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在哪里?《清平乐·六盘山》的诗意

生活常识 2023-05-08 18:27生活常识www.pifubingw.cn

今天给各位分享六盘山在哪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六盘山在哪里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红军长征时所爬的雪山,过的草地都具体是什么地方

1、草地 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地,横宽300余里地,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讲川西北若尔盖地区。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它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由于黑白两河——黑河(亦称墨曲河)和白河(亦称葛曲河)自南至北纵贯其间,起了重要作用。两河的河道迂回曲折,叉河横生,地势低洼,水流淤滞而成沼泽。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结络成片,覆盖潴水。 沼泽生长的植被主要是藏嵩草、乌拉苔、海韭菜等,形成草甸。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草地区域气候恶劣,晴空迷雾变幻莫测。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使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泥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脚泡过,还会红肿甚至溃烂;二怕下雨;三怕过河。 2、雪山,就是山顶有雪的山,山名如下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前后翻越过的雪山 数量≥19 座 红军棚子 虹桥山 巴郎山 夹金山 空卡梁子 鹧鸪山 梦笔山 长坂山 昌德山 打古山 卡子山 格地山(安得山) 加绒拉热尔山 蛇皮梁子 木瓦梁子 红四方面军西进康北期间翻越的雪山 数量≥11 座 党岭 大炮山 亚洛阔山 沙拥山 伊涅阿山 扎巴加山 洛戈梁子 高尔寺山 剪子湾山 嘎波山 喜麦拉卡山 红二、六军团北进甘孜期间翻越的雪山 数量≥16 座 哈巴雪山西岭 大、小雪山 沙鲁里山 拉波山和仁加山 奔戈梁子和理塘 月日茨普 藏巴拉山 欧帕科山 恶热拉山和麦拉山 呷拖寺 生欧拉山 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北进期间翻越的雪山 数量≥16 座 乃陆山 塔子—西穷间的2座无名雪山 西穷寺—青海班玛绒玉,需翻越2座雪山陈伯钧日记称作“小山”的雪山。 在青海班玛县绒玉地区活动期间至少3座以上雪山 老则呷登山 扎格海格山 曾克寺—漳腊村间无名雪山 漳腊村—中壤塘间无名雪山 刑木达—伊俄村间无名雪山 沙湾—安坝间无名雪山

红军长征中的爬雪山和过草地分别是在哪个省份的哪个地方

在长征中,红一方面军先后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雅克夏山、昌德山、打古山等5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红二方面军在三大主力红军中最晚进入雪山地区,翻越的雪山却最多。先后翻越了哈巴雪山(玉龙雪山)、大、小雪山、扎拉亚卡山、海子山、马巴亚山、恶热山、麦拉山、瓮水、邯坡等二十多座雪山。红四方面军是最早踏入雪山地区的部队,由于曾三次跋涉雪山草地,在雪线以上区域停留时间最长。红桥山、夹金山、梦笔山、雅克夏山、昌德山、打古山、党岭山、巴郎山、鹧鸪山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累计翻越雪山超过20次。 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横宽300余里,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讲现在的川西北若尔盖地区。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它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由于黑白两河——黑河(亦称墨曲河)和白河(亦称葛曲河)自南至北纵贯其间,起了重要作用。两河的河道迂回曲折,叉河横生,地势低洼,水流淤滞而成沼泽。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结络成片,覆盖潴水。沼泽生长的植被主要是藏嵩草、乌拉苔草、海韭菜等,形成草甸。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草地区域气候恶劣,晴空迷雾变幻莫测。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使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六盘山在我国什么地方,为什么叫六盘山?

六盘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六盘山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部、甘肃省东部。南段称陇山,南延至陕西省西端宝鸡以北。横贯陕甘宁三省区,既是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又是北方重要的分水岭,黄河水系的泾河、清水河、葫芦河均发源于此。 扩展资料 六盘山名字由来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六盘山森林茂密,泉水潺潺。山脚下有一座古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晨钟暮鼓,终日念经,以求正果。有一天,老和尚到山脚下小溪提水,忽然看见一只小梅花鹿也在溪边饮水。 梅花鹿见有人来扭头就跑,老和尚随后紧追。梅花鹿仿佛有意逗老和尚,跑跑停停,时不时回头探望老和尚。老和尚停它就停,老和尚追它就跑。不知追了多长时间,忽然抬头一看,已经攀上了山顶。山外如诗如画的山色美景,尽收眼底。 这个故事传开后,人们把这座山称为“鹿攀山”,当地人的话,常常把梅花鹿的“鹿”字与“六”字发同一个音,再加上那山势盘旋而上,渐渐地“鹿攀山”演变成“六盘山”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盘山

六盘山在哪?

六盘山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部、甘肃省东部。是红军长征时途经的一个重要地点。 19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红军的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9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 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了六盘山。 扩展资料 一、六盘山的地理信息 六盘山地处宁夏南部的黄土高原之上,呈东南——西北走向,平均海拔比贺兰山还要高,在2500米以上,最高峰是位于和尚铺以南的美高山,俗称米缸山,海拔2942米,山势高峻。六盘山是一个狭长山脉,是渭河与烃河的分水岭,山路曲折险狭。 二、气候特点 六盘山历来有“春去秋来无盛夏”之说,气候属中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带,具有大陆性和海洋季风边缘气候特点,春低温少雨,夏短暂多雹,秋阴涝霜早,冬严寒绵长。 六盘山区光热资源较少,年日照时数2200~2400小时,年均温5~6℃,有“春来秋去无盛夏”之说。据海拔2840米的高山气象站资料,年均温仅1℃,年降水量达677毫米,是黄土高原中的“湿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盘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平乐六盘山

清平乐 六盘山在什么地方

诗意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飞到了天际尽头。不登临目的地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里的路途。 在高峰险峻的六盘山上,猛烈的西风吹得红旗猎猎地卷起来。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这首词是现代思想家、革命家、诗人毛泽东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词。回顾了万里长征的行程,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这是一首在战斗中前进的胜利曲,是一篇振奋人心,激扬斗志的宣言书。 这首词景象开阔,意蕴丰富,起承转合,层次分明,在意境和艺术结构上都称得上是一篇佳作。它在陕甘宁边区一直广为流传,解放战争时期,延安广播电台也时常朗诵播放。时至今日,我们同样可以在这首作品中体味出当年岁月的艰辛以及领袖人物的宏大气概。 扩展资料 赏析 上阕“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起笔境界辽阔,写站在六盘山高峰之上仰望所见。两句词紧扣十月天空景象天空净朗,云层疏淡,大雁往南飞。“望断”二字涵义丰富,寄意尤深。 “望断”,指望了又望,直到不见还望。因为大雁到了秋天,就要由北向南,到南方去过冬。看到南去的大雁自然就会勾起作者和红军对南方革命根据军民和故乡父老乡亲的无限思念,所以才有望断的神情。这两句虽是写景,但景中寓情。 接下来“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两句,抒情显得十分自豪。作者屈指一算,红军所行的路程已经两万里前面已经没有险峻的高山了,预定目的地是一定会到达的。 “不到长城非好汉”,还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北上去抗日前线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只有北上抗日,才是真正的好男儿。 下阕首句“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先接上阕末句的抒怀咏志,将落笔之处回转到六盘山的现实景象。放眼处,座座高峰,远近错落,尽收眼底。,这还不是画面的关键,关键是山峰上飘扬着红军的旗帜。这旗帜高耸在山之峰巅,应和着狂野的西风,舒展飘扬。 这是信仰的力量,是坚持的力量!在这段最为痛苦的岁月里,信仰的追随者同生共死,终于走出重围。而“漫卷”二字则高度凝练地表现出革命的力量依旧强健,依旧潇洒自如,依旧敢于在风口浪尖搏它一搏,这象征着革命的希望之火熊熊燃烧。 所以下阕首句回转到六盘山的现实景象,绝非重复。它所表现的情感已较上阕首句更进一步,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平静和休憩、个人胸怀及智慧,而是革命集体的崇高与可敬及革命信仰的强劲活力。形式上回到了起点,情感上却有了新的格调。 下阕末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和上阕末句一样,从眼前的实景宕开,直接表现内心情怀和志向。但在表现的内容上也有了一个推进。 上阕末句,是在古今战争之间寻求尚武勇猛之精神,在谈笑、屈指间举重若轻;而下阕末句所表现的情怀意志则似乎已经完成了自我肯定和自我升华,而有了更为具体的战斗冲动。 诗人手持“长缨”,片刻的休息与感慨已经足够,疲乏与困顿已经一扫而空,激情与力量早已恢复。诗人已完全做好了战斗准备,只等“吹角连营”,上阵擒龙。“何时”二字更见出诗人此时内心的战斗渴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平乐·六盘山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