运动。5月9日,清华同学在体育馆前举行了“国耻纪念会”。会上决议通电巴黎,要求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庄严宣誓“口血未干,丹诚难泯,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中华民国八年五月九日,清华学校学生,从今以后,愿牺牲生命以保护中华民国人民、土地、主权,此誓。” 当时全国各地纷纷进行抵制日货的活动,1919年11月15日,日本驻福州领事馆竟派出便衣警察和浪人殴打参加抵制日货活动的学生;16日,又打死打伤学生和市民多人,制造了“福州惨案”。国人闻之莫不愤恨异常,福建罢市、罢学,京津沪等学界也奔走呼号予以声援。27日清华各级学生重选代表,商议起草学生会章程,“以便重组代表团与京中学界共同进行”;并于29日组织清华学生赴城内与各校学生上街游行。12月17日,全体学生大会通过了学生会章程;在23日晚,清华全体学生聚集在饭厅,举行学生会成立大会。清华学生连续参加学生运动引起了学校当局的不满,校长张煜全竟派巡警干涉学生会成立,乘学生开会之际派人关掉电灯以迫使学生散去,想不到此举激怒了学生。在几支洋蜡烛的照耀下,清华学生会庄严成立。学生会设评议部和干事部,由刘驭万、罗隆基为评议部正、副主席,时昭泽为干事部主席;干事部下设总务、交际、文牍、会计、新闻五科,其中文牍科正副主任为闻一多、潘光旦。随着学生会的成立,学生活动日益活跃,校内刊物《清华周刊》也由学校派定学生编辑改为由学生自选编辑,各种学生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清华学生会初期的组织形式模拟的是资产阶级议会政治,即“三权鼎立”。评议会是全校代议机构,行使立法权;干事部行使行政权;司法的权力还掌握在学校斋务处手中。随着“五四”以来新思潮对学生影响的增长,学生们对于校方家长式的严厉管束越来越不满。1919年10月,一位姓李的斋务长因开除学生,遭学生诘问并被打。同年12月,校长张煜全因干涉学生会成立大会,遭到学生反对而被迫去职。学校传统的管理方式被动摇,1920年起学生对自治展开广泛讨论,认为“学生自治,是由学生组织团体去练习学生管理自己”。到1922年3月,学生通过学生会提出要求,成立了学生法庭,选出了审判官和检察官, “三权鼎立”随之形成。学校还拨了一笔钱,为“法官”们缝制了“法服”。穿戴上峨冠博袖的服装,学生法官们审理学生间争执事件甚至处理学生违反校章的事件。1925年学生法庭被停止。1929年《国立清华大学学生会章程》规定“本会最高权力机关为全体大会,立法机关为代表大会,执行机关为执行委员会”。 清华学生会的成立与实现自治,一方面是由于“五四”运动唤起了清华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年轻的学生们经此刺激震动而突然觉醒了,登时表现出一股蓬蓬勃勃的朝气,好像是蕴藏压抑多年的情绪与生活力,一旦获得了迸发奔放的机会,一发而不可收拾,沛莫之能御。”;另一方面,也可从中窥见清华学校早期的教育目的,清华学校的教育目标不仅是培养留美预备生,还寓有造就“领袖人才”的意义,希望“成一造就中国领袖人才之试验学校”。对于这种领袖人才,清华校长曹云祥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天赋之才,精明强干,随机应变,善于治人”。学校在加强管理的,也提倡和鼓励学生组织各种社团,开展课外活动,包括对外交涉、演说辩论、开运动会、请人演讲、编杂志、出级刊等。学校以学生团体活动为手段来培养学生的组织、办事能力,而清华学生会以后的日益发展以及参与左右校政、领导学生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等行为恐怕已非校方的初衷了。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生的爱国热情高涨,清华学生会领导学生参加了一系列的爱国反帝运动,逐渐成为清华爱国学生运动的领导核心,在以后的“一二·九”运动、“一二·一”运动、抗暴运动、“反饥饿、反内战”运动、解放前的护校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