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病人福音!我国发现每天2杯蔓越莓汁,可以抑制病菌

健康新闻 2023-06-03 17:44健康新闻www.pifubingw.cn

如果问,有什么病不大不小,大部分的人都会得,而且可能会伴随一生,你会想到什么?大概就是胃病了!而导致胃病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幽门楼旋杆菌。

近些年,无论是医学界,还是社会大众,都非常关注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和研究。而幽门螺旋杆菌如此受关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它是1类致癌物质,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今天就带你走进“幽门螺旋杆菌”的世界。

全球近一半的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大部分没有严重表现

据世界肠胃组织(WGO)的保守估计,全球至少有一半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但大部分病人没有严重症状。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感染这种细菌的病人种,有80%是在50岁之前感染。

而关于感染此病菌后的风险,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严雪敏表示大部分感染者都没有什么症状或并发症,不过基本上都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也就是幽门螺旋杆菌胃炎;,大约有15%-20%会出现消化性溃疡,5%-10%可出现消化不良,将近1%可演变成胃恶性肿瘤。

所以,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我们不得大意,也不需要过多紧张,具体怎么解决还需要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再决定,有必要时可以进行根除治疗。

注意幽门螺旋杆菌治疗难度大,失败率高

治疗幽门螺旋杆菌,主要是药物治疗,此病菌可通过其自身染色体的突变,从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用,尤其是甲硝唑、克拉霉素等抗生素药物的普遍使用,导致幽门螺杆菌耐药性增强,进而造成根除失败。,单味药使用,常常不能治愈幽门螺旋杆菌。近年来,还发现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也在逐渐下降。

所以,目前主要以强效抑酸PPI为基础的四联用药方案(质子泵抑制剂(PPI)+两种抗生素+铋剂。)为常用选择方法,但还是有 10%~30%的几率失败,而且大量使用抗生素后难免对身体产生一定副作用。

所以,相关科研人员一直在尝试从大自然中发现答案,研究用非抗生素疗法应对幽门螺旋杆菌。

研究证明,每天喝2杯蔓越莓汁,可抑制幽门螺旋杆菌

早在2005年,我国研究人员对189名幽门螺旋杆菌病人进行蔓越莓汁与幽门螺旋杆菌关系的研究,他们给97名病人服用蔓越莓汁,给92名病人服用安慰剂。结果发现,定期服用蔓越莓汁可以抑制当地受感染人群中的幽门螺杆菌感染。

今年,澳大利亚《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上发表一篇研究,他们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发现每天2次食用原花青素标准化的蔓越莓汁,可能有助于加强抑制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而这研究结果,对我国这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较高的国家来说,意义重大,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非药物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发展,,蔓越莓汁也很可能成为成人幽门螺旋杆菌管理的有效辅助手段,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好消息等着我们。

而说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还不得不提到一点,那就是大部分感染者都没有明显症状,所以常常被忽视,而它又不会自愈,常常可能引发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从而提升胃癌患病风险,所以建议,一旦怀疑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时去医院检查。

幽门螺旋杆菌检查方法有哪些?

1、粪便幽门螺旋杆菌抗原检测

主要就是通过测定相应粪便抗原检查来判断是否感染,是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适用于任何年龄,检测卡敏感性为90.0%~98.2%,特异性为75%~100%,对监测Hp是否感染意义重大。

2、C-13尿素呼气实验

操作也很简单,安全性、可靠性也高,主要就是让患者以口服的方式将稳定核素13C标记的底物引进机体,然后检测呼出的标记有碳13的二氧化碳,分析患者是否感染。

温馨提醒由于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多是“病从口入”,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定期给碗筷消毒,尽量采取分餐制,一旦怀疑感染,及时就医检查,再对症治疗。

参考资料

[1]《关于幽门螺旋杆菌,这些事你应该知道》.新华网.2020-09-18

[2]Zhang L, Ma J, Pan K, et al. Efficacy of cranberry juice o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Helicobacter 2005;10139-145.

[3] Zhe-Xuan L, Jun-Ling M, Yang G, Wei-Dong L, Ming L, et al. Suppress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by daily cranberry intake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20 Aug; doi 10.1111/jgh.15212.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