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吏相与庆于庭翻译,翻译文言文

生活常识 2023-05-09 17:59生活常识www.pifubingw.cn

今天给各位分享官吏相与庆于庭翻译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官吏相与庆于庭翻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关于《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几个问题

两文的背景材料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三、课文剖析 1.重点精讲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本文采取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先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化在宴饮之中。再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早晚不同,四季各异,乐亦无穷,余韵不绝。第3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引,“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在其中,只因乐在其中。一段写日暮醉归,有描写,有叙事,更融入抒情和议论,托出全文主旨。 2.写法精讲 骈散结合,体现韵律美。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大量运用了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样的骈偶句,作者控驭自如,出于自然,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感,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全文21个“也”字,25个“而”字,灵活运用,让文章有诗意又带有散文的韵味。这样整散结合,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 【问题点拨】 一、朗读并背诵全文(注意文中连用的21个“也”字,它具有表示判断和舒缓语气的作用,要读出它的味道来)。 设题目的是让同学们在朗读和背诵中,注意这篇游记的句子多用“也”字煞尾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语气和文意。 二、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设题目的是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语句的理解,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感。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三、下面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改写《醉翁亭记》而成的一首词,名为“瑞鹤仙”。你喜欢《醉翁亭记》还是这首词?写一段文字,简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觥筹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设题目的是通过比较,对散文与词的不同风格特点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形成一点理性认识。黄庭坚的《瑞鹤仙》浓缩了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基本用原句连缀成篇,显示出极高的提炼再创功力,形式上也完全变成了“长短句”。但由于近乎是文字游戏,又不出新意,所以读起来未免索然寡味。黄庭坚出于对《醉翁亭记》的酷爱,才有此改编。 二、作者简介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三、写作背景及解题 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代,北宋王朝因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已复杂而尖锐,民族矛盾(契丹的威胁、西夏的侵略)也日益严重。不少有远见的知识分子要求实行政治变革,并以范仲淹为中心,形成一个较有进步性的政治集团,与代表大地主官僚利益的“邪党”(以夏竦、吕夷简为中心)作斗争,由于大地主官僚的经济力量仍然保持支配地位,在政治上也自然握有实权,因而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中的许多人物,都一再遭到打击,做了“迁客”。 《岳阳楼记》是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写的。作者于前一年出知邓州。就是说,作记的时候,他已经是“迁客”。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迁客”往往也是“骚人”。那些“迁客骚人”,大都因“怀才不遇”而牢骚满腹,多愁善感。作者在几次被贬谪、如今又做“迁客”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却能否定一般“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被个人得失和环境变化所支配的卑微情感,而提出所谓“古仁人”做榜样,这分明是对自己的鞭策,也是对因受“邪党”迫害而做了“迁客”的许多朋友的勉励——是对滕子京的勉励。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如何才能把二者融为一体呢?这就需要用抒情的表达方式作为二者的中介。由此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基本构思由叙事入手到写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写作意图。这一构思体现在文章上,就是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自然结合。文章第一段叙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后,不到一年就做到“政通人和”,引出重修岳阳楼一事。已暗含“不以己悲”之意,说明他不同于一般的“迁客”。这就对下文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乃至写“古仁人之心”,都具有引发作用。第二段抓住“衔”“吞”“朝晖”几个词,写尽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并用“然则”转入写“迁客骚人”,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第三、四段分别写“迁客骚人”因外物、自己而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两段都是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极力渲染“迁客骚人”们的悲和喜,悲则“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则“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二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再说“古仁人”的“忧”与“乐”,由此转入议论,将文势推向高潮,点明主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斯人”呼应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四、课文注释及译文、分析 第一段,叙述作记的原因。共分三层。 第一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字是全文的关键。 第二层,“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个被“谪”的人而能做出这样的成绩,自然值得赞美,作者写这几句,正是赞美滕子京。 第三层,“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乃”字承上启下,说明“重修岳阳楼”是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前提下进行的。 第二段共两层。 作者在前一段只用两句话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全部工程;并没有描写重修后的岳阳楼如何壮丽,因为这与他所表现的主题无关。到了第二段,先写岳阳楼上所见的自然形胜,这就是第一层。第一层(予观夫……前人之述备矣),这里对景物的描写也写得很概括。因为一则“前人之述备矣”(与前段中的“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呼应),用不着重复;二则这不是重点,仅是逐渐向重点过渡的桥梁。 第二层(然则……得无异乎),以“然则”承上转下既然岳阳楼之大观如此,那么,南来北往的“迁客骚人”(“迁客”与前段中的“谪”字呼应)到这里登高四望,触景而生的情感岂不有所不同吗?这一反问引出了第三段和第四段。 本段和下一段都是对“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回答。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若夫……虎啸猿啼),交代霪雨霏霏时的景象。交代了阴风、浊浪、日星、山岳、商旅、樯楫、虎猿等景物。多用偶句,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对称;多用四字句,气势宏阔。 第二层(登斯楼也……而悲者矣),写“迁客骚人”触景而生的“情”。景是“悲”景,因为霪雨霏霏,所以牵带出一系列悲景,迁客骚人也触景生情,“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本段也分两层。 第一层(至若……此乐何极),描写春和景明时的景物。这里的景物有“波澜”、“沙鸥”、“锦鳞”、“岸芷汀兰”、“长烟”、“皓月”、“渔人”等。因为是在春光明媚的日子,所有的景物在作者笔下都是令人喜悦的,令人能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的。这里的语言整齐明快,四字句和对偶句的使用也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第二层(登斯楼也……其喜洋洋者矣),阐述当时的心情。面对如此美景,迁客骚人也心情舒畅,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上述两段,一悲一喜,不同的景物换来不同的心情,这正呼应了上文所说“得无异乎”的观点。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即古人所谓“结穴”。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嗟夫……何哉),提出理想化了的“古仁人”用以否定上两段所写的“迁客骚人”。 第二层(不以物喜……之乐而乐乎!),具体地写出“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宏大抱负,回答了前面的“何哉”。 第三层(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作者含蓄地、但也明确地表示了他的态度他是把这样的“古仁人”作为学习榜样的。虽然没有提“以物喜”、“以己悲”的“迁客骚人”,实际上是把他们否定了,而那种感慨系之的语气,更加强了否定的力量。 这是文章的结尾,也是作“记”的文章格式,末尾写上当时的时间以作纪念。 五、文章结构 全文共6段,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从滕子京在岳州的政绩写到自己写作《岳阳楼记》的缘由,十分简练地交待了时间地点和事情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段),承上“属予”,以“予观……”引出岳阳楼景物的特点,采用概述的方式写出岳阳楼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既壮观又富于变化。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收住写景后,笔锋一转,转入写人,自然地引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总领下文。 第三部分(第3、4段),紧扣上文的“异”字细致地描绘了“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这阴晴两种景象以及迁客骚人由此产生的忧、喜两种览物之情。 第四部分(第5段),用“嗟夫”表示对上述两种览物之情的叹息,仍扣住“异”字进行对比,指出古仁人“异二者之为”,又用设问句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这是全文的主旨,作者一方面用来申述自己的抱负——自勉,另一方面用以规箴好友——劝友。 第五部分(第6段),交代作记的时间。 六、写作特点 1.叙事、写景同议论结合的写法 课文开头两段,用概括的语言交待了写作缘由,进而引出岳阳楼景色特点,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观感,这是叙事。第3、4段,把岳阳楼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物及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用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是描写。,由感叹引出作者的见解,点明中心,这是议论。这几部分内容做到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取材详略适当。由叙述引出写景,写景中蕴含着感情,富有感性色彩的描写又有力地衬托了下文的议论。 2.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气吞山河的自然体现或者是隐约的比喻。又如“霪雨霏霏”是“忧谗畏讥”的形象化,“春和景明”是“其喜洋洋”的象征法,都不难从美的境界、美的感受上去领会。 3.气势磅礴,语言形象、精练而富于音乐性,多用四字句和对偶句 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紧凑的节奏,磅礴的气势,读来让人豪气溢于胸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崖”,短短几句话,将岳阳楼前后宏阔的景象展现在人们面前。不仅如此,即使消极景色作者也能写得惊心动魄,“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一个“怒”字,一个“排”字,以整齐、凝练的对偶手法,将霪雨时分的岳阳楼风浪大作的大气之象形象地勾勒了出来。除此而外,文章还用了很多四字句,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等。除了这些,大量对偶句的使用也使文章增色不少。 范仲淹《岳阳楼记》一出,岳阳楼从此声名大振。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春。黄庭坚过岳阳,写有“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等两首为人所传颂的诗。南宋孝宗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陆游登岳楼也写有一首七言古诗“帆樯才放已隐去,云气乱入何冥之。鼋鼍出没蚊鳄横,浪花遮尽君山青……。”在南宋诗坛享有盛誉的诗人陈与义,游岳阳楼也有诗“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旅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徒倚湖北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来苍波无限悲。”

初三《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的题,最好中考的,量多些,有意义的题,常考的除翻译之外

  2008各地试题文言文阅读之《岳阳楼记》   一、北京   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第10—12题。   若夫淫①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②,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① [淫]有版本写作“霪”。②[曜]有版本写作“耀”。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樯倾揖摧 摧________   (2)浮光跃金 金________   (3)把酒临风 把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l)山岳潜形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烟一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静影沉璧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登楼者面对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或“感极而悲”,或“其喜洋洋”,这样的情怀分别源自他们怎样的人生经历或思考?(用原文回答)(3分)   “感极而悲”源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喜洋洋”源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答案(1)断折 (2)金色 (3)持(执)   (共3分。共3道小题,每小题l 分)   11.答案(l)山岳隐没了形体。(2)大片烟雾完全消散。(3)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共3分。共3道小题,每小题1分)   12.答案“感极而悲”源自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其喜洋洋”源自宠辱偕忘   (共3分。共3句,每句1分,多答l句扣1分,扣完为止)   二、长沙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8.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薄暮冥冥( ) (2)多会于此( )   (3)春和景明( ) (4)不以物喜( )   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译文   (2)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10.给文中画线句子加上标点。(依次标在下面的方格中)   11.《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譬如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 ;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 。   12.请根据上句,联系《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中的一篇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岳阳楼壮美雄奇 下句   13.下则链接材料与《岳阳楼记》所表现的胸怀抱负有什么内在联系?   【相关链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答   8、(1)迫近 (2)在,到 (3)日光 (4)因,因为   9、(1)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或“除了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   10、! , , ?   11、气象万千 心旷神怡   12、示例醉翁亭清幽秀美 桃花源恬静优美 小石潭凄清幽邃(抓住景物特点,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即可)   13、范仲淹能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是与他“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已任”“刻苦自励”分不开的。(答案中抓住了“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 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刻苦自励”等关键语句来谈与《岳阳楼记》中的胸襟抱负之间的联系即可)   三、苏州   阅读下面两段文宇,完成6—10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6.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4分)   A.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B.朝而往,暮而归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D.山间之朝暮也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E.而乐亦无穷也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8.“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由此演化而来的成语“水落石出”表示什么意思?(2分)   9.上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2分)   10.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2分)   6.B、E   7.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都在洞庭湖之中。   8.“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季节是冬季。“水落石出”的意思是水落下去石头就出来了,比喻真相大白。   9.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基本意思对即可。   10.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基本意思对即可。   2008各地试题文言文阅读之《桃花源记》1.2008甘肃省金昌市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答案8.(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9.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10.(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11.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12.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2.2008年湛江市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4分)   (1)欲穷其林 穷 (2)便要还家 要   (3)处处志之 志 (4)欣然规往 规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19、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20、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   (2)   17、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   18、D   19、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20、(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3.2008吉林省   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   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8、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9、(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 (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11、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12、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4.2008年上海市   4.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发文学家____(人名)。(2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   6.第①段作者描写了桃花源中的人们的生活场景,可以想见他们当时的心情是____的。   (将节选文字中的关键字组成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语来回答)(2分)   4.(2分,每空1分)东晋(晋) 陶渊明 5.(2分)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 6.(2分)快乐   5.2008年雅安市   29、在括号里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并将它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①便要还家( ) ②诣太守,说如此( ) 。   30、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3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32、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答   29、①yāo 邀请 ②yì 拜见 30、C   31、①(祖先)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渔人)救沿着旧路(回去),处处做了标记。   32、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对陌生人到来感到很惊异。(意思正确即可)   2008各地试题文言文阅读之《醉翁亭记》   1.河北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10题。(13分)   醉翁亭记(节选)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J王,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3分)   (1)环滁皆山也 环   (2)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3)野芳发而幽香 发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文   8.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驾了“西南诸峰”、“ ”“ ”、“醉翁亭”等景物。(2分)   9.概括选文第②段的内容。(2分)   答   10.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3分)   欧阳公记①成,远近争传……凡商贾②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③,以赠官,可以免税。   注①[记]指《醉翁亨记》。 ②[商贾]商人。 ③[关征]查税征税。   答   6.(1)围绕(环绕) (2)情趣(意趣、兴趣) (3)开放(开)   7.给它(亭子)起名(题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称它(命名)的。   8.琅琊(山) 酿泉   9.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不同景色以及出游的乐趣。   10.《醉翁亭记》在当时备受人们的推崇,反映其艺术价值高、影响大。

比较阅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

  同的方面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岳阳楼记》提出“后天下之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抒发与民同乐、醉情山水之乐的思想。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积极向上的,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是很可贵的。   异的方面《岳阳楼记》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直抒胸臆、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磊落情怀。《醉翁亭记》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   ──《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 之比较鉴赏   公元1045年(庆历五年),北宋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因倡议政治改革而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以“朋党专权”等莫须有罪名贬至邓州(今河南邓县)。同一年,欧阳修上书为范辨诬也遭奸佞打击,由河北转运按察使降为滁州太守。《醉翁亭记》(以下简称《亭》)就是欧阳修治滁年余写下的动人篇章。1406年,范仲淹应被贬岳州的滕子京之约,参照《洞庭晚秋图》,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岳阳楼记》(以下简称《楼》)。两位都出身贫寒,自幼丧父,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和庆历新政中又都为引为同志,其作品《亭》、《楼》堪为北宋写景散文的双璧。鉴赏《亭》、《楼》二文,竞相辉映一边是秀丽的琅琊风光,水彩画似的,山美情溢;一边是雄浑的洞庭波色,油画似的,水美气壮。   1、《亭》《楼》二文同源于“民为邦本”的儒家进步传统,情雅品高。但《亭》袒露的是物喜心乐、忘却己悲的豁达情怀,《楼》推崇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太上忘情”的情操修养。   《亭》的文眼是首段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此时不超过39岁,却屡自称“翁”,亦幻亦真,亦梦亦醒,心明言醉。他痛心于国弱民穷,一生竭忠尽智,却落得个“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下场,“苍颜白发”,未老先衰,心理年龄大大超过了生理年龄。他面对“蔚然深秀”的林壑,身处“翼然临于泉上”的小亭,呼吸着山川田野的气息,融进滁人游众宾欢的境界,不禁暂时忘记了无罪遭贬的个人际遇,沉浸在众乐之中。醉翁之醉乃陶醉之“醉”,而非酗酒之“醉”。欧阳的酒量很小,“饮少辄醉”,可能与他的忧民思想有关。他目睹农民把种出的糯米交官府酿酒,豪绅之门酒香扑鼻,农民却买糟充饥,于是愧疚不已,深深慨叹“我饮酒,尔食糟,尔虽不我责,我责何由逃。”(《食糟民》)。他的目光关注着平民百姓,在醉翁亭上追随着与民同乐,难怪在太守醉之前栩栩如生地描写了滁人游众宾欢的情景。山林乐,众人乐,太守乐其乐。治滁年余,他在给梅尧臣的信中说“小邦为政,期年粗有所成”。又在《丰乐亭记》中说“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梅尧臣与欧阳修论诗时说到创作的佳境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诗话》)。“乐其乐”三字便蕴含着欧阳修的“言外之意”,此意便是与民同乐。,封建社会是不存在桃花源的,但不念个人坎坷,追求与民同乐,这作为欧阳修的生活理想应该是无可非议的。如果把这种思想比做“秀而繁荫”的琅琊榆,那么那些敲骨吸髓的贪官污吏则是猥琐的狗尾草。   欧阳修为范仲淹辨诬曾上书仁宗,夸赞范是“天下至公之贤。”范文武双全,当年戍守西北,抵御西夏,连敌人都说他“胸中 自有百万甲兵”。“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军白发征夫泪”,就是他这段戎马生涯的真实写照。如今他神游在岳阳楼上,一脉河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楼》关注的是“迁客骚人”,肯定滕子京贬至巴陵后“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政绩,然后把我们领进两种截然相反的湖光水色中,时而让我们“感极而悲”,时而让我们“喜洋洋者”,盘马弯弓,气势蓄足。正当我们触景生情,悲悲喜喜之际,笔锋又陡然一转,以古仁人为榜样,把我们从物质环境的优劣和个人的得失中 超度出来,让我们挣脱名缰利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入忘我无私的精神境界,再以设问句引出画龙点睛的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以此自勉与勉友,决心和不计个人荣辱不忘忧国忧民的古仁人一样完成道德情操上的最高修养,和志同道合者一同走完人生的道路。《楼》千百年来激励着人们以天下为己任。   2、《亭》《楼》二文都打着北宋诗人革新运动的鲜红烙印,骈散结合,语言清新。但《亭》文代山川立言,凭美妙的音乐感见长,《楼》文澄怀观道,以深刻的哲理美取胜。   《亭》文以“乐”贯之,化骈为散,抑扬顿挫,呈现出优美的节奏,和谐的旋律。以平声“环”起头,基调为仄声韵,仄声音节“醉”反复了六次,仄声音节“乐”反复了十次,特别是全文403字中仄声音节“也”反复二十一次的做法,更是新颖别致。这二十一个“也”全是助词(相当于歌曲中的衬字),表判断语气的不少,如“环滁皆山也”,显得干净利落;表解释语气的最多,如“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达以文者,太守也”,这里的“也”给人一种恍然彻悟,意韵悠远的滋味。这二十一个“也”写尽淋漓酣畅的欢愉,情郁味醇,从容婉转,一气呵成。欧阳修精通音律,据说当时的歌女不需准备,拿起他填的词仓猝间就能唱出动听的歌。诵读《亭》,投入之中不知不觉能产生一种摇头晃脑的唱歌的感觉,仿佛一泓清泉,汩汩地从琅琊山流淌进我们的心田。   《楼》文多四言骈句,且多在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中,第一、五、六段则多散句。骈句排比对偶,整齐匀称,音调铿锵,词藻华美,呈现对称美。散句无拘无束,长长短短,朴素无华,或叙述或感叹或设问或反问,具备自然美。但对称美也好,自然美也罢,目的不是吟赏烟霞,而是为抒写情志服务的。梁实秋说“一切的散文都是翻译,把我们脑筋里的思想、情绪想象翻译成文字”(《论散文》)。《楼》文就是这种典型的“翻译文字”。范对政治历史和生活现实的思考被形诸于笔墨,什么该悲?什么该喜?为何忧?为何乐?第五段直抒胸臆揭示出超凡脱俗的个人理解。由于北宋王朝的腐败,民族的忧患意识在《楼》文中得到了强化。“忧”字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七次,在跌宕的感情波澜中逐步启发读者忧国忧民,篇末的“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反问更是发人深省。哲理精辟,但又避免了空洞说教──这就是我们在专心诵读《楼》文之后,掩卷沉思,仿佛有种浩然之气从心底蒸腾而上,从而灵魂得以净化,思想得以升华的原因。   3、《亭》《楼》二文同样都擅长抓景物特点,捕捉景物个性。但《亭》文描景绘色用的是连贯式画面组接法,《楼》文用的是象征堆叠式和对比式画面组接法。   《亭》文写四季瞄准春天的野花,夏天的繁荫,秋天的风霜,冬天的涸泉。写野花,让我们闻到“幽香”;写繁荫,让我们触到清凉──“佳木”主要指独特的琅琊榆,高大遒劲,盘根纠节,生于石罅;写风霜,一“高”二“洁”;写涸泉,抹去了水声潺潺,却把溪底石头块块突现出来。春夏秋冬,时序井然,条分缕析。写“滁人游”“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这是中景;“伛偻提携”──白发苍苍弯腰驼背的老人手柱拐杖,蹦蹦跳跳的天真孩子牵在大人手里,吃奶的婴儿被妈妈抱在怀里──这是由中景推出的特写;“往来而不绝”,又拉成全景。这不就是男女老少喜游琅琊山的风光纪录影片吗?   《楼》文写的不是实景,而是面对《洞庭晚秋图》想象出来的幻想和意象,采用象征堆叠式的画面来塑造鲜明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作者先用浓墨渲染洞庭湖黯淡阴惨的“满目萧然”;连绵的霪雨、怒号的阴风、排空的浊浪,白天樯倾楫摧,夜晚遥闻巫峡上的“虎啸猿啼”,足见荒凉空旷苍茫;继而又重笔烘托洞庭湖明媚恬静的“心旷神怡”天光、碧水、沙鸥、锦鳞、芷兰、皓月、沉璧、渔歌。白天,飞在天空的充满活力,游在水里的美丽无比,长在岸上的色艳味浓;夜晚,浮在水面的是碎金子一般的光芒,沉在水底的是璧玉一般的月亮,飘扬水上的是此起彼伏的歌声,极显灿烂欢腾寥廓。范把这两组色彩迥然不同、对比异常强烈的景物组接在一起,产生奇崛感,造成视听上的巨大落差,形成了强大的情感冲击力。   ,山光湖色心浩茫,各领风骚亭楼 ②范仲淹和岳阳楼的故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邗沟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凡官员遇庆典,文职在京四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送一子进国子监读书三年,期满录用。)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即今河南南阳市辖内之邓州市),就在此时,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想请范仲淹写一篇记,但范仲淹在邓州为官,不能亲赴岳州,于是滕托人捎了一幅岳阳楼的画给范仲淹,范便依此画在远隔千里之外的邓州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雄文。有趣吧,想不到范仲淹还是看图写作文的高手呢!你的看图写作功底如何呢?只要把握本质,紧扣主旨,不无病呻吟,乱发感慨,真情真意地我手写我口,则写文章如杀一狗耳!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颍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他最有影响的要算是这篇《岳阳楼记》了。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为使这二个方面融为一体,作者用抒情成分再分。“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记意图。   这一构思表现在文章风格上,就是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自然结合。上。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他们因倡导改革政纪而被贬降职后的发愤之作,都是为表述他们虽遭贬谪却仍存济世安民之心的主题的散文名篇。尽管这两篇佳作在主题立意方面相近,但在结构技巧、表述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却迥然不同,可谓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结构技巧有别 这两篇佳作篇幅不长,400字左右,但却蕴含着如此深邃的思想,足见结构技巧之高超。《岳阳楼记》开头扼要的记事,中间生动的写景,精辟的说理,作者把这三者巧妙的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又有波澜。且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有时明明要酣畅淋漓的描绘一番,却又戛止,另辟蹊径。有时似乎文意已尽却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洋洋洒洒写的却非要旨,也非闲笔,正儿八经道出的似正确,却又以否定。《醉翁亭记》却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近的写法。点出醉翁亭以后又从醉翁亭的得名引出山水之乐,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整篇文章以乐醉不贯通,不蔓不枝,一气到底,形成了谨严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表述方式有别 《岳阳楼记》为阐发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思想和伟大政治报负,采用了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醉翁亭记》却用记叙描写抒情自然融合的方式,表达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借以排遣他抑郁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同是寓情于景,写景也有区别。《岳阳楼记》是通过联想写景,抒发了迁客骚人在“洞庭湖风雨图”和“洞庭湖晴明图“中的不同感受,非范公亲自登楼之所见,而《醉翁亭记》则是通过醉翁记事这亲闻亲见,描绘滁州的山美、水美、亭美、人更美,抒写了他与民同乐的复杂情愫。   语言表述有别 《岳阳楼记》在语言上骈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上字短语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造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音韵铿锵思之文情壮美醉文虽也有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运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也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的文意层次分明,使的语感节奏起伏,使的音韵和谐悦耳。这此都给人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主题深刻有别 《醉翁亭记》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世之情隐藏含在叙述描写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还是在醉中写乐,在砾中写醉,因而才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科山水之间也的千古佳句。而《岳阳楼记》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意的。范公在比较了文人骚客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后直接道出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磊落襟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来自勉勉人。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这至理名言振聋发聩,另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

官吏楷模文言文朱邑

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少时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 是时,张敞为胶东相,与邑书曰“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直敞远守剧郡,驭于绳墨,匈臆约结,固亡奇也。虽有,亦安所施?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之业,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梁肉。何则?有亡之势异也。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故事各达其时之英俊,若必伊尹、吕望而后荐之,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邑感敞言,贡荐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身为列卿,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 神爵元年卒。天子闵惜,下诏称扬曰“大司农邑,廉洁守节,退食自公,亡强外之交,束修之馈,可谓淑人君子,遭离凶灾,朕甚闵之。其赐邑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祀。” 初,邑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 朱邑,字仲卿,庐江县西舒城人.年轻时是舒城桐乡的农民,为人廉洁公正,待人宽容,做事本着对人慈爱和有利的原则,从不粗暴无礼地对待别人,抚恤慰问老人和孤寡无依的人,凡遇到他的都得到很好对待,深得当地吏民的敬爱.后提拔为太守卒史,因贤能优秀被推举为大司农丞,后升为北海太守,因考核他的政绩和德行第一成为大司农.为人淳朴厚道,和故旧的关系深厚,但生性公正,不能拿私人和他结交. 这时,张敞做胶东相,给朱邑写信说道:贤明的君内心里学习远古的圣君,广泛地招纳贤才,这的确是忠臣竭尽自己的能力的时候.只不过我守在杂难治僻远的郡县,被规矩所束缚,胸怀短狭,原本没有什么奇才.即使有,向哪里施展 您凭着清明的德行,掌管着国家的农业,就好像灾荒之年吃糟糠都甜,丰年的时候粮肉都有富余.为什么呢 有和没有的情况是不同的.过去陈平虽然有才干,但也需要魏倩的帮助才能有位,韩信虽然是奇才,也依靠萧何才能被重用.考察过去各个朝代的英俊之才,如果一定非得是像伊尹,吕望那样的人才推荐,那么这个人其实不用您就会崭露头角的.朱邑很感激他这番话,努力向朝廷举荐贤才,有很多人是得到他的帮助的.他虽然身在高位,但生活节俭,自己的俸禄都拿给族人和乡亲们使用,家中没有剩余的钱财. 他于神爵元年去世.皇帝非常爱惜同情他,下诏书称赞他:大司农朱邑,廉洁有节义.缩减自己的饭食以示节义,在外面没有有钱有势的朋友,自己也不接受别人送的礼物,称得上是贤人君子.现在遭到这样的凶难,我非常同情他,赐给他的儿子黄金百斤,用来祭祀他的父亲. 当初朱邑病重弥留之际,嘱咐他的儿子:我原来做桐乡的官吏.那里的百姓爱戴我.我死后一定埋葬在桐乡.后代子孙供奉我,也不如桐乡的百姓.等到他死后,他的儿子把他埋在桐乡的城西,老百姓果然一起为他立墓修祠堂,年年在祠堂祭拜他,至今不断 求采纳哦!

古文《井底之蛙》全文翻译

在一口浅井里有一只青蛙.它对从东海中来的大鳖说“我多么快乐啊!出去玩玩,就在井口的栏杆上蹦蹦跳跳,回来休息就蹲在残破的井壁的砖窟窿里休息休息;跳进水里,水刚好托着我的胳肢窝和面颊;踩泥巴时,泥深只能淹没我的两脚,漫到我的脚背上。 回头看一看那些赤虫、螃蟹与蝌蚪一类的小虫吧,哪个能同我相比!并且,我独占一坑水,在井上想跳就跳,想停就停,真是快乐极了!您为什么不常来我这里参观参观呢?” 海鳖左脚还没踏进井里,右腿已被井壁卡住了。于是,它在井边慢慢地徘徊了一阵就退回来了,把大海的景象告诉青蛙,说道“千里的确很远,可是它不能够形容海的辽阔;千仞的确很高,可是它不能够控明海的深度。 夏禹的时候,10年有9年水灾,可是海水并不显得增多;商汤时,8年有7年干旱,可是海水也不显得减少。永恒的大海啊,不随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涨落。这才是住在东海里最大快乐啊!” 原文 坎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 还(视)虷、蟹与蝌蚪,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 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此文出自春秋时期庄子所著的《庄子》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庄子强调的“无为”是君主“顺物自无容私焉”。(《庄子·应帝王》)就是说,庄子除了强调君主的作为必须因循事物的自然本性及其发展趋势之外,还强调要做到不夹杂君主个人的私心和成见。 庄子主张的是“至知无知”,既知识不能简单地说“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而是要区别清楚。顺道知识越多越好,悖道知识越少越好。 所以,求知既是知识增加的过程,也是鉴别所得知识是否合道,并剔除悖道知识的过程。这里的“道”,可以理解成真理。面对专制者的利益诱惑及其帮闲的名誉诱骗,庄子主张不凝滞于物。,的一切,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庄子主张有欲。 庄子本人对物质的欲望不重,认为“其嗜欲深,其天机浅”;但对精神自由和顺道知识,其欲望之强烈,过于当时诸子。 “为”特指专制庙堂对江湖民众的“治”。“无为”特指庙堂无治。个人的“无为”,则是特指不要为庙堂帮凶、帮忙或“帮闲”。 面对“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专制者及其帮凶,庄子采取的是坚决的不合作态度。这看上去很简单的“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间世保身”、“逃刑免患”,实际践履起来却极不易,需要“齐于天”的大智和“勇于不敢”的大勇。 像庄子这样“乘物”而游刃有余的人,古今无几。“乘物”已经不易,“游于羿之彀中,不中者,命也夫!”在如此令人绝望的境况下“游心于德之和”,更是谈何容易。 庄子却“于学无所不窥”,且激扬性情,齐物傲世,怡情于大自然——其亲撰的著作让魏晋时代的人们赞叹“博物止乎七篇”。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可以说是最早的一种无政府主义(无君论)思想。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