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技术
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好发于体质虚弱者、老年人或正气虚于一时之人。四季皆发,以春、秋季发病率较高。
辨证论治
1、肝经郁热证
症状:红赤,疱壁紧张,灼热,咽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泻。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主要药物: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泽泻、当归、车前子、生地黄、甘草。大便干者,加生大黄;起血疱者,加牡丹皮、赤芍;发于眼部者加石决明;发于面部者加桑叶、菊花;明显者加制乳香、制没药。
2、湿蕴证
症状:疱疹色淡或起大疱,疱壁松弛易于破溃,渗水糜烂,纳呆腹胀,大便溏薄;舌胖苔腻,脉濡。
治法:健脾渗湿,佐以清热。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主要药物: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茯苓、白术、滑石、防风、栀子、肉桂、甘草、灯心。发于下肢者,加牛膝、黄柏;水疱大而多者,加土茯苓、萆薢、车前草。
3、气血瘀滞证
症状:多见于老年病人,疱疹消退后,疼痛不止,夜寐不安,舌紫苔白,脉弦细。
治法:理气活血,平肝潜镇。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味。主要药物:桃仁、红花、地黄、当归、芍药、川芎。心烦眠差者加珍珠母、牡蛎、栀子、酸枣仁。
单验方
1、银翘三黄汤:沈楚翘等按上、中、下三部辨证治疗65例本病,以银翘三黄汤(黄连、黄芩、牡丹皮、金银花、连翘、紫草、大青叶、代赭石、灵磁石)加减。病在头面部,加山羊角、石决明、生地黄、野菊花;病在胸胁至腰腹部,责之肝脾,加延胡索、金铃子、橘叶、陈皮、全瓜蒌;病在少腹部以下,责之肝肾,加牛膝、黄柏、地丁。
2、马齿苋合剂:药用马齿苋、大青叶、板蓝根、紫草(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3、蒲公英30克,苦参30克,黄柏20克,旱莲草30克。水煎20分钟后,趁热湿敷。每日3次。每天按压3~4次,每天10分钟左右,以能耐受为度。
其他疗法
1、外治法
(1)外洗:病之初期、中期水疱明显,可用紫草30克,野菊花30克,地榆30克,苦参50克,大黄30克。每天一剂,水煎微温外洗患处。病之后期水疱已干敛结痂,但疼痛不减,可选用郁金20克,鸡血藤30克,赤芍30克,乳香15克,没药5克,威灵仙30克,煎水外洗患处。
(2)湿敷:病之中期如果水疱溃破渗液明显,宜用湿敷法治疗。选用大黄30克,枯矾20克,苦参30克,紫草30克,地榆50克,五倍子30克,煎水微温湿敷患处。
(3)外搽:外搽含硫黄的炉甘石洗剂或阿昔洛韦软膏等;水疱皮损可用三黄洗剂。水疱溃破渗液皮损,在湿敷间歇期外擦青黛油、紫草油、氧化锌油。水疱已干敛结痂但仍疼痛者,外擦金粟兰酊。疾病初起疱疹显著,肿胀渗液者,宜予以10%黄柏溶液局部湿敷或外搽三黄洗剂等,每天2~3次。
2、针灸疗法
(1)针刺
耳针:选取神门、肾上腺穴及患病部位。将王不留行用胶布固定于所选双侧耳部穴位上,每天按压3~4次,每天10分钟左右,以能耐受为度。
体针:上肢取合谷、内,关、曲池、阿是穴;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阿是穴。针刺入后,采用提插捻转,留针20~30分钟,每日一次。
穴位封闭:用丹参液,选穴同上,每个穴位注射0.2~0.3毫升,每次总量不超过4毫升,每隔 1~2日注射一次。
(2)艾灸:一般在皮损上或周围做广泛的温和灸,每天一次。
3、物理疗法
先用消毒纱布湿透入地金牛酊后敷盖在皮损处,然后用神灯(高效电磁波治疗机)或频谱治疗仪对准皮损部位照射,每次15~30分钟,每天或隔天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