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基团是什么意思,ATP是什么意思?

生活常识 2023-05-09 21:38生活常识www.pifubingw.cn

今天给各位分享磷酸基团是什么意思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磷酸基团是什么意思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磷酸和磷酸基团

生物氧化的实质是脱氢、失电子或与氧结合,消耗氧生成CO2和H2O,与体外有机物的化学氧化(如燃烧)相同,释放总能量都相同。生物氧化的特点是作用条件温和,通常在常温、常压、近中性pH及有水环境下进行;有酶、辅酶、电子传递体参与,在氧化还原过程中逐步放能;放出能量大多转换为ATP分子中活跃化学能,供生物体利用。体外燃烧则是在高温、干燥条件下进行的剧烈游离基反应,能量爆发释放,并且释放的能量转为光、热散失于环境中。 (一)氧化还原电势和自由能变化 1.自由能 生物氧化过程中发生的生化反应的能量变化与一般化学反应一样可用热力学上的自由能变化来描述。自由能(free energy)是指一个体系的总能量中,在恒温恒压条件下能够做功的那一部分能量,又称为Gibbs自由能,用符号G表示。物质中的自由能(G)含量是不易测定的,但化学反应的自由能变化(ΔG)是可以测定的。ΔG很有用,它表示从某反应可以得到多少有用功,也是衡量化学反应的自发性的标准。例如,物质A转变为物质B的反应 ΔG=GB—GA 当ΔG为负值时,是放能反应,可以产生有用功,反应可自发进行;若ΔG为正值时,是吸能反应,为非自发反应,必须供给能量反应才可进行,其逆反应是自发的。 如果ΔG=0时,表明反应体系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此时,平衡常数为Keq,由已知的Keq可求得ΔG° ΔG°=-RTlnKeq 2.化还原电势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称为还原剂,得到电子的物质称为氧化剂。还原剂失去电子的倾向(或氧化剂得到电子的倾向)的大小,则称为氧化还原电势。将任何一对氧化还原物质的氧化还原对连在一起,都有氧化还原电位的产生。如果将氧化还原物质与标准氢电极组成原电池,即可测出氧化还原电势。标准氧还原电势用E°表示。E°值愈大,获得电子的倾向愈大;E°愈小,失去电子的倾向愈大。 3.氧化还原电势与自由能的关系 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可从反应物的氧还电势E 0’,计算出这个氧化还原反应的自由能变化(ΔG)。ΔG°与氧化还原电势的关系如下 ΔG°= - nFΔE° n表示转移的电子数,F为法拉第常数(1法拉第=96485库仑/摩尔)。ΔE°的单位为伏特,ΔG°的单位为焦耳/摩尔。当ΔE°为正值时,ΔG°为负值,是放能反应,反应能自发进行。ΔE°为负值时,ΔG°为正值,是吸能反应,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二)高能磷酸化合物 生物体内有许多磷酸化合物,其磷酸基团水解时可释放出20.92kJ/mol以上自由能的化合物称为高能磷酸化合物。按键型的特点可分为 1.磷氧键型焦磷酸化合物如腺三磷(ATP)是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典型代表。ATP磷酸酐键水解时,释放出30.54kJ/mol能量,它有两个高能磷酸键,在能量转换中极为重要;酰基磷酸化合物如1,3二磷酸甘油酸以及烯醇式磷酸化合物如磷酸烯醇式丙酮酸都属此类。 2.磷键型化合物如磷酸肌酸、磷酸精氨酸。 3.酯键型化合物如乙酰辅酶A。 4.甲硫健型化合物如S-腺苷甲硫氨酸。 ,脊椎动物中的磷酸肌酸和无脊椎动物中的磷酸精氨酸,是ATP的能量贮存库,作为贮能物质又称为磷酸原。 (三)电子传递链 电子传递链是在生物氧化中,底物脱下的氢(H+ + eˉ),经过一系列传递体传递,与氧结合生成H2O的电子传递系统,又称呼吸链。呼吸链上电子传递载体的排列是有一定顺序和方向的,电子传递的方向是从氧还电势较负的化合物流向氧化还原电势较正的化合物,直到氧。氧是氧化还原电势最高的受体,氧被还原成水。 电子传递链在原核细胞存在于质膜上,在真核细胞存在于线粒体的内膜上。线粒体内膜上的呼吸链有NADH呼吸链和FADH2呼吸链。 1.构成电子传递链的电子传递体成员分五类 (1)烟酰胺核苷酸(NAD+) 多种底物脱氢酶以NAD+为辅酶,接受底物上脱下的氢成为还原态的NADH+ +H+,是氢(H+和eˉ)传递体。 (2)黄素蛋白 黄素蛋白以FAD和FMN为辅基,接受NADH+ +H+或底物(如琥珀酸)上的质子和电子,形成FADH2或FMNH2,传递质子和电子。 (3)铁硫蛋白或铁硫中心 也称非血红素蛋白,是单电子传递体,氧化态为Fe3+,还原态为Fe2+。 (4)辅酶Q又称泛醌,是脂溶性化合物。它不仅能接受脱氢酶的氢,还能接受琥珀酸脱氢酶等的氢(H++eˉ)。是处于电子传递链中心地位的载氢体。 (5)细胞色素类是含铁的单电子传递载体。铁原子处于卟啉的中心,构成血红素。它是细胞色素类的辅基。细胞色素类是呼吸链中将电子从辅酶Q传递到氧的专一酶类。线粒体的电子至少含有5种不同的细胞色素(即b、c、c1、a、a3)。通过实验证明,它们在电子传递链上电于传递的顺序是b→c1→c→aa3,细胞色素aa3以复合物形式存在,称为细胞色素氧化酶。是电子传递链中最末端的载体,所以又称末端氧化酶。 2.电子传递抑制剂 能够阻断呼吸链中某一部位电子传递的物质称为电子传递抑制剂。常用的抑制剂有 (1)鱼藤酮阻断电子由NADH向CoQ的传递。它是一种极毒的植物物质,常用作杀虫剂。 (2)抗霉素A能阻断电子从Cytb到Cytc1的传递。 (3)氰化物、硫化氢、叠氮化物、CO能阻断电子由Cytaa3到氧的传递。 由于这三个部位的电子流被阻断,,也抑制了磷酸化的进行,即不能形成ATP。 (四)氧化磷酸化作用 氧化磷酸化作用是需氧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是主要的能量来源。真核细胞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1.氧化磷酸化作用 高势能电子从NADH或FADH2沿呼吸链传递给氧的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转移给ADP形成ATP,即ATP的形成与电子传递相偶联,称为氧化磷酸化作用,其特点是需要氧分子参与。 氧化磷酸化作用与底物水平磷酸化作用是有区别的底物水平磷酸化作用是指代谢底物由于脱氢或脱水,造成其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产生的高能键所携带的能量转移给ADP生成ATP,即ATP的形成直接与一个代谢中间高能磷酸化合物(如磷酸烯醇式丙酮酸、1,3-二磷酸甘油酸等)上的磷酸基团的转移相偶联,其特点是不需要分子氧参加。 2.P/O比和磷酸化部位 磷氧比(P/O)是指一对电子通过呼吸链传递到氧所产生ATP的分子数。由NADH开始氧化脱氢脱电子,电子经过呼吸链传递给氧,生成3分子ATP,则P/O比为3。这3分子ATP是在三个部位上生成的,第一个部位是在NADH和CoQ之间,第二个部位是在Cytb与Cytc1之间;第三个部位是在Cytaa3和氧之间。如果从FADH2开始氧化脱氢脱电子,电子经过呼吸链传递给氧,只能生成2分子ATP,其P/O比为2。 3.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作用 (1)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作用 在完整线粒体内,电子传递与磷酸化是紧密偶联的,当使用某些试剂而导致的电子传递与ATP形成这两个过程分开,只进行电子传递而不能形成ATP的作用,称为解偶联作用。 (2)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剂 能引起解偶联作用的试剂称为解偶联剂,解偶联作用的实质是解偶联剂消除电子传递中所产生的跨膜质子浓度或电位梯度,只有电子传递而不产生ATP。 (3)解偶联剂种类 典型的解偶联剂是化学物质2,4-二硝基苯酚(DNP),DNP具弱酸性,在不同pH环境可结合H+ 或释放H+;并且DNP具脂溶性,能透过磷脂双分子层,使线粒体内膜外侧的H+ 转移到内侧,从而消除H+ 梯度。,离子载体如由链霉素产生的抗菌素——缬氨霉素,具脂溶性,能与K+ 离子配位结合,使线粒体膜外的K+ 转运到膜内而消除跨膜电位梯度。还有存在于某些生物细胞线粒体内膜上的天然解偶联蛋白,该蛋白构成的质子通道可以让膜外质子经其通道返回膜内而消除跨膜的质子浓度梯度,不能生成ATP而产生热量使体温增加。 解偶联剂与电子传递抑制剂是不同的,解偶联剂只消除内膜两侧质子或电位梯度,不抑制呼吸链的电子传递,甚至加速电子传递,促进呼吸底物和分子氧的消耗,但不形成ATP,只产生热量。 4.氧化磷酸化的作用机理 与电子传递相偶联的氧化磷酸化作用机理虽研究多年,但仍不清楚。曾有三种假说试图解释其机理。这三种假说为化学偶联假说、构象偶联假说、化学渗透假说。 (1)化学偶联假说 认为电子传递中所释放的自由能以一个高能共价中间物形式暂时存在,随后裂解将其能量转给ADP以形成ATP。但不能从呼吸链中找到高能中间物的实例。 (2)构象偶联假说 认为电子沿呼吸链传递释放的自由能使线粒体内膜蛋白质发生构象变化而形成一种高能形式暂时存在。这种高能形式将能量转给F0F1-ATP酶分子使之发生构象变化,F0F1-ATP酶复原时将能量转给ADP形成ATP。 (3)化学渗透假说 该假说由英国生物化学家Peter Mitchell提出的。他认为电子传递的结果将H+ 从线粒体内膜上的内侧“泵”到内膜的外侧,于是在内膜内外两侧产生了H+ 的浓度梯度。即内膜的外侧与内膜的内侧之间含有一种势能,该势能是H+ 返回内膜内侧的一种动力。H+ 通过F0F1-ATP酶分子上的特殊通道又流回内膜的内侧。当H+ 返回内膜内侧时,释放出自由能的反应和ATP的合成反应相偶联。该假说目前得到较多人的支持。 实验证明氧化磷酸化作用的进行需要完全的线粒体内膜存在。当用超声波处理线粒体时,可将线粒体内膜嵴打成片段有些片段的嵴膜又重新封闭起来形成泡状体,称为亚线粒体泡(内膜变为翻转朝外)。这些亚线粒体泡仍具有进行氧化磷酸化作用的功能。在囊泡的外面可看到F1球状体。用尿素或胰蛋白酶处理这些囊泡时,内膜上的球体F1脱下,F0留在膜上。这种处理过的囊泡仍具有电子传递链的功能,但失去合成ATP的功能。当将F1球状体再加回到只有F0的囊泡时,氧化磷酸化作用又恢复。这一实验说明线粒体内膜嵴上的酶(F0)起电子传递的作用,而其上的F1是形成ATP的重要成分,F0和F1是一种酶的复合体。 5.能荷 细胞中存在三种腺苷酸即AMP、ADP、ATP,称为腺苷酸库。在细胞中ATP、ADP和AMP在某一时间的相对数量控制着细胞活动。Atkinson提出了能荷的概念。认为能荷是细胞中高能磷酸状态的一种数量上的衡量,能荷大小可以说明生物体中ATP-ADP-AMP系统的能量状态。 能荷= 可看出,能荷的大小决定于ATP和ADP的多少。能荷的从0到1.0,当细胞中都是ATP时,能荷为1.0。此时,可利用的高能磷酸键数量最大。都为ADP时,能荷为0.5,系统中有一半的高能磷酸健。都为AMP时,能荷为0,此时无高能磷酸化合物存在。实验证明能荷高时可抑制ATP的生成,却促进ATP的利用。也就是说,能荷高可促进合成代谢而抑制分解代谢,相反,能荷低则促进分解代谢而抑制合成代谢。 能荷调节是通过ATP、ADP和AMP分子对某些酶分子进行变构调节来实现的。 5、线粒体的穿梭系统 真核生物在细胞质中进行糖酵解时所生成的NADH是不能直接透过线粒体内膜被氧化的,NADH+H+上的质子可以通过一个穿梭的间接途径而进入电子传递链。3-磷酸甘油的穿梭过程是最早发现的。其过程是胞质中NADH十H+ 在3-磷酸甘油脱氢酶作用下与磷酸二羟丙酮反应生成3-磷酸甘油。3-磷酸甘油可进入线粒体,在线粒体内膜上的3-磷酸甘油脱氢酶(辅基为FAD)作用下,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和FADH2。磷酸二羟丙酮透出线粒体,继续作为氢的受体,FADH2将氢传递给CoQ进入呼吸链氧化,这样只能产生2分于ATP。 在动物的肝、肾及心脏的线粒体存在另一种穿梭方式,即草酰乙酸-苹果酸穿梭。这种方式在胞液及线粒体内的脱氢酶辅酶都是NAD+,所以胞液中的NADH+H+ 到达线粒体内又生成NADH+H+。从能量产生来看,草酰乙酸-苹果酸穿梭优于α- 磷酸甘油穿梭机制;但α-磷酸甘油穿梭机制比草酰乙酸-苹果酸穿梭速度要快很多。 二、习 题 (一)名词解释 1. 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2. 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 3.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4. 磷氧比PO(PO) 5. 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6. 能荷(energy charge) (二) 填空题 1. 生物氧化有3种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 2. 生物氧化是氧化还原过程,在此过程中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参与。 3.原核生物的呼吸链位于_________。 4,△G0’为负值是_________反应,可以_________进行。 5.△G0’与平衡常数的关系式为_________,当Keq=1时,△G0’为_________。 6.生物分子的E0’值小,则电负性_________,供出电子的倾向_________。 7.生物体内高能化合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类。 8.细胞色素a的辅基是_________与蛋白质以_________键结合。 9.在无氧条件下,呼吸链各传递体都处于_________状态。 10.NADH呼吸链中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磷酸甘油与苹果酸经穿梭后进人呼吸链氧化,其PO比分别为_____和_____。 12.举出三种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举出4种生物体内的天然抗氧化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举出两例生物细胞中氧化脱羧反应_________、_________。 15.生物氧化是_________在细胞中_________,产生_________的过程。 16.反应的自由能变化用_________表示,标准自由能变化用_________表示,生物化学中pH 7.0时的标准自由能变化则表示为_________。 17.高能磷酸化合物通常指水解时_________的化合物,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__,被称为能量代谢的_________。 18.真核细胞生物氧化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偶联因子都定位于_________。 19.以NADH为辅酶的脱氢酶类主要是参与_________作用,即参与从_________到_________电子传递作用;以NADPH为辅酶的脱氢酶类主要是将分解代谢中间产物上 的_________转移到_________反应中需电子的中间物上。 20.在呼吸链中,氢或电子从_________的载体依次向_________的载体传递。 21.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重组实验证实了线粒体内膜含有_________,内膜小瘤含有_________。 22.鱼藤酮,抗霉素A,CNˉ、N3ˉ、CO,的抑制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3.磷酸源是指_________。脊椎动物的磷酸源是_________,无脊椎动物的磷酸源是_________。 24.H2S使人中毒机理是_________。 25.线粒体呼吸链中电位跨度最大的一步是在_________。 26.典型的呼吸链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这是根据接受代谢物脱下的氢的_________不同而区别的。 27.解释氧化磷酸化作用机制被公认的学说是_________,它是英国生物化学家_________于1961年提出的。 28.化学渗透学说主要论点认为呼吸链组分定位于_________内膜上。其递氢体有_________作用,因而造成内膜两侧的_________差,被膜上_________合成酶所利用、促使ADP + Pi → ATP 29.每对电子从FADH2转移到_________必然释放出2个H+ 进入线粒体基质中。 30.细胞色素aa3辅基中的铁原子有_________结合配位键,它还保留_________游离配位键,所以能和_________结合,还能和_________、_________结合而受到抑制。 31.体内CO2的生成不是碳与氧的直接结合,而是_________。 32.线粒体内膜外侧的α-磷酸甘油脱氢酶的辅酶是_________;而线粒体内膜内侧的α-磷酸甘油脱氢酶的辅酶是_________。 33.动物体内高能磷酸化合物的生成方式有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 34.在离体的线粒体实验中测得β-羟丁酸的磷氧比值(PO)为2.4~2.8,说明β-羟丁酸氧化时脱下来的2H是通过_________呼吸链传递给O2的;能生成_________分子ATP。 (三) 选择题 1.如果质子不经过F1/F0-ATP合成酶回到线粒体基质,则会发生 A.氧化 B.还原 C.解偶联、 D.紧密偶联 2.离体的完整线粒体中,在有可氧化的底物存时下,加入哪一种物质可提高电子传递和氧气摄入量 A.更多的TCA循环的酶 B.ADP C.FADH2 D.NADH 3.下列氧化还原系统中标准氧化还原电位最高的是 A.延胡索酸琥珀酸 B.CoQ/CoQH2 C.细胞色素a(Fe 2+/Fe 3+) D.NAD+/NADH 4.下列化合物中,除了哪一种以外都含有高能磷酸键 A.NAD+ B.ADP C.NADPH D.FMN 5.下列反应中哪一步伴随着底物水平的磷酸化反应 A.苹果酸→草酰乙酸 B.甘油酸-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 C.柠檬酸→α-酮戊二酸 D.琥珀酸→延胡索酸 6.乙酰CoA彻底氧化过程中的P/O值是 A.2.0 B.2.5 C.3.0 D.3.5 7.肌肉组织中肌肉收缩所需要的大部分能量以哪种形式贮存 A.ADP 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C.ATP D.磷酸肌酸 8.呼吸链中的电子传递体中,不是蛋白质而是脂质的组分为 A.NAD+ B.FMN C.CoQ D.Fe·S 9.下述哪种物质专一性地抑制F0因子 A.鱼藤酮 B.抗霉素A C.寡霉素 D.缬氨霉素 10.胞浆中1分子乳酸彻底氧化后,产生ATP的分子数 A.9或10 B.11或12 C.15或16 D.17或18 11.下列不是催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的酶是 A.磷酸甘油酸激酶 B.磷酸果糖激酶 C.丙酮酸激酶 D.琥珀酸硫激酶 12.在生物化学反应中,总能量变化符合 A.受反应的能障影响 B.随辅因子而变 C.与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 D.与反应途径无关 13.在下列的氧化还原系统中,氧化还原电位最高的是 A.NAD十/NADH B.细胞色素a (Fe3+)/细胞色素a (Fe2+) C.延胡索酸琥珀酸 D.氧化型泛醌还原型泛醌 14.二硝基苯酚能抑制下列细胞功能的是 A.糖酵解 B.肝糖异生 C.氧化磷酸化 D.柠檬酸循环 15.活细胞不能利用下列哪些能源来维持它们的代谢 A.ATP B.糖 C.脂肪 D.周围的热能 16.如果将琥珀酸(延胡索酸琥珀酸氧化还原电位 + 0.03V)加到硫酸铁和硫酸亚铁(高铁亚铁氧化还原电位 + 0.077V)的平衡混合液中,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硫酸铁的浓度将增加 B.硫酸铁的浓度和延胡羧酸的浓度将增加 C.高铁和亚铁的比例无变化 D.硫酸亚铁和延胡索酸的浓度将增加 17.下列关于化学渗透学说的叙述哪一条是不对的 A.吸链各组分按特定的位置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上 B.各递氢体和递电子体都有质子泵的作用 C.H+返回膜内时可以推动ATP酶合成ATP D.线粒体内膜外侧H+不能自由返回膜内 18.关于有氧条件下,NADH从胞液进入线粒体氧化的机制,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NADH直接穿过线粒体膜而进入 B.磷酸二羟丙酮被NADH还原成3-磷酸甘油进入线粒体,在内膜上又被氧化成磷酸二羟丙酮生成NADH C.草酰乙酸被还原成苹果酸,进入线粒体再被氧化成草酰乙酸,停留于线粒体内 D.草酰乙酸被还原成苹果酸进人线粒体,然后再被氧化成草酰乙酸,再通过转氨基作用生成天冬氨酸,转移到线粒体外 19.胞浆中形成NADH+H+经苹果酸穿梭后,每摩尔产生ATP的摩尔数是 A.1 B.2 C.3 D.4 20.呼吸链的各细胞色素在电子传递中的排列顺序是 A.c1→b→c→aa3→O2; B. c→c1→b→aa3→O2; C.c1→c→b→aa3→O2; D. b→c1→c→aa3→O2; (四) 是非判断题 ( )1.NADH在340nm处有吸收峰,NAD+ 没有,利用这个性质可将NADH与NAD+区分开来。 ( )2.琥珀酸脱氢酶的辅基FAD与酶蛋白之间以共价键结合。 ( )3.生物氧化只有在氧气的存在下才能进行。 ( )4.NADH和NADPH都可以直接进入呼吸链。 ( )5.如果线粒体内ADP浓度较低,则加入DNP将减少电子传递的速率。 ( )6.磷酸肌酸、磷酸精氨酸等是高能磷酸化合物的贮存形式,可随时转化为ATP供机体利用。 ( )7.解偶联剂可抑制呼吸链的电子传递。 ( )8.电子通过呼吸链时,按照各组分氧还电势依次从还原端向氧化端传递。 ( )9.NADPH NADP+的氧还势稍低于NADH NAD+,更容易经呼吸链氧化。 ( )10.寡霉素专一地抑制线粒体F1F0-ATPase的F0,从而抑制ATP的合成。 ( )11.ADP的磷酸化作用对电子传递起限速作用。 ( )12.ATP虽然含有大量的自由能,但它并不是能量的贮存形式。 (五)完成反应方程式 1.4-细胞色素a3-Fe2+ + O2 + 4H+ → 4-细胞色素a3-Fe3+ +( ) 催化此反应的酶是( ) 2.NADH + H+ + 0.5O2 + 3ADP + ( ) → NAD+ +3ATP + 4H2O (六)问答题(解题要点) 1.常见的呼吸链电子传递抑制剂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2.氰化物为什么能引起细胞窒息死亡?其解救机理是什么? 3.在磷酸戊糖途径中生成的NADPH,如果不去参加合成代谢,那么它将如何进一步氧化? 4.在体内ATP有哪些生理作用? 5.有人曾经考虑过使用解偶联剂如2,4-二硝基苯酚(DNP)作为减肥药,但很快就被放弃使用,为什么? 6.某些植物体内出现对氰化物呈抗性的呼吸形式,试提出一种可能的机制。 7.什么是铁硫蛋白?其生理功能是什么? 8.何为能荷?能荷与代谢调节有什么关系? 9.氧化作用和磷酸化作用是怎样偶联的? 三、习题解答 (一)名词解释 1. 生物氧化 生物体内有机物质氧化而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生物氧化在细胞内进行,氧化过程消耗氧放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有时也称之为“细胞呼吸”或“细胞氧化”。生物氧化包括有机碳氧化变成CO2;底物氧化脱氢、氢及电子通过呼吸链传递、分子氧与传递的氢结成水;在有机物被氧化成CO2和H2O的,释放的能量使ADP转变成ATP。 2. 呼吸链有机物在生物体内氧化过程中所脱下的氢原子,经过一系列有严格排列顺序的传递体组成的传递体系进行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这样的电子或氢原子的传递体系称为呼吸链或电子传递链。电子在逐步的传递过程中释放出能量被用于合成ATP,以作为生物体的能量来源。 3. 氧化磷酸化在底物脱氢被氧化时,电子或氢原子在呼吸链上的传递过程中伴随ADP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称为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是生物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合成ATP的主要方式。 4. 磷氧比电子经过呼吸链的传递作用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在此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用于ADP磷酸化生成ATP。经此过程消耗一个原子的氧所要消耗的无机磷酸的分子数(也是生成ATP的分子数)称为磷氧比值(P/O)。如NADH的磷氧比值是3,FADH2的磷氧比值是2。 5. 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产生高能磷酸键(或高能硫酯键),由此高能键提供能量使ADP(或GDP)磷酸化生成ATP(或G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此过程与呼吸链的作用无关,以底物水平磷酸化方式只产生少量ATP。 如在糖酵解(EMP)的过程中,3-磷酸甘油醛脱氢后产生的1,3-二磷酸甘油酸,在磷酸甘油激酶催化下形成ATP的反应,以及在2-磷酸甘油酸脱水后产生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在丙酮酸激酶催化形成ATP的反应均属底物水平的磷酸化反应。,在三羧酸环(TCA)中,也有一步反应属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如α-酮戊二酸经氧化脱羧后生成高能化合物琥珀酰~CoA,其高能硫酯键在琥珀酰CoA合成酶的催化下转移给GDP生成GTP。然后在核苷二磷酸激酶作用下,GTP又将末端的高能磷酸根转给ADP生成ATP。 6.能荷能荷是细胞中高能磷酸状态的一种数量上的衡量,能荷大小可以说明生物体中ATP-ADP-AMP系统的能量状态。 能荷= (二)填空题 1.脱氢;脱电子;与氧结合 2.酶;辅酶;电子传递体 3.细胞质膜上 4.放能;自发进行 5.△G0’=-RTlnK’eq;0 6.大;大 7.焦磷酸化合物;酰基磷酸化合物;烯醇磷酸化合物;胍基磷酸化合物;硫酯化合物;甲硫键化合物 8.血红素A;非共价 9.还原 10.复合物I;复合物Ⅲ;复合物Ⅳ 11.2;3 12.2,4-二硝基苯酚;缬氨霉素;解偶联蛋白 13.维生素E;维生素C;GSH;β-胡萝卜素 14.丙酮酸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 15.燃料分子; 分解氧化; 可供利用的化学能 16.ΔG; ΔG°;ΔG°’ 17.释放的自由能大于20.92kJ/mol;ATP;即时供体 18.线粒体;线粒体内膜上 19.呼吸;底物;氧;电子;生物合成 20.低氧还电势;高氧还电势 21.电子传递链的酶系;F1-F0复合体 22.NADH和CoQ之间 Cytb和Cytc1之间 Cytaa3和O2 2

初中化学

是二氧化氯! 其中氯是+4价氧是-2价 没有过氧化氯这个物质 【中文名称】二氧化氯;亚氯酸酐;氯酸酐 【英文名称】chlorine dioxide 【结构或分子式】ClO2 Cl原子以sp3杂化轨道形成σ键,分子为V形分子。 [cl 原子以 SP2杂化轨道形成西格玛键 其中一个电子垂直于 o- CL-0 平面,并与 O=O 的4个电子形成 3原子 5电子 大派键(离域派键)] 【化合价】氯元素化合价为+4 氧元素化合价为-2 【相对分子量或原子量】67.46 【密度】3.09(11℃) 【熔点(℃)】-59 【沸点(℃)】11 【性状】 红黄色气体。 【溶解情况】 溶于水,分解。溶于碱溶液而生成亚氯酸盐和氯酸盐。 【用途】 用作氧化剂、脱臭剂、漂白剂等。 【制备或来源】 由氯酸钠与硫酸和甲醇作用或由氯酸钠与二氧化硫作用而制得。 【其他】 不稳定,有强的氧化性,会发生爆炸。 2003年5月1日,国家疾病控制中心颁发的《各种污染对象的常用消毒方法》中建议,为了避免“非典”等传染病的传播,餐饮用具可用200mgL的二氧化氯溶液浸泡,游泳池水可按5mgL用二氧化氯进行消毒。那么,什么是二氧化氯?它有哪些性质及用途?现就有关问题作以介绍。 CLO2 中 CL 的电子结构不是初中生所能够研究的,也无法理解。 ·· ∴ ·· CLO2中有一个大pi键,在高中有机物中的苯中也是有一个大pi键。 O ∷ Cl ∷ O 用 高 中 的 观点 我们 可以 简单 理解 为 如图的 电子结构。 ·· ·· ·· 把多余的电子当作是配位键。其他都当作共价键处理。 按价层电子互斥理论来推导,氯原子应是sp3杂化,但CLO2在形成大pi键的时候,三个原子上的p轨道不一定是相互平行的,也可以存在一定角度。Cl还可以采用sp3杂化,而且由Cl提供1个离域电子。 在有机化学里,都知道自由基体系是一种离域体系。ClO2就与自由基体系差不多。 化学性质 二氧化氯的结构式2个0与CL的两个双键间的夹角为117.70±1.720,2个0与CL之间的距离相等,即D=1.784±0.01A。 二氧化氯的红外光谱υ1945cm-1;υ2445cm-1;υ31108cm-1。 二氧化氯在四氯化碳中的紫外吸收λmax 375nm及355nm,在263nm处还有一个弱吸收。 二氧化氯以AB2的共振结构存在。 二氧化氯分子的电子结构呈不饱和状态,但在水中,却不以二聚或多聚状态存在,这对二氧化氯在水中的迅速扩散是有利的。二氧化氯对光较为敏感。在水中溶解的二氧化氯,在436nm处的光解量子率为为0.2molE,在405nm处上升为1.0molE,其机理如下 2CLO2+hυ━2CLO1-+20· CLO·+H2O━H2CLO2 H2CLO2+CLO·━HCLO3+HCL 2CLO2+hυ+H2O━HCLO3+HCL+20· 因些,在实际应用中,二氧化氯必须避光保存,一般情况下,二氧化氯应现使用,现制备。 理论上,二氧化氯应为亚氯酸和氯酸的酸酐,即2CLO2+H2O━HCLO2+HCLO3,,在实际水处理条件下,Ph值为6~8时,二氧化氯却在水中有较大的安定性,其浓度可稳定在48h以上,这可从下式看出来 水温20℃时,[HCLO2][HCLO3][CLO2]2=1.2×10-7。 只有在pH≥9碱性条件下,二氧化氯才发生歧化反应 2CLO2+20H━CLO2+H2O 1 ClO2的性质 ClO2是一种广谱、高效、无毒的杀菌剂,是一种黄绿色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沸点11℃,凝固点-59℃,易溶于水,溶解度是氯气的5倍,气体密度约3.09gL。ClO2稳定性较差,长期放置或遇热易分解失效,给生产、储存和应用带来一定困难。在空气中质量分数10%或水中30%时,ClO2都会发生爆炸。ClO2溶于水的即分解,可用作氧化剂、脱臭剂或漂白剂,由于它的不稳定性和腐蚀性,使其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但ClO2在氧化作用的,不伴随氯化作用,因而不会产生卤代烃等有机致癌物质[3,4],其残留生成物为H2O、NaCl和CO2,而且它不与酚类结合生成有毒的氯酚化物[5]。 2 ClO2的制备方法 ClO2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法和电解法两种。其中化学法又分为还原法和氧化法。以亚氯酸盐和氯酸盐为原料的化学法发生ClO2的技术已趋成熟,而以亚氯酸盐和氯酸盐为原料的电解法发生ClO2技术正在发展中[6]。 2.1 还原法 还原法根据还原剂的不同,可分为二氧化硫法、盐酸法、硫酸法、甲醇法和双氧水法。 (1)二氧化硫法[7]。又称为马蒂逊(Mathieson)法,它是在硫酸介质中用二氧化硫还原氯酸钠得到ClO2。反应方程式如下 2NaClO3+SO2→2ClO2↑+Na2SO4 从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反应不需要加酸,只需加入维持反应液酸度的硫酸。因而,酸耗较低。二氧化硫法反应副产物少,工艺成熟,操作简便,容易控制,一次性投资少,适合工业化生产,尤其适用于二氧化硫来源方便的硫酸厂。产品收率低,产品混合物中含有二氧化硫。一般不适用于现场生产,原因是二氧化硫难于现场制取。 (2)盐酸法[8]。又称开斯汀法,以盐酸作还原剂,与氯酸钠溶液发生反应得到ClO2和氯的混合气体,用水吸收ClO2得到水溶液,使之与氯分离。反应式如下 NaClO3+2HCl→ClO2↑+NaCl+12Cl2↑+H2O 该法的优点是工艺较成熟,不需要专门的还原剂。产物中ClO2含量较高。缺点是该法一次性投资相对较大,ClO2的收率低,氯气含量高,需要特别处理。 (3)硫酸法。为了降低盐酸法的成本,用硫酸代替盐酸与氯酸钠反应就成了硫酸法(又称R2法)[9~11]。该法是将氯酸钠和氯化钠按物质的量比为1:1~1:1.1制成含氯酸钠350gL的溶液,加热后与硫酸一起进入反应槽,硫酸与氯化钠和氯酸钠反应生成氯化氢和氯酸,氯化氢还原氯酸产生ClO2,反应式如下 NaClO3+H2SO4+NaCl→ClO2↑+Na2SO4+12Cl2↑+H2O 为了保持较高的收率,反应液中硫酸的浓度4.5molL,这样ClO2的产率可达90%。R2法一次性投资少,操作简单,ClO2收率高。但产生的废酸较多,副产大量的芒硝(Na2SO4),产品(气体)中常含有少量氯气,回收较困难。 为了减少硫酸的用量,把废酸蒸发浓缩使硫酸钠结晶析出,分离固体后液体循环使用,这种改进的方法称为R3法[12]。现在又将反应器、真空蒸发器和结晶器合为一体,叫做单室法(又称R3SVP法),是在较高的温度和真空下反应,在生成ClO2时,一部分水蒸发结晶出硫酸钠,过滤分离后,反应液循环使用。这样可大幅度地减少硫酸的用量,ClO2的产量可提高至93%。 硫酸法与盐酸法相比,投资较少,成本较低,但产物中也混有氯气,需要特别处理。目前世界上有几十套装置采用该生产工艺,生产规模为5~300td。 (4)甲醇法。该法是用甲醇为还原剂,使氯酸钠还原为ClO2[13,14]。其中R8法是甲醇法应用的典型。自1985年R8法在美国投产后,由于其具有一次性投资少,工艺操作简单,生产效率高,运行成本低,产品气纯净等优点,现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该法一般在硫酸浓度高(4molL)、一定负压(13.3~16kPa)和反应物沸腾温度(约70℃)下进行。n(NaClO3)n(CH3OH)约4:1,其主反应式如下 30NaClO3+7CH3OH+20H2SO4→30ClO2↑+6HCOOH+10Na3H(SO4)2+23H2O+CO2↑ 近几年我国广西、福建、内蒙等几家纸厂分别从加拿大和瑞典等国引进了R8法生产工艺,总体运行效果较好。现在,加拿大已对R8法进行了改进,研究出了制备ClO2的R10法,它可使制取ClO2的酸碱消耗量降低20%~25%[15,16]。

有机化学,这个基团是啥,结构式是啥 -C(cis=NOCH3)C6H5

就是这个咯,cis这种命名方式不好,Z,E命名方式好。

ATP是什么?

下面资料能说明ATP的什么特点呢

ATP是什么意思?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缩写,其结构式是A—P~P~P它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人体预存的ATP能量只能维持15秒,跑完一百公尺后就全部用完,不足的继续通过呼吸作用等合成ATP。 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简称三磷酸腺苷)是一种不稳定的高能化合物,由1分子腺嘌呤,1分子核糖和3分子磷酸基团组成。又称腺苷三磷酸,简称ATP。 腺苷三磷酸是由腺嘌呤、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连接而成,水解时释放出能量较多,是生物体内最直接的能量来源。 ATP的元素组成为C、H、O、N、P,分子简式A-P~P~P,式中的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英文的triple的开头字母T),P代表磷酸基团。 “-”表示普通的磷酸键,“~”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称为高能磷酸键(能量大于29.32kJmol的磷酸键称为高能磷酸键)。它有2个高能磷酸键,1个普通磷酸键。合成ATP的能量,对于动物、人、真菌和大多数细菌来说,均来自于细胞进行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对于绿色植物来说,除了呼吸作用之外,在进行光合作用时,ADP合成ATP还利用了光能。ATP在ATP水解酶的作用下离A(腺苷)最远的“~”(高能磷酸键)断裂,ATP水解成ADP+Pi(游离磷酸基团)+能量。 ATP分子水解时,实际上是指ATP分子中高能磷酸键的水解。高能磷酸键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多达30.54kJmol,所以说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