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是冠心患者的“护身符”
也许你看了这个题目要大吃一惊:有没有写错啊,冠心病关心理治疗什么事?没有写错,冠心病人就是要接受心理治疗。
先来看一则报道吧:近日,在北京有多家医院的知名医生组成了专治心身疾病的会诊中心,该中心将对病人进行个体化的生物医学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为什么要成立这样一个中心呢?据调查分析,人类已进入了高心理负荷的时代,冠心病、糖尿病、溃疡病和神经性皮炎等疾病都被归属到心身疾病的范畴。
何谓心身疾病呢?专家普遍认为精神紧张能引起植物神经和内脏功能的一系列变化,当它发生在某些具有共患倾向的人身上时(如冠心病患者),这种变化可持续发展,形成病理改变(如冠状动脉痉挛等),并有症状(如心绞痛、心律失常等),这就是心身疾病。临床上已经观察到,凡生活中累受挫折超过4次,发生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或急性心肌梗死)的概率是普通人的4倍。另外,愤怒、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均与收缩压增高有密切的联系,而心肌梗死的发生与情绪的变化更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笔者曾遇到一位60岁的冠心病患者,经常发生心前区疼痛(即心绞痛),给他用了许多治疗冠心病的药也无好转(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血管狭窄并不严重)。
后来,经详细了解,才知道这位老同志工作一贯非常认真。退休之后,他参加了一个桥牌协会,还当上了负责人。于是他把当年那股热情又投入到协会的各项活动中,终日搞得精疲力竭,而且遇上不顺心的事情,就急躁生气。知道这种情况后,我为他进行了行为心理因素治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行为心理因素治疗便是心身疾病治疗。
所谓行为心理因素,是指遇到不论是物理、化学、生物还是社会心理的刺激时,机体总是出现一种非特异的反应,称之为全身适应性综合征。生活当中的应激事件,如晋级、分房、工资调整、离异、亲人亡故、迁居、失业、失窃等,常会引起人们强烈的情绪波动;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均可诱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发作。动物实验模型表明,情绪激动(愤怒)可引起心肌缺血,表现为冠状动脉血流量明显减少,血管缩窄,心电图也出现缺血性改变。有人观察到,近半数的冠心病患者,当处在应激状态下时,经同位素心室造影检查,证实心脏活动出现异常,心脏排血量下降,但随着应激因素的消除,心脏功能可迅速恢复正常。同样,应激因素也是导致心肌梗死的重要诱发因素。
早在1910年,就有学者描述了冠心病患者多具有攻击性倾向的特征性格,即A型行为类型,并首先对行为类型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得出的结论是:A型行为类型的人,易表现出敌意,急躁而缺乏耐心,容易激惹,喜欢竞争,又常急于求成,有时间紧迫感,常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某种最理想的目的,为此而埋头工作,对生活中其他方面很少问津,并且有攻击性。那么,为什么具有A型行为的人易患冠心病和并发症呢?它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有研究者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证实,具有A型行为类型者在应激情况下,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醇、去甲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睾丸酮等增加,而这些物质与冠心病的形成和发展均具有一定的关系。此外,有关研究人员还发现,心理反应可导致交感神经系统活动亢进和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这些变化均可成为动脉硬化、冠心病以及心绞痛发作的重要中介环节。因此,对于冠心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除了常规的治疗措施外,还应进行行为(心理)治疗。
冠心病的心理治疗,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帮助冠心病患者建立一种积极、有效的基本态度,即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使冠心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能够有所减少。
通过咨询(包括饮食习惯、生活方式、锻炼内容、药物使用等)、记性松弛训练、暗示疗法等,以期改变冠心病患者的行为类型,从而使具有A型行为的冠心病患者减少意外的发生。
(以上内容仅授权家庭医生在线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