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增寿1岁的背后:高效预防、精准治疗成健康中国新发力点

健康新闻 2023-06-03 15:43健康新闻www.pifubingw.cn

1岁,究竟意味着什么?

近来,“1岁”一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十三五”期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6.3岁提高至77.3岁,提高了1岁。随着今年两会审议通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政府报告中所介绍的“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又为“1岁”一次赋予了新使命,即到2025年,全国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

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样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之一,其反应了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尽管只有“1岁”,但考虑人口总量、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生活方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转换等因素,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首当其冲即为医疗模式。以疾病的诊断、救治、住院、手术等为主要手段的“单一救治”传统医疗模式显然已无法准确匹配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变革迫在眉睫。

该向何处转变?

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答案值得参考,其认为21世纪的医学应从传统医疗模式应从“重治疗”向“重防治”发展。所谓“防治”也涵盖了两层含义,即“精准治疗+高效预防”,而要实现这两者则需依托科技创新力量。

创新治疗,精准改善患者顺应性

“虽然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7.3岁,但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仍仅为68.7岁。这就意味着,带病生存的时间长达8.6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王建业表示,“如何有效缩短带病生存年限、精准治疗慢性疾病,从而积极推进健康老龄化,将是医疗科技下一步需要努力创新的方向。”

据慢病中心全国人口死因监测系统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位居前三的死亡原因分别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这三种慢性疾病占到老年人群死亡原因的70%以上。另有调研数据表明,我国近75%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疾病,另有五分之一的老年人患有三种及以上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更是长期困扰老年人的高发慢性疾病。

据悉,大部分治疗慢性疾病的药物以多肽为核心成分,而这些药物大多具备三个特性,即生物半衰期短、治疗周期长、口服无效。通俗来说,就是需要长期每天注射药物,以达到治疗效果。只是,长此以往的注射用药,不仅会对慢性病患者的身体造成负担,医护人员也会因担忧漏用、错用药物而造成额外的精神压力。

为解决这一难题,深耕医药健康领域多年的特种化学企业赢创,正以创新型缓释药物配方作为全新突破口,以寻求精准治疗慢性病的最佳方式,为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带来便利。其应用于长效注射微球的药用聚合物RESOMER®,可作为慢性病的长效注射药缓释配方使用,能使得活性成分在注射后于患者体内持续精准释放,从而有效降低注射次数,并减少治疗痛苦并改善患者顺应性。,此类新型长效制剂也可运用于精神类药品,以减少用药困难或滥用的现实问题,避免因患者治疗依从性低而导致的高复发率与病情反复。目前,这一类高分子聚合物微球的缓释作用,已经可以实现每6个月一次的超长效给药。

除了精准治疗,赢创还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次的个性化治疗。对于需要进行植入式治疗的疾病,比如骨骼缺陷、心血管支架等到,个体的情况存在较大区别,而3D打印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可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新途径。赢创所研发的RESOMER®聚乳酸类材料能根据患者需求3D打印为精准适配的受伤颅骨缺损片或心血管支架。这一材料最大的科技亮点在于能够根据骨骼或组织生长的情况进行调整生物再吸收周期,即随着骨骼的自然愈合,植入物会在体内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这意味着患者再也不需要为了取出体内的植入物,忍受二次手术的痛苦。而另一类用于医疗植入物的植入级聚醚醚酮(PEEK)材料,因其弹性模量与人体骨骼相一致,且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生物稳定性和X-射线可透性,多年来已在脊柱植入物、运动医学和颌面外科等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预测,到2024年,我国精准医疗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356亿元。在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的大愿景下,那些能减少治疗次数、降低不适程度并加速康复的创新型治疗方式将愈发受到市场关注。

预防先行,高效提高生命质量

,对于“人均增寿1岁”的目标而言,治疗固然重要,预防同样也不容忽视。如何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提升生活品质及生命质量,已成为当下疾病防控及治疗的又一发展新趋势。

现下急需预防且可预防的疾病大致可分为两大类:非传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给亚健康创造了可乘之机。如今,高血压、高血脂、脑卒中等慢性病不仅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在发病上也具有年轻化趋势。除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慢性病也应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以免危害健康。

“以前,医疗资源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在慢性病预防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则为慢性病管理与预防打开了全新视角。”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说。

目前,行业内的前端研究已开始通过聚焦患者的个人基因、环境、生活方式等个体化差异,并在以大数据为驱动的人工智能的辅助下,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准确的病因及用药指导,更好地预测个人患特定疾病的几率,有针对性地制定对早期检查和预防的方案,最终辅助临床医生进行更为及时的治疗决策。

举例而言,医疗可穿戴设备近年来已逐步广泛用于医疗监护、家庭保健、应急救护等方面,提高了医疗资源共享效率,增强了紧急情况处理的及时性。而印刷柔性电池技术的发展,比如赢创TAeTTOOz®印刷电池材料技术,让那些用于监测生命机能的传感设备穿戴更舒适、更安全,为远程医疗和精准医疗铺路。

再看传染性疾病的预防。而谈及此,联想到的自然是从去年年头延续至今的新冠疫情,其破坏力有目共睹。抗击新冠疫情除了严格执行科学有效的防控举措外,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控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效的疫苗。这也是为什么,疫情在某种程度上也驱动了全球医药行业的快速突破。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