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第一段翻译,曹刿论战一句原文一句翻译
今天给各位分享曹刿论战第一段翻译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曹刿论战第一段翻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先秦·左丘明《曹刿论战》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白话释义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 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文章赏析 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 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作了铺垫;另一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第一段的重点。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 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但和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面对齐国的进犯,曹刿是主动请求晋见庄公的,作者记了他与“乡人”的一番对话。乡人善意地劝说他不要去参与“肉食者”的事,曹刿却坦直地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肉食者”是相对于“藿食者”而言的,显然,这是以饭食精粗对执政贵族和平民所作的简单划分。 与乡人所表现出来的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相反,曹刿表示出对“肉食者”的不信任并积极要求参与国家的决策。“肉食者鄙”已为乾时之战所证明,那一次“公丧戎路,传乘而归。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 如今齐军压境,不能再让国家败在他们手中。接下去,曹刿与鲁庄公围绕“何以战”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鲁庄公心无成算,对曹刿郑重的询问作不出爽快切要的回答。他先提出“衣食”的分配,“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唯有在庄公提出治理讼狱“必以情”的一点,曹刿认为“忠之属也”还算是尽心务实的一项,认定“可以一战”,并随即提出直接参战的要求。 作者简介 左丘明,生卒年不详, 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 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散文家 、军事家。与孔子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 (又称《左氏春秋》) ,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 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曹刿论战,原文加翻译,一句一句的 谢谢!急!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 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入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这种小恩小惠不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一定按照实情相报。”曹刿回答“小的信用,不能被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会按照实情处理。”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一点去打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从。”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等到)齐国的军队三次击鼓进军(后),曹刿说“可以了。”(于是)齐军大败。庄公将要下令追击,曹刿说“不可以。”曹刿从车马上下来查看齐国军队车轮辗出的痕迹,登上车马扶着车厢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国军队。 已经战胜后,鲁庄公询问其中的原因。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竭尽了。敌方的勇气竭尽而我方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国军队。齐国这样的大国是难以预测的,(我)担心有埋伏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辗出的痕迹混乱,看见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曹刿论战一句原文一句翻译
1.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 2.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3.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他的同乡说“有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4.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5.乃入见。问“何以战?” 于是他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和齐国作战?” 6.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臣子。” 7.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 8.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必须对神说实话。” 9.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回答说“小信用不能被人所信服,神不会保佑(你)。” 10.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11.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1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鲁庄公和曹刿共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 13.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 14.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追击齐军。 15.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曹刿说“(还)不行。”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轧出的痕迹, 16.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又登上车,手扶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 17.既克,公问其故。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18.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回答说“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齐军. 1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是)大国,是难以推测的,(我)恐怕在那儿有埋伏。 2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车轮的印迹杂乱,望见战旗倒下,所以才追击齐军。” 拓展资料 1.曹刿论战 《左传》 左丘明 (春秋末期鲁国人 历史学家 ) ·讲述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原则,是后发制人,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通假字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一词多义 1.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故逐之)所以 2. 从(民弗从)跟从 (战则请从)跟随 3.其(其乡人曰)代 他的,这里指曹刿 (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军 4.以(何以战)(可以一战)凭借 (必以信)按照 (必以分人)把 5.请(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允许 6.之(小大之狱)助词,的 (公与之乘)代词,代曹刿 7.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戴上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 8. 间(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暗地,私自 (颓然乎其间(jīan)者)中间,当中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参与 (安得广厦千万间)表示房屋的量词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顷刻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虽与外人间隔)间断 (奉命于危难之间)时刻 (时时而间进)偶尔 9.焉(又何间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 (惧有伏焉)兼词,于此,在哪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先秦·左丘明《曹刿论战》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白话释义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 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文章赏析 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 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作了铺垫;另一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第一段的重点。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 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但和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面对齐国的进犯,曹刿是主动请求晋见庄公的,作者记了他与“乡人”的一番对话。乡人善意地劝说他不要去参与“肉食者”的事,曹刿却坦直地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肉食者”是相对于“藿食者”而言的,显然,这是以饭食精粗对执政贵族和平民所作的简单划分。 与乡人所表现出来的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相反,曹刿表示出对“肉食者”的不信任并积极要求参与国家的决策。“肉食者鄙”已为乾时之战所证明,那一次“公丧戎路,传乘而归。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 如今齐军压境,不能再让国家败在他们手中。接下去,曹刿与鲁庄公围绕“何以战”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鲁庄公心无成算,对曹刿郑重的询问作不出爽快切要的回答。他先提出“衣食”的分配,“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唯有在庄公提出治理讼狱“必以情”的一点,曹刿认为“忠之属也”还算是尽心务实的一项,认定“可以一战”,并随即提出直接参战的要求。 作者简介 左丘明,生卒年不详, 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 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散文家 、军事家。与孔子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 (又称《左氏春秋》) ,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 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曹刿论战原文加翻译
曹刿论战 左丘明 〔先秦〕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遍 同徧)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注释 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谋谋议。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以按照。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察明察。 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败绩军队溃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再第二次。 三第三次。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mǐ)倒下。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