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数和序数的区别,一年级数学中的数的基数和序数是什么意思?
今天给各位分享基数和序数的区别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基数和序数的区别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一年级数学中的数的基数和序数是什么意思?
基数就是单纯的1,2,3等数字 序数是表示“第几” 你看了下面的事例后看看能不能理解; 基数与序数 女儿要读一年级了我在一年级的数学书了发现了第四页上的说一说,这个看似简单的说一说,却是基数与序数的问题,在小学一年级就有基数与序数的知识,这种知识点怎么给学生讲?一是在《数学课程设计》中,提到对数的认识要注重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这不由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到城里去,发现自己饿了,就买包子吃,一连吃五个,才吃饱了。这时他问老板,“我刚才吃的是第几个?”这时老板说“是第五个,”此时,这人说,你为什么不早把第五个拿给我!那我就吃一个包子就饱了!这时,我提出假如你是那个人,你是吃五个包子能吃饱,还是吃第五个能吃饱呢?为什么?通过这个小故事,就把基数、序数与生活情境联系再来了。二是在《数学课程设计》中,提到对数的认识要在现实情境及动手操作中体会数的含义。五个和第五个,这个人明白吗?可是,这个给我们一年级的学生来讲,学生能明白吗?我们怎么讲学生才会理解呢?我正在迷惑时,姝婧芷老师给我这么一个教学片断:片断一教学基数与序数 师森林里有一只小猴子摘到了一大堆桃子,心里特别高兴。它每餐都吃桃子。桃子一天一天变少了,小猴子很心疼,心里想“哎,桃子快吃完了,怎么办呢?怎样才能节约一点呢?”他想啊想,突然想到每次都是吃完第9个桃子肚子才饱的,这不是说明前面8个没用吗?哈,这下有办法了。你知道小猴子想的是什么办法吗?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小猴子把桃子一个个排队,当数到第9个时,就把第9个桃子吃掉。他认为能填饱肚子的是第9个桃子。 师小朋友们,小猴子能吃饱吗?为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同桌讨论一下。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生1小猴子很聪明,我想它能够吃饱,因为还是吃9个。师那其它同学有什么意见?(一大片举手的同学。) 生2我们认为它不能吃饱,虽然只吃第9个可以节省桃子,但这样会饿肚子的。师为什么呢?生2因为一开始小猴子每次吃9个,而后来吃的是第9个,只吃了一个,肯定会挨饿的。生3我们也同意生2说的。因为“第9个”和“9个”是不一样的,第9个只有1个。师说的很有道理(教师板书9个=9个,第9个=1个)。幸亏小朋友们及时帮小猴子发现了问题,不然它肯定会饿得面黄肌瘦,谢谢大家的帮助。 这是我对基数与序数的思考与理解,我想这也许对我们教基数与序数的问题有一定的帮助。
一年级数学中的数的基数和序数是什么意思
根据对等这种关系对集合进行分类,凡是互相对等的集合就划入同一类。这样,每一个集合都被划入了某一类。任意一个集合A所属的类就称为集合A的基数,记作|A|(或cardA)。这样,当A 与B同属一个类时,A与B 就有相同的基数,即|A|=|B|。而当 A与B不同属一个类时,它们的基数也不同。 例如 基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序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 基数 在数学上,基数(cardinal number)是集合论中刻画任意集合大小的一个概念。两个能够建立元素间一一对应的集合称为互相对等集合。例如3个人的集合和3匹马的集合可以建立一一对应,是两个对等的集合。 序数 集合论基本概念之一,是日常使用的第一、第二等表示次序的数的推广。序数概念是建立在良序集概念之上的,而良序集又是偏序集、全序集的特殊情形。
基数和序数的区别。
序数和基数的区别在哪?看完老师讲解你就了解了
简述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在消费者均衡上的分析有何异同
相同点 1、两者都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均可以用来分析消费者的偏好。 2、两者都从市场的需求着手,通过推导需求曲线,说明需求曲线上的任一点都表示消费者获得了效 用的最大化。 3、两者均把消费者的行为看做是在既定的收入限制条件下追求最大化效用的过程。 不同点 1、理论出现时期不同 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序数效用论是基数效应论的补充和完善。基数效用论的直接奠基是产生于19世纪50-70年代的“边际革命”,而序数效用论的是1934年希克斯和艾伦在《价值理论的再思考》这篇著名论文中提出的。 2、研究方法不同 基数效用论用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论使用的是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3、历史发展不同 序数效用论的缘起,在于分析效用会相互影响的不同商品之间的关系,使用的是无差异曲线,而无差异曲线最早是从效用曲线得来的,而效用曲线本来是基数效用论中的概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数效用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序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的缺陷
基数效用论的缺陷是 1、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可以用“效用单位”来衡量,,他们既没有也不可能回答一个“效用单位”是多大的问题。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基数效用论者分析需求曲线形状的最重要的根据,,这个规律取决于人们的心理感受,很难得到验证。 3、需求曲线的背后其实是人们之间的边际效用的互相比较,这更不具说服力。 4、基数效用论隐含着收入的平均分配。 扩展资料基数效用论的均衡 由于边际效用递减,因而物品的边际效用的大小以及总效用的增减,同物品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物品拥有量或消费量越多,边际效用越小,当边际效用等于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值。以后,该物品的消费量如果继续增加,则会产生负效用,总效用也会绝对地减少,这说明,在既定的收入和价格水平下,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消费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一个限度的问题。 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假定消费者在市场上只购买两种商品X和Y,由于收入和价格都是既定的,增加X的购买量就必须减少Y的购买量,购买量的变化,必然引起它们的边际效用的变化。 这就是说,如果消费者发现多花一元钱在一种商品上取得的增加的效用(边际效用)不如多花一元钱在另一种商品取得的增加的效用大,他就会改变主意,把取得边际效用较小的那种商品上的花费转移到较大的边际效用的商品上,由于花费转移,原来取得边际效用较小的商品,可能变得具有较大的边际效用了,而原来取得边际效用较大的商品,可能变得具有较小的边际效用了。如果后者的边际效用小于前者。 那么,就会发生花费转移的情形,这样,消费者根据边际效用的大小,自由地改变花费的方向,,必须达到一种最优的花费状态,他所花费的每一元钱都取得相等的边际效用,或者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他们的价格之比,总效用达到最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数效用论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