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备孕路上“乘风破浪”?你需要做对这几件事

健康新闻 2023-06-03 21:28健康新闻www.pifubingw.cn

近几个月以来,受疫情影响,为确保广大患者和社会公共健康的安全,各大医院门诊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限号限流措施和更加严格的预约就诊制度。很多准备进行试管婴儿的准妈咪们不免会担心,这些情况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备孕计划呢?其实,这种担心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许多医院的生殖医学中心都通过增加周末门诊、互联网医院在线问诊等多种方式,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的就诊体验,只需通过医院或公共医疗APP提前预约便可轻松就诊。,作为一名“学习型”的准妈咪,提前做好功课,在有限而宝贵的面对面就诊时间内,提高与医生的沟通效率,制定出更符合自身特点的治疗方案,也是争取成功抱娃的不二法门。

以促排治疗为例,要想达到最佳的促排效果,在制定促排方案的时候,一定要向你的医生提出以下问题:1.这个药促排作用精准吗?2.这个药使用方便吗?3.这个促排药安全吗?

促排药为什么要作用精准?

促排卵是试管婴儿的一个重要治疗步骤,促排效果是否理想,会直接影响是否能成功晋级孕妈咪。那促排药是不是用量越大效果越好呢?不是。育龄期女性的卵泡成熟和排卵是由体内一系列激素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强度起作用的结果,而每一种激素都有其作用的黄金时间窗和阈值窗。,在用促排药物进行促排时,其作用时间和剂量水平都必须非常精准,才能达到最理想的促排效果。剂量水平低于阈值时卵泡不会发育,剂量水平过高则会引发卵巢过度刺激等不良反应。

那么,影响促排药物精准性的因素有哪些呢?

是药物的来源,基因重组来源的促排药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经稳定的细胞培养、扩增和纯化,制备出纯度非常高的FSH制剂,与通过纯化滤过技术从人尿中获得的尿源性产品相比,其纯度更高,稳定性更好,故此胚胎质量和种植率都更高,而因卵巢低反应而被迫取消周期从头再来的风险也更低1,2。

要看药物的半衰期和活性。像促排药物这种要求精准作用时间和作用强度的,半衰期过长会使得药物的作用时间和作用强度很难得到精准控制。与尿源性FSH相比,重组FSH的半衰期短,生物活性更高,获得卵子的数量和活产率都更高3,4。

促排药使用方便为什么那么重要?

促排治疗周期约10天左右,需要每天注射促排药物,如果每天都要去门诊打针,除了限号限流带来的麻烦之外,准妈咪们还要担心在人群密集的公共交通、医院门诊等高危场所面临的额外的新冠风险。

如果使用预充式的注射笔在家自行注射,不仅方便安全,节省了大量的就诊时间,也大大降低了相关的感染风险。注射笔的精准剂量调节和简便操作5,6,哪怕是“手残党”的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掌握。

如何考量促排药的安全性?

是药物来源的安全性。

有些准妈咪对促排药物的安全性有顾虑。其实,虽然尿源性的促排药在临床上还有所应用,但早已不是主流。现在临床上大多数使用的是进口的重组促排药物,由于采用了最新的基因重组技术,已经摒弃了使用人尿做原料,从根本上避免了尿中的其他蛋白和可能存在的病毒对药物的污染7,8。准妈咪们只要问清楚了自己使用的不是尿源性产品,就无需有这方面的顾虑了。

是促排治疗本身的不良反应。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是促排卵过程中一种并发症,表现为卵巢囊性增大、尿量减少、腹/胸腔积液等,严重时心肺功能异常、肝肾功能受损、血栓形成等,严重者危及生命。轻微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一般两周内就能自行消失,无需过分担心。严重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非常低,只有2%左右,一旦发生,请务必尽早就医治疗。

如何合理选择促排药物,优化促排方案以降低OHSS的发生率,是保障促排治疗安全性的重要措施之一。正如我们前文所说,促排治疗中对于药物作用的时间和强度都有非常精确的要求,剂量低于阈值或者时间不够,会导致卵巢低反应而促排失败,剂量过高则会增加卵巢过度刺激的风险,带来严重后果。,促排药物剂量的精准可控对于促排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都至关重要。重组促排药物由于纯度非常高,其剂量范围更精准7,9,大大降低了卵巢过度刺激的风险,安全性得到了更好的保障10,11。

参考资料:

1.Yeko T, et al. Fertil Steril. 2004 S119;Abstract O-297.

2.Balasch J, et al. Reprod Biomed Online. 2004; 8(4)_ 408-13.

3.叶虹.生殖与避孕,2015,35:99-108.

4.黄夏曼, 等.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5, (5):584-588.

5.Abbotts C, et al. Patient Prefer Adherence. 2011;5_315–331.

6.Longobardi S, et al. Expert Opin Drug Deliv. 2019 Aug 14:1-12

7.Bassett RM, Driebergen R. et al. Reprod Biomed Online. 2005 Feb;10(2)169-177.

8. Bassett R et al. Reprod BioMed Online. 2009;19(3)300-313.

9.Driebergen, et al.Curr Med Plos. 2003;19(1) 41-46.

10.Hovatta O, et al. Reprod Biomed online. 2009;(18)8:502-8.

11.Lass et al. Reprod Biomed online. 2004;9(6):604-610.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