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宁翻译赏析全文,新聊斋之婴宁的婴宁是谁扮演的
今天给各位分享婴宁翻译赏析全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婴宁翻译赏析全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皮肤病网,现在开始吧!
关于本文内容的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A.《婴宁》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清末文学家,号剑
A “清末”应为“清初”
《婴宁》是蒲松龄《聊斋志异》短篇小说集中的名篇,婴宁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人物长廊中笑得最美的女子,具
婴宁 黄东雷国画《婴宁》蒲松龄笔下最美的女性,出自《聊斋志异》卷二婴宁篇,天真浪漫,惹人喜爱。 在影视作品中也是一个人见人爱的角色。尤其是她的笑,让人久久回味。 《婴宁》之“三笑” 一笑 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女过去数武,顾婢子笑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二笑 俄闻墙内有女子长呼“小荣!”其声娇细。方伫听间,一女郎由东而西,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举头见生,遂不复簪,含笑拈花而入。 三笑 婴宁 穿花小步,闻树头苏苏有声,仰视,则婴宁在上,见生来,狂笑欲堕。 女曰“此大细事,至戚何所靳惜?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生曰 “妹子痴耶?”女曰“何便是痴?”生曰“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女曰“葭莩之情,爱何待言。”生曰“我所为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女曰“有以异 乎?”曰“夜共枕席耳。”女俯首思良久,曰“我不惯与生人睡。
《聊斋志异》中《婴宁》的主要人物形象
先从文学角度来说,讲《婴宁》的故事,有特殊的诗意,比较现代性。 话说山东莒县有一个王子服的年轻秀才,他家里很殷实,父亲很早去世了,他是少年名士,14岁中秀才,成为当地有名的年轻人。 上元节他和表兄弟一起出去玩,他看见手持一只梅花的姑娘。 王子服看见一个容华绝代的少女他吓傻,这个少女很活泼,随身跟着一个小丫鬟,她就跟丫鬟说“个儿郎目灼灼似贼”,这个跟《史记》里面非常像,就说这个小子贼眉鼠眼盯着我不像好人,她就把梅花扔在地上走。 王子服失魂落魄把梅花捡起来回家,基本上不吃不喝相思成病。亲戚们知道他得病就来了,这个吴秀才是知道他为什么得病,他说其实我们已经访查四这个姑娘,她住在西面30里的山里,她是我一个姑姑,也就是你姨家的孩子,我们看看能不能给你提亲。 王子服年轻人一听就好了一半,下地正常,在家左等不来,右等不来,他就负气带着梅花上山找。他等到一个美丽幽静的山谷里,这时候已经开满了花和树,他在谷里就找到这么一个小村子。村子里有一户特别整洁雅致的人家。 蒲松龄说这个人家的桃花和杏花特别茂盛,还夹杂种了一些翠竹。在这么美的环境里,王子服听见一个声音,蒲松龄原文叫细弱,委婉娇羞的这么一个声音喊小荣。然后一晃而过一个人影,看见一个女性一边走一边往头上插杏花,正是他朝思暮想的人。 《聊斋志异》全书将近五百篇,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蒲松龄 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外蒲家庄人。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著有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他出身没落地主家庭,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而全部落榜。直到72岁赴青州补为贡生。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他曾写了14种俚曲。 1、采用传奇的方法来志怪 蒲松龄借用传奇的特长,来写花妖狐魅,使小说内容精彩且充实,情节离奇而生动,展现出极其迷幻曲折的色彩。 2、情节委曲,叙次井然 《聊斋志异》增强了小说的艺术素质,丰富了小说的形态、类型。《聊斋志异》中精心结撰的故事多是记叙详尽而委曲,有的篇章还特别以情节曲折有起伏跌宕之致取胜。如《王桂庵》写王桂庵江上初逢芸娘,后沿江寻访苦于不得,再后偶人一江村,却意外地再见芸娘,却又由于一句戏言,致使芸娘投江;经年自河南返家,途中又蓦地见到芸娘未死,好事多磨,几乎步步有“山穷水复,柳暗花明”之趣。
聊斋之婴宁中婴宁扮演者是谁?出演过么什么电视剧?
六月 1997~7 青春教室 1997~8 我们一家都是人(宝岛大国民) 1997~9 民视「星座女人」(双子座的女人) 1997~10 果酱(MOVIE) 1997~11 台视「布袋和尚」(第一部八点档) 1998~5 台视「神雕侠侣」 饰 郭襄 1998~8 民视「星座男女」(天秤男v.s射手女) 1998~8 助理主持华视「龙虎综艺王」 1998~9 超视--9点一级棒 1998~10 超视--真情城市 1998~11 中视金钟剧--拥抱 1999~4 主持八大综合台[娱乐晚点名] 1999~6 台视「同居三合一」 1999~10 中视「少年梁祝」饰 丁香 2000~1 中视「奈何花」饰 夏焱 2000~3 助理主持华视「群星会铁人」 2000~10 发行网路音乐[不屑] 2000~10 担任[我要音乐台]网路DJ 2000~11 TVBS-G「音乐爱情故事」 2001~03 华视「才子佳人乾隆皇」 (又称《玉指环》) 2001~04 台视金钟剧场「逆女」 饰 丁天使 2001~06 台视「流氓教授」 2001~10 中视星动剧坊「花蝴蝶与野玫瑰」 2001~11 绿光剧团舞台剧「青春小鸟」 2001~11 华视「烟雨江南」 2002~01 台视「台湾曼波--金水婶」 2002~02 台视「台湾曼波二部曲--浪子回头」 2002~04 八大戏剧台「新不了情」 2002~10 客串大爱电视台--山城梦 2002~10 舞台剧「青春小鸟」於红楼加演 2002~10 客串舞台剧「陪你唱歌」 2003~01 中视「我的秘密花园」 饰 范小倩 2003~03 台视「少年史艳文」 饰 意欢公主 2003~05 大爱电视台「望海」 2003~05 客串中视「粉红教父小甜甜」 2003~06 有戏制作馆舞台剧「欲可欲,非常欲」 2003~08 民视「日正当中」 2005~04 卫视中文台「偷心」「天若有情」饰李纬凡 2005年民视强档大戏「意难忘」饰 麦雅棠(小麦) 2006年 主演「超级拍档」 2006~2008 民视「爱」饰 罗安安、唐可欣 2007~12 内地「女人何苦为难女人」饰 齐非 2007 「聊斋2之婴宁」饰 婴宁 2008 「欢喜来逗阵」 饰 黄婉婷 2008 「八两金」饰 陈秋霞
论《聊斋志异〈婴宁〉》中婴宁的形象
给你提供两篇,注意版权哦!!! http:tieba.baidu.comf?kz=432925893 论婴宁人性美的回归 内容提要婴宁作为《聊斋志异》中一位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鲜明女性形象,其“爱笑”的特点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哭”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无独有偶的绝调。本文试从婴宁爱笑的特点入手,对其性格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理性的探索。最终站在美学角度认为婴宁的笑是一种人性美的体现。并且肯定这种人性美,是作者对于先秦时代理想人性的回归。从而对《聊斋志异》的审美理想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 关键字婴宁 人性美 回归 《聊斋志异》驰想天外,幻迹幽冥,花妖狐媚,梦魂依稀,成为集神话志怪寓言之大成的宝典。其神仙狐鬼精魅故事,不仅在叙事模式上超越了六朝志怪小说,,更为重要的是,其“志怪”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将其“游心娱目,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巫的六朝志怪”[1]小说发展成为作者“集腋成裘,浮白载笔”仅成的“孤愤之书“。充分表达了作者寄寓其中的对于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忧思孤愤之情。而《婴宁》一文,更是以蒲松龄”我婴宁“的爱称表达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倾向,在婴宁“率直,纯真,浪漫”的美好人性背后,是蒲松龄对于一种完美人性的执著的追求。 一 婴宁的笑 婴宁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笑。文中用“笑”来刻画其天真烂漫共26处。出游时“笑容可掬”,见有人挑逗她时是“笑语自去”在园内是“含笑捻花”,见客人时是“笑不可揭”,下树时是“且下且笑”,行婚礼时是“笑极”。再看与王子服见面一节[2] 媪曰“唤宁姑来。”婢应去。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媪逋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象?”女忍笑而立,生揖之。媪曰“此王郎,汝姨子。一家尚不相识,可笑人也。”生问“妹子年几何矣?”媪未能解;生又言之。女复笑,不可仰视。媪谓生曰“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生曰“小于甥一岁。”曰“阿甥已十七矣,得非庚午属马者耶?”生首应之。又问“甥妇阿谁?”答曰“无之。”曰“如甥才貌,何十七岁犹未聘?婴宁亦无姑家,极相匹敌。惜有内亲之嫌。”生无语,目注婴宁,不遑他瞬。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女又大笑,顾婢曰“视碧桃开未?”遽起,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至门外,笑声始纵。 这样的举止言行,是超越我们常人正常的行为表达方式的。也许,在许多人的眼中,婴宁的笑已被归入了傻大姐的行为表现当中。那么,婴宁到底傻不傻呢?实际上婴宁不傻。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婴宁一露面,捻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她看到王子服对自己一个劲地盯着看,笑吟吟地说了句“个儿郎,目灼灼似贼。”大大方方地把花丢到地上,跟丫鬟有说有笑的走了。婴宁说的“贼”不是“小偷”,是淄川方言,淄川人叫心爱的小男孩是“小狼贼”。婴宁似乎无意的丢花,其实是丢的是爱情信物。 婴宁再露面,执杏花一朵,她爬到树上摘花,看到王子服,哈哈大笑,差点儿从树下掉下来。王子服拿出珍藏的花给婴宁看,婴宁说“枯矣,何留之?”王子服说,他保存花是为“相爱不忘”,婴宁说这好办啊,等你走的时候,让老奴把园中花折一巨捆负送之。王子服说我非爱花,爱捻花之人,并进一步表白,这种爱不是亲戚间的爱,而是夫妻间的爱。婴宁问“有以异乎?”夫妻之爱和亲戚之爱有什么区别呀?王子服回答“夜共枕席耳。”婴宁低头寻思许久,回答“我不惯与生人睡。”婴宁竟然说出这样的话,表面看,她憨极了,简直是个傻大姐,实际上她假装不懂王子服的爱情表白,是为了让他把爱情表达得更热烈,更赤诚。她说折一巨捆负送之,就是让王子服进一步把爱捻花之人的话说出来,婴宁还把“大哥欲我共寝”这句话,当着王子服的面说给母亲听,吓得王子服魂飞天外。其实,她说“大哥欲我共寝”的话时,丫鬟出去了,而她母亲是个聋子!听到这个话而且着急得不得了的,只不过是王子服。婴宁是在跟王子服进行妙趣横生的爱情逗乐,让王子服把爱情表白得更炽热一点。 所以我们说,在婴宁极其憨直的外表下,实际掩藏的是一颗及其聪慧的心。 那么,婴宁为什么如此爱笑呢?这就要从婴宁生活的内外环境说起了。 这里所说的外环境,指的是婴宁生活所处的自然环境。婴宁从小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之中。那里山峦起伏却寂无人行。繁花似锦,绿草如茵,如婴宁般美丽;洁净的空气,朴素的摆设如婴宁般无邪。由于这是一个世外桃源,所以没有礼教的熏染,也没有世俗风气的浸浊。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女,不懂人情事故,只有自然与清纯。这时的婴宁是自由的,她那爱美爱笑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伸长。,在我过的文学作品宝库中,在如此绿色环保的环境下生长起来的女性形象并非是绝无仅有的。沈从文笔下湘西《边城》中的翠翠,汪曾祺《受戒》中的小英子,不都是纯朴的自然环境影响下而形成的典型女性形象? 再看她的内环境。也就是作为自身主体的内在条件。在那个受封建礼教的枷锁牢牢束缚的时代,现实世界中的少女永远也无法像狐女那样去寻找自己的爱恋者。假如婴宁,作为一个闺中少女,逢人就笑,在户外“哧哧笑不已”,在树上“狂笑欲坠”,笑得“不能自止”,笑得“不可仰视”,甚至笑掉了自己的婚礼,这种行为岂能为世人所容?婴宁是狐,那么一切都可以原谅,一切都可以通过,封建礼教对于她而言,简直可以说是形同虚设。 台湾王溢嘉先生在《欲望叫响曲——〈聊斋〉狐妖故事的心理探索》[3]中用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指出“《聊斋志异》狐妖故事可以说是汉族文化的潜意识里浮现出来的助人实现欲望的非法力量。如果说《聊斋志异》里狐妖的故事是中国人个人原我及社会原我的显影,那么作为个人超我的道德意识及作为社会超我的人间法律和礼教,在这里都派不上用场,对它少有制裁力量,它们成为只有原我,而没有超我的欲望交响曲”。也就是说,狐妖实际上是作者一种原我潜意识的体现,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象征隐喻手法。 二 笑——人性美的体现 什么是人性? 马克思在其成熟的著作中,把“一般的人性”或“人类的天性”肯定的归结为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他在为新亚马克思撰写的美学条目中写到 最可靠的心理学家们都承认,人类的天性可分作认识,行为,情感,或是理智,意志和感受三种功能,与这三种功能相对应的是真,善美的观念。美学这门科学和感受的关系正如逻辑学和理智,伦理学和意志的关系一样。逻辑学确定思想的法则;伦理学确定意志的法则;美学则确定感受的法则。真是思想的最终目的,善是行为的最终目的,美则是感受的最终目的。 确实,对于真善美的自觉追求及与此相联系的追求真善美的对象化活动,正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显示出人性的美好,崇高和庄严。[4] 而笑,做为一种人类精神状况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种真心诚意的表达,是一种对于虚情假意的反抗,正是一种对于“真善美”的回归。正如果戈里所说“笑的美学意义就在于使人们对于那些极其卑鄙的事物唤起明朗的高贵的反感。”婴宁的笑,率直,纯真,浪漫。他的笑,涤除了人性中“假丑恶”这一作为兽性的部分。没有了假——迷信,谎言,欺骗,恶——残忍,贪婪,诈伪,丑——嫉妒,寡情,势利眼。她以纯乎又纯自然的美来净化人的心灵,化解人类的纷争,以蕴涵着崇高理想的美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激发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给人类带来和平和温馨,创造和求进。 婴宁的笑,简直可以和《红楼梦》中的黛玉的哭共同成为我国小说史上无独有偶的绝调,她无拘无束的笑,无法无天的笑,笑的那样天籁,那样美,把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不愿笑,甚至于不会笑的条条框框都打破。那时代的女人只能“向市儿井下,听人笑语”只能笑不露齿,笑不出声,否则就是有悖纲常,有失检点,不正经[5]。婴宁如此率直,天真,浪漫的个性不是人性最美的真实写照么? 婴宁的笑,打破了一切封建礼教的苑囿,她的美赢得了王子服的爱情,赢得了身边众多女子的的友情,她的笑赢得了王母的疼爱,这种笑,难道不值得赞美吗? 她宛如山涧的清泉,丛林的清风,纯净得让人忘记生在尘世。这种美,又岂是我们这个到处充满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社会所得企及? 所以,我们可以说,婴宁的笑实际上就是作者内心所深切渴望的,人性中至真至纯至善的美。 关于回归 为什么说这种人性之美是一种回归呢? 事实上,这种人性之美,早在先秦时代就有所反映。比如说《诗经》。尤其是“风”的部分,是古代社会的真实反映。其中有不少写爱情,生活的作品,就是人性美的体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邶风·静女》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 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 郑风 溱洧〉 前一首写一个女子相悦的男子在城隅约会。女子赠男子彤管示爱,男子则用彤管比况和夸赞女子的美。后一首写的是一个女子同一个男子到洧水边上参加驱除不详的盛会,问答笑谑,互赠鲜花,而在《婴宁》的开头,作者也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上元佳节,游女如云” 的场面于是才有了两人的偶然邂逅,一人扔花,一人拾花,两情相悦,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不能不说是作者对于男女自由恋爱的向往。而实际上在那个充满程朱理学,三纲五常,男女之大不防的时代,男女之间自由,单独见面,岂是社会所允许? ,我们从《婴宁》之名看,它取自《庄子∶大宗师》,“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婴宁,撄宁者也,撄而后宁者也。”所谓“婴宁”,就是指的得失成败都不动于心的一种精神追求。赞美婴宁这一女性形象,也正寄寓着对老庄人生哲学中所崇尚的复归自然的天性的向往,对于人世的叹息与无奈。 这种回归,犹如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追求。是一种人性意识的觉醒,婴宁作为生命力的象征,勇敢地冲破了封建社会女子三从四德的牢笼,以超然宁静的心境,傲然独立在这个风刀霜剑的恶浊的时世中。她犹如一泓清泉,在这个非人间所能建构的精神世界中涤荡着世俗的灵魂。 蒲松龄的一生穷困潦倒,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科举考试的屡试不中,程朱理学的束缚,让他对这个黑暗的现实世界失却了理想与希望,,作者对于这种美好人性的回归,是一种心灵的解脱,是一种芳草美人式的隐喻。 ,这种回归也是有局限性的。蒲松龄生活在清初,就文化心理而言,正处于明中叶兴起的启蒙思潮和复古思潮的交汇处,人生观,世界观,充满复杂性,在文学作品中呈现为矛盾性。在《婴宁》中,就可以看出作者既有明代后期文学主情重欲的思潮色彩,又有清代文学内敛和重实的倾向。在《婴宁》浪漫故事的背后,有一个现实主义的背景。作者丛来也没有忘记现实,婴宁最终被王子服带入了现实社会,并且始不复笑,笑是人的本性,天赋性情,竟为世俗所禁锢,这无异于失去了精神与灵魂。这种不笑看似一种成熟,其实是人性之花的凋谢。张爱玲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最可恶的是莫过于一个才女成为少奶奶。”婴宁出嫁是一个悲剧,她的婚姻代表她从世外走入尘世,一个可爱的美丽的女孩儿成为人妇,成为只知相夫教子男性的附庸。于是她的性情,梦想也就随之而泯灭了。 出嫁后的婴宁身上,我们再也看不到人的价值,尊严,权利,正当的欲望。看到的只是极端自卑,极端软弱,任人宰割。这时的人性,已被完全扭曲变形,甚至成为一种“人性的异化”。[6] 蒲松龄希望人性完美,期盼人性复归,以便实现人性的重建。这种愿望不仅可以理解,而且令人钦敬。他试图以鬼、狐、仙去改造世人的灵魂,劝说人们远离污浊的现实, 即使身不能远离,心也要远离,以此摆脱现实给人们所带来的压抑、辱和烦恼。这种思想情节,正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肯同流合污的传统品格,表现了同统治阶级明显的离心倾向,具有积极意义。,作为一种封建时代历史的局限性,这种理想仅仅只能成为一种回避矛盾,逃避现实的幻想,这仅仅只是这位乡村秀才乌托邦式的幻想罢了。 ,我们并不能而嘲笑作者理想的空幻,太脱离现实。 当一般人面对阶级社会的人生重压而委曲求全时,当一般人麻木得把剥削阶级给自己套上的精神枷锁视为本体的自然组成部分时,蒲松龄却发现这是一种人性的异化和失落,这难道不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性自觉吗?他对人性回归的梦想和追求,难道不是一般庸俗作家难以企及的精神品格吗? 人性是要回归的,但不是回到老庄时代的“小国寡民”,不是回到原始人的深山丛林,更不是回到动物世界。只有当人类彻底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压迫之后,才能在更高的社会形态里去实现这种复归。存在决定意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蒲松龄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但他又是可敬的。他尊重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让他笔下的“婴宁”按照客观环境的制约因素及其自身的性格逻辑去发展,没有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到她身上。这种“真”,真正达到了美学意义上的李泽厚先生所认为的“真与善的和规律性和和目的性的统一”,成为了文学作品“美的本质和根源”。[7] 注释 [1] 《搜神记》干宝等编著,顾希佳选译,浙江古籍出版社。 [2] 《聊斋志异》蒲松龄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版,143页 [3] 《古典今看从诸葛亮到潘金莲》王溢嘉 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6年4月第1版 2156 页 [4] 《人性精神论 》许苏民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5月第1版 62页 [5] 《马瑞芳揭密聊斋志异》马瑞芳 东方出版社 2006年5月第1版 381页 [6] 《聊斋美学》吴九成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5月第1版 358页 [7] 《美学四讲》李泽厚 三联书店 1989年6月第1版 75页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