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弃的塑料,会一步步重新爬回人类的身体,潜在副作用已经被发现

健康新闻 2023-06-03 19:58健康新闻www.pifubingw.cn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人类随手扔下的水瓶、塑料袋有可能某一天重新回到我们的身体,这种过程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可能发生的。

埋藏在土壤之下的塑料不断被分解成微小的颗粒,植物在摄取养分的可能无意间吸收了部分微塑料颗粒,随后昆虫食用了植物,鱼或者禽类又捕食了昆虫,就这样随着食物链的递进,微塑料最终来到人类的餐桌

根据东芬兰大学发布在《今日纳米》的一项研究,作者在实验室复现了现实中可能存在的场景,他们在生菜的生长环境中加入了一些聚苯乙烯和聚氯乙烯的微小颗粒,两周后,他们收获了这些生菜,并当作食物喂食给了一种虻的幼虫。

连续培育5天之后,这些幼虫随后又被喂食给了鱼,鱼在食用虻幼虫达到5天后,这条食物链上的生物都被收集进行了仔细分析。为了更好地对微塑料颗粒进行追踪,作者提前在微塑料中嵌入了一个钆元素的核心。

▲微塑料颗粒在食物链中传递(图片来源参考资料[3])

根据他们的分析,有一个比较好的消息是微塑料并没有逐级富集,也就是说,微塑料的浓度不会随着实验中的食物链在鱼类中达到顶峰。像水银和多氯联苯污染则会出现随食物链不断富集的现象。

尽管富集现象没有发生,但研究者在三种生物的内部都检测到了纳米塑料颗粒的存在,鱼类主要出现在鳃、肝脏和肠道;虻幼虫出现在口腔和肠道;生菜则出现在生菜叶。

▲研究者可以观察到昆虫内部的微塑料(图片来源参考资料[3])

除此之外,两种塑料颗粒的传递程度有所不同,这主要是由生产者的吸收决定,比如实验中的生菜吸收聚氯乙烯远比聚苯乙烯要多,那么在相应的食物链下,后续生物也多会出现聚氯乙烯。

研究作者表示,过往还有一些论文指出土壤中的蚯蚓可以加速聚乙烯的分解,这样会增加微塑料进入食物链的数量,最终聚集在食物中被人类吃下,穿过我们的身体。

至于这些随着吃喝进入身体的微塑料会产生什么影响,目前科学界所了解得仍然比较有限。不过,《环境科学与技术》的新研究发现了一些线索,微塑料颗粒在进入肺部和肝脏后能够破坏器官组织的一些正常生理过程

研究者主要调查了80纳米宽的塑料颗粒的影响,因为小于100纳米宽的颗粒已经能够进入动物的血液和内脏器官。

他们分别在实验室中培养了部分肝脏细胞和肺细胞,然后用不同数量的80纳米塑料颗粒进行了分组处理。两天后,作者从电子显微镜下确认微塑料已经进入了两种细胞内部,细胞并没有被杀死

他们随后检测了细胞线粒体释放的物质,过去有研究认为其对微塑料颗粒会格外敏感。结果可以确认的是,那些加入了更多微塑料颗粒的细胞组,它们的线粒体会释放更多的活性氧,除此之外还会产生不同数量的核苷酸、氨基酸和多肽等分子。

这意味着微塑料颗粒越多,线粒体的代谢过程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在一些组别中他们还观察到了异常的线粒体功能。这也表明,微塑料虽然不会立即杀死细胞,也很可能悄悄地破坏了正常的生理过程,仍然是值得警惕的风险。

研究者强调,未来还亟需更多实验来确认微塑料的影响,毕竟每天来来回回在人体中穿梭的微塑料颗粒,可不见得是无害之物。

封面来源123RF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