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吗

健康新闻 2023-06-03 18:54健康新闻www.pifubingw.cn

阿拉伯半岛(Arabian Peninsula)阿拉伯语作JaziratAl-Arab。“阿拉伯”一词是“沙漠”之意。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和非洲之间,它从中东向东南方伸入印度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向西它与非洲的边界是苏伊士运河、红海和曼德海峡。向南它伸入阿拉伯海和印度洋。向东它与伊朗隔波斯湾和阿曼湾相望。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和科威特、约旦、伊拉克领土的一部分位于阿拉伯半岛上。其中以沙特阿拉伯为最大。

阿拉伯半岛简介

半岛南靠阿拉伯海,东临波斯湾、阿曼湾,北面以阿拉伯河口-亚喀巴湾顶端为界,与亚洲大陆主体部分相连,位于印度洋板块。半岛南北长约2240公里,东西宽约1200-1900公里,总面积达32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半岛。

最大的为沙特阿拉伯,按国土的大小依次为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卡塔尔和巴林。人口约32,138,000(1990年)。沙特阿拉伯的领土占了半岛的四分之三。  阿拉伯半岛常年受副高及信风带控制,非常干燥,几乎整个半岛都是热带沙漠气候区并有面积较大的无流区,该区有七个无流国。农耕时只能用地下水。炎热干燥的气候形成了大片沙漠,沙漠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半岛南部的鲁卜哈里沙漠达65万平方公里。

半岛上农产品很少,人民主要以牧业为生,多数放养骆驼。当地出产的阿拉伯马和阿拉伯骆驼在世界上很有名。阿拉伯半岛及附近的海湾中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岛上许多国家都以此为经济支柱。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生产石油最多的国家,石油工业的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80%以上,被称为“石油王国”。

阿拉伯半岛是伊斯兰教的复兴地。伊斯兰教的复兴者穆罕默德在这里出生和生活。半岛上的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的阿拉伯帝国曾横跨欧、亚、非大陆。今天半岛上所有国家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每年,世界各地有不少伊斯兰教徒前往沙特阿拉伯西部的麦加和麦地那朝觐。

阿拉伯半岛的自然地理

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西南,东临海湾及阿曼湾,西傍红海,南濒阿拉伯海和亚丁湾,西北界叙利亚沙漠,北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面积320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与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并称亚洲三大半岛。东临波斯湾、阿曼湾,南临亚丁湾和阿拉伯海,西隔红海与非洲大陆相望,北与亚洲大陆的分界大致在西起红海东北部的亚喀巴湾北端东至波斯湾的阿拉伯河口一线。南北长2240千米,东西宽1200~1900千米,面积322万平方千米,海拔1200~2500米。是古老平坦台地式高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除西南端海拔2700~3200米的也门高地外,仅在西南和东南部有小部分山地。其中,西岸南段的希贾兹山脉高1500米,山峰多为死火山锥,最高峰哈杜尔舒艾卜峰海拔3760米。中部为广阔的沙漠,面积约120万平方千米,约占半岛面积的40%,较大的沙漠自北向南依次为大内夫得沙漠,代赫纳沙漠和鲁卜哈利沙漠。其中以鲁卜哈利沙漠为最大,面积65万平方千米。阿拉伯半岛为一辽阔高原,三面是深沟切割的陡峭山脉,从红海向东北地势逐渐下降,直到波斯湾沿岸的东部低地,最高峰纳比艾舒卜峰(An-Nabi Shuayb)高3,760公尺(12,336尺),位于也门沙那西北约32公里(20哩)处。

阿拉伯半岛西部较高,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呈阶梯状。西部为希贾兹(汉志)--阿西尔高原;南段的希贾兹山脉海拔3000米左右;中部为纳季德(内志)高原;东部是平原。半岛西南角土地肥沃,宜于耕种。也门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农业发达,素有“阿拉伯乐园”之称。半岛内的平原和部分高原被沙砾覆盖,沙漠约占全部面积的1/3。无常年河流,雨季和山洪暴发时,山谷积水成河,天晴则干涸无水。半岛地处热带和亚热带,西部高原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东南部沿海地区有部分高地属于萨瓦纳气候(热带稀树林草原气候)。其他广大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普遍酷热干燥,四季气候及昼夜温差显著,夏季白天最高气温达6013左右,烈日炎炎,热浪滚滚,酷热难忍。降水量较少,西部沿海地区和山区,年平均降水量达500~1000毫米,西北部平均降水量为25-400毫米,阿拉伯高原年平均降水量低于100毫米以下,沿海地区降水在10月至次年5月之间。大部分地区冬季刮干旱热风。风源来自西亚南部和北非的热带气团,常使气温在几小时内上升20度以上,给农作物生长和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危害。农田灌溉和居民饮水主要靠地下水。

阿拉伯半岛紧接亚非两洲,地当交通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半岛西南的也门曾是东西方海上贸易的枢纽。半岛两侧的红海和海湾,连通埃及和肥沃新月地带,形成一条重要的东西交通的天然走廊。

阿拉伯半岛的地质风貌

大约在一千多万年前,地中海和印度洋之间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以后发生了地壳大变动,形成了东非大裂谷,陆地中间陷落成为红海。红海把亚非大陆截然分开。红海东边的一块土地成了一个略呈长方形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半岛主要由西部的阿拉伯地盾和地盾以东的沉积区两大地貌区组成。沉积区从地盾向东北、东和东南方向沉陷,进入包括伊拉克南部、波斯湾和鲁卜哈利沙漠(Rubal-Khali)东部在内的大盆地。地盾的东部边缘从红海向北伸出的亚喀巴(Aqaba)湾的顶端向东弯曲,在横穿半岛的中途点折向西南和正南,直至也门高地。

沉积区的形成比地盾晚,由古海淤积而成,主要由石灰岩以及大量的砂岩和页岩构成,最早的沉积物形成于古生代(3.95亿至5.7亿年前)初期,在阿拉伯半岛的东部,沉积物深及地表以下近10公里(6哩)处。离地表3公里(2哩)或更浅的侏罗纪和白垩纪的石灰岩(年龄在6,500万至1.9亿年间)中,存在天然气和石油。

也门高地在地形上同地盾有很大的区别,它不是山地,而是阿拉伯高原被深谷割切的边缘。阿曼高地在地质上同伊朗西部的札格洛斯(Zagros)山脉的关联,比同阿拉伯半岛其他山脉的关联更为密切(荷姆兹海峡〔Strait of Hormuz〕的海面宽仅80公里〔50哩〕左右)。

阿拉伯半岛的气候

北回归线刚好通过麦地那的南面,将阿拉伯半岛分割为几乎相等的两部分。夏季到处都是炎热的酷暑,有的地方温度高达54℃(129℉)。大部分内陆地区干旱,但沿岸地区以及南方的某些高地和沙漠夏季非常潮湿。在潮湿地区有雾和露水,露水常常代替了下雨。在干旱区整个夏季烈日炎炎;除了高海拔和北部地区外,春、秋季气候宜人,冬季很少严寒和下雪。

在印度洋季风不能到达的所有地区很少下雨,平均年降雨量只有77~102公厘(3~4寸)。在沙漠偶尔下倾盆大雨,造成干河谷的洪水暴涨,大雨有时会变为下冰雹。干旱持续数年之久已司空见惯。在西南和南方,季风至少可使降雨量增加3倍。在仲冬和初夏,波斯湾的季风像埃及的喀新风(khamsin)一样,刮起漫天沙尘。这种风在阿拉伯半岛称为“北风”(shamal),但实际风向主要为西北偏北;同“北风”方向相反的是较少发生的“东南风”(qaws)。内志和鲁卜哈利沙漠的风向比较复杂,特别是在春季,风向可从360°任何方向吹来,风力可从微风拂面到狂风大作。

半岛地处北纬13°~20°,北回归线横贯其中,属热带荒漠气候,气候干热,大陆性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绝对最高气温可达50~55℃,为世界最热地区之一,最冷月平均气温多在15~24℃之间。大部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北部地区冬季因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年降水可达200毫米左右,也门高地和南部沿岸山前平原,夏季因受印度洋气流和地形的影响,年降水量可达500~1000毫米。半岛中部沙漠广布,热带干草原分布于沙漠四周。只有在山前沿海平原和内陆地势低洼及地下水位较高处,才分布有狭窄或零星的绿洲,灌溉农业和牧业相对发达,人口比较集中。较大绿洲有也门高地沿岸狭窄平原,以胡富夫为中心的艾赫萨绿洲,以利雅得为中心的海尔季绿洲等。绿洲中盛产椰枣。南部沿海平原盛产热带作物,如咖啡、橡胶、芒果等。牧业以饲养骆驼为主。

阿拉伯半岛地处热带,太阳辐射强烈,常年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高原半岛周围又多是高大山地高原和炎热地区,很少受到海洋湿润气团的影响,所以这里的热带干旱气候具有极强烈的大陆性,酷热干燥少雨。

这里是世界上最热的地区之一。整个半岛年平均气温都在20℃以上,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超过3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也高于10℃,多在15~24℃之间。南部地区更加酷热,如半岛南端的亚丁,年平均气温为28.9℃,7月为32.5℃,1月为25.4℃,有四、五个月的月平均气温超过30℃。半岛绝对最高气温常有50~55℃的高温。半岛气温年较差很大,一般在15℃以上,在一些地方可达20℃左右。

阿拉伯半岛干燥少雨。半岛降水量极少,大部地区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如亚丁为41毫米,利雅得97毫米,麦纳麦84毫米,吉达64毫米。少雨的主要原因是,冬季这里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吹干燥的东北信风,夏季虽气压较低(东有印度低压),但西南风来自干旱的北非陆地,水气耗尽,几无降雨,如阿拉伯半岛内陆利雅得、麦纳麦等地6~9月基本没有降水。冬春月份各月降水也只在20毫米以下,主要是受西来气流影响所致。相对湿度很低,半岛内部不少地区年平均相对湿度在40%以下,如利雅得等地年平均相对湿度仅为32%,6~9月尚不足30%。半岛北部因冬季可受到地中海气旋的影响,降水稍有增加,年降水量可达200毫米。海拔2700~3200米的也门高地可受到印度洋气流和地形雨的影响,降水较多,甚至可达1000毫米,被称为“幸福的阿拉伯”。降水集中是阿拉伯半岛气候大陆性强烈的又一明显标志,如吉达年平均降水量只有64毫米,但降水日数仅5天。在雨水稀少的半岛,有时也可因骤然的暴雨而导致水灾。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