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概述
(AIDS),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继癌症后出现的又一致命性疾病,由于其传播性强,发病迅猛,死亡率高,而被称之为“超级癌症”、“世界瘟疫”。截至1991年5月1日,全球艾滋病数已累计达35万9千例,而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流行病学家估计,到2000年,仅亚洲染上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将由1996年的35万例增加到200多万例。自世界上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后,医学界就着手进行研究,但迄今报道的文献中,尚未有理想的疗效。
发病是免疫功能缺陷和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而引起的,病毒通过密切接触(性交、接吻等)、输血、注射等方式,或由皮肤破损处侵人人体,通过自己的遗传信息,将RNA逆转录成DNA,按其病毒的形式整合入宿主细胞的基因团内,损害其T淋巴细胞,导致细胞的溶解,而不能发挥其免疫作用,造成免疫缺陷和感染的恶性循环。临床表现为三期,即艾滋病感染早期(HIV)、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RC)、艾滋病后期(AIDS)。最近美国波士顿达纳一法贝尔癌症研究所的威廉·赫塞尔廷教授等发现,艾滋病病毒是通过一种名叫树枝状的细胞进人人体,从而揭开了艾滋病病毒在性行为后进人人体之谜。
现代多数医者根据艾滋病具有发病多、病情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等特点,将其归属于中医“瘟毒”、“温疫”等温病范畴,亦有认为属虚劳恶核等。本病在中医学中虽无记载,但类似的症状,在历代方书中已有描述。如《左传》载:“晋平公有疾,蓁伯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为近女色,疾如蛊,非鬼非食……女惑男,惑以生蛊,乃淫溺惑乱之所生也。”这是因性接触而发病的最早文歇献记载。《内经》云:“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精似指抗病与免疫效应的物质,房劳过度、伤精、免疫力减退,由此罹发“温病”。隋代之《诸病源候论》云:“易病者,是男子妇人伤寒病,新瘥未平复,而与之交接得病者,名为阴阳易也。……所以呼为易者,阴阳相感动,其毒度著,如人之换易也。”指出本病是因性交传染的。
目前对此病的治疗缺乏有效的手段,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医者尝试用与防治艾滋病,发现中医药和针灸对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抑制病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引起广泛重视,并运用于防治艾滋病的研究中,从摸索中取得了可喜成果。
当然,国内外医者所做的探索工作,仅仅是初步的,运用中医药还不能完全治愈艾滋病,只是在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方面略具优势。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1.运用结合其他学科如心理学和现代医学等深刻认识艾滋病的病因。2.继续通过实验,寻找防治艾滋病的特效中药和方剂以及针灸治疗艾滋病的原理。3.综合理论和临床,总结辨证治疗艾滋病的系统理论,并积极与国外一些研究机构合作进行中医防治艾滋病的临床研究。
擦烂红斑专家免费咨询热线:湖南健康(湘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